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着了解到的兒童行為問題及兒童行為評估結果來給予兒童行為治療建議。 有統計指,香港大約有20萬人受焦慮症影響,四分一的患者在20歲或以前發病。 焦慮症的特徵不只會從心情表現出來,有時也會引發一些身體症狀。 今次探討焦慮症成因、可觀察之病症評估,以及焦慮管理技巧,針對焦慮症病人照護與治療,建議洽專業心理輔導或醫生尋求幫助。 很多人以為十分嚴重的情緒狀況才要找醫生,其實失眠、焦慮等常見的情況我們也必需正視,否則對工作和人際關係也會產生影響。 其他常見徵狀包括:坐立不安、容易疲勞、難集中精神、易發脾氣、肌肉繃緊酸痛、睡眠欠佳或失眠等。
他們可能會做惡夢、胃部不適或有噁心的迹象,甚至會出於恐懼而嘔吐。 很多人都會對某些特定的事情、場合、或人物而感到緊張及焦慮,例如面對陌生人或看牙醫等,但這些緊張焦慮感覺一般是短暫性的,並隨着時間過去減退。 但若果焦慮的感覺揮之不去,並維持一段長時間,同時伴隨一些生理的病徵,如肌肉繃緊、頭暈、難以呼吸、多汗、口乾、頭痛、腹痛、顫抖、心悸、腸胃不適等,而且影響日常生活、社交或學習,這便有機會患上焦慮症。
兒童焦慮症香港: 焦慮徵狀
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工作人員或會邀請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參加其中一些節數。 患者要在熟悉的環境下才感到安穩,去治療中心少不免感不安和抗拒。 曾經有一個個案的患者是就讀K3的小女孩,我先跟孩子的媽媽會面以了解小女孩的情況,最後決定以媽媽朋友的身份在快餐店見面,作為首次療程的場地。 小女孩最初完全和我沒有眼神接觸,及後和小女孩說說她喜愛的卡通人物。 最後在離開時,小女孩終於踏到一步跟我說「下次見!」。
- 「兒童很忙」是近年受到社會關注的問題,不少港爸港媽為著望子成龍,小朋友要面對不同範疇的學習而引起壓力。
- 他們整天大部份時間都會感到焦慮不安,有些患者並不清楚造成焦慮的原因。
- 他們亦較難理解這個病,常要求父母容忍及縱容他們的強迫行為。
- 由此,也可以認識老師,並說明孩子的狀況,讓老師了解孩子的生活習慣、興趣、能力,孩子有沒有特別的喜好等,能夠幫助孩子更快適應環境,降低分離焦慮。
《亂七八糟的口袋》用生動的比喻、簡白的敘事,不僅讓孩子容易吸收,家長也能獲取不少靈感。 在與分離焦慮階段的孩子分開時,家長不應不告而別,也不可重複說「再見」否則會過度提醒孩子「家長要離開了」讓孩子感到焦慮。 照顧者要接近這類兒童時,他們一開始會先順從地接觸,之後卻又突然離開,讓照顧者很難知道孩子究竟是否想要與他們親近,這類依附關係約佔五至十%。 根據《殘疾歧視條例》,精神病患者或精神病康復者及其照顧者不應因病人的殘疾而遭受歧視、騷擾或中傷。 慢慢地幫助他們看到,他們因為某件事情而引發的擔心,實際上根本不可能發生,或者即便真的發生了,他們也完全有能力應對。 英國雷丁大學(Reading University)的克里斯維爾教授(Cathy 兒童焦慮症香港 Creswell)的最新研究顯示,其實家長可以做些工作幫助孩子減輕焦慮的折磨。
兒童焦慮症香港: 焦慮管理技巧
跟據統計,出現分離焦慮症狀的孩童中,有70 ~ 80 % 會拒絕上學。 但由於拒學行為也常出現於患有社交恐懼症或憂鬱症的孩童身上,所以無法單純由孩童的拒學行為推斷他是否罹患分離焦慮症,這是必須謹慎分辨的。 兒童焦慮症香港2025 這些徵狀與性格孤僻不同,他們本身其實不喜歡這樣,也理解自己的恐懼是過度或不合理的。 但可惜無法自控,往往只能以逃避來解決,或強忍著強烈的焦慮或恐懼,甚至嚴重干擾其正常生活、社交活動、職業或學業功能。 治療內容主要針對患者的思想、行為和生理反應,作出相應治療。 治療會以層層漸進的方法進行,透過直接面對所恐懼的事物,協助兒童體驗,來鼓勵逐步面對他們所恐懼的事物。
- 社福方面,千禧年起政府推行「一校一社工」計畫,惟社工工作量極大,難以兼顧全校學生,因此去年政府改行「一校兩社工」,增加預算予學校聘請人手,處理學生情緒需要,項目每年涉款三億一千萬元。
- 此外,他們可能不敢獨自入睡或是反覆做有關於分離的噩夢,而且一旦離開父母就會感到痛苦或不舒服,如噁心、嘔吐、頭痛等。
- 刺激有內發的,也有外來的,例如當心中記掛子女的安全(內發刺激)而擔心時,父母就會坐立不安,或當自己被責罵時(外來刺激),就會感覺憤怒而臉紅耳赤等。
- 社會福利署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多項社會康復服務,例如職業訓練、住宿服務和社區支援服務,務求幫助精神病康復者盡量發展其能力,重新融入社會。
- 當我們成年以後,會更好地處理生活中的擔心和害怕,因為我們知道從什麼角度去看問題,而且絶大部分的問題都是我們可以應對自如的。
- 可能由於對學校有關事物的恐懼、學業上的失敗、對學習的厭倦、或害怕與母親分離等有關。
- 《哇哇大哭!》總銷量已突破120萬本,更被日本圖書館協會列為選定圖書。
患者主要的徵狀,是會對各種大小的事情都有過分的焦慮,包括日常生活、學業、工作、健康、金錢或安全等。 即使明白到自己有過多的焦慮,但仍難以控制焦慮的情緒,甚至明顯影響正常的社交、學業、工作或其他重要的生活功能。 有些成績不錯的兒童和青少年,亦可能會對於學業成績感到過分焦慮,而哭嚷著不想上學,甚至拒絕上學。 焦慮事件免不了,但能及早辨識當中壓力所帶來的驚怕、擔憂、不安等焦慮情緒,有助紓緩情緒及改變不合宜的行為反應。 其中學習使用心情句語表達感受、自我安慰口訣、深呼吸、自我放鬆方法等,都有助幼兒及成人紓解 焦慮情緒,使心情平伏。
兒童焦慮症香港: 疫下生活「反常」 青少年精神健康響警號
焦慮症是一系列以過度焦慮或恐懼為主要表徵的情緒疾患,其特點是會過度地擔憂和預期危險即將發生。 常見的焦慮症包括有「驚恐症」、「分離焦慮症」、「社交恐懼症」、「特定恐懼症」和「廣泛性焦慮症」等。 分離焦慮會讓孩子出現不安、鬧情緒、哭鬧不停、作跟分離相關的噩夢、不願獨處、拒絕上學,甚至出現發燒、感冒、頭痛、腹瀉等身體不適的的現象。 此症通常是在孩子五到八歲之間被確診,以往曾有研究指,女性的罹患率高於男性。 兒童選擇性緘默症若被忽視,病情可以一直發展至成人階段,成為長期的選擇性緘默症,為患者帶來嚴重的社交及生活影響,最明顯是患者可能需要有人陪伴才能外出,因而無法工作,完全依賴年邁父母等。
兒童焦慮症香港: 認知行為療法
雖然不少學校會提供適應日讓幼童於正式上學前先熟悉校園設施及生活,但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亦可以多帶孩子到學校門前看看,讓他們對學校及周遭的環境有熟悉的印象,自然在正式上學時便可以大大減少對陌生環境的恐懼。 兒童焦慮症香港2025 歲受一般心理健康問題困擾的兒童和青年,例如焦慮症和抑鬱症;或家庭成員中有心理健康問題;或有特殊教育需要。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個較易被家長忽略的病症,若不及早做療程改善,會影響孩子學習及社交生活,嚴重更會誘發其他焦慮症。 讓孩子有能力從恐懼和無助中反彈,因著父母對孩子的愛,與他一起面對挑戰、學習忍耐和復原。
兒童焦慮症香港: 兒童焦慮症:英國專家向家長提出六大建議
他們會讓子女參加5-6間幼稚園面試,亦知道有家長揀選了10多間幼稚園面試,試問未足兩歲的幼童怎能應付如此艱巨的挑戰呢? 最終不但令幼童產生心理困擾,更引致他們害怕接觸陌生人、恐懼與父母分離、常常無故哭鬧及發脾氣。 久而久之幼童沒有獲得適當的照顧及處理,最壞情況是幼童出現了「焦慮」。 兒童焦慮症香港2025 3-6歲的兒童,應懂得用簡單語言表達四種基本感受及分辨其他人的基本情緒反應,從而再作出相對回饋,由於兒童的成長進度不一,有部份的兒童可能未有足夠的詞嚢表達情緒,就會以憤怒的方式表達不同的情緒。 例如:上學時擔心父母離開,而兒童不懂以言語表達焦慮的情緒,會以哭鬧、拒絕上學方式表達對分離的擔憂。
兒童焦慮症香港: 治療兒童焦慮症
身心健康左右工作投入程度,工作人士如精神健康欠佳,影響工作量及出勤率之餘,亦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社交關係,降低生產力。 根據世衞數據,估計每年全球經濟因抑鬱症和焦慮症而起的損失達一萬億美元。 對學生而言,精神健康影響學習動力及效率,精神健康欠佳亦不利學生維繫同輩人際關係。 教育局早前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披露近年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數字,當中2019/20學年達二十三宗,創下近年的新高。 至於在醫院管理局接受治療並確診的十八歲以下精神科患者,較之前亦有所增加,當中抑鬱症患者增幅逾倍,情況令人憂慮。
兒童焦慮症香港: 支援更多有需要的兒童
社交焦慮症屬於焦慮症的一種,在香港約有3.2%的人患上這病症。 兒童焦慮症香港2025 患者會明顯並持續地對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感到恐懼,經常感到在社交場合中被人注視,並且擔心自己會作出尷尬或出醜的行為,引起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兒童焦慮症香港 常見的社交焦慮情境包括在公開的場合表演,參加或主持社交活動,在小組或會議裏發言,在商店與店員交談,在別人面前吃東西,在公共廁所站立小解(男患者) 兒童焦慮症香港 等。
兒童焦慮症香港: 焦慮問題/焦慮症
台北市的一場特教研習中,現場100位幼教老師,將近一半遇過疑似選擇性緘默症的學生。 事實上據外國流行病學研究,患者在5歲前有發病跡象,且3到5歲的治愈率高達九成。 引發因素:生活壓力(如考試)、重大人生轉變(如失業)、突發意外、藥物影響、罹患大病、長期病患、賀爾蒙失調。 焦慮的感覺,許多人會都形容為:擔心害怕、驚慌、恐懼等,意思無大差別。 如:泥膠、水彩、麵粉團、塗鴉、手指畫都讓孩子表達內裡與外在世界發生的事,容讓孩子自由創造,不要設立過多的界限;家長不要介意作品難看,也不要作過敏反應,更不要批評他們的創作是好或差。
兒童焦慮症香港: 兒童焦慮症謎思
其實,每個人都可能因為某些事、人物、或場合的不確定而感到焦慮,例如面對考試或上台表演,這些焦慮常是短暫性的,是對特定情況下可以理解的正常反應,並非是一種精神病。 但如果兒童焦慮的程度較嚴重,而且持續一段時期以致影響日常生活、社交及學習,他/她便有可能患上焦慮症。 註冊遊戲治療督導鍾姑娘更指出兒童的情緒亦受環境改變而有所影響,給予兒童有規律的生活;感到安全和得到溫暖的回應,能使兒童情緒穩定。
兒童焦慮症香港: 照顧精神病康復者
事實上,本港社會上確有這沉默的一群:「選擇性緘默症」患者,一直沒受到應有的關注。 根據台灣一個「選緘症」調查,現時每140位小學生,便有1位患有選擇性緘默症,而幼稚園學生比例更高,但香港暫時仍未有任何關於「選緘症」的深入研究及調查數字。 但是,如果焦慮經常給孩子造成困擾,讓他們躲避每天應該面對的事情,甚至錯過某些重要的環節,那麼就有必要尋求更多的專家建議。 「小學生抑鬱焦慮狀況調查2018」由浸信會愛羣社區服務處進行的發現指出,呈抑鬱徵狀的小學生佔整體17.6%,即每5個受訪小學生便有1個呈抑鬱徵狀。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佈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抑鬱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升高,小學階段的抑鬱檢出率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鬱的檢出率約為1. 3%,初中階段的抑鬱檢出率約為三成,重度抑鬱的檢出率為7.
兒童焦慮症香港: 香港的精神健康
最終,母親還是辭掉工作來照顧孩子,焦慮症狀才得以舒緩。 焦慮雖然難以觸摸,但仍是有辦法可幫助子女處理,上述案例反映出親子關係是十分重要,是能幫助孩子應付焦慮、增加抗逆能力的重要元素。 當兒童受到壓力時,他們出現心理問題、負面情緒的情況並不少見。
只要幫助幼兒日常多練習,在他們有需要時便能應用出來,使焦慮情緒不再在小小的心靈上聚積起來,幼兒就能擁有健康的心靈成長! 兒童焦慮症香港 家長與子女的親密關係,更是孩子勇於面對挑戰、克服焦慮的基石。 不少孩子行為問題是學校發現的,進行基本評估後,老師、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均會提供適切的幫助和治療;而不少理會機構如明愛、小童群益會等,都有兒童心理健康評估服務。 我最擔心的反而是家長對待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的心態,部份家長會害怕孩子被標籤而對治療卻步,或對孩子接受藥物治療而出現疑慮等。 以上三個原因,都令到兒童及青少年接受精神科治療的個案上升。
兒童焦慮症香港: 香港焦慮症病人情況
社會的制度之所以有時令人覺得可怕,是因為儘管它們都是人為的,但往往又會反過來束縛我們、支配我們,以致我們身不由己,身陷其中。 而推動我們進入那種有點神經質的狀態者,不是甚麼抽象的概念,也不一定是很功利的目標,而是所有置身其中的參與者(恐怕也包括了我們自己)。 每一位參與者的動作都會引起其他人的反應,以致行動不斷升級,甚至變得有點失控。 家長可以與孩子約定擁抱、打勾勾,或親親等動作,作為每次與孩子分離時的「安心儀式」,建立孩子對於分別的安全感。 或者讓孩子在探索與適應陌生環境時,帶著熟悉的小被子、奶嘴,或娃娃等物品,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兒童很忙」是近年受到社會關注的問題,不少港爸港媽為著望子成龍,小朋友要面對不同範疇的學習而引起壓力。 基督教協基會社會服務部舉辦「香港學童焦慮現況剖析及處理學童焦慮策略專業講座 」,包括會發表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向港九12所幼稚園共1,317名3歲至6歲的幼童的家長的問卷調查。 瑪麗醫院精神科部門主管、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醫生陳國齡稱,6歲以下因出現焦慮情緒向精神科求診的小朋友數字較10年前增加,出現焦慮症幼兒化情況。
例如,突然出現尿床情況;咬手指, 甚至會撕指甲、指皮等等。 兒童強迫症是強迫症的一類,是一種明知不必要,但又無法擺脫,反覆呈現的觀念、情緒或行為。 在兒童期,強迫行為多於強迫觀念,年齡越小這種傾向越明顯。 此外,部分父母喜歡用「你盡力就可以」等字句鼓勵孩子,但「盡力」一詞定義模糊,孩子未必懂得按事件輕重緩急決定要盡多少力,變相迫他們做到最好。 身體方面:體重明顯上升或急降、食慾增加或減少、發噩夢、睡眠過多、失眠、經常投數身體不適、專注力不足難以集中精神、疲倦等。 另外,部分父母喜歡用「你盡力就可以了」等字句鼓勵孩子發奮,但「盡力」一詞定義模糊,孩子未必懂得按事件輕重緩急決定要盡多少力,變相強迫他們做到最好。
問及照顧SEN小朋友面對的因難,最多受訪者(80.3%)認為是照顧上的困難,其他包括經濟上的因難(66%)、社會支援不足(65.1%)、服務輪候時間長(64%)。 約一半(48.6%)受訪者認為社會存有歧視,另有30%表示不會求助。 此外,問及照顧小朋友的焦慮與壓力,約七成(69.1%)受訪者指總是/經常感到焦慮與壓力超標,表示偶爾/很少則不足一成(8.6%),反映照顧SEN小朋友確實承受巨大壓力。 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各類支援服務都暫停,課堂亦改為網課,有照顧者反映指,照顧壓力更大,個人情緒狀態容易變差,甚至出現抑鬱和焦慮的徵狀。 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建議,加強照顧者支援,可於全港18區設立「一站式」照顧者支援中心。 家長、老師等照顧者能否察覺這些行為及了解背後的訊息,分辨孩子是否出現焦慮徵狀和背後原因,對處理這可大可小的問題非常重要。
大環境因素可包含父母、朋友、社會對兒童成長過程造成的影響,比如從小生活在嚴格、溺愛或是破碎的家庭、遭到暴力對待、親人突然離世等,因而造成孩子性格內向、情緒不穩,更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以上兩個情況都可能導致兒童心理扭曲,此外當兒童有身體缺陷、長期服藥、突遇事故等都可能會產生不限於焦慮症的情緒障礙。 焦慮症並非只會「攻擊」成人,看起來無憂無慮的兒童其實也會被各種焦慮情緒困擾。
兒童焦慮症香港: 幼稚園社工專欄 – 情緒篇
為回應本地兒童和青少年不斷轉變的需要,香港救助兒童會與本地的非政府組織合作,以支持及改善香港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參與支持團體:你會發現,焦慮症病人或其他心理問題的人並不少見,沒有人是孤單的,鼓勵病患可以參與在支持性團體當中,相信各醫療院所都有協助轉介的服務。 註冊社工,擁有20多年兒童、青少年及家長教育工作經驗,經常舉辦親職教育 小組及講座,亦定期於親子雜誌撰寫育兒文章。 心田醫務中心致力為任何有需要人仕提供專業可靠、輕鬆和保密的精神科專科醫療服務,使您和您的家人盡早得到協助,為大眾在政府公營醫療體系外提供另一選擇。
兒童及青少年其實跟成年人一樣,都有情緒起伏的情況,處理不當會造成問題。 而抑鬱症在兒童身上非常罕見,當兒童開始踏入青少年階段後,患上抑鬱症的機會便漸漸增加,然而女性患上的機會亦較男性高。 跟據醫管局的資料及精神科醫生過去的臨床觀察,本港抑鬱症有年輕化的趨勢。 她表示,兒童通常由2歲開始有焦慮徵狀,如不愛說話、面對陌生環境容易哭泣或表現緊張,徵狀至4歲時更為明顯,呼籲家長留意子女的精神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