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這樣的反復思惟,我們不再執取自己,不再隨著愛我執而走。 上士道 相反的,我們把自己所有的善根,一切的一切,從內心深處佈施給一切有情,目的就是為了消滅愛我執。 第二種障礙,是認為他人的痛苦不會傷害到我,所以我為什麼要為他人的痛苦去傷腦筋呢? 第一種障礙,認為自己的快樂和他人的痛苦,是由自他不同的身軀所產生,自己的苦樂和他人的苦樂一點關係都沒有,就像是青色和黃色不同一樣。 言自他換,或說以自為他以他為自者,非是于他強念為我,於他眼等念為我所而修其心。
- 沒有理由,就是想要離苦,就是想要得樂,就是這麼簡單。
- 是愛我執把自己的心量給縮小了,是愛我執把我們給寵壞了,所以連最小的痛苦也沒辦法承受,只好無奈地去接受痛苦,這才是真正的痛苦啊。
- 113、和一個人相處很短的時間就有可能知道他的政治立場。
- 以於小乘唯脫生死,唯有一分斷證功德,其自利義不圓滿故。
12、很多人認為一些個人和小的群體(例如家庭、朋友、老師、名人)影響了他們的思維和做法。 其實是這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影響著人們的態度,而並非一些個人。 上士道 上士道2025 「學習六波羅密多成熟自身成佛的功德」分六:(一)學習佈施。
上士道: 上士道 – 菩提心次第(二)
其餘六種教授皆是大悲之「因」或「果」的道理,又分兩部分解釋: ① 上士道 由知母至修慈皆為悲之因的道理。 假如菩薩從事這類極為難行的事情,便會很快圓滿成就種種資糧,而且必定能證得最高的一切種智果位。 第一,欺誑親教師、阿闍黎、尊長、福田。 第三,對正趣向大乘的諸有情,說他的惡名等。 首先,須視戒師如佛,對戒師禮敬供養,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為發菩提心而正請白,然後念誦請白文三遍。 上士道2025 接著,把佛法僧三寶,作為我們歸依的對象,再依前面的威儀,念誦正受歸依文三遍。
如果修學自他換,這一種的意樂是絕對能夠發起的。 我們不要認為原本愛己的心轉換到他人身上,排斥他人的心轉換到自己身上很困難,其實困難不困難,是看自己的心有沒有習慣它而已,習慣的事就會很簡單。 上士道 難就難在自己願不願意去習慣它,如果自己真的願意去習慣它,就沒有什麼困難的。 就像以前聽到某個仇敵的聲音都會感到恐怖,可是因由某種機緣,這個冤家後來變成了朋友,於是內心的苦惱就發生了轉變,如果沒有這個人在,倒反而不習慣了一樣。
上士道: 修習止觀之鑰:《菩提道次第略論.上士道.止觀品》解說
而要圓滿菩提道,只有無我空性的智慧是不夠的,一定還要具備發菩提心的方便,如此才能成就無上佛道。 唯有以發菩提心所行的一切善,才能稱為菩薩行,才能夠快速地淨除業障、積聚資糧。 修悲心只是一個例子,其實一切的修行都是如此。
有人說:他人的身體是他人的,我的身體是我的。 他人身上受苦,我並沒有感受,我怎麼可能會像愛己般地來愛護他人、照顧他人呢? 上士道2025 宗喀巴大師回復說:我們這個血肉之軀,是由父母的精血輾轉而來,其實它應該是父母的身體才對。 可是由於往昔愛我執串習的力量,我們的意識在結生的時候,就把它占取為自己的身體。 就像我們在一個房子裡面住久了,就說這房子是我的一樣。
上士道: 上士道
否則的話,由於這部經典也提到(執著)所有六種波羅密多(皆是不清淨),那我們亦必須要承認「靜慮波羅密多」和「般若波羅密多」也是魔業了。 所以,應修習圓具佈施等一切方便支分的一切種最勝空性,單修空性便永不可能臻達大乘道。 《寶頂所問經》(梵:Arya- ratna-cuda-pariprccha-nama-mahayana-sutra):應披上慈心的盔甲,謹守大悲的崗位,專心修習一切種最勝真實空性。 這就是不離佈施,不離持戒,不離安忍,不離精進,不離靜慮,不離智慧,不離方便。 所以,若要獲得佛果,在修道時便要依靠方便(梵:upaya。藏:thabs)、智慧(梵:prajna。藏:shes 上士道 rab) 二分,僅依其一便不能獲得。
在受持戒律之前必須首先研讀此論,由此即能獲得瞭解。 「正行」是指在受持菩薩律儀之後,便要學習相關的學處。 所以,以正行為心要的人,對於所要學習的事情是絕不可以有錯誤的。 那在此又該如何解釋世俗諦的「世俗」呢? 世俗諦的「世俗」是三種世俗中 的第一者 障真實性。
上士道: 上士道般若波羅蜜多(上)
正修次第的第二個部分是: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依照前面的次第修習,就知道要利他必須證得菩提,但僅有這樣的心是不夠的。 上士道2025 還要加修「歸依三寶」中的內容,思惟佛的身語意三業功德,以增長清淨的信心,再依此發起真誠欲證菩提的心。 不管是修學顯教、密教,要趣入大乘之門唯一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 只要能夠相續生起菩提心,就是進入大乘;相對的,只要一念離開菩提心,縱使已經有見空性等功德,還是退失大乘、墮回小乘。 所以,發菩提心,就是大、小乘的不共因。
上士道: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上士道 學菩薩行
那更何況是第三度忍辱波羅蜜多,更是需要一個真的想要傷害我們的怨敵,我們才有辦法去修學忍辱波羅蜜多。 所以,就想要成佛的利益來說,一切都來自於有情資糧田。 不只是出世間的廣大福德善行,是由有情資糧田而去成辦,就連今世我們從母胎出生一直活到現在,也全部依靠著有情資糧田。 就拿我們西藏來講,我們日常的食物是糌粑,做糌粑時需要透過許多有情的手來做,而且為了讓糌粑好吃,就要加酥油進去,酥油是工人製作的,原料是牛奶,得有牛產奶才有辦法生產酥油。 其實牛奶本應該是小牛飲用的,但我們人的貪欲剝奪了小牛的權力,把飲用牛奶的權利占為己有。 尤其是我們吃肉更是如此,是我們殺了動物,動物犧牲了自己的性命,給予我們皮、肉、骨頭等。
上士道: 上士道 -入大乘門(一)
相反的,“見敵有苦,非但不生欲拔之心,反願更大、願不離苦”,這是因為不悅意相所致。 因為內心不喜歡他,所以對方遭受痛苦,我們內心就不會產生不忍。 所以為了能對一切有情生增上意樂的大悲心,我們必須要觀待一切有情眾生像是自己最親最親的親友一樣,來觀修這個悅意之相。 我們眾多的親屬裡面,一般來說最親的是自己的母親,當然也有個案的不同,如有些人因為沒有母親,所以父親對他最有恩惠,或者是其他的親友對他最有恩惠。 在此,“母親”只是一個象徵性的解說,並不是說一定要觀修成母親,最主要的是我們能夠從何處產生感恩,以這種恩人的角色,去觀想一切有情眾生都曾對我們具有如此的恩惠。
上士道: 上士道-上士道-菩提心次第(七因果教授)
所以他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明天比今天更好,看起來就是很積極的一種向上的心、追求。 居前的波羅密多是比後者容易實行,所以是比後者粗顯。 居後的波羅密多是比前者難行,所以是較前者微細。 《大乘經莊嚴論》說:後者是依前者生起,因為它們是依下劣和殊勝,粗顯和微細的次序排列,所以依次宣說各種波羅密多。 還有,在初時不能超出生死輪回的因由是有兩種,這就是(1)貪著財物受用和(2)貪著家室。 上士道2025 分別對治這兩種貪著的方法,便是「佈施」和「持戒」。
上士道: 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五部分 上士道 菩提心次第
蓮華戒論師在緒言中說:當我們修習大悲的力量,便能毫不費力地生起以求取無上圓滿菩提為自性的菩提心,立誓引導一切有情。 上士道2025 還有,當我們按照前面所說的「悲心是(大乘道)根本」、「發菩提心是趣入大乘之門」等道理來徹底區分所修境之後,便要用觀慧來進行觀察抉擇並在修習之後引生覺受。 假如我們未能清楚分辨自己所知的意義,只是全力追求暫時出現的模糊感覺,便會一事無成。 正如《本地分》引錄佛經所說:我實難看見有任何地方是你們在漫長的過去世中,從來未曾在那裏出生或死去。 我實難看見有任何有情在漫長的過去世中,從未成為我們的父、母、兄、弟、軌範師、親教師、上師或與相當於上師的人。 當我們能對親友們生起平等心之後,便要對仇敵修習平等心。
上士道: 菩提道次第廣論
介紹根知的三緣在此,我們以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來介紹三緣。 上士道 正確的根知形成前,需要具備三緣──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 這三緣有不同的作用,其中,「所緣緣」的作用 是使認知具境相。 例如:鬧鐘是緣著鬧鐘眼根知的所緣緣,在眼根知上會顯現出鬧鐘 的相;眼根知上之所以會如此顯現,是因為鬧鐘是眼根知的所緣緣而導致的。 「增上緣」的作用是使認知具備執持境的能力 (使認知能夠執持境)。 當我們在說「緣著鬧鐘的眼根知」時,其實這句話裡就 包含了三緣的作用。
上士道: 上士道 – 菩提心次第(二)
又說獨一愛子落不淨坑,如母之悲,聲聞、獨覺亦皆共有。 上士道2025 如是若發度有情心,然我現時不能圓滿利一有情。 上士道2025 又非止此,即使證得二羅漢位,亦僅利益少數有情,利亦唯能引發解脫,不能立于一切種智,故當思惟無邊有情。 則知唯佛方有此能,故能引發為利有情,欲得成佛。
欲令有情得樂離苦,慈悲無量,聲聞、獨覺亦皆有之。 若自荷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則除大乘決定非有。 上士道2025 是故僅念一切有情,雲何得樂、雲何離苦,非為滿足。 須自至誠,荷此重擔,故當分辨此等差別。 獨愛一子謂諸有情,若母苦親者,謂聲聞、獨覺,見諸有情墮生死中,憂戚歎嗟然不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