新技術正在致力於把笨拙的住宅和辦公室變成智能、環保的結構。 綠化方面,K11 ATELIER King’s Road整個項目的綠化面積等於整個項目的220%,為增加綠化面積,研發專利的「綠化天幕」,全球首創倒向種植項目。 天台也響應環保及健康建築的理念,除了有城市農場,種植可以食用的綠色植物,也做了一條緩跑徑,可以讓租客在日常工作較繁忙時,可以上來小休或輕鬆一下。 每逢夏天,相信大家也會感受到天氣炎熱的日子愈來愈多,可見氣候變化關乎人類未來,而實現碳中和對於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尤關重要。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0年 9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2025 月 宣佈中國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而特首林鄭月娥去年11月發布新一份《施政報告》,終於承諾香港會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
「比如我們會發現市場很需要排放顧問之類的人,他們可以評估建築中產品的碳影響並幫助降低碳排放,」威利斯說。 5月28日及6月4日的導賞將參觀港大工程學院研發的沉浸式虛擬現實模擬系統imseCAVE,大家可透過高度逼真的立體場景畫面,體驗建築工程的實際運作。 不少人認為綠色建築只是代表在建築中加設綠化外牆或太陽能板,從而做到美化及保護環境。 事實上,綠色建築所牽涉到的範疇十分廣泛,影響亦相當深遠。 2000年,美國只有41個新建築項目被官方認定為綠色建築。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 設計原則
在條例下,某些訂明類別的建築物必須遵行《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和/或《建築物能源審核守則》。 為進一步方便市民挑選具能源效益的器具及提升市民對節約能源的意識,政府現正透過《能源效益(產品標籤)條例》(第598章) 推行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2025 透過在環保建築物內設置廢物分類設施(例如收集箱或收集架),以及向業戶進行推廣和宣傳,有助收集更多物料以供循環再造,及減少須要棄置的廢物。 這種就業增長源於對建築日益增長的需求,這種建築能夠應對多種挑戰:實現艱巨的氣候變化目標;能源成本上升、水資源短缺以及極端天氣條件風險增加。 這推動了一場 「綠色建築」(green building)運動。 「零碳天地」位於九龍灣,採用太陽能光伏板吸收能源發電,並以導光管把陽光引入室內。
- 一直以來,政府透過與兩間電力公司簽訂《管制計劃協議》(《協議》)規管香港的電力市場。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於2023年3月成功獲得綠建環評新建建築1.2版的最終鉑金級評級。
- 「綠建環評」由香港綠色建築議會認可,是一套由本地建築界創立的環保建築指標和評估系統,評估用地與室外環境、能源使用、室內環境質素、用材、用水和創新等六大範疇。
- 此外,我們留意到在港進行綠色融資的私人企業較多為房地產公司,相信資助計劃亦有助鼓勵更多其他行業的公司開拓綠色融資的新渠道。
零碳天地於 2017 年重新定位,成為一個展示關於政府與業界應對氣候變化及智慧城市科技的平台。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全新平台,讓不同參觀者體驗他們的最新科技,並且提升參觀者對氣候變化及智慧城市的認知。 可再生能源證書計劃是現行《管制計劃協議》下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新措施。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 環保建築
世界其他地方也出現了類似的增長,預計這一趨勢將繼續下去。 香港舉世知名,是個位處亞熱帶、地勢山多不平、人煙稠密且高樓處處的都市,一直以來更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逾730萬人口大部分都起居於「石屎森林」之間。 銀禧學院樓高12層,其中一面高73米的外牆綠意盎然,是全港最高「垂直綠化」植物幕牆的佳作。 能源可謂無處不在,簡單的如熱能和光能,到更複雜的機械能、電能、化學能及核能等都與我們息息相關。
- 每逢夏天,相信大家也會感受到天氣炎熱的日子愈來愈多,可見氣候變化關乎人類未來,而實現碳中和對於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尤關重要。
- 政府綠債計劃深受環球投資者歡迎,最新一輪發行的25億美元綠債,其30年期部分獲得近七倍超額認購,也創下亞洲區政府發行綠色債券中年期最長的紀錄。
- 除了政府帶頭參與外,私人企業在綠色金融市場的參與亦非常重要。
- 博物館的設計融會貫通綠色建築概念,包括自然採光、遮陽隔熱裝置、節約能源及使用再生能源等。
- 能源可謂無處不在,簡單的如熱能和光能,到更複雜的機械能、電能、化學能及核能等都與我們息息相關。
- 與建築物的相關的活動就已經佔了全港耗電量的九成,比國際間平均的四成為多,而此耗電水平更相等於全港碳排放的六成。
香港舉世知名,是個位處亞熱帶、地勢山多不平、人煙稠密且高樓處處的都市,一直以來更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逾740萬人口大部分都起居於「石屎森林」之間。 英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可持續建築專家蒙卡斯特(Alice Moncaster)希望,建築業對新技能的需求,也將鼓勵更多女性在該行業中佔據一席之地。 相反,他站在自己每天工作的舊金山市中心的大樓頂上,午飯時間休息一會兒。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 建築廢料指數
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為頒授認證的機構,並由建築環保評估協會執行綠色建築的評估。 另一方面,由於香港製造業已經式微,所以本港大部分用電均來自居所、辦公室、商場等日常建築物。 與建築物的相關的活動就已經佔了全港耗電量的九成,比國際間平均的四成為多,而此耗電水平更相等於全港碳排放的六成。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2025 因此,香港要節能減排,甚至要達成《巴黎協議》下的目標,推動綠色建築發展實屬刻不容緩。 銅鑼灣希慎廣場就是一個能巧妙地用建築智慧,在鬧市中創造綠色生活空間的例子。 建築師將多個中空地帶設置為空中花園,把大廈設計成一個漏斗,把銅鑼灣的風流加速,帶走市區的污染物,優化周遭環境。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 【未來趨勢】 綠色建築點解關乎人類未來?成本港物業發展新趨勢 帶你睇下新世界綠色建築代表作
上網電價計劃是現行《管制計劃協議》下推動社區參與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新措施,提供財政誘因鼓勵市民在其處所安裝太陽能或風力發電系統。 除了能源效益標籤計劃外,自願參與性質的《 香港建築物能源效益註冊計劃》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 將繼續鼓勵及推動本港樓宇進一步提升能源效益,並對達到比法定要求更佳表現的建築物加以確認。 除了致力興建高環保標準的樓宇外,市建局提倡將「智慧」理念引入設計、環境、資訊、管理及家居便利等方面,以締造「智慧」生活模式。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2025 在項目建造時,以「智慧」元素制訂家居用電及用水量系統、家居保健系統、智能顯示屏、家居廢物管理系統、建築信息模型以及樓宇管理系統等。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 政府如何推廣環保建築
感謝郭總編輯的邀請,讓我今天有機會參與由《信報》主辦,題為「綠色經濟藍圖」的ESG論壇。 制定一個具前瞻性的藍圖的確有助香港大力發展綠色及可持續金融,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對減少碳排放的承擔及路線圖。 就此,行政長官已經於去年施政報告宣布香港將力爭於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 為實現這目標和承諾,政府最近公布更新版的氣候行動藍圖,題為《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 香港建築物能源效益註冊計劃 2018 登記名冊
政府力爭在2035年或之前把 可再生能源在發電燃料組合中所佔的比例,由現時不多於1%,提升至7.5%至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2025 10%,並在2050年之前進一步提升至15%。 一直以來,政府透過與兩間電力公司簽訂《管制計劃協議》(《協議》)規管香港的電力市場。 《協議》列明電力公司的責任、電力公司股東的回報,以及政府監察電力公司與電力有關的財務事宜的安排。 為了在香港提倡能源效益,政府推出了一項自願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 你可在此查閱此計劃的內容、所涵蓋的電器及器材種類,以及有關產品的登記名冊。 為了強調她的觀點,威利斯指出了她辦公室裏另一個視覺上非常綠色的特徵——一面牆上覆蓋著植物,有助於清潔建築內部的空氣。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 香港綠色建築週2017 – 主題導賞
這個藍圖訂下我們的減碳路線圖,包括新訂中期目標,爭取2035年或之前整體碳排放相比2005年減半。 財政資源方面,投入的預算高達2,400億元,有助在未來15至20年加大相關氣候行動的支持。 行政長官亦會親自督導氣候變化及碳中和督導委員會,推展四個深度減碳策略的落實,包括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 智慧樓宇:締造智慧生活
香港正致力建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將來,以確保我們的後代可以繼續享有清潔和綠化的環境。 但究竟建築物的設計和管理能否融合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減低對大自然的影響之餘,同時改善我們的生活質素呢?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 本文會透過不同個案和例子,介紹如何在建築物中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 環保建築節省用水
另外,預計於2020年落成的深水埗長發街西居屋項目,則採用人車分隔的屋苑設計,居民在屋苑內可享無車戶外空間,提升空氣質素及宜行空間(walkability)。 這都要利用建築物提升環境容量,增加與社區市民的互動的例子。 講到環保,很多時大家都會先從個人角度出發,如何改變生活習慣做到減廢、慳電節能等等,對於身邊的「環保綠色建築」了解有限。 多數人會覺得城市環境建設的責任落在建築商,或應由政府立法規管。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 其實不然,建築物是應人而生,市民大眾亦有權參與提出需求,為香港的未來環境出謀獻策。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 綠色建築
與此同時,縱觀全球,各地在政府層面以及非政府組織之間也衍生了不同程度的協作,使在城市及建築物中提倡可持續發展成為一股國際潮流。 在20多年後的今天,可持續建築環境更肩負起一個更重要的使命,成為對抗氣候變化不可或缺的一環。 而當中智慧環境是其重要範疇之一,即是利用網絡科技更全面掌握環境資訊,分析公共空間、綠化帶分布等情況,以實行綠色城市規劃。 香港政府的「氣候變化香港行動藍圖」訂立新的減排目標,要在2030年之前將香港人均碳強度有每人每年排放6.2噸減至3.3至3.8噸左右。 東九龍是香港的首個綠色智慧城市試點項目,有望加速科技應用達成減排目標。
為推動更多私人企業來港利用我們的市場進行綠色融資,我們推出一個為期三年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 這個計劃將吸引更多金融機構、專業服務公司和外部評審機構在香港設立其營運據點,有助我們建立綠色金融的整全生態圈。 此外,我們留意到在港進行綠色融資的私人企業較多為房地產公司,相信資助計劃亦有助鼓勵更多其他行業的公司開拓綠色融資的新渠道。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 發展綠色金融 提升樞紐地位
過去十年,單是政府建築物已減少近15%用電量,政府更在今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在未來五年再減少5%用電量的新目標。 香港綠色建築議會主席黃天祥表示,綠色建築由選址、設計、建造、維修保養、使用,以至拆卸,從整個建築生命周期來看,都能節省金錢。 詳情請參閱香港建築物能源效益註冊計劃的手冊 [PDF 格式 (1.89MB)] 。 香港綠色建築例子2025 政府已經率先在其處所裝設了不少大型可再生能源系統,並正計劃其他大型項目。 2022年ESG報告首次展示特靈科技的淨零排放路線圖,並詳細介紹了特靈科技如何實現或超額完成公司2030年可持續發展承諾的年度目標。 良好的通風和足夠的天然光線,可以減低空調、通風和照明方面的耗電量。
該計劃藉以把由可再生能源生產的電力出售;而透過購買可再生能源證書,買家可向外展示其營運或活動不會帶來碳排放。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於2023年3月成功獲得綠建環評新建建築1.2版的最終鉑金級評級。 博物館根據全面的可持續發展框架設計,以減碳、資源管理、訪客的身心健康及其體驗為重點。 為了改善室內空氣質素及加強公眾對這方面的關注,政府已實施「室內空氣質素管理計劃」。 該計劃的其中一項主要工作,是推行自願參與的「辦公室和公眾場所室內空氣質素檢定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