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園城市內,除有公園區外,還有住宅區,學校區工廠貨倉區和外圍農地區:而城市與城市之間以綠化帶分隔,並以鐵路連接。 一座花園城市甚至可以實行糧食自給,管理由居民自決比起今天才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概念,花園城市概念足足早了一個世紀。 九龍塘花園城市 霍華德的花園城市概念除了提供花園和休憩空間外,更強調城鄉共融,自給自足。 九龍塘之發展概念深受英國「田園都市」(又譯「花園城市」,Garden City)運動影響。
低密度發展項目又一村、又一城及香港城市大學位處港鐵九龍塘站以西,屬深水埗區,因此該處多獨立分區為又一村,但廣義而言亦有人會歸入九龍塘一部份。 除此之外,聯合道近浸信會醫院一段及廣播道一帶亦可視作廣義的九龍塘。 1970年代,九龍塘與夜總會林立的尖沙咀之間的車程在深夜僅約十餘分鐘,因此充斥著時鐘酒店之類的色情場所,連李小龍故居也曾於1980年代至2000年代初被改建為羅曼酒店[10],這種狀況因區內居民投訴失敗而持續至21世紀初。 在該時期因為有不少時鐘酒店,九龍塘曾經成為「偷情」、「開房」的代名詞。 其後,由於夜總會在香港式微,故此區內的時鐘酒店到了2022年末只剩不足10間。
九龍塘花園城市: 九龍塘花園
因此,1898年霍華德(Ebenezer Howard)提出一種嶄新的城市規劃概念,把城市與鄉村的好處共治一爐,這就是著名的花園城市規劃概念(見繪圖)。 直至1969年,馬頭角修訂分區計劃發展圖把原為工住地的規劃轉為住宅用地,標誌著香港規劃理論的轉念分水嶺,從過往以經濟(招聘勞工等因素)作為規劃的主要考慮,過渡到今天以環境(空氣污染等因素)為主的規劃理念。 但傳統唐樓,前舖後居,商住兩用理所當然,此例一直至1980年代始沒。
城市規劃理論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土地用途分區管制(Land Use 九龍塘花園城市2025 Zoning Control),透過分隔開不可相容的土地用途,以達至社區的衞生、安全、便利及一般福利。 現今的土地用途分區辦法,一般把住宅、商業、工業等用途嚴格分開,減少衝突。 為配合城市花園的概念,政府規定該區建築物最高起三層,因此有很多平房別墅,由於地主不能以高密度形式重新發展地皮,所以一般都會轉售或租予時鐘酒店,老人院及幼稚園等等。 香港於上世紀後半葉急速發展,舊啟德機場拆除之後,鄰近地區逐漸重建為較高層住宅大廈,而九龍塘卻得以長期維持低密度的舒適居住環境。 現時全球普遍以150米作為摩天大樓的界定門檻,香港現存摩天大樓不少於200棟,但沒有一棟位於九龍塘。
九龍塘花園城市: 九龍塘的花園城市Garden City概念
九龍塘(Kowloon 九龍塘花園城市 Tong)位於九龍半島畢架山以南,界限街以北,石硤尾以東,九龍仔及樂富以西,區內大部份地域都在九龍城區。 清嘉慶二十九年(公元1819年)刊行的《新安縣誌》,官富司管屬村莊列表中, 已經有九龍塘的記載。 昔日九龍塘只是一個小地方,原址位於今警察體育會球場至大坑東遊樂場一帶,當時該處有一個小池塘,九龍塘因而得名。
- 這次古元古蹟的出土惹來社會上頗大的迴響,首先有歷史學者,認為其規模和歷史價值是繼50年代李鄭屋古墓後最大的考古發現。
- 九龍塘住宅區 方面,項目所在地屬低密度住宅區,飲食購物選擇較少。
- 1947年,地圖裏「Kau Lung Tong」是現時大坑東邨的位置。
- 九龍城區屬於傳統的名校區,令不少家長都希望子女能在師資優良、校風純樸的名校就讀。
- 而中華電力早於1921年,將發電廠遷入紅磡鶴園,既為九龍半島居民提供電力之餘,更為紅磡區一帶的工業提供電力。
- 九龍塘住宅區 大嶼山和南丫島上的生活較休閒,而愉景灣則像小型歐洲。
- 1979年,地下鐵路(今港鐵)觀塘綫通車,並在區內設九龍塘站連接新界東區,這使九龍塘所指的範圍接近現況。
鑑於十九世紀兩次鴉片戰爭,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相繼割讓予英國,其後九龍寨城更成為中國在殖民地上唯一的擁有主權之處,政治地位特殊。 九龍塘花園城市 清朝早於1843年將九龍的官富巡檢司改為九龍巡檢司,衙署遷回九龍寨內,駐有官兵人員。 1947年港英政府遂邀請英國規劃大師雅伯氏(Patrick Abercrombie)為香港戰後重建的長遠發展規劃,制定全港第二份規劃草圖。
九龍塘花園城市: 廣播道真能閣兩房戶 840萬元連車位易手
香港交通四通八達,錯綜複雜,街道眾多,根據地政總署的紀錄,已經刊憲命名及年代太久遠而沒有刊憲命名的公共街道,再加上沒有刊憲命名的私家街道,共有逾1萬5千條。 亦有不少是以香港開埠以來各行各業的興起及當地社區的發展而配合上的街道名稱。 大坑東一帶只有老一輩才稱之為九龍仔,而窩打老道以東的九龍仔則常被誤作九龍塘的一部分。 九龍塘區內以平房及別墅為主,並保留着不少樹木,還保留了很多數十年歷史甚至是花園建立時1920年代最早一批的屋宇,頗具市郊風味。
- 一座花園城市甚至可以實行糧食自給,管理由居民自決比起今天才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概念,花園城市概念足足早了一個世紀。
- 其中第1-6座為第1期,而第7-14座為第2期,合共提供2,393個住宅單位,住客達9,000多名。
- 因此,九龍塘花園城市的原有設計具備葡萄牙人合作社等組織,集資興建,共同承擔發展經費,入伙後可把自家種植的蔬果經由合作社銷售到各住戶和區外,實行糧食自給,城管自負,比起今天才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概念,花園城市概念足足早了一個世紀。
- 昔日九龍塘只是一個小地方,原址位於今警察體育會球場至大坑東遊樂場一帶,當時該處有一個小池塘,九龍塘因而得名。
- 他們當中不少更是歷史悠久,其校舍建築頗具特色,例如瑪利諾修院學校已成為法定古蹟,協恩中學則是三級歷史建築。
- 九龍塘住宅區 從太子遠眺九龍塘,下方為大坑東遊樂場九龍塘北部豪宅廣播道一帶傳統高尚住宅九龍塘北部與獅子山,右方為九龍東軍營九龍塘是香港市區罕見的低密度豪宅區,以別墅及平房為主,環境清幽。
首先是1912年,由何啟與區德等人倡議的「啟德濱」,其次是葡國人梭椏,在1923年去信港府,提出在何文田興建的低密度住宅計劃。 還有在1925年獲得通過的九龍塘城市花園(Kowloon Tong Estate),此計劃由時任立法局議員義德(C. Montague Ede)所提出,只可惜三者都先後失敗告終,幸好今天的九龍塘仍然保留昔日的構想格局。 1937年,香港政府劃出界限街以北的九龍半島為新九龍,並細分為4區,其中一區稱為「九龍塘」,奠定今日九龍塘範圍的基礎。 1947年,地圖裏「Kau 九龍塘花園城市 Lung Tong」是現時大坑東邨的位置。 1964年,地圖裏「Kowloon Tong」就是現時又一村花園的位置。
九龍塘花園城市: 鐵路站
三間電視台,包括1967年開台的免費電視台-香港電視廣播公司,簡稱TVB;亞洲電視,前身為麗的電視。 還有於1975年開始,後因財政財政問題,於1978年倒閉的佳藝電視。 至於其他重工業,包括1897年由澳門遷至紅磡的青洲英坭廠,它可說是香港近代工業和基建的支柱,主要供應英坭和瀝青予本地使用外,還會經九廣鐵路運往內地。 而中華電力早於1921年,將發電廠遷入紅磡鶴園,既為九龍半島居民提供電力之餘,更為紅磡區一帶的工業提供電力。 早於上世紀初,已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戰後更有長足的發展,但隨著九十年代,啟德機場和九龍城寨相繼的搬遷和清拆,為九龍城帶來頗大的衝擊。 至於今天九龍城的行政區包括:九龍塘、何文田、土瓜灣、紅磡,各自擁有地區的故事和特色,令九龍城區更顯多姿多采。
九龍塘花園城市: 九龍塘花園 位置地圖
根據早年規劃署的分區計劃大綱圖,又一村屬於九龍仔的一部分,但隨着都市發展,地理環境被人爲改變,加上行政區劃的變動,又一村已從九龍仔分離,成爲深水埗區下的一個與石硤尾、長沙灣等地並列的獨立分區。 1950年代初,港府將窩打老道以東、蘭開夏道以北的九龍仔部分的土地,開闢為低密度住宅區,區內街道同樣以英格蘭地名命名,如牛津道、劍橋道、對衡道等。 因九龍塘靠近啟德機場,故港府對九龍塘的建築物的高度設下限制,使九龍塘成為一個環境幽雅的高尚住宅區。 因當地環境清幽、地價較市區廉宜,戰後又有不少大專院校如浸會書院(今浸會大學)、與著名中學如英華書院、九龍真光中學等紛紛遷到九龍塘,確立了九龍塘作為香港文教中心的城市功能。
九龍塘花園城市: 香港樓宇目錄
葵青區現有27個公共屋邨,主要在荃灣新市鎮中的葵涌和青衣島,其中有4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九龍塘花園城市 元朗區現有18個公共屋邨,主要在元朗新市鎮和天水圍新市鎮,其中有1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沙田區現有23個公共屋邨,主要分佈在沙田新市鎮(包括大圍)及馬鞍山新市鎮,其中有5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方面,項目每戶單位配備1至2個車位,方便住戶自置私家車出入。 而於喇沙利道有巴士路線208號及專線小巴25M,穿梭九龍塘至油麻地、尖東以及港鐵九龍塘站至黃大仙樂善道;於窩打老道及衙前圍道沿線則有更多巴士、小巴路線可供選擇。
九龍塘花園城市: 喇沙利道巡禮 「花園城市」 九龍塘的百年傳奇
1937 年,港英政府將界限街以北的九龍半島劃為「新九龍(New Kowloon)」,內裡再劃分為九龍塘、九龍城、深水埗、荔枝角四區,自此奠定今日九龍塘區域範圍的基礎。 九龍塘花園城市 九龍塘的地理範圍橫跨九龍城區與深水埗區,以港鐵東鐵綫為界,西面為深水埗區,東面則屬九龍城區:低密度屋苑又一村、大型購物商場又一城、香港城市大學坐落於港鐵九龍塘站以西,均屬深水埗區。 ,亦作Yau 九龍塘住宅區 Yat Chuen)位於香港九龍半島西部山丘,與九龍塘相鄰,界限街以北,為香港市區罕有低密度高尚住宅區。 西臨石硤尾,東臨港鐵東鐵綫路軌,進出此地區的街道只有達之路、歌和老街及桃源街,村名取自南宋詩人陸游著作「遊山西村」中的著名詩句:「柳暗花明又一村」。 同年以立法局議員義德(Montague Ede)為首的英商,組成「九龍塘及新界發展有限公司」,計劃將九廣鐵路以東,與九龍仔毗鄰的土地,開發成為英國式花園城市。 其中高層向南或東南單位,可俯瞰九龍塘住宅區及遠眺維港煙花景,向東單位望內園會所、以及鯉魚門海峽及啟德海景,向西南及西北則可看山景。
九龍塘花園城市: 地區
1920年代,香港政府開發九龍,開始研究城市規劃方案,希望將九龍塘發展為低密度英式住宅區,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中型工商業市鎮。 由於又一村緊鄰九龍塘,同屬低密度豪宅區(尤其是以植物命名的街道部分,例如壽菊路、牡丹路、紫藤路等),港鐵九龍塘站亦於該區的大型商場又一城設有出口,因此該區雖屬港鐵東鐵綫以西的深水埗區,但仍在廣義的九龍塘範圍內。 類似的情況就如香港理工大學及海韻軒酒店,雖分別屬於油尖旺區和九龍城區,但全皆位處廣義的紅磡範圍內。 九龍塘花園城市2025 九龍塘花園城市2025 至於以窩打老道、界限街,以及聯合道和嘉林邊道為界的九龍仔,現屬九龍塘的一部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只有老一輩才把石硤尾一帶稱為九龍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