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民间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同时结合佛教、道教思想和仪式,称为盂兰盛会、盂兰胜会、中元法会、中元建醮等[5]。 佛教徒在佛欢喜日供养众僧,以功德回向父母,称为盂兰盆法会,后来这天就有了盂兰盆节的名称。 道教出现后,加入了道教相关内容,这天在道教又是中元地官宝诞,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除原有的祭祖习俗外加入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并由个人的祖先扩大至一切亡魂。 道教为祖先及亡魂祈求赦罪与佛教作功德令累世父母祖先解脱的仪式目的相似,且同样符合东亚传统的孝道,于是佛、道的习俗结合起来[5]。 中元普渡素材 华人地区的习俗主要是祭祖以及祭祀孤魂野鬼(又称“好兄弟”),广东、港澳称为“烧街衣”。
相传七月地狱大门开放一个月,所有的无主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阳间接受人民的供养,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度”布施的祭祀仪式。 中元普渡素材2025 据《玄都大献经》,在七月十五日修斋建讲(斋戒、讲经、转经),供养十方大圣及道士,就能拔度先亡、释放一切饿鬼罪魂[13]。 中元普渡素材 因此,道士会在中元节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超度亡魂饿鬼,使他们得以早日从地狱解脱。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模板
由于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时也是祭祀一切亡灵的日子,佛教法会中的施众僧又被演变为施饿鬼仪式,后来民间就相传那一天地府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被释放出来,由冥间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管理。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素材 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到家中神主牌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四处徘徊找食物。 基于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惠及众鬼的思想,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祂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古代在孟秋即农历七月时,天子以新收成的五谷,进献于宗庙,称之为“尝新”、“秋尝”、“荐新”,以报答神鬼与祖先的荫庇[3][4]。 后来在南北朝时,随佛教盂兰盆会和道教地官赦罪说法的盛行,逐渐变成超度、施食孤魂野鬼的鬼月、鬼节。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素材2025 中元时,中国农民用粉团、鸡、黍、瓜、菜等在田间十字路口拜祭田神,祝愿丰收[22][23]。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 背景
祭拜的時辰多會避開陽氣最盛的午時,因此通常會選在下午2 點到日落期間。 中元普渡又分為公普渡與私普渡兩種,從公開廟宇到社區,到私宅內的祭祀都算在內。 為期一個月的祭祀活動,除了讓陰間好朋友好兄弟好親人回到陽間享受人們祭祀,其實還有以藏著慈悲為懷、普濟蒼生的意思。
- 中元时,中国农民用粉团、鸡、黍、瓜、菜等在田间十字路口拜祭田神,祝愿丰收[22][23]。
- 在佛陀的时代,印度的婆罗门就会为逝去的亡者举办供养会(巴利语:Saddha,梵语:Śrāddha(英语:Śrāddha))[18]。
- 基于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惠及众鬼的思想,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祂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时分,台上表演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27]。 本来中元节所在的孟秋月是天子以新收成的五谷,进献于宗庙的时节。 佛教传入后以此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道教则置为中元节,是地官赦罪日。 由于佛道二教的影响,加上东亚巫觋宗教及民间信仰习合,中元节所在的月份成为了鬼月。 越南盂兰盆节除了祭祖、普渡之外,还有感谢母亲、对母亲表达孝心的意义,这是人们仿效目连救母故事中目犍连对母亲尽孝的精神,因此这天也是越南传统的母亲节。 日间一起拜祭祖先、迎接祖先亡魂回家团聚,体现越南传统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精神。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 BC素材
相对于中国、日本的中元节较著重于祭祖及普渡,朝鲜的中元节则保留较多秋季农夫庆丰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仪式则其次。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福建人(闽南人)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 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
在中国湘、赣的一些地区和日本本土,盂兰盆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盂兰盆法会是根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17]。 原本在中国,月十五日除了传说西汉时创立的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外,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11],而另一个也是十五日的中秋节则晚至唐朝、宋朝才变成具有全国性质的节日[12]。 中元普渡素材2025 中元普渡素材 每月初一、十五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其在新月、满月举行布萨仪式而产生的影响[11]。
中元普渡素材: 个人
香港人通常称这节日为盂兰节,人们会在七月十四在家中祭祖,并且会烧街衣。 各区于七月皆有举办盂兰胜会或中元建醮,离岛坪洲便是其中一个地方举办中元建醮。 坪洲中元建醮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举行,一连四日,最热闹的一天为七月十五日,当日的仪式包括走午朝、走龙船、放水陆灯、摆天席、争夺祭品及化大士王。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素材 在佛陀的时代,印度的婆罗门就会为逝去的亡者举办供养会(巴利语:Saddha,梵语:Śrāddha(英语:Śrāddha))[18]。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
住在虎尾的人们遵循从对岸渡海至台湾的祖先留下的传统,虔诚地透过各种活动和仪式普渡先人及动物的魂魄,也在片中分享中元普渡的相关知识。 中元普渡素材2025 中元普渡素材 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称为“迎祖灵”。 送回时称为“送祖灵”,华人、朝鲜民族、越南人和琉球人会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中元普渡素材: 佛教典故
民间信仰中,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中国大多数地方是七月十五祭祖,少部分地方是七月十四祭祖,十五日祭其他的幽灵。 中元普渡素材2025 但闽南人的祭祀活动一般在旧历七月初一到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限于特定的一天。 特殊的日子在七月初一(开鬼门)、七月十五(地官大帝诞、普度)、七月廿九或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萨诞、关鬼门),其他七月的神诞是独立的,并不结合在普度的祭祀活动。 朝鲜半岛的中元节又称“百中节”、“百种节”、“亡魂节”等,是朝鲜的一个传统节日,来自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然后发展出朝鲜民族特色。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
佛教依照《盂兰盆经》的说法,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盂兰盆法会”,以供奉佛陀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7]。 七月十五日亦是佛教僧团结夏安居的最后一日,也是僧人自省忏悔的自恣(英语:Pavarana)日以及得戒腊(受具足戒后之年数)的受腊日(又称新岁日)。 盂兰盆会最早从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的作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8][9]。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 圖片素材 (照片/插圖)
这天人们会茹素,各佛寺也会举行普渡仪式祭祀孤魂野鬼,佛教徒会到寺院听僧人讲法,父母健在者会在胸前别上红花,父母已去世者则别上白花[30][31][32][33]。 现时民间的盂兰盆会或中元普渡大都是糅合佛、道、巫觋宗教、民间信仰而成,除了原来的普渡意义外,还增添了娱乐成份,变成庙会形式的祭典,有歌舞、戏剧等娱乐活动。 中元普渡素材2025 例如华人的盂兰盆会常有神功戏演出,近年也有当代流行表演的“歌台”、电子花车。 除了祭祀、娱乐外,一些盂兰盆会还有团结地区、族群的社会功能。 闽南与台湾等地民间,相传整个农历七月是“鬼月”[16],是地府大门开放的月份,无主孤魂由冥间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率领,从阴间到阳间接受供养。 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渡”布施的祭祀仪式,希望“好兄弟”(亡魂)得到安抚,保佑家宅平安,俗称为“鬼节”。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傳好心意|普渡需準備哪些供品?一篇幫你打點好普渡用品!
山西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他们相信此俗可增加生产羊只,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祭田神,称为“行田”。 延缓镇农民会选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作为祭田的田旛[24]。 道教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为三官大帝的诞辰。 中元普渡祭拜時間選在農曆七月初一至八月初一(子時關鬼門)之間任一天都可以,而多數人選在農曆七月十五。
中元普渡素材: 习俗
而在中国,《盂兰盆经》传入后,由于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中元普渡素材2025 中元普渡素材2025 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19][20],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道教的中元节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创造的宗教节日,受佛教“盂兰盆会”和天师道“三会日”、古灵宝经《三元品戒经》的影响而创立[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