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部復發的鼻咽癌,可考慮作顱底手術切除,有機會可完全切除,或考慮合併化學治療。 大致而言,傷口因放射線照射過癒合較慢,且顱底手術相當繁複,術前需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 總之,及早發現鼻咽癌復發,施以適當治療,病人較有第二次治癒的機會。 免疫治療是新發展的一種癌症治療方法,透過增強患者自身的免疫反應對抗癌細胞,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對復發性及擴散性鼻咽癌進行治療。 免疫治療透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和T細胞,令免疫系統重新辨認和攻擊癌細胞,從而縮小腫瘤或減慢其生長。 免疫治療藥物主要用於化療失療或癌細胞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鼻咽癌患者,亦有免疫治療藥物可用於一線治療。
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和部份周圍健康組織,達至根治效果。 惟鼻咽內的腫瘤靠近顱神經和血管,較難到達,所以手術並不是治療鼻咽癌的常用方案。 若癌細胞已擴散到頸部淋巴結,醫生或會建議患者先接受同步放化療,再透過手術切除淋巴結,惟手術有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導致患者出現耳朵麻木、手臂無力(無法舉高過頭)、下唇無力等後遺症。 視乎神經損傷的程度,這些手術後遺症有可能在數個月後消失,但亦有可能屬永久性。 張伯早前確診患上鼻咽癌,於是接受鉑類化療及電療,治療後情況也受到控制。 可是好景不常,約兩年後張伯經常流鼻血,檢查後證實鼻咽癌復發,而癌細胞更擴散到肝臟和肺部。
鼻咽癌復發治療: 鼻咽癌如果復發常會發生於何處?其治療的方法有那些?
參考世界標準人口的年齡分布計算,過去37年,本港鼻咽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 鼻咽癌 (NPC) 在東南亞更為常見,並且與 Epstein-Barr 病毒 (EBV) 密切相關。 今屆「創新科技獎學金」頒獎典禮於今日(13日)舉行,嘉許25位在創科方面的本地大學優才。
- 一般先遷移到同方向頸淋巴結節,
- 之後,他就很順利進行後續的治療過程,並感恩透過自然療法來戰勝鼻咽癌。
- 由 1983 年至 2016 年,總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呈下降趨勢 。
- 檢查鼻咽癌最準確的方法是用鼻咽內視鏡,但是由於鼻咽內視鏡是一個入侵性的檢測,用它來檢測有沒有病徵的病人其實不太適合。
- 這時病人營養不良,體重急速下降、常常發生併發症,如口腔潰瘍感染等。
- 其中有獲獎者深感疫情下社會需要,善用言語治療知識幫助低收入家庭兒童;亦有獲獎者接觸生物科技後,試將研究結果深入淺出轉化讓大眾了解。
- 病人非常痛苦,會有口乾舌燥、口腔黏膜潰瘍、吞嚥困難、聲音沙啞、無法進食等症狀(請閱讀"如何克服化學及放射治療的後遺症?")。
人類的基因組(Genome)大約有兩萬至兩萬五千個基因(Gene),它們有固定位置、有秩序地排列在染色體的DNA內。 當基因的正常排列受到干擾,它們的位置便會改變,導致細胞突變,這就是癌症的開始。 鼻咽癌高踞香港癌症的第10位,每年新增近9百名患者,約佔10大癌症的3%。 一般來說,鼻咽癌的化療、放射線治療,大多是健保給付,一整個療程做完大約需花費 20 萬左右。 至於質子治療目前必須自費,完整療程費用約在台幣 50 到 100 萬。 鼻咽癌復發治療2025 電療第一二周,感到口乾,味覺轉變;至第三四周出現口瘡,吞嚥困難;到第五六周,電療範圍的皮膚被灼紅灼傷,像太陽曬傷;最後兩周嚴重口腔潰瘍和喉嚨腫痛,並會持續至療程後一兩周。
鼻咽癌復發治療: 鼻咽癌治療方式有哪些?
化療也可用於輔助治療,即放射治療後進行,減低復發風險;部份醫生也會採用誘導化療,即於同步放化療前先單獨使用化療。 癌症標靶藥愈來愈多,微創手術也愈做愈精細,但對付頭頸腫瘤如﹕鼻咽癌和喉癌,放射治療(俗稱電療)仍是首選;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線殺死癌細胞。 然而,電療範圍與眼耳口鼻、大腦、呼吸道等重要器官接近,副作用和後遺症最令病人憂慮。 短暫副作用,如﹕喉嚨疼痛,口腔潰瘍,失去味覺;長遠後遺症,如﹕口鼻分泌減少,記憶力減退,甚至失明,影響日常生活。 部份鼻咽癌帶有高於正常水平的「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研究顯示這種因子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速度。 透過使用標靶藥物「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抑制劑」,可阻斷EGFR接收指令細胞生長和分裂的訊號,減慢或阻止腫瘤生長。
- 另外,由於是第二次做放射治療,有部分病人因神經線受損,出現視力衰退、記憶力下降、幻覺、發音困難、吞嚥困難等情況。
- 所幸目前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已邁入精準醫療的時代,葉德輝醫師表示,除了傳統開刀手術治療之外,現在還有「生物製劑」療法可以提供給病患作為治療選擇。
- 其後鼻子出血被診斷出鼻咽癌,接受放療及化療,但因造成口腔潰爛而中止(請閱讀"如何克服化學及放射治療的後遺症?"),休息半年後再完成放療,以後定期到醫院檢查。
- 鼻咽癌經治療後容易復發的部位,與確診時腫瘤的狀態有關。
- 此外,部分完成治療超過 10 年以上的患者也會出現一些另類腫瘤,像是鱗狀細胞癌或惡性肉瘤。
她接受了完整的放療、化療及雞尾洒整合療法,並兩度出席癌友關懷聯誼會,如今已過了5年半,她已恢復工作,過著積極的生活。 研究顯示,鼻咽癌用單純放療,總的5年生存率約50%左右,早期鼻咽癌治後5年生存率更可達80~90%。 因為口水腺在鼻咽兩旁,所以在電療之後,口水腺的分泌會減少,病人會感到口乾,而且長期缺乏口水的話,亦會提高病人蛀牙的機會。 主要的成因,一方面是遺傳,通常家人有鼻咽癌的話,其他直系親屬患鼻咽癌的機會會高一點。 此外,就是食物,有些食物含有致癌物質,最多人說的就是鹹魚。
鼻咽癌復發治療: 鼻咽癌概況
當喉嚨、聲帶生癌,聲音變得沙啞,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12年有195人患上喉癌,九成喉癌病人有吸煙習慣。 主演韓劇《繼承者們》而走紅的南韓藝人金宇杉,兩年前確診患上鼻咽癌,暫停全部幕前工作。 經過大約一年的治療後,金宇杉病情逐漸好轉,年初更有網民發現他跟女友在澳洲度假。 他曾在公開信表示,於短短7個月內,接受了35次放射治療。 電腦掃描利用較强劑量的X光射線,從多角度拍攝人體内部影像,再由先進的電腦技術合併多組極薄的橫切面影像,組成清晰的三維影像,以顯示身體內器官的狀況。 鼻咽位於喉嚨的上端,加上鼻咽癌的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容易誤以為相關症狀只是長期喉嚨痛,而忽略背後可能隱藏的罹癌危機。
鼻咽癌復發治療: 常見問題
不過,當本來居住在華南地區的人士搬遷到另一個鼻咽癌發病率較低的地區(如美國或日本),他們患鼻咽癌的風險會有所降低,而他們的下一代患鼻咽癌的風險也相對較低。 相對人種,鼻咽癌的風險與居住地區有更大關聯,例如在中國出生的白種人,他們患鼻咽癌的風險較在美國出生的白種人高。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於 2019 年鼻咽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男性和女性癌症的第 7 位及第 17 位,791 鼻咽癌復發治療2025 宗鼻咽癌新症中,男女比例為 2.9 比 1,50 至 60 歲為發病高峰年齡。 由 1983 年至 2016 年,總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呈下降趨勢 。 在香港,鼻咽癌是男性中第 7 大常見癌症,也是女性中第 17 大常見癌症。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登記處的數據,2019年新增病例791例,其中男性588例,女性203例,男女比例約為2.9比1。
鼻咽癌復發治療: 鼻咽癌10年,鼻涕多,黃臭用什麼藥
由於鼻咽癌細胞對放射治療的反應效果極佳,第 1 期治癒率可達 90 % 以上,第 2 期 70 %,第 3 期 50 %,第 4 期 20 %。 由於鼻咽部深居於頭顱底側,附近有腦幹、脊髓與腦下垂體等重要的器官,因此不同於大多癌症的首要治療多為手術切除,鼻咽癌較難透過手術將病灶清除乾淨。 所以鼻咽癌治療後仍須定期、及時到醫院複查,一般頭兩年每2至3月複查一次為好;治療後第3、4和第5年,應每半年複查一次;治療5年後,應每年複查一次。 為準備與醫生的預約,患者應記低身體出現的任何異常情況,不論是否鼻咽癌的常見病徵。 預約當天,患者應由家人或朋友陪同出席,並帶同筆記,以便記下由醫生提供的大量資訊。 如你發現耳鳴、聽力下降、中耳炎經常復發、持續鼻塞、鼻及喉分泌帶血,或者頸部出現無痛腫塊,便有機會患上鼻咽癌,應盡快檢查。
鼻咽癌復發治療: 鼻咽癌的治療方法
如果發現復發時腫瘤已後大,上述的短距離放射治療或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就不適合了,醫生會安排病人再做放射治療(電療)。 由於病人是第2次做放射治療,效果較之前大幅降低,數據顯示只有三份之一的病人的腫瘤可以受控制。 另外,由於是第二次做放射治療,有部分病人因神經線受損,出現視力衰退、記憶力下降、幻覺、發音困難、吞嚥困難等情況。 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的蔡鹿怡則注意到在第五波疫情期間,本港幼稚園及小學爆發多宗「鼻病毒」感染個案,故在上年(2022年)暑假於香港兒童醫院進行比較三株「鼻病毒」傳染性的研究。 她表示,研究成果多以學術論文發表,較難驅動大眾主動閱讀這類文章,因此她期望把研究成果轉化爲能被大眾使用的「產品」,幫助大眾了解和建立信心。 現時她正協助初創公司Take2 Health研究如何把「早期鼻咽癌篩查」推至市場,成為大眾都能使用到的技術,有助鼻咽癌患者及早發現、求醫就診。
鼻咽癌復發治療: 鼻咽癌分期
台大耳鼻喉科葉德輝醫師說,鼻竇炎很多都是偶發性,而鼻竇炎又分成慢性與急性兩種,當鼻竇炎轉變成慢性鼻竇炎的話,症狀就會比較難以緩解,在採用藥物治療仍沒辦法得到緩解的時候,就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如果腫瘤再大一點,我們現在用機械臂經口進入,在很小的範圍就可以將腫瘤切除,但是腫瘤位置要在鼻咽中間比較好。 另外有一些後遺症,包括軟組織硬化,例如牙骹或頸部的軟組織纖維化,可能會令病人不能張大口腔,或者頸部繃緊,不太暢順。 十多年前的常規放射治療採用的技術比較簡單,雖然腫瘤是奇形怪狀,但電療的位置卻呈方形。 但因為有些病人,病發時屬於中後期,通常說是第3、4期則有復發的機會,包括在原位復發或者擴散到其他器官的機會較高。
鼻咽癌復發治療: 鼻咽癌成因
林口長庚醫院放射腫瘤科指出,鼻咽癌以放射線治療,目前最標準的方式是以直線加速器所產生的高能量放射線(光子治療),照射範圍由鼻咽到下頸部、附近組織及頸部淋巴區,採體外照射來治療。 一般療程是 1 周治療 5 天,整個療程約 7 到 8 周。 鼻咽癌治療不同於大多癌症的首要治療多為手術,鼻咽癌治療主要以放射治療為主。 這時,可以配合中醫藥輔助治療,既可以減輕抗癌治療的不良反應,又可以治療由於電療、化療所引起的皮膚黏膜潰爛、貧血和肝腎功能損傷等電療輻射損傷和化療毒副反應。 有研究顯示,積極的中醫藥辨證治療,還可以預防鼻咽癌復發。 接受電療後,病人鼻黏膜分泌減少,鼻膜變乾,容易流鼻血,鼻垢亦積在鼻腔,愈積愈厚,引發炎症,像鼻竇炎般出現頭痛不適。
鼻咽癌復發治療: 鼻咽癌可否用手術治療?醫生解説鼻咽癌分期、治療方法、電療程序及副作用
下顎角后才的頸內靜脈上群深淋巴結節, 之后變病漸往下擴散, 侵及頸深中、下群淋巴結節及頸部上淋巴結節。 頸部腫塊增長甚速,
鼻咽癌復發治療: 鼻咽癌治療方法
患者戴上塑膠模後,會被安排進行電腦掃描,以便醫生勾劃出腫瘤及須迴避的重要器官,包括脊髓神經及腦幹。 最後交由物理學家或放射治療師設計個體化計劃,找出最理想的射綫角度和強度。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旨在為未出現遠程擴散的患者,以高能量的X光線照射腫瘤,殺死癌細胞;對遠程擴散的患者而言,亦可紓緩擴散所帶來的病徵,例如骨痛。
未來這項肺癌復發預測試劑有機會成為新檢測方式,肺癌患者只要提供1c.c.血液,就能得知未來5年內的復發率,進而獲得更好的肺癌控制。 原本想在銀行退休的上班族,一場手術卻發現淋巴癌4期。 走過治療與害怕復發的憂懼,他成為諮商心理師,做癌友與家屬的心靈支柱。 不幸兩年後背痛,被發現有骨頭轉移,又再接受2次放療。
所幸目前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已邁入精準醫療的時代,葉德輝醫師表示,除了傳統開刀手術治療之外,現在還有「生物製劑」療法可以提供給病患作為治療選擇。 「生物製劑」是一類型藥物的統稱,常被用於幫助因身體組織發炎而罹病的病人,現今也被應用在治療難治型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可緩解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反覆復發的機會,讓病患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王先生是一位國標舞蹈老師,五年前出現鼻塞症狀,他原以為是普通感冒,所以並沒有積極處理,直到完全無法用鼻子呼吸,甚至開始失去嗅覺,才驚覺應該要好好治療。 一開始看中醫治療效果並不顯著,直到輾轉看了西醫後,才確診是罹患了慢性鼻竇炎併增生鼻息肉。
至於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士,曾有研究顯示,每年進行EBV血清檢測和鼻咽鏡檢查,可提升於第一期確診的比例,但也有説法指相關研究欠缺嚴謹標準,建議高危人士諮詢醫生意見,了解篩查的詳情和利弊。 EBV血清測試是目前最常見的鼻咽癌篩查方法,但假陽性比率由2%至18%不等;鼻咽癌基因篩查靈敏度達95%以上,惟特異性有限。 就沒有任何鼻咽癌病徵的人士而言,現時沒有足夠證據顯示,上述篩查對他們有明顯效益。 若有直系親屬曾經患上鼻咽癌,其他家庭成員罹患鼻咽癌的風險會較一般人高。 不過,這種風險未必源於家族遺傳,亦有可能因為環境因素,例如居住在相同地區,擁有類近的飲食習慣所致。 鼻咽癌常見於中國南方(包括香港)、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在加拿大西北部和格陵蘭島也比較常見。
在75歲之前, NPC 的累積風險是男性 鼻咽癌復發治療 鼻咽癌復發治療 88 分之一,女性 317 分之一。 研究團隊聚焦在「類晚期蛋白」研發,對1萬4000個蛋白質分析,還有對127種血漿蛋白質進行分析評估,從200名患者的血液樣本當中找出4種血漿蛋白組合。 她深知治療的痛苦,來看我的門診是希望整合療法可以取代正統療法,以免除放化療之痛苦。 我花了3小時為她說明整合療法,仍然建議她勇敢接受放療及化療,但是也要努力執行整合療法。
鼻咽癌於亞洲較為常見,與一般的頭頸癌不同,鼻咽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相對敏感;因此,要治療復發的鼻咽癌,在一線用藥時便會採用較進取的合併化療。 無奈張伯在接受合併化療後不久就開始產生抗藥性,當時主診醫生建議他接受紓緩治療,善用餘下的時間以藥物、社交活動、心靈輔導等方式改善生活質素、減輕身心痛楚,並享受餘生。 鼻咽癌復發治療 然而,張伯並不畏懼密集式化療,只是擔心看不到自己的孫女成家立室,故毫不猶豫的向我求診。 鼻咽癌復發的部位大部份是鼻咽部、頸部淋巴腺等,但是也有發生遠處轉移的機率如肝、肺、骨骼等。 若局部的復發則主要以放射線治療為主,在加上化學治療做輔助,其效果可能也不錯。 手術後在加上放射線治療的方法目前適用於腫瘤比較小及較表淺的病人。
鼻咽癌復發治療: 鼻咽癌的成因
最近有本地及外地臨牀研究顯示,八成半的鼻咽癌細胞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過度增生的情況,而使用針對EGFR的標靶藥物加上傳統化療,對復發的鼻咽癌有很好的療效。 今年美國臨牀腫瘤醫學會發表的研究更指出,這種合併治療可令超過七成患者的腫瘤明顯縮小,其毒性不會比單用化療高,而且普遍病人對此治療的接受程度為良好。 若病人的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每年需要檢查一至兩次甲狀腺功能。 完成治療後也可考慮進行一次牙科檢查;聽力、言語和吞咽情况等可能受治療影響的部份,情況也需密切注視,若發現治療副作用持續未有改善,甚至有新的症狀出現,病人應盡快告知醫生,並作進一步檢查。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在2018年確診的鼻咽癌患者之中,只有6.5%的患者確診時屬於第一期,有超過七成患者直到第三、第四期才確診,影響治療成效。 鼻咽癌復發治療2025 如果鼻咽癌已不受控,擴散至其他重要器官,化學是必然的醫治方法。
標靶藥物在鼻咽癌治療中的確切作用仍在研究中,當癌細胞擴散、復發或患者接受化療後腫瘤仍繼續生長,醫生便會考慮將標靶藥與放射治療或化療一同使用。 化療的副作用要視乎使用藥物的類型及劑量,常見副作用包括脫髮、口腔潰瘍、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增加感染風險(白血球下降)、容易瘀傷或出血(血小板數量低)等。 部分藥物可能影響神經末梢,導致手腳感覺麻痺,甚至令手部靈活性降低,影響日常生活。
鼻咽癌復發治療: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九龍 )
或伴隨鼓室積液。 本網站所載内容只是基於研究和知識的共享,以及作為參考用途,並不是專業診斷和治療的意見。 我們鼓勵您根據自己的判斷和研究,並與合格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士合作,來制定您自己的醫療保健決策。
現在有很多科學家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透過免疫治療控制鼻咽癌,加強治療效果。 現在治療鼻咽癌方面都有很多新進展和研究,大家都需要知道的。 第一,就是關於電療方面,現在通常用比較新的方案治療鼻咽癌,這些新的方案,基本上可以提升治癒鼻咽癌的機會。 進行治療前,放射治療師須按照患者的面形及頭形,製作塑膠模,以固定身體讓射線準確照射目標。
鼻咽癌復發治療: 鼻咽癌的分期
例如,部分研究推論高鹽醃製的鹹魚和鹹肉或會增加EBV引致鼻咽癌的能力。 研究表明,以高鹽醃製方法保存的食物,可能會產生一種有害的化學物質,破壞身體的DNA,而受損DNA會改變細胞控制其生長和複製的能力,增加癌變風險。 鼻咽癌約有 80% 機會於康復後 2 年內復發,此後逐年遞減,5 年之後復發的機會便低於 5%。 然而,復發位置不一定在鼻咽,有時鼻咽黏膜上可以毫不察覺有復發跡象,腫瘤卻深藏在附近的顱底組織裏,頸部淋巴亦很常見。 此外,部分完成治療超過 10 年以上的患者也會出現一些另類腫瘤,像是鱗狀細胞癌或惡性肉瘤。 不想再開刀的王先生接受了醫生的建議,進行「生物製劑」的療程,在施打完兩劑後,嗅覺慢慢恢復,透過檢查發現鼻息肉也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