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接受切除手術後,可能會小便困難,但一段時間後會復原。 有少部份病人可能出現下肢水腫、大腿輕微麻痺,或因淋巴液積聚盤腔而引致淋巴囊腫,繼而引起感染和便秘。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 較為罕見的情況是病人的膀胱、輸尿管或直腸在手術過程中受到創傷或長期排尿困難。 其他併發症包括陰道出血或積血、傷口發炎和發熱等。
- 免疫治療是使用藥物來刺激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令自身細胞更有效地識別和摧毀癌細胞。
- 九價子宮頸癌疫苗(又稱九合一HPV疫苗)有效預防九種類型的HPV病毒,包括HPV 6、11、16、18、31、33、35、52和58。
- 雖然手術帶來的後遺症較其他治療方式少,患者仍然可能面對生活上的困難,例如手術有機會觸及膀胱、輸尿管或直腸,導致大小便出現困難;手術也有機會傷及神經線,令患者感到痛楚。
- 雖然目前已有許多技術可以精確的控制輻射劑量的分佈,但解剖組織在治療過程中的運動和位移誤差仍是治療上重要的課題。
- 科學證據已證實定期接受子宮頸篩查是有效預防子宮頸癌的方法,25 至 64 歲而曾有性經驗的婦女,即使沒有症狀,都應該定期接受子宮頸篩查。
- 抗體藥物偶聯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倦、噁心、脫髮、嘔吐、出血、腹瀉、皮疹和周圍神經病變。
除此之外,切除淋巴結可能導致淋巴管堵塞,令淋巴液積聚致下肢腫脹,即淋巴水腫。 在檢查過程中,醫護人員會把俗稱「鴨嘴鉗」的陰道窺器,放入女性的陰道,以便清楚觀察位於陰道深處的子宮頸,然後再將小軟刷或小刮棒伸入陰道內,以刮取宮頸細胞樣本,放進顯微鏡進行檢查。 初時女性應每年檢查一次,如連續兩年檢查正常,則可減少至每3年一次,此舉有助子宮頸癌的發病率下降9成。 香港政府建議25歲或上、曾進行性行為私女性,接受子宮頸癌檢查直至65歲。 一般而言,子宮頸癌病人在剛完成治療後會獲安排較頻密的覆診,其後大多數醫生建議每隔三至六個月進行一次跟進覆診,之後再逐步減低覆診密度。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 症狀
疫苗令身體對HPV病毒產生抗體,減低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 九價子宮頸癌疫苗(又稱九合一HPV疫苗)有效預防九種類型的HPV病毒,包括HPV 6、11、16、18、31、33、35、52和58。 九歲或以上人士,不論男性或女性皆可接種HPV疫苗。
如索償牽涉中國內地的指定醫院名單以外的中國醫院 /高端醫院 / 住院的病房級別高於指定病房級別/投保前已有疾病,有關之賠償金額可能會作出調整。 而 Bowtie 戰癌保全數賠償確診受保癌症由診症至治療相關費用,直至用盡終身保額,戰癌 100 保障額上限為 HK$100 萬,而戰癌 200/300 保障額上限為 HK$200 萬/HK$300 萬。 萬一不幸患上子宮頸癌,醫療保險(如上述的自願醫保及癌症保險計劃)可為投保人提供醫療費用保障,而危疾保險則可以為患者提供日常生活費用的保障,以支援患上危疾時休養期間的生活費,免得為家人帶來沉重的負擔。 可以為子宮頸癌治療費用提供實報實銷保障,保障範圍覆蓋上文提及的切除手術、放射性治療、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及荷爾蒙治療等。 99% 子宮頸癌個案由人類乳頭瘤狀病毒(HPV)感染誘發細胞病變而起。 其中,約 7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 成的子宮頸癌由 HPV16 及 HPV18 引致,這類病毒被稱為高危 HPV。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九龍 )
●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2025 IB1或IIA期(4公分以下)治療: 1. 根除性子宮全切除術及骨盆淋巴結摘除術,或合併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 傳統剖腹手術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但會留下30~40公分直傷口,傷口疼痛且易感染,至少需休養1~2個月;腹腔鏡手術和達文西手術只需在腹部打四個洞,傷口小、出血量少,患者1~2周後就可恢復正常生活。 吸煙:抽煙會增加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一為抽菸會減少身體免疫力而使子宮頸癌細胞加速發展,另一為抽菸本身產生一些物質有可能導致子宮頸癌細胞的發展。
- 避孕藥的使用-去除一些其他因素(如性生活的形式、對象等)避孕藥本身並不會增加子宮頸癌的機率。
- 接受根除性全子宮摘除及骨盆腔神經血管切除的病人,手術範圍即可能牽涉自主神經進而造成尿路功能的障礙,大多數術後病人常因尿路功能障礙所苦,故當傷口癒合後即開始做小便訓練非常重要。
- 貝伐珠單抗 — 貝伐珠單抗是子宮頸癌標靶藥物,通常配合其他化療藥物一併使用。
- 因此,張志隆表示,應該謹慎使用,「一般認為,2 公分以下的腫瘤採用微創手術會比較保險」。
林口長庚副院長賴瓊慧也說,子宮頸往前是膀胱、往後是直腸,如果侵襲的厚度已經到了膀胱,勉強開刀把它分開也沒有用,癌細胞可能已經擴散出去了。 到了第一期後期與第二期,若病灶較大或合併慢性骨盆腔發炎的病患,應做根除性子宮切除術,將子宮、輸卵管、卵巢、陰道的上三分之一、子宮兩旁結締組織,以及兩側骨盆腔淋巴結全部摘除。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2025 若手術後發現骨盆腔淋巴結有轉移情況時,就須附加化學治療。 若確定為子宮頸癌之後,治療主要以子宮切除手術為主。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 子宮頸癌成因
治療的過程包括從骨盆體外照射的遠距治療 以及從陰道內置入放射源的近接治療 。 這樣的治療計劃是為了使子宮頸部位有足夠的放射線劑量,同時避免對鄰近的器官 (尤其是膀胱與大腸) 造成傷害。 有些早期子宮頸癌的病患 (第一期或第二期以上),由於身體狀況不佳或是其他內科重大疾病的影響而不適合接受大手術,仍然可用放射線治療得到相同的治癒機會。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 年輕不會得…卵巢癌3大迷思你信?
癌細胞無論大小,已轉移至周邊的骨盆腔淋巴結,或主動脈旁淋巴結(Para-aortic lymph nodes)。 零期癌又稱為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僅為子宮頸癌上皮細胞之退化現象。 子宮頸原位癌也被稱為子宮頸表皮內腫瘤,或表皮內層癌(Intraepithelial carcinoma)。 另外,接受手術的病人在手術後6星期內,切勿進行性為,讓傷口正常癒合,待身體完全康復後,就可恢復正常的性生活。 因此,要預防患上子宮頸癌,女性應該多加注意性接觸時的衞生及安全,預防經性接觸傳染的疾病,例如使用安全套。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 治療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 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對於當前治療反應不佳(腫瘤沒有縮小等)、復發或遠端轉移的病人,可以作為第一線治療,搭配化療加上標靶藥物癌思停。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 我們提供接種疫苗後的抗體測試
但若病人年紀太大,超過 70 歲,或體能狀況不佳無法開刀,就得採取放射線治療。 子宮頸癌在第二期B階段後,必須採取「化療+放療」的搭配治療。 值得民眾留意的是,雖然子宮頸的「癌前病變」進展很慢,從輕度、中度到重度,平均約需3〜5年的時間,但只要進展到子宮頸癌階段,就跟一般癌症一樣,有快速惡化的可能。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 子宮頸癌/診斷方法有哪些?不同期別如何治療?晚期復發1藥物助延命
如果已經到了中度或是重度的癌前病變,可以跟醫師討論是否進行手術,同時做病理或感染的檢查。 懷疑有侵入性子宮頸癌,又無法經由抹片或陰道鏡切片的報告得知時,就必須藉由子宮頸錐狀切除的小手術來確診。 HPV 為雙股螺旋 DNA 病毒,感染途徑以性接觸為主。 目前已發現兩百型以上,其中約有四十型可感染下生殖道的皮膚或黏膜,且至少有十五型以上與子宮頸癌有關,其中16、18型為常見導致子宮頸癌的類型。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 子宮頸癌各分期的治療方法
藥師推薦苦瓜胜肽挑選3方法 苦瓜胜肽、肉桂具有生理調節的效果,是近年在特殊族群間相當火紅的保健食品,而苦瓜胜肽加肉桂真的可以幫助維持良好的新陳代謝嗎? 藥師林東慶說明,代謝力不佳是半數台灣人面臨的最大健康問題,為了幫助新陳代謝,正確飲食、定期運動缺一不可,搭配進行才能更有效率的幫助健康平衡。 近接治療照射的是特定範圍,射程距離短,能更有效率地加強火力,集中目標殺死癌細胞,又能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傷害。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 健康人群
盆腔器官清除手術:盆腔器官清除手術通常是子宮頸癌復發時才會進行,手術中需要切除盆腔內所有器官,包括子宮頸、陰道、子宮、卵巢、輸卵管、膀胱和直腸。 早期的子宮頸癌治療以手術為主,手術包括子宮頸圓錐狀切除、子宮頸切除、子宮全切除等;若發現時已達侵襲癌的程度,應做根除性子宮切除術合併骨盆淋巴摘除。 術後若仍具有危險因子,可同步實施放射線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減低再復發機率。 子宮頸癌愈早治療,癌細胞的轉移性愈小,可選擇的治療方法愈多,根除的機會愈大。 治療方式以手術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為主,化學治療則較偏向輔助性或緩解性療法;另外對於少數放射治療無效或復發的病患,有轉移到其他臟器時,則考慮實施臟器摘除術。 ,陳彥廷說,因為1期B以後的腫瘤可能已經有深度侵犯跟轉移。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 子宮頸癌治療
亦有可能在治療後2-4年內可能有5-15%病人會出現血尿症狀的放射性膀胱炎。 另外有30%的病人會出現陰道狹窄,性交疼痛等症狀,這些病人可在治療後使用陰道擴張器來治療。 治療方式一般依副作用嚴重程度決定,輕微或中度副作用以保守治療為主,如軟便、類固醇抗發炎製劑灌腸,或出血引起貧血時的輸血,維持一段時間後靜待復原機會,持續惡化的長期副作用則可能需要外科手街修補。 因骨盆腔照野包含大部分的生殖器官如卵巢、子宮、輸卵管等所以會影響生育能力。 急性副作用方面,子宮頸癌的放射線治療範圍大多包含腸道的骨盆腔,所以療程中的副作用也以腸道反應的腹絞痛、腹瀉、噁心為主,多在療程的三至四週起出現,持續至療程結束後一至二週緩解。 此外若照射範圍涉及會陰部位,則可能有肛門或會陰部皮膚發紅及癢痛的情形,約在三至四週出現,會持續到治療後一至二週才緩解。
免疫治療的副作用包括疲倦、發燒、噁心、頭痛、皮疹、食慾不振、便秘、關節或肌肉疼痛和腹瀉。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 此外,這些藥物的基本作用是消除身體免疫系統的辨認能力,有時會有免疫系統攻擊身體其他部位的副作用,例如會導致肺部、腸道、肝臟、腎臟或其他器官出現嚴重問題,但這些嚴重副作用的發生機率較低。 免疫系統的一個重要作用是防止自身攻擊身體的正常細胞,但癌細胞會利用PD-1這個免疫檢查點,阻止身體T細胞攻擊體內其他細胞,從而令癌細胞繼續生長。
此藥物可用於治療已擴散的子宮頸癌,或在初始治療後復發的子宮頸癌,但用過最少兩種其他藥物無效的病人。 化療可能的長期副作用則包括經期變化、過早絕經和不孕症、神經病變等。 對於未有切除子宮的年輕女患者,經期變化是化療的常見副作用,但即使在化療期間月經停止,仍然有機會懷孕。 不過,在化療期間懷孕並不安全,因為這可能導致出生缺陷並干擾治療,完成治療的患者通常可以繼續生育,但亦應先與醫生商討。
在第二期B之後就採取「化療+放療」,顯示在這階段之後就必須採取全身性治療,來防治轉移。 接受根除性全子宮摘除及骨盆腔神經血管切除的病人,手術範圍即可能牽涉自主神經進而造成尿路功能的障礙,大多數術後病人常因尿路功能障礙所苦,故當傷口癒合後即開始做小便訓練非常重要。 手術治療:第一期下、第二期上的早期病灶及部分第二期下子宮頸病灶較大,或合併有慢性骨盆腔發炎的病患應做根除性子宮切除術。 體外照射放射線治療療程中常因每日躺臥的姿勢、擺設位置可能的變化造成治療上的誤差。 目前個人化特製的姿勢固定器及IGRT已可大幅改善躺臥的姿勢及擺設位置誤差,然而因腫瘤縮小、病患體型變化(大多是變瘦)所造成的治療誤差仍存在。
子宮頸癌的起因是HPV病毒持續感染,造成細胞變異,所以當抹片檢查的報告是「異常」時,可能的結果包括「癌前病變」,或已經形成了「子宮頸癌」。 根據美國婦癌組織研究,在早期子宮頸癌(第一期a2至第二期a)的同步治療,4年生存率為81﹪,與單以放射線治療的71﹪為佳。 而在晚期子宮頸癌(第二期b至第四期a),同步治療的5年生存率為73﹪,而單獨放射線治療為58 …一、早晚兩杯白開水充足的水分是健康和美容的保障。 特別是女性,缺水會使女生的身體過早衰老,皮膚因「縮水」而失去光澤。 但由於女人的代謝比男人要慢,消耗也比男人要低,女人往往比男人喝水要少,這就會使身體和皮膚的問題同時出現。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 子宮頸癌一到四期治療法
在香港,由 HPV-16, 18, 31, 33, 45, 52, 58 型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子宮頸癌約佔九成。 感染生殖器官的HPV病毒大多能被人體自身免疫力清除,但若持續感染宮頸,細胞會出現變異,演變成子宮頸上皮內瘤,並可能隨時間發展成子宮頸癌。 由 Bowtie (保泰人壽,香港首間虛擬保險公司)和 JP Partners Medical(莊柏醫療,綜合醫療保健服務營運商)共同創立,利用革新的科技提供預防性、個人化的健康服務,以推動更好的醫療體驗。 Bowtie & JP Health 健康中心深信預防勝於治療,我們將深入了解客戶的整體健康狀況,提供個人化服務。 對於 25 歲以上及有性經驗的女性,建議定期接受抹片檢查。 根據香港防癌會的資料,每年做普查者,子宮頸癌累積發病率減少 93%,每隔 3 年做普查者則減少 90%。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 子宮頸癌如何造成的?
隨著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普及,台灣發現早期子宮頸癌的比例近年逐漸提高,死亡率也逐漸下降。 雖然子宮頸癌目前仍在婦癌死因中排名第三,許多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但遠端轉移的患者已不只有化療一途,現在更有標靶藥物甚至是免疫療法,可延長病患的存活時間。 子宮頸癌第一期和第二期初可以開刀治療,但是如果有淋巴腺轉移、子宮旁組織侵犯 、腫瘤侵犯 … 二)第二期約60%到70%1、溫奶睡前喝杯溫奶有助於睡眠的說法早已眾人皆知,因為牛奶中包含一種色氨酸,它能夠象氨基酸那樣發揮鎮靜的功效。
在不須取得您事前同意的情況下,本網站擁有在任何時間、任何情形下更改或終止服務或拒絕提供服務的權利。 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如日後有合適或同類產品/服務、活動或由醫護人員提供的最新專業健康及癌症資訊,本人同意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可以電郵通知本人。 免疫治療是使用藥物來刺激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令自身細胞更有效地識別和摧毀癌細胞。 高劑量體內放射治療會將放射物質經陰道放在目標位置數分鐘,然後會被移除,病人無需住院;低劑量體內放射治療需放置數天,在這期間,患者需躺在床上,用儀器固定放射性物質,故需留院進行治療。 不過,由於放射源接近身體,病人可能出現陰道因受刺激而變紅和疼痛、膀胱刺激等副作用。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 子宮出血異常源自壓力大!中醫師:出血症不能只用止血藥
事實上,於2016年,子宮頸癌共有510宗新症,佔該年女性癌症新症總數的3.3%,在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中,排行第7位。 若按每10萬女性人口計算,發病率為12.9%。 跟其他癌症相比,子宮頸癌對本港女性的威脅,並沒有按年大幅上升。 由2001年至2016年間,每年確診子宮頸癌的新症數目在大約400宗至500宗之間,沒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另外一方面,如果切片報告顯示癌細胞侵犯子宮旁的軟組織,癌病可能在骨盆腔復發的機會便增加,這時就會建議在手術後追加放射治療。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 慢性副作用方面,一般是在治療結束後三至六個月或更久才出現,有些病人甚至在一至二年後發生,然而只有百分之十到二十的病人會有這個問題。 在骨盆腔內的器官如直腸及膀胱,會因照射劑量的多寡對這兩個器官的黏膜細胞,產生不同程度的傷害;當糞便或尿液經過時就會刺激受傷的黏膜,而造成出血,產生血便及血尿的症狀。 在治療後1-2年,可能有3-10%病人出現便血症狀的放射性直腸炎。
當醫師剛發現身體出現可能癌變的細胞時,會進行子宮頸錐狀切除術,經由陰道,以圓錐狀方式切除子宮頸病灶部分,並篩檢異常細胞,好在病灶發展成癌症前將其移除。 對於第三期的子宮內膜癌除了手術去除子宮、卵巢外,仍需加上全腹部的放射線治療或荷爾蒙治療,在必要時加上化學治療。 對於第四期的病人,通常會採取手術切除子宮再加上荷爾蒙、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 五年存活率來說:第一期82%,第二期65%,第三期44%,第四期15%,平均73%。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 臨床症狀及症候
解小便時需增加腹壓,或採間歇性無菌性自我導尿。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2025 若沒有切除卵巢,則因為卵巢仍會產生荷爾蒙,就不會經歷停經期的生理變化。 但若卵巢被切除或因治療而機能受損的話,就會產生停經期的生理變化,但性能力和性慾並不會因子宮的切除而有所變化,只是因為沒辦法再懷孕,可能會有很強烈的失落感。 子宮頸癌若是0期,患者一般做錐狀手術或是子宮切除,其治癒率可達百分之百。 若是一期後至二期前期仍是以手術為主,不同的是範圍比較大,治癒率約80%。 至於二期後期至第四期傳統以來是以放射為主,不過目前的治療趨勢是對局部嚴重病患或是沒有遠處轉移者,先以全身性的化療來縮小腫瘤後再以手術的方式切除,倘若腫瘤仍未縮小或沒有改變則再考慮放療。
而對膀胱炎副作用所造成之頻尿、小便疼痛等現象,可請醫師開立處方服用並多喝水。 若照射部位包括陰道,可能會引起陰道黏膜分泌減少、乾燥、搔癢等不適。 且因易造成陰道黏膜發炎,建議不要有性行為,以免過度刺激而造成疼痛或感染。 子宮頸癌第二期治療2025 待療程結束後約莫二個月,發炎退後即可恢復性生活。 若照野包含陰道下半部靠近外陰部位,可能造成外陰及鼠蹊部之皮膚發炎,導致皮膚發紅、搔癢、皺皮及疼痛等症狀,可由醫師開立藥物及藥膏以改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