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因為很多人覺得年老被各種健康及生活問題影響到心情不愉快,抑鬱是正常不過的事,所以很多時都不能及早被發現,以致錯失了治療的機會。 其實老年抑鬱症有可靠的治療方法,若果你留意到自己的情緒長期低落,如持績了一至兩星期,甚至對你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你必須盡快尋求協助。 針對抑鬱情況,可為患者進行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長者抑鬱 Behavioural Therapy,簡稱 長者抑鬱 長者抑鬱2025 CBT),在進行評估後,會先分析患者的思想、行為及情緒如何影響其心理和日常生活,並與患者共同訂立目標及治療計劃。 治療過程中,患者需要把這些技巧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例如記錄自己的想法,藉此誘導他們的想法回歸現實和更加正面。
- 抑鬱症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老年抑鬱大多由不愉快的經歷所引起,例如一些突如其來的打擊或是持續的狀態:喪偶或親朋離世、嚴重疾病或長期痛症、獨居、經濟困難、缺乏社交等等。
- 而素英於兩年前,亦曾因家人離世而感到情緒低落,經朋友介紹認識「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接受近100小時精神健康知識訓練及參與社區服務實務練習,繼而成為朋輩支援員「樂齡之友」。
- 計劃結合跨界別力量,推行以社區為本的支援網絡,全面提升長者面對晚晴生活的抗逆力。
- 新冠疫情相關壓力來源的回應中,長者普遍未有對新冠病毒相關壓力來源展現過分擔心,最多受訪者挑選的壓力來源為「如果自己染病會連累家人」,有26%表示普通程度或以上的擔心。
- 直至今年她獲社工推薦參與「精神健康急救員」培訓計劃後,學會怎樣辨識和處理有抑鬱癥狀的患者,更會在丈夫責罵自己時,先思考是不是自己也有問題存在,從中學會聆聽和體諒丈夫,雙方關係得以改善,個人情緒亦得以舒緩。
- 該會強調,自殺與情緒病關係密切,加上疫情之下社會經濟低迷,不少人背負沉重經濟壓力,雪上加霜的是疫情下部分精神健康服務或因防疫要求,無法如常進行,令患者更無助。
實在,自殺與抑鬱症的關連亦不容忽視,外地已有不少調查顯示約有六至九成長者自殺前,皆有抑鬱徵狀。 據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在零三年的一項調查研究中發現,在十三句描述長者抑鬱症的句子中,被訪者平均只能正確回答五句句子,平均分約三十九分。 長者抑鬱2025 早前禁毒常務委員會調查發現,中學生及大專生最常吸食的毒品為大麻。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早前展開中醫藥治療吸毒後遺症及大麻治療研究,結果發現部分參加者完成中醫療程後,明顯減少食大麻頻率,並可改善焦慮及憂鬱情緒。
長者抑鬱: 長者運動|大學研究:睡眠少於6小時 做運動亦無法改善認知能力
Cigna 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 「Cigna」和「Tree 長者抑鬱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 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Cigna Corporation 長者抑鬱 提供。
他們的分別在於患有抑鬱症的長者會非常擔心自己的記憶力衰退,而患有老年痴呆症的長者則少有此憂慮,所以抑鬱症與老年痴呆症是完全不同,亦是可以分辨出來的。 相反,有些患有抑鬱症的長者本身已有老年痴呆症,這會增加診斷出老年抑鬱症的難度。 在這種情況,照顧者可提供有用的資料,而長者的生理規律的變化如胃口及睡眠亦有助準確診斷出老年抑鬱症。
長者抑鬱: 了解長者抑鬱
因此,「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香港大學團隊連同其中29個合作推行計劃的社福單位,於2022年4至6月進行香港長者情緒健康電話訪問調查,成功向4,921名60歲或以上長者進行電話訪問,了解他們的精神健康近況。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接連有藝人或名人罹患抑鬱症,甚至因此輕生,敲起疫後精神健康的警號。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昨日表示,去年共1,080宗自殺死亡個案,自殺率14.73,為15年以來最高,其中抑鬱患者的自殺風險更較一般人飆升20倍。
抑鬱是老年人士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亦是導致長者形成自殺念頭的風險因素之一。 在本港每十位長者就有一位有抑鬱、焦慮症狀,當中以60-79歲為最高危一族。 抑鬱症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長者抑鬱2025 老年抑鬱大多由不愉快的經歷所引起,例如一些突如其來的打擊或是持續的狀態:喪偶或親朋離世、嚴重疾病或長期痛症、獨居、經濟困難、缺乏社交等等。 家人或朋友容易將症狀誤解為身體不適或以大眾對長者的標籤合理化,從而忽略患有抑鬱的可能性。
長者抑鬱: 身體方面
為有需要的長者、家庭及殘疾人士提供家務支援、個人照顧、護理、復康、日間照顧、護老者支援、健康生活推廣及社區支援服務等,讓長者可以按其意願繼續在社區內生活,於家中安享晚年,護老者亦能得到適切的支援。 該會建議市民多關心身邊人,特別是隱蔽長者,包括多探望及耐心聆聽長者需要,帶同長者到社區中心參與活動,建立社交圈子。 電影《一念無明》近日上映,再次引起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關注。 現時全港每100個成年人中就有3個有抑鬱症,一半患者沒有尋求協助。 而長者抑鬱症情況尤其嚴重,每10個長者中就有1個有抑鬱症徵狀。
他又認為,長者自殺個案上升源於香港家庭結構改變,不少家庭因兒女婚後甚少與父母同住,令長者照顧者人數減少。 阿丞公開了一些與阿晶的對話截圖,可以見到他們的對話中也會互相問候大家的病情。 張先生表示,當初嘗試研究設置的「涼茶站」是想了解自己身體狀況,有沒有隱患疾病。 他坦言服用中藥睡眠質素較差,一直沒有精神工作,但服用中藥後的確「精神咗」及較容易入睡,並由原先最頻密一星期食大麻兩次,降至現時兩星期一次,甚至乎一個月只有一至兩次。 他呼籲18歲或以上港人可積極參與今年的「全港抗抑鬱 測試大行動」,問卷調查更設有計分統計,透過不記名的問卷測試,參加者可在完成問卷調查後,得知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及獲取相關建議。
長者抑鬱: 長者做運動有何好處?
從自殺死亡個案的職業分組來看,1,080宗自殺死亡個案,除去872宗未能分類的個案,剩下的個案中,有62宗自殺個案屬無業人士,49宗為退休人士,44宗為藍領。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 長者抑鬱 這次的圖表帶你看「藍色少年」問題有多嚴重,每10萬人輕生人數,幾年間從5.1人飆升到10.7人。 蔡政府任期最後一年,終於把關注焦點從高齡長者移到年輕人身上,近期先後推出高中職學費全免、私立大專校院最多年減五萬五千元學費及青安房貸等都圍繞青年議題,八月起,衛福部更首開先例補助年輕族群心理諮商,估計花費二八八○萬元。
長者抑鬱: 疫情新常態|每10名長者1個變抑鬱 照顧認知障礙患者最高危
早前明愛鄭承峰長者社區中心(深水埗)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團隊於第五波疫情期間向深水埗區長者郵寄情緒健康物資,鼓勵長者照顧及評估自己的精神健康需要,並於需要情緒支援時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及介入。 黃伯伯的女兒收到物資後,認為當中提及的情緒困擾狀況與黃伯伯的身心狀況脗合,於是致電明愛鄭承峰長者社區中心,向負責「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的團隊社工查詢。 社工關姑娘於是安排與黃伯伯對話了解其即時狀況,及時發現狀況需馬上安排急症及精神科服務。 幸好於中心及公共醫療系統兩者的配合下,現在黃伯伯的情況已轉趨穩定。
長者抑鬱: 研究指中醫藥可助降低吸毒者吸食大麻意欲 改善抑鬱、暴躁及焦慮
多謝瀏覽青山醫院網站內的健康教育資訊網頁, 我們希望透過以下問卷 , 蒐集大家的寶貴意見, 以完善本網頁內容。 採取適當的減壓措施,保持心境開朗,充足休息,擴闊社交圈子,增添生活樂趣,培養個人嗜好,積極參與消閒活動,這些均有助維持精神健康。 阿丞先說出自己與阿晶雖然不是知心朋友,但可以說得上是「病友」,他自爆自己其實也在2020年底確診患上了抑鬱症,需要服用血清素來控制病情,而「同病相憐」的阿晶是少數知道自己患情緒病的人,更曾教他呼吸法。 劉浩泉指,吸食大麻成癮在中醫學角度歸為肝氣失調,治療主要以調理肝臟為先,選取疏肝、清肝、和養肝的藥材。 他表示,研究中大部分受訪者是服用雙花延力沖劑,主要成份包括密蒙花(疏肝)、菊花(清肝)及延胡素(養肝),直接用中藥減低吸食大麻者復吸的渴求。 香港作為全球最長壽地區,同時亦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根據政府統計處2022年的公布,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超過兩成,並預計於2036年將增加至三成。
長者抑鬱: 長者精神健康問題
該會建議有情緒問題的市民應及時向身邊的人或相關機構求助,不要將負面情緒堆積,而社會亦不應給精神病患者貼上負面標籤。 如果發現身邊人經常提及死亡字眼,或上網搜查關於自殺資訊,突然疏離社交圈子,將一些珍貴物件贈送他人或與朋友道別,以上均為有自殺傾向的舉動,可協助尋求適切幫助。 老人自殺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題目,在預防工作的焦點上,多則集中在支援長者、推廣健康的晚年生活等。
長者抑鬱: 相關推薦
長者在選擇運動方式時,只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健康狀況,就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若仍然對做何種運動存有疑慮,可以先向在醫生或運動教練的取得專業意見。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會盡力確保本網站的資料無誤,唯網站所載的資料只供參考之用,如有錯誤或疏漏,概不負責。 本人明白上述資料之提交即表示本人同意信諾使用及/或轉移本人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並可收到有關其產品、服務及特別優惠的直接促銷資訊。
長者抑鬱: 相關文章
過程中素英不但學會接納及處理負面情緒,更懂得耐心聆聽別人及明白展現同理心的重要性,令自己更有決心,以個人經歷幫助長者走出情緒困境。 時間已經不知不覺間過了五日,我仍未接受阿晶離開這個事實。 在感情世界我是個妄自菲薄的人,我與阿晶也許不是知心朋友,彼此間來往也沒有其他人那麼密,但我們有層特別關係,我們都是病友。 長者抑鬱 在20年年尾,我情緒開始失控,甚至會傷害自己,我不敢告訴任何人,包括我的太太。 後來我決定去醫院檢查,結果是我患有抑鬱症,需要食藥進行長期治療。 我不敢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病況,因為我恐懼他人的異樣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