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衞奕信本人憶述,他之所以獲調到一個自己完全感到陌生的部門,是得到時任外交部首席書記官尤德爵士之引薦。 尤德爵士為了讓衞奕信增加見識,以及擴闊視野,所以作出這個決定。 畢業後,衞奕信曾一度苦惱於加入殖民地部,還是外交部,經過一番考慮後,他選擇了後者。
他這種辭職數年,後在職級不降的情況下重回政府,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 衛奕信最初在柯利達爵士出任主管的內閣辦公室評估部門任職,專責評估遠東和東南亞地區的政局。 到1977年的時候,他又應時任港督麥理浩爵士之請,調到香港擔任總督政治顧問。 衛奕信徑 在任職政治顧問期間,衛奕信著手於處理香港與中國大陸,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外交事務。
衛奕信徑: 路線資料
衛奕信徑第四段,由井欄樹出發,先在黃麖仔一帶沿途落山,然後經大藍湖村在牛寮上爬東洋山,最後沿飛鵝山道下山至沙田坳。 景色方面,沿途有東洋山的白沙灣及西貢海海景、飛鵝山觀景台及飛鵝山道的東九龍景色,景觀非常豐富而且出色。 此路線難度都集中在東洋山一段,因為要一直行梯級上山,但時間不長 (約40 分鐘),其餘時間都是落山或平路,所以此路線難度屬中等。 第九段由九龍坑山開始,進入八仙嶺郊野公園,途經鶴藪水塘、屏風山、黃嶺、犁壁山和八仙嶺八個主峰,並以仙姑峰作為終點。 衛奕信徑 雖然馬卓安在表面上十分樂意到北京簽署諒解備忘,但背後他卻對此十分惱怒,因為自六四之後,國際仍在杯葛中國,但自己卻被迫到那裏簽約,成為六四事件以後第一位到訪中國的西方國家政府首腦。 經此事以後,保守黨政府認為對中國的妥協政策已不再適用,而英方更認為對北京處處退讓的衞奕信需要負上責任。
此外,中方又揚言不會承擔任何橫跨1997年的合約債務,表明不會「祝福」港府的玫瑰園計劃。 經過一輪立法程序,《香港人權法案條例》最終在1991年6月6日制定,並在6月8日起開始生效。 衛奕信徑 在1989年10月的施政報告中,衛奕信強調根據《中英聯合聲明》,所有適用於香港的國際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將在1997年以後繼續生效,以期繼續保障香港人的基本社會自由和政治自由。 此外,衛奕信又應社會輿論的要求,計劃引入《人權法案》,明確界定香港人所享的自由和權利,以增加港人對前途的信心。 在衛奕信就任港督以前,香港立法局根據《代議政制綠皮書》的建議,在1985年首次引入間接選舉,以配合過渡期內的民主發展。 這一次的間選,觸發港人對立法局引入直選的訴求,其中,有逾91個民間團體在1986年12月組成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齊聲敦促港府及早在1988年落實直選。
衛奕信徑: 衛奕信徑第四段 (井欄樹 – 沙田坳) 遊記按此難度:★★★☆☆距離:約8公里 時間:約3小時
金山一帶常有獼猴聚集,牠們數自眾多,也不怕途人;另外也設一座涼亭,遊人可在此稍作休息。 水塘的數個構建物,如主壩、主壩水掣房和記錄儀器房等,已被列為法定古蹟[2]。 面對種種的批評,促使衛奕信在1992年先獲封終身貴族,然後再行卸任港督。 一般認為,這是在衛奕信被撤換的同時,讓他有一個體面的下台階,挽回尊嚴。
- 走到孖指徑附近放目,視野障礙盡除,教人心情開朗:左起大帽山、右方針山,二峰以下則見城門水塘。
- 這個小組負責討論《聯合聲明》的落實情況,以及香港在過渡期內的細節安排,而衛奕信就兼任這個小組的首任英方首席代表。
- 1986年12月,時任香港總督尤德爵士突然逝世,英國政府決定以衛奕信接任。
- 第四段由井欄樹出發,途經西貢古道、大藍湖村、東洋山、基維爾軍營附近的大老坳後,沿飛鵝山道和沙田坳道直至沙田坳。
- 柯利達爵士在英國外交部一向是主張對華友好的,而他此行亦使北京方面讓步。
其實《中英聯合聲明》在1984年簽署以後,已經代表香港人將不會獲得英國的居留權。 但是,為了安撫人心,英國當局在1987年起向港人簽發《英國國民(海外)護照》,讓港人即使在主權移交後,仍然與前宗主國保持某種的關係。 不過,由於《英國國民(海外)護照》並不賦予居英權,使不少港人感到失望,遂使香港開始出現移民潮。
衛奕信徑: 難度:★★★☆☆距離:約7.5公里時間:約2.5小時
而在2000年起,衞奕信又被任命為首相商業任命顧問委員會委員,同時還出任蘇格蘭大學卡奈基基金之受託人;自2001年起,他擔任聖米迦勒及聖佐治勳章登記官;以及自2002年至2008年出任劍橋大學彼得學院院長。 編按:吊鐘花是本地原生植物,屬杜鵑花科,花期在每年1月至3月。 不過,早年市民及商人大肆採摘,吊鐘花數量大減,令政府立例禁採禁售。 衛奕信徑 現時香港法例第96章《林區及郊區條例》的附屬法例《林務規例》訂明,任何人無合法辯解,不得售賣、要約售賣、管有、保管或控制吊鐘花及其任何部分。 因此,請大家賞花期間眼看手勿動,採摘吊鐘花不但是自私的破壞行為,而且觸犯法例。 及後登上一個山崗,便要開始下降,再行走一段山腰徑,很快便會到達金山路,亦即家樂徑的終點。
衛奕信徑的路線由南往北,與連接東西的麥理浩徑恰似一個十字劃分港九。 惟路徑被維多利亞港分隔,只能以交通工具配合,缺乏完整性。 此外,部分路線的方向以塗漆標示,指示欠清晰,但近年已有所改善。 衛奕信徑2025 在1989年4月15日,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逝世,他的逝世觸發不少民眾自發前往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悼念。
衛奕信徑: 衛奕信徑五段標距柱:W047-W060
衛奕信在學習中文方面顯露出突出的天份和才華,當時一般外籍人士需要學習三年中文才可考試,但衛奕信學了兩年中文就獲准考試,並且及格通過。 學成後,衛奕信在1963年獲派到英國駐北京的代辦處擔任二等秘書,未幾即獲擢升為一等秘書。 1986年12月,時任香港總督尤德爵士突然逝世,英國政府決定以衛奕信接任。 難度:★★☆☆☆距離:約7公里 時間:約2.5小時衛奕信徑第十段即是橫七古道路線,橫七古道為往日八仙嶺附近的橫山上下村與七木橋上下村來往的通道,雖然村落現已荒廢,但古道鋪設完整,是一條相當完善的行山路線。 景色方面,橫七古道穿梭昔日廢村之間,可略略體會過往村落鄕村風情;走至近南涌路段,除可在橋山橋看到洶湧澎湃的屏嘉石澗外,更可於尤德亭欣賞到南涌至大陸鹽田的開揚景色,景色非常豐富。 難度方面,路線全長約7公里,長度適中,路線都以平路或下坡為主,鋪設及指示非常完善,難度不高。
衛奕信徑: 香港巴士大典
第八段由元墩下开始,途经新屋家、上碗窑、下碗窑和半春园到大埔市区,渡过林村河后经太和邨和帝欣苑后离开大埔。 之后途经大埔头,登上九龙坑山,终点设在九龙坑山山顶,此路段未有途经任何郊野公园范围。 衛奕信徑2025 從公廁側的山徑下降,踏著石塊,在林蔭下行走;稍後視野漸廣,間中可窺見左方的大帽山及右方的草山,以及遠方的九龍坑山。 沿馬路下行,到達元墩下的避雨亭,完成衛奕信徑第七段的行程。 鉛礦坳是位於大帽山與草山間的山坳,昔日曾盛產鎢礦及鉛礦,故名。 衛奕信徑2025 現時此處是麥理浩徑及衛奕信徑的交匯處;也是麥理浩徑第七段、第八段之相交點,因此常有遊人在此停留休息。
衛奕信徑: 衛奕信徑第二段 (大潭水塘道 – 基利路) 遊記按此
在六四事件以後,香港的移民潮更步入高峰;在1989年,估計全年有多於42,000人次移民外地,到1990年,人數更上升至大約62,000人次,而且還有不斷上升的跡象。 在這批移民人士中,又以高學歷與高收入人士為主,反映出人才流失的現象。 難度:★★★★☆距離:約9公里 時間:約3.5小時 衛奕信徑第八段一開始繞走碗窰,之後要穿過太和市區,再到達大埔頭後上九龍坑山,最後在九龍坑山山頂結束。 大埔頭之前的路段可說是熱身,但九龍坑山是香港行山的著名「天梯」之一,斜度頗高兼且較為焗促及暴曬,需要相當體能應付。 景色方面,衛奕信徑第八段會經過碗窰及大埔頭一帶的古蹟,而九龍坑山上山時沿途都有開揚的大埔風景,但衛奕信徑下山路視線會被樹林遮擋,景色較遜。
衛奕信徑: 衛奕信徑第六段 (大埔道 – 城門水塘) 遊記按此難度:★★☆☆☆距離:約5公里 時間:約2小時衛奕信徑第六段與麥理浩徑第六段雖然都是由九龍水塘走到城門水塘,但兩條路線甚少重疊,可享受到不同的城門水塘風光。
衛奕信徑是本港第四條長途遠足徑,以第27任港督衛奕信爵士(Sir David Wilson)命名,並於1996年正式啟用。 路線大致由香港島南部起,往北延伸至太古;轉接至隔海的藍田後,再北上至南涌畢,沿途共經過八個郊野公園。 衞奕信當時估計整項計劃將動用上1270億港元,並在1997年年初啟用第一條跑道。 由於衞奕信在推出計劃時全為穩定民心,因此沒有與中方諮詢,結果釀成軒然大波。 但是,六四事件的發生,卻促使衞奕信在1989年10月11日的施政報告中決定興建新機場,以望振興香港人的信心。
衛奕信徑: 衛奕信徑第三段
1986年12月,時任香港總督尤德爵士突然逝世,英國政府決定以衞奕信接任。 雖然馬卓安在表面上十分樂意到北京簽署諒解備忘,但背後他卻對此十分惱怒,因為自六四之後,國際仍在杯葛中國,但自己卻被迫到那裡簽約,成為六四事件以後第一位到訪中國的西方國家政府首腦。 經此事以後,保守黨政府認為對中國的妥協政策已不再適用,而英方更認為對北京處處退讓的衛奕信需要負上責任。 至於在香港方面,中國的學生運動對港人造成很大的衝擊,不少港人亦對學運表示支持和認同。 在5月27日,有多達30萬名市民參與「民主歌聲獻中華」活動,為內地學運籌款,而到5月28日,更加破天荒地有大約150萬名市民上街遊行,聲援北京的學生。
衛奕信徑: 香港總督
受到19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發展過熱,過度投機等外在因素的影響,香港在衛奕信上任沒多久,即遇上八七股災。 在1987年10月1日,本港股市仍然是一片交投暢旺的景象,當日恆生指數上試3949.73點,其後更創下3950點的歷史高位。 衛奕信徑 可是好景不常,受到紐約股市下跌所拖累,香港股市在1987年10月19日開市後就一直急瀉,恆生指數單日一共下跌420點。
衛奕信徑: 衛奕信徑,赤柱峽道
在2000年,衛奕信獲英女皇伊莉莎伯二世親授薊花勳章,以答謝他對英國多年的貢獻。 除了上述公職,衛奕信還在1993年起出任英國不丹學會主席;1996年起出任蘇格蘭皇家地理學會副會長,到1997年起又出任鴨巴甸大學校監。 鴨巴甸大學校監是一項榮譽職位,一般而言,衛奕信將會終身出任此職。 另外,自1999年起,他出任全國蘇格蘭博物館的受託人,到2002年起兼任主席。
衛奕信徑: 衛奕信徑第十段 (八仙嶺(仙姑峰) – 南涌) 遊記按此
當時衞奕信也有出席晚宴,並讚揚曾蔭權是一個傑出的特首 [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另一方面,衞奕信曾在2005年1月訪問香港科技大學;以及在2006年於香港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 在1989年10月的施政報告中,衞奕信強調根據《中英聯合聲明》,所有適用於香港的國際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將在1997年以後繼續生效,以期繼續保障香港人的基本社會自由和政治自由。 此外,衞奕信又應社會輿論的要求,計劃引入《人權法案》,明確界定香港人所享的自由和權利,以增加港人對前途的信心。 在衞奕信就任港督以前,香港立法局根據《代議政制綠皮書》的建議,在1985年首次引入間接選舉,以配合過渡期內的民主發展。 在1981年,衞奕信獲調任為外交部南歐洲司總管,主理英國對南歐一帶,包括土耳其、馬爾他、希臘與西班牙等地的外交事宜,當中不乏處理有關直布羅陀的領土問題。
畢業後,衛奕信曾一度苦惱於加入殖民地部,還是外交部,經過一番考慮後,他選擇了後者。 在1958年,衛奕信加入外交部東南亞司,最初原本被派到中東,學習阿拉伯語。 可是中途因故,於1959年被改派到老撾永珍的英國使館擔任三等秘書。 到1960年,外交部打算安排衛奕信到中東重學阿拉伯語,可是在老撾的經歷,使衛奕信對中國文化感到深厚的興趣,因此極力要求到香港的香港大學学習中文。 外交部最初打算讓他到新加坡南洋大學學中文,但得到艾惕思爵士之幫助,衛奕信終於如願以償,於1960年到香港學中文。 他在任港督期間,曾經被指過度在香港問題上偏袒中方,相較於有「末代港督」之稱的彭定康接任港督後顯露的強硬姿態,兩者形成明顯的對比。
衛奕信徑: 衛奕信徑第2段
無論如何,衛奕信在2000年獲英女皇所授的薊花勳章是與眾不同的,因為此勳章的人選是由女皇親自選定,而不是由政府提名,這反映女皇肯定衛奕信的功績[原創研究? 在1991年10月,衛奕信推行有秩序遣返計劃,開始遣返越南船民。 此計劃最初為自願性質,但是因為效果不彰而轉為分批實施強逼遣返[4]。 基於不滿遣返等問題,船民日後曾在難民營爆發多次暴動 [5]。
「八八直選」的流產,使香港不少民主派人士感到非常憤怒,時任香港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李柱銘猛烈批評,指英國出賣了香港人,而其後英國下議院亦曾就「八八直選」展開辯論。 不過,雖然「八八直選」被否決,但由於後來內地發生六四事件,衛奕信與中方商討後,終在1991年的立法局選舉首次引入18個直選議席,以求穩定人心。 在那次的選舉中,民主派在直選議席中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反映出香港市民對直選的支持。
中方認為,只有《基本法》才有凌駕性,因此在主權移交後,隨着《基本法》的落實,《人權法案》內的凌駕性條文和與《基本法》相抵觸的部份亦不再適用。 衛奕信徑2025 然而,對於《人權法案》是否具凌駕性的問題,社會始終存有分歧。 在種種複雜的背景下,衞奕信在1989年10月11日宣讀《施政報告》,推出不少措施,設法挽回港人對香港前途的信心(例如督促大老山隧道提早於1991年下半年完成)。 中方認為,只有《基本法》才有凌駕性,因此在主權移交後,隨著《基本法》的落實,《人權法案》內的凌駕性條文和與《基本法》相抵觸的部份亦不再適用。 不過,中方當時卻宣佈不會承認這類人士的英國護照,這類人士將仍舊被視作中國公民,但同時,由於這類人士擁有外國的居留權,所以中方不會讓他們在主權移交後出任政府要職。
之後途經大埔頭,登上九龍坑山,終點設在九龍坑山山頂,此路段未有途經任何郊野公園範圍。 第六段由九龍水塘開始,進入金山郊野公園,途經金山家樂徑後到達金山道。 過走私坳後經孖指徑[註 2]進入城門郊野公園,與麥理浩徑第七段相交於城門水塘。 因为定线的问题,卫奕信径无可避免地需要穿过市区,包括港岛东部、九龙东部和大埔。
衞奕信的看法使他對中方採取一種妥協的態度,結果,面對中方人士對「八八直選」的猜忌,再加上商界的反對,衞奕信最終以民意不足為理由擱置直選。 經過一番考慮,英方最終認為在中、港事務方面有多年經驗的衞奕信是最佳人選,並決定以他接替尤德。 儘管衞奕信認為自己太年輕,以及資歷尚淺,不過最後他還是接受邀請。 在1987年4月9日,衞奕信在皇后碼頭登岸,正式出任第27任香港總督。 為了配合總督的身份,衞奕信在上任前不久獲加封為爵士;此外,他也是香港歷史上最後一位穿着傳統官服上任的港督。 面對中方的不合作態度,使港府在新機場的融資出現問題,結果港府唯有一邊承擔財務責任,一面繼續向中方遊說。
衛奕信徑: 衛奕信徑
[2]另一方面,自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以來,大陸政府積極鼓勵港商到內地投資,這使香港工業出現大幅度北移的現象。 在1988年年底,香港已有超過百份之90的工廠北移內地,港商在內地的投資多達140億港元,而每日流通文錦渡,穿梭中、港兩地的貨車更多達12,000架次。 這些在內地設廠的港商把貨物運到香港,再經香港的港口運送到世界各地,使香港繼續保持出口港的地位。
衛奕信徑: 衛奕信徑第5段
自1960年至1962年,衞奕信一直都在香港的香港大學學習北京話,同時還兼任時任香港總督柏立基爵士之政治顧問。 衞奕信在學習中文方面顯露出突出的天份和才華,當時一般外籍人士需要學習三年中文才可考試,但衞奕信學了兩年中文就獲准考試,並且及格通過。 學成後,衞奕信在1963年獲派到英國駐北京的代辦處擔任二等秘書,未幾即獲擢升為一等秘書。
衛奕信徑: 衛奕信徑的十段勝景
種種的不滿,最終使到要求撤換衛奕信的呼聲愈來愈高 [12]。 面對暗淡前景,當時立法局通過動議,鼓勵市民討論《聯合聲明》,而不少議員更敦促英國政府應當負上宗主國的道義責任,讓香港人擁有居英權。 在種種複雜的背景下,衛奕信在1989年10月11日宣讀《施政報告》,推出不少措施,設法挽回港人對香港前途的信心(例如督促大老山隧道提早於1991年下半年完成)。 當中備受關注的,有居英權計劃、《香港人權法案》,以及玫瑰園計劃三項。 衞奕信雖然是一位「中國通」,但亦由於他對中國的認識,使他對中方處處忍讓,被輿論認為他向中方「叩頭」討好,窒礙民主,出賣港人利益 [9]。 衞奕信向中方讓步的作風,也使英方一些強硬派深感不滿,而不少在港英商,如怡和等等也認為衞奕信出賣了香港利益。
衛奕信於1992年7月卸任港督,在離任前不久他獲英廷冊封為終身貴族,成為英國上議院的中立議員,至2021年2月退休。 衛奕信徑第二段路線難度中等,路線需要爬過渣甸山和小馬山上兩個山頂,但上升幅度不高,每個山頂約要上升約一百米的坡度,到達小馬山山頂後,路線都以下降及平路為主,但渣甸山至小馬山沒有太多樹蔭及有相當高低差,需要注意體力。 景色方面,衛奕信徑二段渣甸山至小馬山沿途亦可俯瞰到大潭水塘及有石礦場等景色,渣甸山和小馬山山頂都有開揚的維港景色,風景不錯。 衛奕信徑 第八段由元墩下開始,途經新屋家、上碗窰、下碗窰和半春園到大埔市區,渡過林村河後經太和邨和帝欣苑後離開大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