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歲入學是另一個出現 分離焦慮 的時期,他們要離開父母或照顧者,面對學校的新環境、老師和和同學的陌生面孔,離開固定的環境容易不安。 不少父母送小朋友上學時,總會不忍心孩子的哭鬧,令雙方在校門前拉扯,遲遲不願分離,結果令幼童更難適應校園生活。 小朋友唔肯返學2025 事實上家長應該狠心一點,除了跟孩子說再見外,可以跟他們說會有誰接他們放學,之後就要離開,而且盡量不要回頭;父母要相信老師的專業和過往經驗,相信他們可以處理孩子的焦慮。 負面情緒表達不安 小朋友年紀尚小,未經歷過與父母分開,初入學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很正常。 鄔校長指較難適應的小朋友,甚至會產生生理變化,影響飲食、作息習慣。
然而,當丈夫願意拾起身為父親的責任時,又患上胃炎,需要回鄉養病而未能工作。 陳女士現時只有依靠綜援,扣除租金電費,一家三口剩餘約4千元作為生活費及支付兒子的學習費用。 答:我們暫時沒有跟任何課程,主要是以unschool的方式,以阿仔的興趣和想法做主導,6歲前每天的主要項目是:戶外活動、遊樂場、在家自由玩耍、煮食、藝術活動、故事、大自然活動、參加非主流教學團體活動等等。 6歲後慢慢加入一些阿仔有興趣而他又想參加的課堂,包括:足球班 / 溜冰班 / stem課堂 / Lego班 / 日文課等等。 小朋友唔肯返學2025 有些homeschool家庭會購買課程在家上課,但暫時我們覺得阿仔未有需要。
小朋友唔肯返學: 適應小學生活的法寶|「超級奶爸」何基佑推介
另外,隸屬於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的聯合情緒健康教育中心就建議,晚飯後家長可以與子女一起到樓下散步或進行輕鬆運動,既享受親子時間,同時稍為增加心跳和流汗,增加新陳代謝,腦部的思考力也會增加。 運動令人體釋放出被稱為快樂賀爾蒙的 「安多芬」(Endorphins),持續的運動可帶來正能量。 家長要慢慢畀小朋友習慣番正常上學的作息時間,唔可以再遲睡遲起喇! 如果小朋友夜晚唔肯瞓覺,可以嘗試在日間畀多啲活動或者運動佢地做。 經過咗一日嘅精彩活動,消耗咗佢哋啲精力,小朋友夜晚就應該可以倒頭大睡了。 記住千萬不要今日先同小朋友講聽日要返學呀,可能會嚇到佢地心都離一離!
- 這樣做可以增加孩子對學校的好感,不會害怕上學。
- 香港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
- 有不少家長表示幼童在首次上學前,由於未適應新環境,孩子會認為父母是拋棄了他們,從而在日後與父母分離時便會顯得更加焦慮。
- 如果係我,我可能會同佢返屋企先,等佢冷靜左,再問原因,再同學校傾下先。
要佢明白獎勵只會比做得好既小朋友,唔係比扭計講數既人。 小朋友唔肯返學2025 小朋友唔肯返學 上述各項都可能會讓孩子以拒學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在此問題中除了家長有困擾外,其實正在經歷拒學的孩子心中充滿矛盾。 例如:待在家中比較舒服,但沒有上學害怕成績跟不上、久了就會無法和同學有共同討論的話題等。
小朋友唔肯返學: 家長要狠心 懂得放手
最後爸爸無符,搵左支棍糖出黎比佢渣住食,即刻無事著衫去! 小朋友收到既訊息就係,只要我發脾氣,唔順大人意,就會得到自己想要既野! 好似呢件事咁,大人可以話比小朋友知,落雨如果唔著雨衣,淋濕頭同身之後就會病,病係好辛苦,唔可以食鐘意既野,唔可以玩玩具,去公園等。 加上要講佢知佢病左唔係一個人既事,要辛苦爸媽照顧佢,唔夠訓返工做唔到野(下刪幾多字隨意啦) 如趕時間既可以直接講話佢病左之後,一定要去醫生度打支好粗既針先會好返,到時唔喊就得喇。 正常黎講一個學齡小朋友已開始識分輕重,佢識同你講數都唔蠢得去邊,無理由咁唔識諗。
當家長重複這樣做的時候,只會令小朋友更加捨不得父母,令到孩子不停哭。 我地一直既教法係,扭計爆喊係更加唔會得到你想要既野! 唔會得逞反而仲會比人罰,所以呔細甚少扭計,因為知道無結果的。 試過呔仔見到有小朋友扭計就可買玩具,佢問點解,我直接答佢,因為我想你係一個好乖好明事理既小朋友,所以我會比心機教你。 唔需要同其他人比較,自己做自己覺得岩既事就得架喇。
小朋友唔肯返學: 子女抗拒返學 家長7 招應對開學焦慮
若然小孩常擔心皺眉,說身體不舒服,頭痛、胃痛、消化不良、肚痛,甚至上學前會嘔吐,頻說不想上學,都是焦慮的症狀。 雖然不少學校會提供適應日讓幼童於正式上學前先熟悉校園設施及生活,但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亦可以多帶孩子到學校門前看看,讓他們對學校及周遭的環境有熟悉的印象,自然在正式上學時便可以大大減少對陌生環境的恐懼。 培養自理能力 平時可訓練小朋友自理和獨立,有時父母對小朋友照顧周到,反而增加他們的依賴。 建議多帶幼兒外出,面對不同的新面孔,鼓勵他們向人打招呼,有助他們適應新環境。 預告分離
- 同樣首選啟德啟悅苑單位的公屋戶劉小姐指,啟德的環境更好,亦鄰近本身居住的地方,「小朋友都係喺嗰邊返學。」她表示即使樓價下降,亦沒有考慮儲錢買私樓,「我都抽過幾次居屋,但都未抽到。如果抽到係一家三口住」,希望由現居住的地方搬至更大環境更好的居所。
- 至於升上中一,若仍有開學焦慮,可能代表他們是「焦慮底」的人。
- 有些homeschool家庭會購買課程在家上課,但暫時我們覺得阿仔未有需要。
- 社會愈來愈關注對照顧者的支援,尤其基層家庭兒童照顧者的需要更是不容忽視。
- 為支援兒童照顧者需要,「關注草根生活聯盟」亦推出「周大福社區歇腳點計劃」,為有需要的基層家庭兒童及長者提供短時間的暫托服務。
在學校及其他出現變化的環境,孩子可能要獨自承受害怕、焦慮及恐慌的情緒,於是他寧願留在舒適及安全的家中睡覺或玩遊戲比較輕鬆,沒有壓力。 面臨突然變得規律的學習和生活、課堂學業壓力增加,孩子上學可能會有適應困難,而這樣的問題會成為家長教養過程中的重大困擾。 小朋友唔肯返學2025 當家長跟子女道別,抱完、親完小朋友離開後,孩子一哭剎那,家長又捨不得,不肯放手,轉身回到小朋友身邊。 然後,他們又再次哄孩子,抱完、親完再進入校園。
小朋友唔肯返學: 對付 分離焦慮 輕鬆返學有辦法
故事集其中一名照顧者Amy育有三名女兒,分别為4歲、5歲和7歲。 她在分享會上縷述,最初並不懂如何成為一位母親,一切需要由零開始學習,她說:「凌晨起身都起碼五、六次,個女又喊住要飲奶,瞓都冇得瞓,闔一闔埋對眼又要擘大眼照顧個女,嗰時好多嘢都唔識,不過都係要努力學……」但更大的考驗陸續有來。 關注基層家庭的團體「關注草根生活聯盟」今日(1日)出版了《辛酸細聽 有誰共鳴》兒童照顧者故事集,收錄了9位兒童照顧者的真實故事,記錄其心路歷程及遇到的困難。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香港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小朋友唔肯返學: 學校復課!幼童返學易有分離焦慮?大哭、唔肯返學都計!家長必學5招解決幼兒焦慮
比佢有限度既選擇,滿足到佢自主權之餘,又訓練到小朋友有一個服從態度。 另一例子係去公園玩,建議大家到公園前話比小朋友聽大約可以玩幾耐,等佢地心裡有數。 因為當你突然間話走,多數小朋友都會唔制,無心理準備嘛! 但有次見到有個男童,佢媽咪叫極佢都唔肯走,每次都話玩多陣,結果佢媽咪又扮走又剩,最後又係當佢大帝咁話去買玩具先肯走。 可能個媽咪氹走左佢之後都唔一定買玩具(咁仲衰!承諾必須守!),但點解唔可以正常分析比佢聽,帶佢黎公園玩已經係佢既獎勵,媽咪跟住都有好多野要做,佢鐘意玩可以下次再黎,但唔可以唔肯走。 又如果真係咁硬頸唔走,咪唔好走囉今次,不過以後唔會再去任何一個公園架喇。
小朋友唔肯返學: 家長別做的事
此外,父母應在協定的時間或之前回來,令小朋友知道父母會按時回來,減低他們的不安感。 往後當父母要離開,小朋友憑經驗知道父母一定會回來就更安心。 放學回家給幼兒一些鼓勵如小食和小玩意,即使幼兒哭鬧或未能適應,都要以輕鬆的語氣鼓勵他們,如「你今日好乖喎,老師話你茶點時有食餅乾,好叻仔呀!」讓他們對上學產生好感。 嘗試轉移幼兒視線,不要老是提着上學不要哭,反而多提上學或放學途中的美好事物,如「我哋聽日返學又會經過巴士站,數吓幾多個哥哥姐姐排隊等巴士先……」邊行邊說有趣味的事物,讓他們放鬆心情,家長亦要保持開朗。 其中一位媽媽Amy需要照顧三名女兒,更因幼女患有自閉症及過度活躍症,感到心力交瘁,卻不獲丈夫理解,以至發生肢體衝突;另一位媽媽Judy身兼兩份清潔工作,由朝到晚做個不停,導致雙手長期勞損受傷,只為讓兒女過上好日子。 在了解孩子發生拒學問題的可能原因及目前的心理狀態後,才有辦法陪伴孩子度過這個危機,亦才能找到合適的方式協助孩子早日返回校園生活。
小朋友唔肯返學: 故事3:丈夫不負責任 長期母兼父職獨力照顧兒子
除了上述的處理方法外,其實仍不足夠,家長還需要配合正確的策略,譬如子女面對密密麻麻的數學文字題時,感到頭昏腦脹,家長可建議子女圈下題目的重點字眼,然後再逐一拆解運算,協助解題,從而計算出答案。 家長謹記,毋須即時否定子女想法,只是換個角度向子女提供更全面和客觀的事實,平衡他們的心理,協助他們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下回林博士將和大家分享更多處理孩子不同情緒的技巧,例如子女擔心復課後的衞生問題等,以及協助家長如何在復課前重拾孩子的生活規律和自理能力。 教育局早前宣布全港學校將分階段復課,面對長達四個月的停課後,學生終於要重返校園,難免會出現不同情緒和壓力。 家長在復課前,又應如何輔導子女,令他們重拾動力上學? 星島教育訪問了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林俊彬博士(Ian Lam),從心理和生理層面向家長分享處理子女情緒的心得,今回先從心理層面說起。
小朋友唔肯返學: 兒童照顧者辛酸|日做兩份工養全家兼湊仔 為教女與夫嘈到對打
此時,大部份家長可能開始出現指責的聲音:「不想念書就說,一大堆藉口」、「你只是抗壓力不足」、「你這樣根本是在逃避壓力」。 一家四口蝸居130呎劏房的季小姐表示,希望抽到啟德的單位,改善現時的居住環境。 亦有「慈母」專程為女兒交表,感慨「畀唔起私樓咁多首期」,只盼可以抽到居屋,為女兒未來作打算。 家長記住要提醒小朋友喺學校時都要記得做好防疫措施,例如唔好除口罩、食茶點前記得要洗手、洗手時要洗足兩次生日快樂歌(~20秒)等等。 家長可別忘記為小朋友收拾好書包,把上課所需的物品妥善放到書包內,讓小朋友上課的時候可以安心又放心! 另外,通常小朋友返學一玩得興高采烈就會汗流浹背,記得預備定新口罩以作替換。
小朋友唔肯返學: 故事2:朝6晚11打兩份工養全家兼湊仔
她由早上6時半至深夜11時,都馬不停蹄地為糊口奔馳,能夠休息及照顧小孩的時間少之又少,承受巨大壓力。 答:homeschool唔代表只在屋企的,我們的homeschool方式係經常外出,周圍去。 例子:「我知道返學令你感到害怕緊張,但你仍然要返學啊。告訴我你害怕的是什麼,讓我們討論一下。」當家長有信心的時候,孩子會慢慢學習到其實沒甚麼需要擔心。 彭姑娘表示剛升上小學的小孩,若之前在幼稚園的學習經驗不好,如老師要求太高,令小孩有壓力,都會影響他們去到新環境的信心。 至於升上中一,若仍有開學焦慮,可能代表他們是「焦慮底」的人。 一般要1至2個月適應新環境是很正常,初小學生更可能需要較長時間。
小朋友唔肯返學: 小朋友唔肯返學,各位家長會點做﹖
同時,家長亦可以提醒子女:若果喺學校需要幫忙的話,可以告訴老師,唔好自己收埋唔講。 陳女士為了照顧兒子,被迫放棄工作,由於丈夫長期不負責任,令她忍無可忍,打算正式離婚之際,豈料丈夫突然浪子回頭,醒悟自己對陳女士與兒子造成傷害,終於願意重拾父親的責任。 為了家庭, 小朋友唔肯返學 陳女士選擇原諒丈夫,而對方果態度果真180度轉變,會關心她及兒子。
小朋友唔肯返學: 子女對復課感擔憂或恐懼 幼教博士教家長處理子女情緒(心理篇‧上)
孩子在理想與現實中的自我表現有落差,在成長過程中,無法承受對自己失望的感覺,亦可能無法面對父母親對自己有失望的態度,索性逃避現實。 孩子對學業成績及人際關係有一定的要求,但卻沒辦法因應環境彈性調整標準,導致反覆經歷挫折;長久之下,感到氣餒。 房委會表示,截至今日下午5時,樂富客務中心累計派出約共23,700申請表,當中11,000份是居屋2023綠表和12,700份是居屋2023及「白居二2023」 白表;並累計收到約共300份居屋/白居二紙本申請表。
小朋友唔肯返學: 加拿大中小學 Coquitlam 高貴林 教育局 申請時間
家庭 ‧ 教育 ‧ 健康是育兒三大重要元素。 《親子頭條》成立的目的,是要帶給家長們這三方面的資訊,讓家長能夠在個人或社區層面上得到全方位支援,令家長不再孤軍作戰。 每季我們都會找來專業醫療顧問,解答兒童及家長的健康問題,並與多間社區組織緊密聯繫,為家長們帶來全方位的育兒支援。 建立「再見」常規 父母緊記在分離時跟小朋友說「再見」,這對小朋友來說是很重要的承諾,也是與小朋友建立互信的好機會,千萬不要「偷偷」離開。
又如果真係咁硬頸,咪由佢兜頭淋囉,但記得講明返到屋企會罰得好重喎! 一個人有以上的內在特質,做父母的真的不需要擔心太多! 其實社工爸媽有不少學生是資優,又或者成績好,畢業後搵到份好工,但不見他們活得快樂,甚至有些患上抑鬱症。 小物件可以是任何孩子喜歡的玩具,能夠增加幼童在陌生環境下的安全感;父母亦能夠主動給予一個小物品給孩子,告訴他們該物品可代替爸媽在學校陪伴自己,讓小朋友想念爸媽時就可以看看小物件。 表現關懷及支持 小朋友唔肯返學2025 父母要留意小朋友的情緒變化,如弟妹剛出生、照顧者改變、家庭氣氛不和諧等都會令他們感到不安,與父母分離時就更顯得焦慮了。
子女擔心停課追不上進度畢竟停課多時,子女或會擔心學業成績,憂慮自己追趕不上今個學期的學習進度,又或者覺得停課導致浪費了很多時間學習。 林博士認為家長首先必須保持小朋友的成長心態,並向他們解釋其實「只要肯付出努力,配合多些經驗,做任何事情都會有進步。」即使學習進度落後了,只要努力追趕,一定會補救得到。 他又引述健身作為例子,指即使瘦削的人通過不斷舉啞鈴,都可增強二頭肌肌肉,令手臂出現「老鼠仔」,同樣道理,正如多運用大腦思考,都會令腦細胞變得更發達,得到更多連結,而腦筋動得愈多,連結就會愈好,因大腦會隨經驗讓人變得更聰明和醒目。 為方便家長向孩子解釋甚麼是成長心態,林博士還預備了《成長心態乜東東》小冊子,供家長免費下載(按此)。 所以,homeschool的社交生活可以是多姿多彩,而且由於homeschool,當阿仔在任何一個場合中遇到社交上的難題,社工媽媽便可立即提供適當的輔導和支援,因此阿仔的社交技巧是ok的。 其實,在主流學校裡面有很多學生的社交技巧都比較弱。
有不少家長表示幼童在首次上學前,由於未適應新環境,孩子會認為父母是拋棄了他們,從而在日後與父母分離時便會顯得更加焦慮。 因此,建議家長可以多留意孩子的情緒反應,從他們的對答中了解他們心中的想法。 家長可以適時給予支持鼓勵,令孩子感覺被愛、關懷的感覺。 自然在雙方分離時,孩子不會因此產生分離焦慮了。 每逢開學,香港親子論壇都有不少爸爸媽媽表示仔女不想返學,尤其是升讀小一的小朋友特別明顯。 這種情況的確令父母感到頭痛,但也很難怪責小朋友的「扭計」,皆因他們要面對新環境、新朋友圈子和新學習模式,少不免會遇到困難而感到害怕和憂慮。
同樣首選啟德啟悅苑單位的公屋戶劉小姐指,啟德的環境更好,亦鄰近本身居住的地方,「小朋友都係喺嗰邊返學。」她表示即使樓價下降,亦沒有考慮儲錢買私樓,「我都抽過幾次居屋,但都未抽到。如果抽到係一家三口住」,希望由現居住的地方搬至更大環境更好的居所。 當Amy的照顧焦點集中在幼女身上,較少時間照顧另外兩名女兒,難免令她們感到被忽略,形成三姊妹相處不太融洽。 Amy因而感到束手無策,不知如何平衡對三個女兒的關注及照顧,而感到自責:「我都覺得好心酸,三個都係我女,我對我細女咁好,佢兩個就咁樣忽略佢哋。」尤其家中經常發生 小朋友唔肯返學2025 「電視爭奪戰」,亦導致不善於表達的幼女感到不愉快,性格愈加內向。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小朋友唔肯返學2025 香港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初次面臨拒學問題的家長,顯得手足無措,是很正常的現象。
父母可多與小朋友傾談,了解他們的感受及需要,同時讓他們感覺被關懷及支持。 起初,Judy因為工作繁忙,無法每天照顧兒子,「照顧仔仔方面呢,我都覺得有好大壓力嘅,因為小朋友咁細,始終都要照顧佢返學,因為我都要返工嘅,所以我諗嚟諗去,都唔知點好。」她指偶爾需要拜託熟人照顧。 Judy透露,原本將幼子交由丈夫照顧,然而日子愈久,丈夫愈覺煩悶,加上身體欠佳,不願再照顧兒子。 後來Judy因工作長期勞損,導致手指及手腕受傷,目前需暫時停工一段時間,所以改由她照顧兒子,丈夫外出工作。 另一位故事主角Judy,育有現年21歲讀大學的長女及只有6歲的幼子。 因為本身學歷不高,她的丈夫有病在身,情緒不穩定,但她希望子女過上好生活,只好身兼兩份清潔工作。
建議家長與小朋友分離前,先給予小朋友一點時間適應,讓他們有心理準備,最好能盡早建立「預告」與「預先熟悉新事物」的習慣。 離開孩子前,可與他們一起熟習新環境和新認識的人,直至他們情緒稍為放鬆才離開,不必急着要他們立刻融入新環境及圈子。 可能你覺得,我D仔本身乖,所以自動自覺,但我想話比大家知,呢個世界無人一出世就自動自覺,所有人都要學習,D野係我地教佢地,佢地係學返黎。 曾經呔仔細細都會拒絕著衫呀,拒絕我認為必要既野。 呢個係佢地2,3歲時開始有自我意識,開始建立自主權既行為。 捉緊呢D黃金時間去教,要慢慢講道理,唔係要你咩都唔比佢話事,而係要開始灌輸佢,有D咩佢係可以話事(例如著邊件衫,食咩生果等),有D咩係一定要聽爸爸媽媽說話。
我們會見步行步,假如有非主流的教學團體發展得成熟,我們會讓阿仔返學;又或者有主流學校與我們的教育理念接近,亦會嘗試。 某日送仔返學時當日落雨,我仔落車即刻笠住雨衣頂帽,係正常自我保護意識。 見到隔離剛落車同學仔唔肯著雨衣,佢爸爸又呃又氹,條友都唔肯著仲尖叫!
為支援兒童照顧者需要,「關注草根生活聯盟」亦推出「周大福社區歇腳點計劃」,為有需要的基層家庭兒童及長者提供短時間的暫托服務。 另外,機構亦提供到家及到學校接送兒童前往機構服務點的服務。 機構亦表示,希望政府推出針對兒童照顧者的24小時緊急支援熱線,以提供情緒支援、資源申請及緊急暫托服務申請支援、社工支援等服務。 孩子要學習面對新環境新階段,以及種種的未知數,我們可以教導孩子用甚麼心態去應對未知。 放手給小朋友去嘗試,信任孩子有解決問題能力,對他們建立自信心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