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曲池穴可以用來治療顫抖症和網球肘。 採用flash動畫技術製作的互動版人體穴位圖,點擊圖片中穴位名稱會動畫提示穴位的位置。 針灸穴位圖2025 注意,此套圖片需要瀏覽器的flash支持。
太溪穴的主治病症為:腎臟病、牙痛、喉嚨腫痛、氣喘、支氣管炎、手腳冰涼、女性生理不順、關節炎、精力不濟、手腳無力、風濕痛等。 此穴位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治療手腳冰冷、穴道刺激療法治療掉發等。 在具體取穴時,應當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礎上,參照被取穴對象自身的手指進行比量,並結合一些簡便的活動標誌取穴方法,以確定經穴的標準部位。 穴位可以分成不同的種類,如按其功能作用,可分為解表穴、清熱穴、益氣壯陽穴等;按經脈可分成經穴、經外穴。 2010年11月16日,在肯雅內羅畢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中國申報項目《中醫針灸》,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 中國政府承諾將致力保護作為文化遺產的針灸這個瀕臨滅絕的文化現象[52]。
針灸穴位圖: 人體穴位的定位方法
針由遠古時代的骨針、石砭開始發展到長短、大小、式樣、材料、方法各不相同的針具,如電針、磁針、水針等;灸偏向於傳統的艾灸,有艾絨灸、艾條灸等。 現代使用的針灸多是鋼針,而在古代多使用的是銀針[來源請求],主要是因為銀有一定的抗菌效果。 中醫師現時常用的針具大致有毫針、火針、小針刀、皮膚針/梅花針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醫師會因為不同情況而使用不同的針具。 灸灼法也稱為灸治法,是將艾絨揉成小團或長條狀,點燃後放在(或靠近)人體體表的某些固定的部位,施行熱熨或熏,從現時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 從這個意義上說,腧穴又是疾病的反應點和治療的刺激點。
- 此外,根據五行相生規律,提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五輸穴選穴」及「針刺補瀉」原則,為臨床常用方式。
- 位於大拇指及食指的會合處,屬大腸經,中醫有句話「面口合谷收」,也就是按壓合谷穴能幫助改善臉部的各種問題。
- 這些都是古人選穴配方的經驗累積,在十四經穴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對臨床應用十分重要。
- 〖人體穴位配伍〗 配然谷穴主治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配腎俞穴治腎脹;配支溝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錐刺。
- 最初,人們用砭石割刺癰疽腫瘍,排膿放血,解除病痛。
《黃帝內經》記載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與經脈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等,並對腧穴、針灸方法、針刺適應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詳細的論述。 中醫認為人體中的經絡系統負責輸送全身的「氣」、「血」及「血液」[38],這些輸送物質在體內循環,使身體中的各個組織與器官保持平衡與穩定。 然而當經絡系統出現阻塞不通的情況時,則影響了這些物質的輸送,使「邪氣」(各種產生病變的因子)侵入,此時人體就會開始出現異常病變。 當針插進人體之後,會引起人體自身的反應,加強氣血循環,克服經絡的阻塞,使經絡系統恢復正常,病症因此得以治癒。 2013年的一項系統評價發現,可供分析的RCT的數量和質量太低,無法就針灸治療癌症相關疲勞的有效性得出有效結論。 2015 年Cochrane的一項綜述發現,沒有足夠的證據來確定針灸是否是治療成人癌症疼痛的有效方法[34]。
針灸穴位圖: 治療方法
2014年發表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上的一項系統評價發現,針灸作為癌症患者姑息治療的輔助治療可能是有效的。 2013年發表在《多國癌症支持治療協會雜誌》上的綜述綜述發現[35],有證據表明針灸可能對患有癌症相關症狀的人有益,但也發現很少有嚴格的試驗和試驗之間的高度異質性[36]。 2012年發表在同一期刊上的隨機臨床試驗系統評價發現,使用針灸治療癌痛的隨機對照試驗的數量和質量太低,無法得出明確的結論[37]。 穴位部位分類法,即根據人體解剖位置而排列腧穴的方法。
由於此穴的位置在第二掌指關節前的凹陷處,也是手陽明經脈經過的第二個穴位,所以稱為二間。 中醫認為,本穴位屬於手少陽經,與陽維(具有維繫、聯絡全身陽經的作用)脈氣相通,為陽經、陽脈通達於外的關節,故名「外關」。 按壓時應兩手同時進行並左右交替,每次約5秒鐘,反覆進行約10次。 按壓前可以先用毛巾熱敷,提高治療效果。 針灸的理論基礎是傳統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的思維模式相距甚大。 在現代醫學傳入中國之後,針灸是否有效這一問題一直有爭論。
針灸穴位圖: 人體穴位圖(帶穴位功能主治說明)
這些穴位是按照它們位置和功能特點而分為不同類別,在四肢部有五輸穴、原穴、合穴、郄穴、下合穴、八脈交會穴;在軀幹部有背腧和腹募穴。 這些都是古人選穴配方的經驗累積,在十四經穴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對臨床應用十分重要。 中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
針灸穴位圖: 經絡穴道資料庫
〖人體穴位配伍〗 針灸穴位圖2025 配然谷穴主治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配腎俞穴治腎脹;配支溝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錐刺。 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和脛神經,前方有脛後動、靜脈。
針灸穴位圖: 人體穴位圖
功用:這是最好的止痛穴道之一,可以緩解任何類型的疼痛,包括頭痛和肩膀與手臂的疼痛。 合谷穴是最有名的穴道之一,對於消除體內多餘熱氣很有幫助,否則體內熱氣一旦過多,就會導致流鼻血、發燒。 合谷穴還可以加強身體的防衛之氣,用來緩解過敏、鼻竇充血、感冒、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痛、眼睛痛和牙痛。 位於大拇指及食指的會合處,屬大腸經,中醫有句話「面口合谷收」,也就是按壓合谷穴能幫助改善臉部的各種問題。 承漿有消腫止痛、提神醒腦的作用,可以改善臉部神經麻痺、牙齦腫痛、口腔潰爛,也可治療中風昏迷、休克,也有消除顏面浮腫,美化曲線的功效。
針灸穴位圖: 經穴定位的依據
最初,人們用砭石割刺癰疽腫瘍,排膿放血,解除病痛。 後逐漸發現有顯著痛感和壓痛處,砭刺效果更好,這就是「以痛為腧」的規律。 「以痛為腧」常隨著患者疼痛反應不同,而在不同部位出現壓痛點,因此此階段無固定位置。 針灸穴位圖 戰國晚期,秦漢時代,以《內經》等為代表,確定這些部位的取法和治療作用,並加以命名,就成為腧穴。 又經過了較長時間的實踐,人們發現各個腧穴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繫的。
針灸穴位圖: 經絡穴道主治列表
腧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輸注臟腑經絡氣血,溝通體表與體內臟腑的聯繫。 在臨床上,醫生利用腧穴的功能特點,可以對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 針灸被認為起源於公元前100年左右的中國,大約在《黃帝內經》出版時,儘管一些專家認為它本可以更早進行[20]。 隨着時間的推移[21],關於月球、天體和地球週期、陰陽能量以及身體「節奏」對治療效果的影響出現了相互矛盾的主張和信仰體系[20]。 針灸穴位圖 由於國家政治領導層的變化以及對理性主義或西藥的優先使用,針灸在中國的流行程度有所波動。 針灸在公元6世紀首先傳播到韓國,然後通過醫療傳教士傳播到日本[22],然後從法國開始傳播到歐洲。
針灸穴位圖: 人體穴位的分類
全身的經穴,督脈和任脈位於正中線,它們的穴位較易確定,因此任督脈的穴位常可作為兩旁經穴定位的參考依據。 而頭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較複雜,取穴時須仔細分別。 取肢體外側面的穴位時,主要觀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標誌;而取肢體內側面的穴位時,除注意體表標誌外,還應注意動脈的搏動等。 腧穴定位的準確與否,可直接影響治療效果。 現代臨床常用的腧穴定位與取穴法有骨度折量法、體表標誌法和手指比量法。 同時本穴位屬於足太陰脾經,脾經主管「土」,「土」為人體「地部」,而本穴位又是脾經氣血深聚的機要穴位,故名「地機」。
針灸穴位圖: 人體穴位相關視頻
199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部分專家編寫了《經穴部位》、《經穴部位文獻考與解剖》,並繪製了標準化穴位圖。 後經國家技術監督局批准,從1991年元月1日起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在全國實施,1991年4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腧穴標準化方案推廣會。 全國大學本科針灸教材(第二版)將其作為正式教學內容。 這時的特點是名稱統一,定位統一,解剖內容統一,主要主治內容基本統一,刺灸法相對統一。
針灸穴位圖: 人體背部穴位圖
中國北京、上海、南京都有國際針灸培訓中心。 1987年成立了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簡稱”世界針聯”),是在世界衛生組織指導以下的組織,總部設於北京[30]。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經發揮》,第一次將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合稱為十四經脈,對後人研究經脈很有裨益。 針灸至少在西元3300年前的歐洲己具雛形,阿爾卑斯山上的人類遺骸冰人奧茲的紋身被認為是具有和指壓或針灸相像的疼痛舒緩效用,部分紋身並與針灸學說的穴位相應[25]。 中國最早記戴的針灸約為西元前一百年出版的《黃帝內經》,在公元6世紀傳到了朝鮮、日本等國。
針灸穴位圖: 人體穴位專題
此分類法,不僅可供針灸等專業人員參考,還特別適用於其他專業的臨床醫生根據中醫辯證的結果而選用相應的腧穴,使其能夠快捷、便利、準確地掌握針灸、按摩等手段治療疾病。 穴位(acupoint),學名腧穴(腧讀shù), 是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針灸、推拿等療法主要的施術部位。 多為神經末梢密集或較粗的神經纖維經過的地方。 十四經脈穴位全圖一套共14張,每條經脈一張。 針與灸是兩種治療方法,傳統中醫多用針法來治療急性病,用灸法來治療慢性病。
針灸穴位圖: 人體上肢穴位和穴位功能主治說明
中醫認為經絡系統中的經氣,會集中及輸注於某些體表部位,這些面積細小如點的部位稱為腧穴,又名穴位。 腧穴雖然處於體表,但具有溝通上下內外的作用。 人體有十四經361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
針灸穴位圖: 穴位
腧穴是針灸施術的部位,刺激這些穴位可以調節臟腑經絡功能,增進體質。 學習針灸時,不單要熟記每條經的循行路線以及主治概要等,還須掌握腧穴的定位和主治,尤其是特定穴。 《類經.人》載:「輸、腧、俞,本經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輸穴、俞穴之稱,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 按照中醫基礎理論,人體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於體表的部位,還是針灸、推拿、氣功等療法的施術部位。 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驅病迅速」的神奇功效。 通過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刺激相應的腧穴,可以疏通經絡,激發經氣,調整氣血運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針灸穴位圖: 腧穴相關電子書
針灸的研究也從單一的文獻整理發展到對其治病的臨床療效進行系統的觀察,結合現代生理學、解剖學、組織學、生化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進行針灸治療的機理探討。 這是指以體表骨節為主要標誌折量全身各部的長度和寬度,定出分寸,用於經穴定位的方法。 針灸穴位圖 針灸穴位圖2025 即以《靈樞.骨度》規定了人體各部的分寸為基礎,並結合曆代學者創用的折量分寸(將設定的兩骨節點之間的長度折量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為1寸,十等分為1尺),作為定穴的依據。
刺激腧穴治療疾病的作用不僅對局部臟腑、器官病症有效,而且對相應經脈循行路線上與該穴相距較遠的臟腑、器官病症也有效果。 腧穴的遠治作用,在十四經穴上反映尤其突出。 針灸穴位圖2025 此外,某些腧穴還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可專治某病,如至陰穴可矯正胎位,治療胎位不正。 「腧」通「輸」,或從簡作「俞」,輸有轉輸的含義,俞有氣血留存的含義。 由於輸穴名稱多使用在特定穴中的五輸穴中,俞穴名稱多使用在特定穴中的背俞穴中,所以對穴位進行總稱呼時使用「腧穴」二字。
針灸穴位圖: 經絡循行圖(十四經絡奇經八脈)
中醫學中針灸治療的理論基礎在於傳統的中醫臟腑陰陽經絡學說。 針灸穴位圖 和中醫的方劑治療方法相比較,針灸治療的特點是療效快[40]、簡單、便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成立了中國針灸學會,以繼承和發展針灸。 研究人員結合現代醫家的臨床經驗和科研成果,出版了許多的針灸學術專著和論文,創立”針刺麻醉”等新式針灸。
針灸穴位圖: 腧穴相關條目
本標準中穴位名稱的著錄方式參照採用世界衛生組織總部針灸穴名國際標準化科學組會議審定通過的《標準針灸穴名》。 從2003年起,世界衛生組織就致力於以中日韓三國為中心,制定一個針灸穴位國際標準。 2006年,中日韓三國針灸學界代表達成一致,即統一參照針灸學的古典著作,以中國「針灸學鼻祖」皇甫謐著作《針灸甲乙經》為基礎,制定國際標準。
它們之間在治療作用上既有共性,又有相對的特異性。 在魏晉唐宋時期,以《針灸甲乙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為代表,使經絡、部位、穴位逐漸結合起來研究,成為系統分類的基礎。 尤其是在十四經脈上,腧穴治療作用的相關性更為突出,於是腧穴有了系統分類。 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辦事處曾派出安瑞中島醫師考察中國關於針灸穴名國際標準化的研究情況。 1981年5月在東京、1982年12月西太區在馬尼拉、1985年7月在香港相繼召開了三次針灸穴位名標準化會議。 1987年出版了《針灸穴名國際標準化手冊》。
歷代醫家對人體部位的劃分雖不盡相同,但一般多以頭面頸項、胸膺脅腹、肩背腰尻、腋脅側腹、四肢內外等為基準。 針灸穴位圖2025 部位分類法涉及全身所有體穴,既包括經穴也包括經外奇穴。 功效分類法,即根據腧穴功效而排列腧穴的方法。 將十四正經的全部腧穴和常用經外奇穴根據其主要功效加以分類,分別歸屬於等17項類別之下,便於根據辨證結果選擇恰當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