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內重要的公共設施、商場、交通設施都集中在這裡,如青衣島最大型商場—青衣城、青衣島唯一的鐵路車站—港鐵青衣站、青衣島首個市鎮公園—青衣公園以及青衣海濱公園等。 其他重要設施包括青衣公共圖書館、青衣綜合大樓、青衣市區診所、青衣運動場、青衣渡輪碼頭、青衣警署、青衣消防局、青衣鄉事委員會、天主教聖多默宗徒堂等,都設設於青衣市中心地區內。 而多個住宅屋邨或屋苑青衣邨、偉景花園、海悅花園、宏福花園、盈翠半島、青怡花園、翠怡花園、海欣花園等。 區內設有三個公共交通交匯處,包括青衣站公共運輸交匯處、青衣邨巴士總站及青衣碼頭巴士總站。 區內設有兩所中學及四所小學,分別有明愛聖若瑟中學、東華三院吳祥川紀念中學、保良局世德小學、聖公會青衣邨何澤芸小學、荃灣商會學校及仁濟醫院趙曾學韞小學。
青衣是我最期待的行程之一,首先是一直對於島上各「長字輩」的位置分不清楚,二是本身對青衣島較內陸的地帶毫無認識,所以一直很想走走。 這次設計行程的時候也想了很久,因為島上各屋邨的位置本身不太順路,讓我想到島上居民長期埋怨零晨時段的交通問題,歸根究底就是各條邨的位置實在有點分散。 本邨在興建期間(1978~1983年間)原本分作3期,有6座雙塔式大廈、5座舊長型、4座H字型,共15座樓宇。
青衣屋邨: 香港公共屋邨列表
特別是從巴士站和邨口中間的停車場,牆上的字句起碼被蓋上兩次。 翻查數據,邨內年輕人比例頗高,加上這兒地處青衣山頂盡頭,守哨較易,文宣句語似乎也因此而特別多。 在商場入口,看到這句沒有被完全刷走,當時還未算是非法的抗爭句語。 走到山上的聚落,見到兩個蓋在平台上由行人天橋連接的「冬菇亭」,在其他屋邨都沒有見過這樣的設計,刻意拍一下。 北部山谷一帶,青梅樓喺1978年入伙,而青楊樓則響1979年入伙。 跟住落成係山頂兩座,即係青松樓同青柏樓,都係1977年落成。
- 由於青衣新區多咗咁多人,政府亦安排志願機構建立社區服務。
- 長安邨亦是26座問題公屋醜聞中葵青區受影響屋邨居民的指定安置屋邨(另兩個是大圍顯徑邨,已於2000年起拆售,以及長康邨)。
- 長青邨現時共有八座樓宇,由1977年至1979年期間入伙,長青邨分區租約事務管理辦事處、屋邨辦事處位於青衣邨宜業樓地下A翼及B翼;屋邨物業管理則位於青槐樓地下20-29號。
- 這次設計行程的時候也想了很久,因為島上各屋邨的位置本身不太順路,讓我想到島上居民長期埋怨零晨時段的交通問題,歸根究底就是各條邨的位置實在有點分散。
- 「樓宇座數」、「單位數目」、「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只會計算用作出租的公共屋邨、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不包括在房委會租置計劃或房協住宅發售計劃中已出售的單位,「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只適用於房委會公共屋邨。
黃大仙區現有22個公共屋邨,其中有4個是租置計劃屋邨,以及有1個綠表置居計劃與公屋混合發展屋苑,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青衣屋邨 在青衣邨的旁邊,還有新建資助房屋的綠悠雅苑。 屋苑本來是曾蔭權年代發明的「置安心房屋計劃」下的第一個項目,不過這個有點不倫不類的計劃在屋苑還未建成便被取消,改以折扣價格出售予合資格人士。
青衣屋邨: 公共運輸交匯處
青楊樓、青梅樓、青松樓、青柏樓4座樓宇為第二期,青槐樓、青榕樓、青桃樓、青葵樓為第一期,剩下的為第三期,後來為方便管理,將第三期分拆成一個新邨,為長康邨。 後來興建非標準設計大廈時,再將此邨重新規劃,青楊樓、青梅樓和青荷樓為第一期,青榕樓、青桃樓、青葵樓及青蘭樓為第二期,青松樓、青柏樓及兩幢新建樓宇為第三期,青槐樓和青俊苑為第四期。 青衣戲棚,以慶祝真君寶誕及天后寶誕,自1961年開始舉行「一棚兩誕」,每年農曆三月十二至十六及農曆四月初一至初五舉行,在青衣市政大廈附近的球場及空地搭建臨時戲棚,真君及天后兩誕會共用戲棚,以作粵劇表演,青衣原居民會為兩誕節慶申請臨時公眾娛樂場所牌照。 戲棚附近有大量熟食攤檔擺賣,初期主要為島上居民光顧,並逐漸演變成夜市,而近年因受傳媒廣泛報導[9],令青衣戲棚夜市開始受到島外的市民關注。 另外兩誕節慶還有島上的會景及花炮巡遊,主要為原居民參與。
隨後長康邨、青衣邨、長安邨、長發邨和長亨邨等公共屋邨,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陸逐落成。 除了公共屋邨之外,島上的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例如青華苑、青盛苑、青泰苑和青雅苑也陸逐入伙,同一時期亦建有青衣島首批大型私人屋苑—美景花園、青怡花園和翠怡花園。 青衣屋邨2025 青衣屋邨2025 中小學、屋邨商場、街市、公共圖書館、公營診所等基本社區設施亦相繼落成。 青衣島第二條跨海行車大橋—青荃橋,於1988年落成。 「入伙年份」以房委會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的年份為準,但部份屋邨內個別樓宇的入伙年份可能會與官方資料有出入,詳見相關條目。 「樓宇座數」、「單位數目」、「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只會計算用作出租的公共屋邨、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不包括在房委會租置計劃或房協住宅發售計劃中已出售的單位,「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只適用於房委會公共屋邨。
青衣屋邨: 青衣區連續3個月租賃成交達80宗水平 薈藍開放式海景戶1.3萬元租出 呎租63元
1970年代,太古船塢及黃埔船塢原址被改建為住宅項目,原有的船廠分別從鰂魚涌及紅磡遷入青衣島西部的茜草灣,其後在青衣合作開設香港聯合船塢,船廠則位於北部的樟樹頭,設有兩個浮塢。 1972年港督麥理浩勲爵公佈十年建屋計劃,1973年新界拓展署成立,港府開始大舉發展新界,新市鎮有相對充足的土地,興建大量公營房屋,當中包括荃灣新市鎮範圍內的青衣島。 港府於1970年代中期,著力改善青衣島的對外交通及島內的道路網絡,大規模的移山填海工程,分別於三支香、青衣灣、門仔塘和寮肚山展開,為島上多項公營房屋計劃提供大量土地。 青衣島於1970年代發展,青衣大橋於1974年建成,而鄰近青衣大橋的長青邨於1977年入伙。
響青葵樓同青榕樓之間,重有長青邨商場,包括街市同停車場。 青衣屋邨2025 長青邨在立法會地區直選當中,屬於新界西(LC4)選區範圍之內[9],而地方行政則為葵青區。 青衣屋邨2025 全邨所有樓宇與鄰近的青俊苑以及美景花園組成葵青區議會下轄的長青選區[10][11][12]。
青衣屋邨: 荃灣區
青衣島在新市鎮發展以前,已經有墟市和多個農村和漁村聚落,青衣墟(又稱青衣大街)就是當時青衣島上的墟市,島上現在還有聖多默宗徒堂天主教堂、真君廟、天后古廟和達摩祖師廟及青衣大王伯公廟等宗教建築。 青衣屋邨 1960年代起先後建有船廠及油庫等重工業設施。 1974年後,隨著青衣大橋(青衣南橋)及青荃橋(青衣北橋)先後通車,青衣島的新市鎮發展亦隨即展開。 港府先後在三支香半山、青衣灣、門仔塘、寮肚山等地,進行了土地平整工程,並興建各項交通基建、公營房屋及社區設施等。 直至到1990年代後期,機場核心計劃及多個大型屋苑完工,青衣公園、青衣運動場、青衣游泳池、青衣市政大廈、大型購物商場青衣城以及青衣站等主要社區設施也都相繼落成啟用,青衣島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新市鎮。 青衣大橋通車前,舊青衣碼頭的渡輪服務是青衣島唯一的對外交通,故當時墟市—青衣大街設置於碼頭附近一帶,加上島內大多數的漁民都聚居在青衣灣內,所以該區在發展成為新市鎮青衣市前後,皆為青衣島的中心地帶。
青衣屋邨: 小學:66
因應青衣北面的門仔塘於1980年初填海,香港房屋委員會在長青邨內空地加建了青桃樓,以安置受影響漁民[5],於1983年落成。 青衣屋邨2025 機場核心計劃於1990年代展開,機場鐵路正式興建,東涌綫及機場快綫均於1998年通車,並在青衣島設青衣站。 隨著機場核心計劃的開展,加上政府決定改善青衣的橋樑交通,青衣在10年內從只有2條跨海橋增加至7條行車橋(增建了葵青橋、長青橋、汀九橋、昂船洲大橋及青馬大橋)及供港鐵使用的青荔橋。
青衣屋邨: 興建、重建、待建或建議中
除咗樓同商場,同時間重有四邑商工總會嘅陳黎繡珍紀念學校同埋顯主女修會嘅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 另外,今日凌晨1時49分,黃大仙下邨龍樂樓對開,亦有途人發現一名男子倒臥地上,頭部嚴重受傷。 警方在場沒有檢獲遺書,調查後證實死者為28歲姓胡男子,相信他因生活問題不開心,由大廈一梯間墮下,死因有待驗屍後確定。 佳明集團營業及市務總經理馮倩平表示,明翹匯目前累售723伙,套現逾48.7億元,平均呎價15,626元;其中價單單位剩餘兩伙仍未沽出,分別為一伙兩房戶,以及一伙三房戶;其餘單位均為三房至4房戶。
青衣屋邨: 交通
但青衣北岸公路於2002年通車後,大大解決了這個問題。 每年中秋節,附近住戶一家大小都會到青衣海濱公園散步賞月、野餐和玩瑩光棒,此為青衣居民近二,三十年來自發創造的傳統。 青衣市中心(英語:Tsing Yi Town Centre)大致上位於舊青衣墟、舊青衣灣及部份舊門仔塘一帶的位置,青敬路、青衣鄉事會路及楓樹窩路為幹道。 約19世紀末,當時青衣為屬「荃灣四約」之一,青衣與海壩、葵涌及石圍角,四約首領組成「荃灣全安局」(荃灣鄉事委員會前身),維持荃灣、葵涌及青衣地區的治安。 長安邨前身是青衣担杆山山崗(一期)、門仔塘避風塘和船廠(二期),它的興建與青衣北橋的興建是息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