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老闆很有魄力,一位女士撐起整個店子,還要供養父母,生活也實在不易。 陳家亮教授2025 這個晚上店子的氣氛異常沉寂,老闆一改她談天說地的作風,反而向我請教一些醫療上的問題。 早前一位患有冠心病的老伯求醫,王伯今年八十歲,約大半年前他做過「通波仔」手術,放進了兩條心血管金屬支架,除了亞士匹靈,他還需要服用額外的抗血小板藥物來預防支架栓塞。 近兩個月他發現大便有血,家庭醫生懷疑他是痔瘡出血,可是痔瘡藥物沒有把情況改善,於是家庭醫生轉介王伯見專科醫生考慮檢查大腸…… 天還未亮,我便已起牀預備出席一個由日本主辦的國際大型會議。 過往我站在台上,面對過千人發表科研成果;如今只能利用Zoom,對着鏡頭說話。
「連續八年」是非常難得的成績,藉此我要向所有盡心竭力委身教育的同僚致敬,因為你們並不是為個人成就而努力,而是為著每一個未來醫生一直默默地作出無私的奉獻。 「Ok!吧吧!」這是女兒對我又再出外公幹的反應。 身兼院長及腸胃科教授,我對於提升醫學院的國際學術地位實在責無旁貸,所以經常應邀出訪各國學府,介紹中大醫學院的科研成果及發掘更多合作機會。
陳家亮教授: 醫學成就
但如果可以外出吃飯的話,海南雞飯才是我的至愛…… 因着疫情的緣故,今年很多安排和以往都有所不同了。 陳家亮教授2025 迎新活動移師網上舉辦,課程簡介以視像會議方式舉行,開課後很多課堂也將變成線上教學…… 有天下午,我帶着一班6年級醫科生到病房作臨牀教學(bed-side teaching)。 來到病房的時候,病房同事告訴我有一個伯伯曾經接受換心瓣手術,心臟有雜音,是很好的教學個案。 我順着同事手指着的方向,看到70多歲的張伯蜷曲在牀上,面上流露出一副「雖生猶死」的表情,眼神一片空洞。
- 其實許多研究已經指出,多種因素包括年紀、性別、疾病、遺傳、嬰兒成長環境、運動、吸煙、腸道微生態等,都直接影響多種疫苗的成效。
- 當事人(佯稱王先生)是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士,幾年前醫生診斷他患上了心臟三尖瓣反流,由於血液循環受阻,導致水腫及腹腔積水,情況嚴重的話更可能出現肝硬化。
- 執筆當日我正出席於泰國曼谷舉辦的亞洲腸道微生態科學會議,除了那些仍然受防疫政策限制出入境的地區外,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學家及投資者都參加了這個盛會。
- 下筆之際正是文憑試開考的大日子,又將有一批醫科新生進入醫學院,成為明日的醫生……
- 目前,歐美及香港都採用這種治療方法,中大醫學院是香港唯一的移植及研究中心,給醫院管理局轄下醫院內該病症患者提供治療。
上星期我有幸被邀請到尖沙嘴的香港藝術館(Hong Kong 陳家亮教授 Museum of Art)。 再次重臨香港藝術館,才知道它於2015年中閉館4年翻新及擴建,直到2019年底才重新開放。 剛過去的周末,一位好友帶了他的朋友到我家,希望我可以聽聽他的故事。
陳家亮教授: 院長醫生周記外傳 (一): 誠信何價?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我們不斷有突破性的新發現,眼見西方國家早已開始把科研成果產業化,香港在這方面的發展卻頗為滯後。 他說,在大學從事醫學工作有三個好處︰第一,醫治一些貧窮的病人。 沒有人想生病,也沒有人想貧窮,可是「貧」和「病」總好像是孿生兄弟。 要是所有有才能的醫生都在私人機構執業,那還有什麼人可以幫助這一群有需要的人? 我一雙手可以醫治的病人有限,但要是我可以教會不同的學生的話,他們就可以再醫治其他有需要的人。 眾所周知,香港的醫學水平相當高,但要是只是在醫院醫病人,就不過是科技的最終使用者(end-user),但要是在大學,就可以同時研究一些新科技,令更多人受惠。
此前他為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系講座教授及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除此之外,還自2010年開始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消化疾病研究所主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臨床)與香港內科學會胃腸病與肝病專科學會主席。 [16]在校教授學生多年,陳家亮同時進行了不少臨床研究。
陳家亮教授: 院長醫生周記外傳 (十一):救救我們的孩子
由於那些解籤大師生意滔滔,我們經常要等候至夜深才能得到高人指點迷津。 還是小孩子的我,往往感到又苦悶又困倦,既不懂得那些大師的玄機,更不明白為什麼媽媽每年總是問着相同的問題…. 案件中一名80多歲老伯接受定期身體檢查,他選擇了全身電腦掃描偵測早期癌症,結果顯示內臟有一個陰影,形態似是早期的癌症。
陳家亮教授: 香港書展2022
席上一位哈佛教授播放了一輯短片,內容是有關哈佛醫學院的一位畢業生向病人問診期間出現的問題。 這學生從不與病人有眼神接觸,滿口都是病人聽不懂的醫學名詞,把求診者視為「病症」而不是「病人」。 參與論壇的教育家無不咋舌,席上不少院長及教授均承認這問題在美國其實相當普遍。 上個月新加坡國立大學邀請我為他們的國際評審委員,目的是評核他們醫學院的教育質素和科研水平,以及為將來發展方向提出建議。
陳家亮教授: 院長醫生周記外傳 (十四):流行文化
或者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這些小朋友並不是贏在起跑綫的一群,但和他們一席相處和對話後,卻令我對他們,甚至我們的下一代另眼相看。 上星期六是一個值得懷念的日子:中文大學醫科新生的白袍典禮。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面對實力懸殊的挑戰,不少人因而感到灰心膽怯。 最近,我讀了Malcolm Gladwell 的 David and Goliath後有頗深刻體會,很希望借此機會跟大家分享一點兒讀後感。 這個晚上,我們沒有燭光晚餐,因為各自工作至八時半才回到家裏。 我沒有預備什麼生日禮物,因為太太對珠寶、名牌手袋、化妝品通通都沒有興趣。
陳家亮教授: 學生事務 – 副院長
「陳教授,多謝您多年來的教導和支持!我雖然知道外面的世界不容易,但覺得是時候離開了……」又一位年青有為的醫生向我道別,我還是留不住他。 每當防空警號響起,所有人便立即放下手上的工作,躲進防空洞內。 陳家亮教授2025 當空襲過後,他們便返回自己的地方,繼續如常生活。 昨天重遇一個中大醫學院校友,自畢業後他便有自己的發展,並取得驕人成就。
陳家亮教授: 陳家亮教授, SBS, JP
我發覺有關醫生的電視或電影故事總有幾個共通點。 上星期一位90多歲的老伯從某私家醫院轉介來威院。 老伯患上了急性腸道血管栓塞,引致心肺衰竭,入院時情况十分危急,同事已第一時間提供所有可行的治療,並告知家屬需要作最壞的打算。 事實上,我們醫院的醫護團隊不論專業水平和工作效率都是國際一流的。 最近60多歲的吳先生求診,他的背景跟不少香港人很類似,年輕時候拚命工作,生活漸漸變得安穩,繼而中年發福,其後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壓接踵而來。
陳家亮教授: 院長醫生周記外傳 (十):帶健康和希望給下一代
以往這類型典禮都頗為沉悶,因為那些演說都學術味道太濃。 陳家亮教授2025 但這名同事卻別出心裁,講述自己孤身來港12年,如何從低做起,歷盡艱辛而最終得到認同的心路歷程。 陳家亮教授 這晚我有幸出席「香港流行文化節2023」開幕節目。
陳家亮教授: 院長醫生週記(二百零九):本地大學研發?
當年的感覺好像一個小弟弟跟在身旁,每當我發現什麼重要的病例便向小弟弟分析個中奧妙之處。 時光飛逝,轉眼間這個小弟弟已經30多歲,並當上了耳鼻喉科的副顧問醫生。 聽說部門主管對他另眼相看,今年很大機會晉升為顧問醫生,正是年輕才俊,無論於公營或私營機構發展,都是前途一片光明。 我喜歡一邊工作一邊看舊電影,一個周日深夜我重溫《洛奇》(Rocky )。 它是一部1976 陳家亮教授2025 年美國電影,由史泰龍編劇兼主演,講述一個寂寂無聞的拳手洛奇,被世界拳王阿波羅選中與他比賽,目的只是利用洛奇作為自己的宣傳伎倆。
陳家亮教授: 學生事務 – 助理院長(學生支援)
很多朋友都不認同我這種嗜好,覺得這是「阿公阿爺」年代的玩意,不明白我為何如此「古老石山」。 聖誕節,本是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但身邊朋友或同事的熱門話題總離不開「誰是下任特首?」 陳家亮教授 特首競賽變成聯歡晚宴的必然話題。 陳家亮教授 一時間,不少人自稱是「專家」或「消息人仕」,聲稱有「獨家」、「內幕消息」云云… 誰與誰又是甚麼「白馬黑馬」、「紅燈綠燈」等等,好不熱鬧。 陳教授,是否從今以後我不能夠再飲水、再吃飯了?
過去一年得到各部門的努力,中大醫學院有幸從本地及海外成功招聘了46 位科研及教學專才加盟。 但面對着資深教授的退休,新增的醫科學額,以及愈來愈高的科研要求,我還是要馬不停蹄,三顧草廬,四出禮賢下士。 昨天,我帶領一組醫科生在病房實習,出現了一個以往也經常發生的有趣現象,就是同一個病例,每個人所得出的診斷或治療方案都可以不一樣。 陳家亮教授 也許你以為這只是醫科生經驗不足所致,但在行醫的實際環境中也時有發生。 其實我們對人對事的觀點往往決定了我們的結論或所謂的「事實真相」。
陳家亮教授: 教育 – 副院長
這位故人與我有一些共通點,大家都是出身草根、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當年我們於醫學院一起接受教育,後來我選擇了科研教學,這位高材生則選擇了當一個服務病人的外科醫生。 困在香港一段漫長日子,終於可以一飛冲天,跑到日本重新建立科研合作的機會。 中大醫學院的腸胃科團隊與日本多所大學、國家研究所,以及醫療科技研發公司已有三十多年的合作歷史,他們的工作態度及誠信都十分值得我們學習。
周太比上次見面時瘦了一圈,眼神也有點暗淡無光。 我有一個奇怪的習慣,每年年初必定往便利店購買一些預測來年投資的報刊及書籍,包括股票、地產、外幣。 作者都是自稱或被譽為專家,以盈利、政治、大數據等分析,建議投資策略。
最近接觸一個專為晚晴人士圓願的慈善機構,他們的義工與我分享如何幫助病人在最後的日子達成心願的經驗。 他們全都是在公開試名列前茅的高材生,我很有興趣了解他們的抱負及夢想。 這些學生不但成績優異,語文能力極高,更是多才多藝,動靜皆宜。 「陳教授,這個病人的病理化驗報告竟然前後矛盾! 真的無所適從!」一大清早,一位年輕醫生跑到我的辦公室向我投訴。 隨着社交距離政策放寬,我們一班中學老同學終於可以敘舊。
故事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的倫敦,群眾每天營營役役地上班下班,所有人彷彿都是跟從着一套無形的規範過活。 但可有想過在人生不同階段,我們都被3個不能同時兼得的條件玩弄着,就是「金錢」、「時間」與「健康」。 陳家亮教授 幾個月前的一個星期六早上,我如常帶著幾個五年級醫科生作臨床實習。 在病房的一個角落,見到一位廿來歲的少女神情落寞地躺著,雖有外衣遮蔽,隱約也察覺到她腋下插著一條膠管,連接到床邊一組引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