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HBsAg轉陰的患者身上,肝細胞仍可偵測到病毒的核酸,痊癒的定義仍有待進一步的確認。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乙肝的臨床檢驗最常見的方法是進行「乙型肝炎抗原二對半」驗血體檢。 二對半(兩對半)包括5項內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體、乙肝e抗原、乙肝e抗體、乙肝核心抗體。
- 在計劃下,所有初生嬰兒在出生時會於醫院接種第一劑疫苗,其後再按上述時間表到衞生署轄下的母嬰健康院接種第2、3劑疫苗。
- 30歲的陳小姐好事近,婚前驗身,一切正常。
- 乙型肝炎和甲型肝炎不同,不是消化道傳染病。
- 與人共用受污染的個人物品,例如牙刷、剃刀及指甲鉗III.
- 乙型肝炎亦是由過濾性病毒引致的肝臟細胞發炎。
- B型肝炎表面抗體(抗-HBs)是由HBsAg誘導產生,為保護性抗體。
-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是預防乙肝的最有效方法,整個接種程序包括3劑疫苗的注射。
- 據統計,香港約有百分之八人口是乙型肝炎帶菌者。
據估計,全球每三人當中,就會有一個人曾經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其中約有2.4億至3.5億人會轉變成慢性肝炎[1][10]。 估計每年因乙型肝炎死亡的人數約為75萬人[1]。 乙型肝炎與肺結核、血吸蟲病和愛滋病並列為中國四大傳染病[12]。 在亞洲東部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已有成為地方性流行病之趨勢,約有5至10%的成年人為帶原者,而在歐洲以及北美洲,帶原的比例降為不到1%[1]。 由於病毒透過血液或體液傳播,故在早期此疾病亦被稱為血清型肝炎(英語:Serum Hepatitis)[13]。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免疫學「二對半」檢驗
乙型肝炎病毒是目前已知五種肝炎病毒的一種:甲型、乙型、丙型、丁型以及戊型肝炎病毒。 治療淋巴癌,醫生用化療加「利妥昔」,使陳太免疫力下降,有可能令肝病毒轉趨活躍,例如「表面抗原」有可能轉呈陽性反應,「表面抗體」則轉陰性,「脫氧核糖核酸」數量上升,嚴重可引發肝功能衰退。 因此,雖然陳太並非乙肝病毒帶菌者,「表面抗原」呈陰性反應,但醫生仍建議在治療淋巴癌期間,同時服用抗乙肝病毒藥物,預防出現肝炎。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是預防乙肝的最有效方法,整個接種程序包括3劑疫苗的注射。 注射第1劑疫苗後1個月可注射第2劑,注射第2劑後5個月可注射第3劑。
- 現在有兩種疫苗(DNA重組酵母乙肝疫苗與中國倉鼠卵母細胞 (CHO) 乙型肝炎疫苗),其安全、有效的程度一樣。
- 乙肝病毒載量測試,是量度每亳升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數量,它反映病毒的活躍程度,有助醫生判斷病情,決定何時開始治療,監察治療反應,是重要的檢測項目。
- 通過推進種疫苗的方法在北歐、西歐、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洲南部乙型肝炎的分佈得以下降到所有慢性病毒病的0.1%以下。
- 簡單來說,每種病毒,都有獨特的外型,而免疫系統生產抗體,形狀恰好能固定、剋製病毒。
- 這三項乙肝血清標誌物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體(抗-HBs/HBsAb)、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
- 乙肝病毒不多,抗體自然可以「減產」,但倘若病毒增生,就會重新生產抗體應付。
- 因此每個人都應通過乙肝筛檢,来了解自己的乙肝病毒感染狀況。
- 在6個月內完成共3劑注射能產生最佳的抗體效果。
它的陽性表明既往感染過B肝病毒,但已經排除病毒,或者接種過B肝疫苗,產生了保護性抗體。 血清中B肝表面抗體滴度越高,保護力越強。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但也有少數人B肝表面抗體陽性而又發生了B型肝炎,可能為不同亞型感染或是B肝病毒發生了變異。 這段期間,傳染性非常高,患者可能不自覺地傳給與其接觸的人士。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乙型肝炎抗體指數參考
近年的研究證明這種病毒的基因的穩定性比過去想像的要差。 現在也已經發現了數種不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但是仍然可以致病的病毒。 通常,一般家庭醫生已能安排注射乙肝疫苗加強劑,一針便夠,不比初次注射疫苗,要分期打三針。 然而,如果抗體量極低,醫生可能會建議重新接種三劑疫苗,須視情況而定。 • 慢性乙肝:當乙肝超過6個月,則稱為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無法治癒,但可以控制病毒發展,預防肝臟進一步受損。
目前已有多種針對乙肝患者或帶原者的藥物,比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韋和干擾病毒繁殖的干擾素(PEG Interferon)等。 它們不是可以直接殺死病毒以根治,而是幫助患者自己的免疫系統抵抗和清除病毒。 這些藥物在病人身上的效果因人而異,有的能有效控制病情。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以往為人詬病的抗藥性副作用,在一些新藥已可減至10%或以下。 而號稱可以保證「大三陽」轉陰的藥物廣告則是不可信的。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慢性感染
若孕婦的乙型肝炎病毒載量屬高水平,可於懷孕後期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以降低病毒載量及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風險。 B肝抗體最常見的有三種抗體,即表面抗體(抗-HBs)、E抗體(抗-HBe)和核心抗體(抗-HBc),B肝還有其它抗體,因不常用,這裡就省略了。 抗-HBs這是B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刺激人體免疫系統後產生的抗體,它是一種保護性抗體,也叫中和性抗體。
據統計,大約有 25% 乙型肝炎帶菌者會轉化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 因此,帶菌者應定期進行檢驗,監察肝臟的功能及肝臟的健康狀況,以便及早診治。 乙型肝炎尤其在東南亞和非洲熱帶地區流行。 通過推進種疫苗的方法在北歐、西歐、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洲南部乙型肝炎的分佈得以下降到所有慢性病毒病的0.1%以下。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黃種人看起來比白種人對乙型肝炎病毒更為易感染。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乙型肝炎
臨床上,對B肝表面抗原進行血液檢測是診斷B肝感染的主要依據[1][2][4][11]。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有無症狀,B肝患者的血漿中都存在B肝表面抗原[12]。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乙型肝炎的病原體是一種屬於肝病毒科的有外殼的雙鏈去氧核糖核酸病毒。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傳播途徑
乙型肝炎亦是由過濾性病毒引致的肝臟細胞發炎。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目前本港大約8%人口,即約每13人中便有一人為乙型肝炎帶病毒者。 乙肝病毒經血液或體液接觸傳染,主要病徵包括發燒、疲倦、噁心、腹痛、黃疸及茶尿等,然而,大多數患者均沒有任何病徵,故並不知道已受感染。 血液檢查除了能診斷過去或目前的病毒性肝炎感染,也能檢測出對甲型肝炎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能力。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預防方法
因此,接種疫苗前應先進行血液檢查,以確定甲型和乙型肝炎的感染狀況。 如已經具有甲型肝炎或乙型肝炎抗體的人士,則無需接種疫苗。 • 乙肝表面抗體檢查(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HBsAb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或抗HBs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檢測結果呈陽性意味著對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免疫力」並受到保護,不會被感染。 筛检者沒有被感染,也不會將乙型肝炎傳播給其他人。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乙型肝炎是什麼?
在肝臟受損的情況下治療是必須的(以上數據為2006年1月的數據)。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在這裏也是由醫生來判斷應該使用什麼措施。 PEG干擾素治療一年之後,後續的觀察當中HBsAg抗原轉陰率逐年提升,4年之後已上升到11%。 這是人類至目前為止對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免疫耐受期(潛伏過程)
若病情發展嚴重,惡化成肝硬化,則肝臟移植(英語:Liver transplantation)將會是可供選擇的醫療手段之一[1]。 如果生活作息維持正常,乙肝相關檢驗指數均在安全範圍內,即被視為健康帶原者,與常人無異。 50歲的陳先生買保險前驗身,發現自己乃乙肝病毒帶菌者。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抽血檢驗「表面抗原」呈陽性反應,顯示陳先生血液內有病毒;檢驗「表面抗體」呈陰性反應,反映陳先生體內未有對付乙肝病毒的抗體;檢驗「核心抗體」呈陽性反應,顯示陳先生年幼時曾受乙肝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接種疫苗
另外,若果在日常生活容易感染乙肝的人士,例如血液化驗師,或者伴侶患有乙肝,便建議盡快注射加強劑,加強抗體。 自1988年起,香港政府為所有初生嬰兒接種乙肝疫苗,三次注射之後,絕大多數人會終身帶有乙肝抗體。 我們的免疫部隊,正是這樣一支後勤充足的勁旅,像有細胞能分析病毒獨有的蛋白質。 由於特徵只長在乙肝病毒表面,所以叫乙肝表面抗原。 成年人接種了第一針乙肝疫苗後,一個月後打第二針,再等五個月後打第三針。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乙型肝炎病毒檢查
而疫苗,可以看作人造的病毒「樣本」,彷製病毒的形狀,幫助免疫系統鑄出抗體,到真的病毒入侵時,也能夠對付。 透過口水、汗水傳染乙肝的機會微乎其微,因此你不會因聚餐、共用食具、擁抱、握手、運動,甚至接吻等社交活動而感染乙肝。 美國肝病學會的《慢性乙肝的臨床實踐指南》[22]把肝穿刺活體組織檢查作為慢性乙肝初始評估的常規檢查之一,對肝病的診斷和鑑別、分級分期、預後判斷等有極高的價值。
治療方案應由醫師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制定。 55歲的陳太不幸患上了B細胞淋巴癌,需要接受化療加「利妥昔抗B細胞單抗」(Rituximab),應有不錯的治癒機會。 醫生在化療前為陳太檢查乙肝病毒,結果「表面抗原」呈陰性反應,「表面抗體」則呈陽性反應,顯示陳太體內有對付乙肝病毒的抗體。 而「核心抗體」亦呈陽性反應,顯示陳太幼時曾受乙肝病毒感染,繼而產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相信她的肝臟仍餘下微量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急性乙肝
它的陽性是感染過或新近正感染著B肝病毒,它又分為兩種類型抗-HBcIgM型是新近感染B肝病毒的標誌;抗-HBcIgG型是既往感染B肝病毒的標誌。 在我國,有大量的抗-HBc陽件人群,在血液中抗-HBC存在時間很長,可達數十年乃至終生都是抗-HBCIgG型,不會因治療而轉陰,儘管病毒早己消失。 抗-HBC本身不是病毒,也不直接反映病毒是否複製,更不提示有多大的傳染性。 免疫注射的程序包括三次疫苗注射,注射程序分別為0、1及6個月。 按以上程序完成三次注射後應該再檢驗是否產生表面抗體,通常無須再接受加強劑注射。 現在有兩種疫苗(DNA重組酵母乙肝疫苗與中國倉鼠卵母細胞 (CHO) 乙型肝炎疫苗),其安全、有效的程度一樣。
B肝表面抗體滴度越高越好,B肝表面抗體滴度越高,保護性越強,這種保護性持續的時間也越久。 B肝表面抗體(HBsAg或抗-HBs)是由B肝表面抗原HBsAg誘導產生的一種保護性抗體,能中和入侵的B肝病毒。 在感染B肝病毒後的恢復期或注射B肝疫苗後出現,B肝表面抗體陽性說明對B肝病毒有免疫力,一般不會再感染B肝。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B肝表面抗體(HBsAb)是對B肝病毒免疫的保護性抗體。
所以,如果你日常工作「腥風血雨」,例如是血液化驗師,或者伴侶患有乙肝,就建議注射加強劑,若然不屬上述情況,則全憑閣下個人選擇了。 第一類人,是如上所述,免疫系統出問題,例如患上愛滋病、因腎病接受血液透析,或正服藥抑制免疫系統。 但個人病情,難以一概而論,要不要注射乙肝抗體加強劑,建議和主診醫生商量。 ✅乙型肝炎帶菌者應定期進行與乙肝有關的身體檢查,包括抽血檢驗肝酵素、接受肝臟超聲波檢查肝臟組織有否變得粗糙或有肝腫瘤。
免疫系統是有記憶的,會記住病毒的形狀,並因應時機,分配力量。 乙肝病毒不多,抗體自然可以「減產」,但倘若病毒增生,就會重新生產抗體應付。 並不是所有慢性乙肝患者都需要治療,如果沒有出現症狀,只要定期檢查即可。 如果出現症狀,則更需要定期到醫院檢查肝臟損傷和癌變情況,向醫生了解病情進展。 • 乙肝核心抗體檢查(HBcAb或抗HBc):檢測結果呈陽性表明過去或當前感染過乙型肝炎。
表現為HBeAg陰性,抗HBe抗體陽性,HBV-DNA檢測不到或低於檢測下限,ALT/AST水平正常,肝組織學無明顯炎症。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中成藥苦參素、雲芝肝泰(類似藥有肝必復)聯合肌苷片、肝泰樂,有降低病毒DNA含量,保護肝臟的作用[24]。 在未治癒的情況下停藥6個月或者不按照正常使用量的情況下,有反彈。
在6個月內完成共3劑注射能產生最佳的抗體效果。 若注射時間有延誤,接種者毋須重新開始接種,僅應盡快完成餘下的注射。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接種完成共3劑的接種程序後,逾95%的健康人士能夠產生足夠的抗體,以長時間抵禦乙肝病毒的感染。 約四份一的帶病毒者日後會患上慢性肝炎,甚至演變為肝硬化和肝癌。 未受感染者可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注射,以確保長期免疫。
甲型肝炎是由進食了被甲型肝炎病人大便污染的食物、食水,或經由沾染病毒的手或物品傳播。 受感染者的病徵包括:食慾不振、發冷發熱、噁心、嘔吐、極度疲勞、關節疼痛、黃疸、尿液呈茶色、肝臟發大等。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只有極罕見的情況下,患者會因病情惡化而死亡。 本地2015至2016年的流行病學研究數據顯示,香港有約7.2%人口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於2020年,本港約3.4%孕婦已感染乙肝病毒。
凡是肝臟功能正常但是體內還存在乙肝病毒者,為乙肝帶原者,乙型肝炎病毒會長時間停留在帶原者身上,繼續傳染與他有血液或性接觸的人士。 在香港,帶原者的人數約佔全體華人十分之一。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九成患上肝癌及三分之二患肝硬化的人士都是與乙型肝炎帶原者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