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角、大美督(舊稱「大尾篤」)及船灣海一帶居民以往主要以漁農業為生,對外交通以水路為主;直至50年代尾,政府為興建船灣淡水湖,修建道路連接船灣海沿岸與大埔墟。 汀角路的車速限制原為每小時50公里,政府於2001年1月1日放寬介乎南運路至大貴街一段汀角路的車速限制至每小時70公里[25]。 至於介乎大貴街與三門仔之間的汀角路,自從完成擴闊工程後,車速限制一度維持在50公里,每逢周末及假日有不少市民到大美督消遣時均會出現車龍,而大埔區議會多次要求運輸署將該路段放寬時速至70公里,但運輸署未有執行[21]。 直至2007年,運輸署決定研究放寬該段汀角路車速至每小時70公里,同時計劃在汀角路船灣高爾夫球場附近及三門仔路交界處分別設置偵速攝影機及衝紅燈攝影機[21]。 最終在2007年5月18日起,政府率先將大貴街至雅景花園之一段汀角路將車速限制提升至每小時70公里[26],再於2011年7月29日將雅景花園至三門仔之一段汀角路將車速限制同樣提升至每小時70公里,以回應地區人士的訴求[27]。
明朝萬曆年間,龍躍頭鄧氏在今日天后廟後的汀角路建立「孝子鄧師孟祠」紀念孝子鄧師孟,於康熙十一年 (1672年)向新安知縣申請建墟,在已圮毀的「孝子鄧師孟祠」原址建立「大步墟」,與同一祖先的大埔頭鄧氏合力經營[9]。 英國租借新界以後,在1913年於太和市興建大埔墟火車站,太和市逐漸取代大埔墟的地位,所以太和市後來被稱為大埔墟,而原來的大埔墟(大步墟)則改稱為「大埔舊墟」。 大埔區(英語:Tai Po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東部,範圍包括大埔、東平洲、大埔滘、汀角、船灣、林村谷、白石角及它的外飛地為赤門海峽兩岸的西貢半島北部(西貢北)。 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大埔區人口為316,470人[1]。 沙田段城門隧道公路至沙田路一段是雙程二線分隔行車,而沙田路至吐露港公路一段是雙程三線分隔行車。
大埔汀角路地段: 香港樓宇目錄
由大埔尾(並於此與馬料水段幾乎成90度),經大埔滘至黃宜凹,主要服務附近一帶村落居民,自吐露港公路通車起已取代其出入新界北的地位。 1950年代,港英政府為改善新界地區交通,先後興建了林錦公路、粉錦公路、荃錦公路,以及一條連接大埔舊墟至沙頭角之公路[3]。 此路於1952年11月開始興建,初期先興建大埔至汀角一段[4]。 但工程費用不足,公路在1954年7月一度暫停興建[5],只能建成大埔至船灣一段,當局更需購入沿線鄉村部份土地建路[6]。 汀角路(英語:Ting Kok Road)是香港新界大埔區內的主要幹道,東面始於大美督以東,即船灣郊野公園大美督管理站連接新娘潭路,穿過大尾篤沿線鄉村至大埔新市鎮和太和,連接廣福道及寶雅路。
1936年,大埔墟內的大埔公路被更名為大埔大街及後再更名為廣福道[3]。 1980年代政府於大埔新市鎮興建太和邨,林村河北岸大部分廣福道消失。 同時政府亦發展粉嶺/上水新市鎮,大埔公路粉嶺段及部分大窩段被改建、更名或撤銷,亦已消失,致使大埔公路現已縮短至大埔林錦公路交匯處,並不再連接青山公路新界終點。 2009年,青沙公路大圍至長沙灣段落成後,大埔公路大圍段與沙田段不再連接。
大埔汀角路地段: 道路結構資訊
汀角路全程約9.7公里[1],早於1950年代便已分階段落成,亦是大埔新市鎮未填海前的海岸線,也是大埔早期的道路[2]。 汀角路大部份路段的車速限制為每小時50公里,但介乎南運路至三門仔一段之車速限制則為每小時70公里。 大埔公路是傳統上來往新界東及九龍的必經要道,至今部分路段仍是重要幹道。 郵政方面,位於油麻地彌敦道的九龍中央郵政局曾是兼管新界各地的郵政中樞,每天早上從該處出發的郵車,就由彌敦道起分東西兩線,分別沿大埔公路及青山公路環繞新界一周,收集新界各地於郵筒投寄的信件[5]。
- 1980年代政府發展大埔新市鎮,行車之廣福橋被拆除,使廣福道於林村河兩岸分成不相連之兩段[12];及後興建的太和邨亦使林村河北岸大部分的廣福道消失,不再和大窩段相連。
- 1948年元朗區從北約分拆;到後來1970年代,沙田區在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之時自立成為單獨一區;最後是北區於1980年獨立成區。
- 同時政府亦發展粉嶺/上水新市鎮,大埔公路粉嶺段及部分大窩段被改建、更名或撤銷,亦已消失,致使大埔公路現已縮短至大埔林錦公路交匯處,並不再連接青山公路新界終點。
- 政府其後於2002年展開「汀角路改善工程-第I階段第II期」[18],將大埔東消防局與黃魚灘之間一段長約1.8公里路段擴闊[20],工程約在2005年全面完成[21]。
- 現時大圍新村前,往沙田方向的一段道路,已連接至新建青沙公路大圍段的高架天橋往大埔公路沙田段方向。
- 大埔區的中心是大埔新市鎮,包括舊區大埔墟,以及新區大埔中心一帶。
時至今日,大部分新界東來往九龍的路面交通仍需途經沙田段,縱使該段已擴建為近代快速公路,但經常出現嚴重交通擠塞。 而其他路段隨着沿途各區的新快速公路及行車隧道(包括獅子山隧道、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吐露港公路等)相繼落成,其作為區域幹道的重要性才大大減低。 踏入2010年代,政府亦有計劃繼續改善大埔公路沙田段以應付增長的車流。
大埔汀角路地段: 方向
1936年此段大埔公路被更名為大埔大街,及後再更名為廣福道[3]。 1980年代政府發展大埔新市鎮,行車之廣福橋被拆除,使廣福道於林村河兩岸分成不相連之兩段[12];及後興建的太和邨亦使林村河北岸大部分的廣福道消失,不再和大窩段相連。 大埔汀角路地段2025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翌年4月,英國軍艦駛入大埔海登陸,舉行接管新界的升旗儀式,由於大埔為新界的中心地區,英國人以此作為新界的行政中心,設立理民府、警察總部及鄉議局。 位於大埔區的北約理民府管理的地域包括了今日的大埔區、北區、元朗區、屯門區及沙田區,但不包括九龍水塘以西的地域及西貢北(當時屬南約)。
- 以往的耕地部分改為種植蔬菜、花卉及養魚之用,但亦有很多耕地被荒廢。
- 大埔公路南起九龍西部的深水埗,繞經新界東主要地區(沙田、大埔),現時止於大埔林村。
- 她解釋,該處過去已有「先破壞後發展」,即非法倒泥、砍樹等活動,對濕地構成威脅,也增加發展壓力,違反綠化地帶原意。
- 由大埔尾(並於此與馬料水段幾乎成90度),經大埔滘至黃宜凹,主要服務附近一帶村落居民,自吐露港公路通車起已取代其出入新界北的地位。
- 汀角路的車速限制原為每小時50公里,政府於2001年1月1日放寬介乎南運路至大貴街一段汀角路的車速限制至每小時70公里[25]。
- 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大埔區人口為316,470人[1]。
過去大埔公路作為新界地區舊環迴公路的東線,終點曾經北至粉嶺,連接西線青山公路組成來往新界全境的交通要道。 大埔汀角路地段 大窩段於大埔太和邨附近相接廣福道,最初北面伸延至九龍坑相接粉嶺段。 1980年代,林村河北岸大部分的廣福道消失;而林村至和合石一部分大窩段被擴建為一條三線來回高速公路,並在旁加建大窩西支路及大窩東支路以連接沿路鄉村,但及後這段高速公路更名為粉嶺公路。 因此現今大窩段並不經過大窩,只餘下太和邨至林錦公路交匯處的單獨一段,而起點與終點皆沒有與大埔公路其他路段相連。 [13]由於整段粉嶺段亦告消失,林錦公路交匯處就成為了大埔公路的北面終點,而整條大埔公路現時亦至此為止。 廣福道原為大埔公路由南運路交界處至現太和邨的一部分,穿過了大埔墟的核心地區,並在林村河上建有行車之廣福橋。
大埔汀角路地段: 香港大廈搜尋
1948年元朗區從北約分拆;到後來1970年代,沙田區在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之時自立成為單獨一區;最後是北區於1980年獨立成區。 2018年1月政府擬向立法會申請撥款8.5億元,為兩段大埔公路沙田段,包括蔚景園至連城廣場,以及禾輋邨至火炭路加建隔音屏障和隔音罩,指出工程完成後可減少噪音1至5分貝,有2147多戶居民受惠。 此段離開高速公路範圍,經過馬場、馬料水、中文大學至大埔尾,並與大埔滘段幾乎成90度,主要服務九肚山及附近一帶村落居民,自吐露港公路通車起已取代其出入新界北的地位。 此段路以北地方開始是新界的士可經營範圍(但新界的士可經校門進入中大校園)。 現時大圍新村前,往沙田方向的一段道路,已連接至新建青沙公路大圍段的高架天橋往大埔公路沙田段方向。
大埔汀角路地段: 大埔公路
大埔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大埔區的事務,共有21名議員,現屆大埔區議會由民主派主導,現任7名議員當中5名為民主派議員,建制派只有2名議員。 大埔汀角路地段2025 大埔汀角路地段 新界五大氏族中原籍江西的鄧氏和文氏自宋明期間分別遷到區內的大埔頭及泰亨定居。 康熙八年(1669年)批准復界,為恢復經濟,朝廷鼓勵外地人士入遷墾荒,其中以由江西、福建、廣東省內的惠州、潮州、嘉應等地遷入的客家人最多,建立圍屋聚族而居。
大埔汀角路地段: 主要連接道路
1980年代鐵路電氣化,各平交道被取消或改建為橫跨鐵路的行車天橋,自此車輛不再需要駛經鐵路平交道。 此段南端原本連接大圍段,但經常擠塞,自青沙公路通車後,當局為了改善擠塞情況,遂於2014年6月8日將蔚景園旁邊一段大埔公路永久封閉,現時沙田段已不再連接大圍段,只連接城門隧道公路及青沙公路。 由郝德傑道起,經過金山郊野公園(馬騮山)至山坳以金山路為界與沙田嶺段相接,是連接九龍與新界東的主要道路,全段為不分隔雙程行車。 大埔汀角路地段2025 大埔公路與青山公路的分段安排相似,落成時共有12段:位於新界的各路段均會附加地區後綴以作辨識,如「大埔公路-沙田段」;而位於九龍市區的一段在中文則會稱為「大埔道」(而英文名稱不變),且不設地區後綴(不論中英)。 此外兩條公路往日沿路亦設有多塊里程碑,但缺乏保護下,至今僅存數塊[2]。 里程碑所示長度以英里計算,在早年新界沿路標誌性建築不多的情況下,有市民會以大埔公路多少「咪」(即英里之粵語音譯)表達所在地,但流通性遠遠不及青山公路。
大埔汀角路地段: 汀角路或更塞車 運輸署正研究區內交通運輸
無論由此段道路前往大埔公路-沙田嶺段還是青沙公路往九龍方向,均需先利用九號幹線1號出口駛入青沙公路再選擇相應行車線。 大埔道由彌敦道、界限街、長沙灣道交界以北起,經過深水埗市區,有分層交匯處連接呈祥道,全段為雙程行車。 大埔汀角路地段 船灣地處大埔工業邨以東,長久以來只有兩條區內線74K、75K往返大埔墟站,缺乏直達市區的巴士路線,居民往返區外須到大埔中心或大埔墟轉乘其他巴士路線或鐵路[1]。 另一方面,位於鳳園之新樓盤嵐山在2015年起陸續入伙,使鳳園谷對外交通需求大增。 運輸署回覆指,為整體改善大埔區內包括汀角路的繁忙交通情況,今年3月底委託交通工程顧問公司展開大埔區域交通及運輸研究,探討如何有效處理區內交通運輸安排。
大埔汀角路地段: 路線改動沿革
有關優惠可與巴士本身的八達通轉乘優惠共用,系統會先計算本身的轉乘折扣優惠,再計算回程半價優惠。 政府其後於2002年展開「汀角路改善工程-第I階段第II期」[18],將大埔東消防局與黃魚灘之間一段長約1.8公里路段擴闊[20],工程約在2005年全面完成[21]。 大埔區內有香港的著名內港——吐露港,位於大埔新市鎮的東面、沙田的東北面,海港呈西南-東北走向,其出口為大赤門,之後海水便流進大鵬灣。 大埔區人口主要聚居於大埔新市鎮內七大出租公共屋邨和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以及太和站附近的大埔舊墟和大埔墟站附近的大埔新墟的私人屋苑,其餘不少居民散居於大埔區內133條大小村落。 另外,現時位於大窩東支路旁、位於塘坑東村附近的加德士油站,於官方網站上的地址為「大埔公路九龍坑段」[16]。
大埔汀角路地段: 沙田段(屬9號幹線)
大埔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 第六屆大埔區議會有19名民選議員及2位當然議員,現時大埔區議會主席為毛家俊先生,副主席是劉勇威先生。 此段是昔日鐵路的平交道,當時九廣鐵路(現在的港鐵東鐵綫)部份路軌會橫跨此段,此段當時有兩個分隔閘,當有火車駛近,兩閘便會降下,並發出咇咇咇聲響及截停駛近車輛或通知跨越路軌車輛盡快離開。
大埔汀角路地段: 九龍
在翌年1月,公路西段終點延長至船灣[8],而整條「大埔至沙頭角公路」更獲命名為「汀角路」[9]。 而汀角和大尾篤一段則在1957年11月開始動工[10],並於1959年率先開通船灣至汀角一段[11],而汀角至大尾篤段,以及沙頭角公路至鹿頸段亦在1960年末通車[12][13]。 大埔公路車速限制有每小時50、70及80公里三種,大埔道、琵琶山段南段部分、沙田嶺段北段部分、元洲仔段及大窩段均為50公里;琵琶山段北段部分、沙田嶺段南段部分、大圍段、馬料水段及大埔滘段為70公里;而沙田段則為限速80公里的快速公路。
林說,街渡由大水坑開出,再到馬料水及大美督,倘獲批先集中在周末及假期中午至傍晚時分試運,平日服務則視乎需求再考慮是否加開,每艘船最多可載137人,但票價及班次待批出申請後公布。 此外,現承辦馬料水至荔枝窩往返交通街渡服務的「聲威實業」,船務經理林家倫確認,早前向運輸署申請來往大美督、馬料水及大水坑的街渡渡輪服務,源於受到村代表邀請,亦考慮到龍尾泳灘啟用增加汀角路的交通壓力,經計算成本後相信「有錢賺」。 至於「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下首宗申請,來自另一發展商南豐發展有限公司。 申請地點同樣鄰近汀角路,亦為植被密度高的「綠化地帶」,預計共提供1,642伙公私營房屋,分別興建4幢17層高及2幢14層高住宅。 六零年代因建造船灣淡水湖的關係,將船灣海沿岸原有六條村落(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背連橫嶺頭、涌尾及涌背),近千名村民搬遷到大埔墟的陸鄉里。 白沙頭洲三門仔村的村民希望維持原有鄉村社群,選擇在大埔鹽田仔三門仔新村重新安居立戶。
另外在來往九龍和新界東的第一、二、五類危險品車輛不得行經行車隧道而必須使用大埔公路往來。 而其他路段隨著沿途各區的新快速公路及行車隧道(包括獅子山隧道、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吐露港公路等)相繼落成,其作為區域幹道的重要性才大大減低。 1899年英國依《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接管深圳河以南、後被統稱為「新界」的土地,成為英屬香港的一部分。
大埔汀角路地段: 主要用車
大埔的工業大部分設於大埔創新園(第26區內約62公頃填海闢拓的土地)和第8區位於汀角路的混合式工業和辦公室用途的建築物內,而其餘的工業則設於少數傳統的地下物業和寮屋構築物內。 另外白石角一幅面積約為22公頃的公眾填土土地已興建為香港科學園,科學園分三期發展,第一,第二期和第三期已經完成。 大埔汀角路地段 大埔區議會是香港的區議會之一,共有21個議席,包括19個民選議席及2個當然議席(大埔及西貢北約鄉事委員會主席)。
大埔汀角路地段: 巴士
唐代大埔區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橫嶺頭在一九八五年出土了八座唐代灰窰。 大埔在中國史籍中的記載可以上溯至五代的南漢,大寶六年(963年),後主劉鋹招募 3,000 人於「大步海」(即吐露港)採集珍珠,並設置「媚川都」。 直至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因長期採集網羅淨盡,才明詔罷採,大埔的採珠業自此式微。 大埔汀角路地段2025 大埔區較著名的高山有北邊的八仙嶺,這個山嶺亦是大埔區和北區的天然分界,而附近九龍坑山山頂則設有數個發射站。 位於大尾篤及沙頭角半島的船灣淡水湖,是香港第一個劃自海域的大型儲水水塘,也是大眾騎單車的好去處。 淡水湖原本是一個大海灣——船灣,灣內沿岸曾經有多條鄉村,不過在1960年代建淡水湖時遭拆遷,部份鄉村遺址已經埋在淡水湖水底。
大埔汀角路地段: 大埔滘段
基於軍事佈防及發展新土地的需要,香港政府隨即為新界地區的交通基建進行規劃,其中包括興建連結新界各區及九龍市區的公路,而大埔公路於1902年率先落成,成為新界地區第一條落成的公路。 隨着青山公路於稍後通車,此後大半個世紀,大埔公路與青山公路分別以東、西兩線,合組為新界地區的舊環迴公路,是連接九龍與新界僅有的兩條公路。 隨著青山公路於稍後通車,此後大半個世紀,大埔公路與青山公路分別以東、西兩線,合組為新界地區的舊環迴公路,是連接九龍與新界僅有的兩條公路。 大埔公路(英語:Tai Po Road),暱稱舊路,1902年落成[1],是新界地區第一條落成的公路,全長近22公里,現時共分為9段。 大埔公路南起九龍西部的深水埗,繞經新界東主要地區(沙田、大埔),現時止於大埔林村。
大埔區位處新界東部,南起大埔滘大埔尾坑及中文大學地界線,北至八仙嶺,西瀕大刀屻,東跨吐露港,包括對岸西貢北的十四鄉、黃竹塱及離島塔門、平洲、赤洲等。 大埔公路有使用「大埔公路××咪」作為地址標示,當中「咪」是英里的英文「mile」之音譯,代表該處與尖沙咀碼頭(經彌敦道)的距離。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無奈指,綠化地帶向來不建議發展,但大埔卻成「重災區」,不少項目擬在區內綠化帶展問。 若容許綠化帶開發建屋,他擔憂日後或有人以此先例,在附近申請增加房屋密度及高度。
大埔汀角路地段: 途經
至今大埔公路沿途仍存留少量歷史悠久、仍在使用中的舊式郵筒[6]。 1910年九廣鐵路(英段)(現東鐵綫)通車,採用與大埔公路相近的新界東路線北上。 故此往日大埔公路大圍段近銅鑼灣村、沙田段與馬料水段交界、大埔滘段近元州仔、粉嶺段近和合石及粉嶺圍都曾設有平交道。 當火車即將駛至,都會發出「咇咇」聲響並隨即下閘,車輛便須停下讓火車通過。
大埔汀角路地段: 交通
為配合大埔工業邨發展所帶來的交通流量,政府在1990年4月展開「汀角路改善工程-第I階段第I期」工程,局部擴闊工業邨至愛德新村一段汀角路,以及工業邨至大尾督一段單車徑,改善工程於1994年3月完工[18]。 至於船灣至大尾督一段汀角路,由於該路段當時並不符合現行道路標準,當局於1998年年中進行「汀角路改善工程-第II階段」,擴濶和改善船灣至大尾督一段長約3.5公里路與相關行人路和單車徑,已於2001年11月完成[19]。 運輸署引述黃魚灘過渡性房屋項目的交通顧問建議,指汀角路與鳳園路路口將有交通改善措施,使鳳園路近汀角路的南行快線由現時只可轉左改為可同時轉右,屆時車輛由鳯園路往大埔的行車線將由一條增至兩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