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廟是當年元朗舊墟的政治及宗教信仰中心,至今元朗建醮(十年一次的打醮),仍定於該廟內舉行祭神儀式。. 元朗舊墟大王廟 清康熙元年(1662 年),清廷為了嚴防沿海居民對台灣鄭成功進行接濟,實行遷海政策,限定沿海五省居民向內地遷界五十里,香港元朗鄧氏舉族遷到茅洲墟。 康熙八年(1669 年),清廷批准復界,客居茅洲的元朗居民返回原居地。 元朗舊墟大王廟2025 康熙二十四年,錦田鄧文蔚中進士,授浙江衢州府龍游縣知縣,同時獲封地在元朗設墟,並建了一座大王古廟,把茅洲把港大王請到元朗。 大王廟是當年元朗舊墟的政治及宗教信仰中心,至今元朗建醮(十年一次的打醮),仍定於該廟內舉行祭神儀式。 大王廟又稱大王古廟,位於香港新界元朗舊墟內的長盛街,康熙八年鄧文蔚“由大橋墩遷墟元朗,並建大王古廟。
1938 年,日軍在廟前屠殺沙井民團隊員 36 人。 1948年為寶民中學校址,1950 年為寶安縣第四中學校址。 洪聖古廟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被拆除,先後為沙井公社、沙井大村巡邏隊辦公用房。 2000 年 6 月,被沙井鎮政府公布為沙井鎮文物保護單位。
元朗舊墟大王廟: 元朗墟
土地相傳可保持村民的平安,金花娘娘屬「生殖神」,祈求子嗣者多會前往拜祭。 值得一提的是,大王廟右側的建築物內也供奉了「周王二公」的神位。 清初朝廷頒布遷界令,規定沿海居民內徙五十里,大部份香港居民被迫遠走他鄉,苦不堪言。 當時,兩廣總督周有德和廣東巡撫王來任目睹百姓苦況,先後上奏陳請,朝廷始廢除海禁令,所以廣東沿海的居民感念其恩德,紛紛設祠供奉,這正是大王廟同時供奉周王二公的緣因。 位於西邊圍及南邊圍之間的元朗舊墟,在清朝康熙8年(1669年)建立,有「滿清一條街」的稱號。 是昔日元朗最繁盛的市集之一,中間有長盛街、利益街和酒街,街道兩旁設有各行各業的舖戶。
大王廟係一進兩合式嘅傳統建築,廟內有個鼓,鼓皮被整爛以減輕鼓聲,以免嚇壞細路。 元朗舊墟大王廟2025 大王廟又叫做大王古廟,喺香港新界元朗舊墟裏面嘅長盛街,康熙八年(1669年)鄧文蔚「由大橋墩遷墟元朗,併建大王古廟。」,道光十七年(1838年)進行過重大修葺。 元朗位處華南交通要津,早在明代已設立大橋 元朗舊墟大王廟 墩墟。
元朗舊墟大王廟: 【港人帶路。香港自由行】元朗區: 認識香港墟市集, 元朗舊墟一級歷史建築物遊 精選
中華民國成立後,由孫中山宣佈採用西方格里曆,而華夏傳統曆法則被稱為舊曆、傳統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以西曆為「公曆」,舊曆改稱「農曆」。 在汉语,西曆也称阳历,因此農曆常习惯上称为阴历,然而此曆其實為陰陽合曆。 農曆是陰陽曆:「陽」以冬至回歸年為基準確定歲實,配合太陽季節陽光分一歲為二十四節氣;「陰」根據月球運行定朔望月。
- 壬戌年(1682年),再次上京,在冠軍將軍倪公家中授館,所著《燕臺新藝》得到蔡升元欣賞作序,並為之印刷刊行。
- 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
- 大王古廟內主祀楊侯大王及洪聖大王,配祀福壽二神、車公、土地、北斗及財帛星君等神。
- 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詔「南海於南海鎮南,並近海立祠」,這是南海神祭祀之始。
- 古蹟最多的長盛街被命名為「滿清一 條街」,踏足此處頓有時光倒流之感。
- 大王廟係當年元朗舊墟嘅政治同宗教信仰中心,至今元朗建醮(十年一次的打醮),仍然定喺該廟內舉行祭神儀式。
- 古時的「墟」或「集」乃鄉民進行買賣的中心,村民一般都會拿農作物到墟集買賣。
古時漁民出海捕魚都要在此上香敬神,祈禱平安,是遠近聞名的古廟。 清末,洪聖古廟是沙井團練的總部,戶部主事陳桂籍訓練鄉勇,主持新安的抗英活動,在封鎖香港、廣州三寶圩之戰和南頭保衛戰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937 元朗舊墟大王廟2025 年大規模重修,後成為沙井鄉公所(南廳)和南邊民團隊部。
元朗舊墟大王廟: 大橋墩墟
難得的是,墟市的格局仍然 保存,許多兩層高的樓房未拆,當中逾 30 幢屬 歷史建築。 古蹟最多的長盛街被命名為「滿清一 條街」,踏足此處頓有時光倒流之感。 墟市設有東門和南門,內有三條街,分別為長 盛街、利益街和酒街,兩旁排列了兩層高的青 磚房屋,當中有押店、榨油廠、腐竹廠、酒廠 和客棧等。 長盛街的晉源押建於 20 世紀初,有 趟攏門和「蝠鼠啣金錢」的標誌。
大王廟又稱大王古廟,位於香港新界元朗舊墟內的長盛街,康熙八年(1669年)鄧文蔚「由大橋墩遷墟元朗,併建大王古廟。」,後於道光十七年(1838年)進行重大修葺。 元朗舊墟大王廟 康熙時實施「遷海」政策,元朗墟遷到茅洲去,及後復墟,墟民把茅洲的南海洪聖大王請到元朗。 民間稱南海神為廣利洪聖大王,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為南海神誕。 大王廟是一進兩合式傳統建築,廟內有個鼓,鼓皮被弄破以減輕鼓聲,以免嚇壞小孩。
元朗舊墟大王廟: 元朗舊墟與大王古廟
元朗新墟即是水車館街一帶,後擴展為現時的元朗市,是現在元朗市中心最繁盛的心臟地帶。 大王廟係當年元朗舊墟嘅政治同宗教信仰中心,至今元朗建醮(十年一次的打醮),仍然定喺該廟內舉行祭神儀式。 大王庙是当年元朗旧墟的政治及宗教信仰中心,至今元朗建醮(十年一次的打醮),仍定于该庙内举行祭神仪式。 元朗舊墟大王廟 廟宇後進設有三座神壇,分別安放侯王、金花娘娘和土地的神位。
元朗舊墟大王廟: 元朗新墟
今日元朗舊墟的長盛街仍保存不少古建築物,稱為「滿清一條街」。 20世紀初期,隨著元朗日漸發展,而元朗涌(舊稱「水門頭」)河床淤塞,內陸水運貨物需在青山灣碼頭卸貨,再轉陸路運到元朗墟。
元朗舊墟大王廟: 康熙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 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 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元朗舊墟大王廟2025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 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
元朗舊墟大王廟: 屏山楊侯古廟
康熙八年(1669年),清朝取消遷界令,同年錦田進士鄧文蔚獲封地設墟。 鄧氏遂將大橋墩墟遷到西邊圍與南邊圍之間的地方,今稱元朗舊墟。 存於大樹下天后廟內刻於咸豐六年(1856年)的「重修天后古廟碑」中亦清楚紀錄:「清康熙八年大橋墩市場改遷元朗」。 [1]元朗舊墟之擁有者(稱爲「墟主」)是錦田泰康圍鄧氏家族鄧文蔚一房的「光裕堂」。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隨着泥沙的淤積和海水變淡,歸德鹽場的鹽產量一年不如一年。 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歸靖場、東莞場全部裁撤,鹽田池漏拆毀淨盡,養淡改作稻田,升科起征銀兩。
元朗舊墟大王廟: 元朗舊墟大王廟
然而,有人認為侯王廟多用「楊侯大王」的稱呼,但歷史上並沒有「大王」的封號。 「侯王廟」或「楊侯宮」供奉的都是「楊侯大王」,其中規模較大而歷史又較長的,可算是元朗十八鄉黃屋村內的「東頭約大王廟」了。 大王古廟內主祀楊侯大王及洪聖大王,配祀福壽二神、車公、土地、北斗及財帛星君等神。 廟內文物甚為豐富,較著名者有1731年鑄造之銅鐘、1771年之銅香爐及前清木牌匾對聯多副。 此外,廟內有碑刻多件,對研究新界地區早期經濟甚有價值,例如:1837年之「重建大王古廟碑」載明元朗墟及大王古廟創建之歷史,以及當年墟內一百零二家店舖之名稱。 大王古廟座落舊墟長盛街26C號,為一座兩進三間式建築物,牆為青磚砌成。
元朗舊墟大王廟: 新界
此外,尚有為神明祝壽的“神誕醮”和佛教盂蘭盆會混合而成的“中元醮”等。. 五和是元朗十八鄉的大圍村、黃屋村、蔡屋村、英龍圍及東頭村五村的統稱,位置在西鐵元朗站對面。 20世紀初期,隨着元朗日漸發展,而元朗涌(舊稱「水門頭」)河床淤塞,內陸水運貨物需在青山灣碼頭卸貨,再轉陸路運到元朗墟。 所以自1915年元朗新墟建成後,元朗墟也慢慢衰落。
元朗舊墟大王廟: 元朗旧墟大王庙
新墟另有空地供小販投墟,墟期與舊墟同為三六九,小販到墟場擺賣,需繳費2仙,亦設有公秤,屬合益公司所有,以投標方式交由商人經營[3]。 當時墟場以糶穀糴米為最大宗,在場中心建有設上蓋的大穀亭供鄉民買賣,今日的谷亭街即以此命名。 元朗舊墟大王廟 元朗舊墟大王廟2025 元朗舊墟大王廟 新墟地方廣闊,比舊墟更受歡迎,舊墟因此漸漸衰落。 20世紀初期,隨著元朗日漸發展,舊墟地方應該已不敷應用。
大王庙又称大王古庙,位于香港新界元朗旧墟内的长盛街,康熙八年(1669年)邓文蔚「由大桥墩迁墟元朗,并建大王古庙。」,后于道光十七年(1838年)进行重大修葺。 元朗舊墟大王廟 大王庙又称大王古庙,位于香港新界元朗旧墟内的长盛街,康熙八年(1669年)邓文蔚“由大桥墩迁墟元朗,并建大王古庙。 ”,后于道光十七年(1838年)进行重大修葺。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 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元朗舊墟大王廟: 元朗舊墟
這裏歷來富庶,村落多,元朗古墟保存大量的清代古建築,被人們稱為「滿清一條街」。 元朗舊墟大王廟2025 在元朗舊墟內的長盛街,有一個香火很旺的大王古廟,廟中供奉的竟然是從寶安沙井茅洲請回去的把港大王。 元朗舊墟大王廟 康熙时实施「迁海」政策,元朗墟迁到茅洲去,及后复墟,墟民把茅洲的南海洪圣大王请到元朗。
另說指洪聖是「火神」祝融,同時為「南海之神」,廣州有一間始建於隋朝的南海神廟。 唐玄宗尊南海神為廣利大王;宋朝、元朝兩代屢有加封,合稱南海廣利洪聖昭順威顯靈孚王,配以明順夫人。. 元朗舊墟大王廟 1930年代至[來源請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新墟興隆[1],並一度成為新界西北部最大及有名[來源請求]的墟市。 元朗新墟隨着政府在1970年代大力發展,漸漸成為元朗市中心,和元朗新市鎮相容,於1984年的4月全部拆平。
清初朝廷頒布《遷海令》,沿海居民要 往內陸遷徙,墟市廢棄。 直至康熙八年(1669 年)復界,居民可以回鄉生活。 此時錦田官紳 鄧文蔚發起在元朗西邊圍與南邊圍之間建立墟 市,以農曆三、六、九為墟期,方便村民到來 買賣。 由屏山鄧族所建,至今已有逾200年歷史,該建築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根據廟內匾額記載,廟宇可能是建於清乾隆丁亥(1767年),但有指是建於明代中葉。
元朗舊墟大王廟: 元朗舊墟大王廟介紹
2010年12月28日,坐落在沙井大街上的洪聖古廟重修落成開放,重現了昔日的輝煌。 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詔「南海於南海鎮南,並近海立祠」,這是南海神祭祀之始。 唐天寶十年(751年),以「屢效休徵之應」,南海神被冊封為「廣利王」。 與其它地方不同,茅洲供奉的洪聖被當地人稱為把港大王,祈望洪聖能幫他們守住港灣,免除颱風、洪水的災難。
元朗舊墟大王廟: 【港人帶路。香港自由行】元朗區: 認識香港墟市集, 元朗舊墟一級歷史建築物遊 精選
中國現存曆書最早是西漢版本之《夏小正》,漢武帝時期制定之《太初曆》已經有相當完善之曆法規則,自此大都採用「夏正」,即以建寅月為正月;之後定朔定氣規則又多次修改。 現行農曆版本是依據既定基本規則,運用現代天文學成果修訂,完全依照天文數據計算得來。 農曆和西曆、伊斯蘭曆一樣,是現在應用廣泛的曆法之一。 舊墟中有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就連民居都充滿古代風情,當中,「晉源押」是香港最早期的押舖之一,極具歷史意義,並於2009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十九世紀初期,元朗舊墟已十分發達,除了主要街道長盛街之外,還有利益街、和合街、大吉街及合吉街,共有大小店舖一百零二間。
元朗舊墟大王廟: 元朗舊墟大王廟
當時的鹽民除了學着種田,好多人都下海養起蠔來。 蠔船每天從沙井下涌出發,收工後又回到下涌,下涌成為沙井一帶重要的漁港和碼頭,逐漸取代茅洲的地位。 元朗舊墟大王廟 蠔民為了祈求平安,集資在下涌附近的高地上建了一座洪聖廟,俗稱大王廟。 該廟依山而築,前有開闊的露台,青石階沿,露台周邊用花崗岩砌成的欄杆。
據廟內匾額顯示,1963年及1991年時廟宇曾大事重修。 有關侯王來歷的說法頗多,村民認為侯王即宋末忠臣楊亮節,他因保護宋帝而捐軀,深受後人景仰而加以供奉。 元朗舊墟大王廟 楊侯古廟座東北向西南,結構簡單,只有一進三開間,正廳供奉侯王、左廳供奉土地公和右廳金花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