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熱中暑」:在高溫環境暴露造成體溫超過41.1°C以上,同時有神經功能異常(如昏迷、抽慉),即是熱中暑。 常是因為體溫調節能力失常所致,造成排汗功能異常、散熱功能變差,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者均是高危險群。 輕微中暑的症狀為臉色發紅、口渴、頭暈、噁心、心悸和四肢無力,症狀惡化時加上胸悶、血壓下降。 嚴重時即突然昏迷,體溫如果超過42°C,死亡率會高達80%以上。 日頭赤焰焰,醫院急診室的嚴重熱傷害病患人數,有明顯增多現象。
如必須在炎熱環境下工作,儘可能在工作地點加設遮蔭,配以循序漸進的工作速度,並於定時在涼快處休息,讓體力回復。 也可以用冰水袋冰敷頸部、腋下及腹股溝等處,讓動脈循環慢慢降溫冷卻。 但是不可以讓病人喝冰水,或全身浸泡冰水降溫,會導致血管收縮、急救時無法電擊的困難。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 健康網》沒硬塊不代表沒事! 醫點乳癌5大常見迷思
三、「熱痙攣」:是指在高溫環境大量流汗時,因為鹽分流失造成四肢出現肌肉痙攣的現象。 如果情況嚴重卻沒有即時處理,會引起呼吸肌肉的抽筋,導致呼吸困難,少數案例甚至有死亡的風險。 而在中醫角度而言,據註冊中醫師何捷豪早前受訪指,中醫一般會把中暑分成「陽暑」及「陰暑」兩種,「動而得之者為陽暑,靜而得之者為陰暑」。 長時間在高溫下進行戶外活動而中暑,稱為陽暑。 而陽暑最簡單的預防措施就是避免在高溫日子進行行山、跑步等戶外體力活動。 何醫師亦建議這些日子可稍作午睡,有利元氣恢復,因為暑熱天氣下體力特別容易消耗。
「Cigna」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 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Cigna Corporation 提供。 除了處理患者外,還要重要留意自身及其他隊友的身體情況,因為當有一個人熱衰竭或中暑,代表其他人都有可能出事。 因此,在照顧患者的同時,其他人亦需要一起到陰涼處,補充水分,以避免有更多患者出現。 在炎熱及潮濕天氣下行山,身體會加強排汗功能散熱,皮下血管擴張,心跳及呼吸加快,水分不斷經汗腺流失。 如果不能及時補充水分,體內血量不足,就會出現熱衰竭。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 嚴重中暑或會致命
不過,其實比較常見的中暑僅為熱傷害之一,除中暑外,還有熱抽筋及熱衰竭等類別,其徵狀亦略有不同。 當中,過胖人士、包括心臟病或高血壓等病人、長者及小童均較易出現熱傷害症狀,同行照顧者需留意。 萬一遇上熱抽筋、熱衰竭,甚至中暑情況時,同行者亦可參考以下由香港紅十字會建議的緊急處理方法。 另外,原來因中暑出現的高溫症狀與一般感染發燒不同,坊間有售的止痛藥如撲熱息痛或止痛消炎藥皆不能有效為中暑患者降溫。 最有效恢復方法應為即時暫停活動好好休息,補充足夠水分鹽分,以物理方法散熱降溫,才可令不適減退。 中暑為不同類別暑熱病的俗稱,除了大眾認知,在高溫日曬下會出現中暑情況外,原來春天及秋天也會中暑!
- 中暑症狀包括:患者體溫高於攝氏40°C,除熱衰竭症狀外,更出現腦神經狀態異常,包括意識混亂、抽搐發作、或昏迷狀態。
- 造成原因:
- 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
- 攀山專家鍾健民表示,昨日遠足時亦有感「周圍都好熱」,認為在酷熱天氣下,氣溫高、風較少,市民若選擇郊遊遠足,應選擇早上10時前或下午4時後的時段,避免烈日當空、氣溫最高的時間上山。
香港紅十字會急救訓練經理戴穎嫻接受明報網站訪問,教大家分辨患者是熱衰竭還是中暑,並按4個步驟處理。 所以,不僅要補充水分,也要補充電解質,譬如說,吃香蕉補充鉀離子,喝鹽水補充鈉離子,喝運動飲料補充鈉、鉀、鎂等電解質。 那在什麼情況下我們身體會比較容易感覺到熱呢?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 中暑症狀有哪些?中暑和熱衰竭差異?輕微、嚴重中暑的處理方法
急診上最常見的熱傷害主要有四種: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熱休克(中暑)分別整理如下表。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2025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2025 消防處指出,每當身處酷熱的環境,體內的溫度調節系統便會自動增加排汗及呼吸頻率,令體溫下降;惟排汗時,體內賴以維持正常機能運作的水分及鹽分亦會同時流失。 中暑被視為緊急醫療狀況,如果您認為自己可能中暑,請立即致電緊急醫療部門。 醫生可能會讓您進行冰浴以快速降低體溫,亦可能向您的皮膚噴水、用冰塊或特殊的冷毯覆蓋您的身體。
- 消防處提醒,當疑有人中暑時,應保持冷靜立即撥電「999」召喚救護車,把患者移到陰涼地方,用濕毛巾替其抹身降溫,並讓其飲水,補充水分。
- 嚴重時即突然昏迷,體溫如果超過42°C,死亡率會高達80%以上。
- 本港天氣持續酷熱,大家外出要做好防曬,慎防中暑。
- 意識清醒者,多補充水分和鹽水;若病人失去知覺,出現噁心、嘔吐症狀,就不可以再口服補充水分。
- 熱中暑的核心問題是身體的體溫調節失衡,無論是本身製造出過多的熱量導致身體無法及時排出,或者是排出熱量的機能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熱中暑的結果。
中暑患者的體溫可達攝氏40度,感到頭痛頭暈,清醒程度下降,甚至精神混亂及神志不清,有可能不省人事。 處理熱衰竭時,第一步應該帶患者到陰涼的地方,例如涼亭或樹蔭;如果附近沒有遮蔭地方的話,可以開傘。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 之後,可以讓患者躺下,用背囊或其他物件承高患者雙腳,增加頭部及腦部的血流量。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 中暑
何醫師指,肉類當中可選豬肉和鴨肉,兩者性涼,適合暑熱季節食用;相反雞肉、羊肉及牛肉,三者性味皆為甘溫,在夏天食用溫熱屬性的肉類容易助熱,不利腸胃。 在救護車抵達之前,請讓患者呈昏迷體位(側臥、頭向後仰),並確保呼吸道暢通;若患者在急救過程中醒來,切勿讓患者自立行走或離開照顧者的視線,應置於原處等候醫護人員到來。 (一 )穿著淺色、寬鬆和通爽的衣物以減低熱力的吸收並方便汗水蒸發散熱。 信諾環球保險有限公司已獲保險業監管局授權在香港或從香港經營一般保險業務。 本人明白上述資料之提交即表示本人同意信諾使用及/或轉移本人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並可收到有關其產品、服務及特別優惠的直接促銷資訊。 本人已閱讀及同意信諾之個人資料收集聲明及私隱聲明。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 嚴重中暑症狀
服用某些藥物可能會增加熱傷害機率,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鹼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散失,須特別注意防範熱傷害發生。 2019年至2021年,在勞工處登記的中暑工傷個案數字分別為20、12及22宗(2021年為臨時數字)。 勞工處正積極研究根據香港天文台的香港暑熱指數制訂更詳細及具體的指引,要求僱主在酷熱天氣下採取合適的預防中暑措施。 切勿使用酒精為患者抹身降溫,雖然以酒精或酒精紙巾抹身,初時會感到涼快,但酒精其實會令皮下血管收縮,反而阻礙身體散熱。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 預防措施:打工仔篇
無論是哪一種熱傷害,吳肇鑫醫師提醒,都須先將病人移至陰涼通風處,墊高頭部。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2025 意識清醒者,多補充水分和鹽水;若病人失去知覺,出現噁心、嘔吐症狀,就不可以再口服補充水分。 接著幫助病人坐起或側臥,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以防止嗆到。 草屯鎮佑民醫院急診室主任王斯弘說,熱衰竭和中暑其實症狀會因人而異,也都有危險性,因此只要覺得身體不舒服,就是趕快就醫,由醫師來分辨和處置,而在等待送醫前先移至陰涼處。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2025 根據急診科翁梓華醫師分享,醫學上對於熱傷害(Heat injury)是廣泛指熱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問題的根源主要來自於人體對於散熱的調控失敗,最後導致熱量蓄積,進而對身體導致傷害。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 健康管理
看患者徵狀:熱衰竭一般因缺失水分或電解質(鹽分)而出現,徵狀包括面色蒼白、大量出汗、感到暈眩及不適等。 熱中暑無疑是人們最熟悉的熱傷害類型,卻也是嚴重程度和極致死率最高的一種。 熱中暑的核心問題是身體的體溫調節失衡,無論是本身製造出過多的熱量導致身體無法及時排出,或者是排出熱量的機能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熱中暑的結果。 大熱天時慎防中暑,台灣家庭醫學科醫師黃彗倫,最近在網上分享「熱中暑」和「熱衰竭」的區別。 黃醫師指出,「熱衰竭」和「熱中暑」雖然都是天氣炎熱可導致的病,但兩者原理不大相同,症狀和緊急處理方式也有不同,酷熱天氣下更需多加留意。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 中暑應急方法:視乎患者情況有不同處理方法
可在患者在腋下、頸部等位置放冰袋或冷毛巾,也可利用噴壺噴濕患者身體,以蒸發方式協助降溫。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2025 如隨身有帶手提小風扇,也可以用來助患者散熱。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 如果發現患者不省人事,就千萬不可餵他喝水,要讓患者側躺,避免口部分泌物流入口鼻阻塞氣道,同時應該盡快召救護車求醫。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 中暑發燒、頭痛怎麼辦?熱衰竭、中暑的處理方法
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 使用者應向醫師尋求醫療建議,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 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 Cigna 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 相關服務
因嬰幼童身體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以及代謝率較高,而且必須依賴照顧者提供水分及調整所在環境溫度。 至於香港,一般醫療保險都保障因中暑而入院的醫療開支,而某些運動類的微保險則涵蓋因中暑而發生的意外,而衍生的醫療費用。 不過,由於中暑個案一般多送往公立醫院,醫療開支由政府承擔,保單持有人因而毋須向保險公司索償。 降溫方法包括:用扇撥涼或吹風扇、除去患者衣物、向患者灑水,以及用濕毛巾或以毛巾包裹的冰袋置於患者頸側及腋下。 如果您出現任何熱衰竭或中暑跡象,請盡快測量體溫。
7月才過一半,這個月就已經統計有超過300人發生熱傷害! 由於天氣太過炎熱,也常發生民眾被熱昏,甚至發生重症的案例。 萬一患者出現神智不清,即嚴重情度達至中暑,身旁人士應盡快致電999,讓救護員將患者送到醫院搶救。 如懷疑遇上熱衰竭或中暑情況,首要考慮患者的意識情況。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 中暑症狀|熱痙攣、熱衰竭、熱暈厥點分?醫生親解應急處理及6大預防方法
若果患者清醒,可幫助他慢慢飲用清水及電解質飲品。 每年的7~8月是民眾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高峰期,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7月起熱傷害累計300人次! 提醒您,嚴重熱衰竭最後也可能導致休克、死亡,千萬不能小覷!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 我們應怎樣處理中暑或熱衰竭?
如患者大量出汗和痙攣,可將一茶匙鹽放進1公升水中飲用。 在酷熱氣溫下,當體溫過高而生理調節未能有效控制時,便會出現熱衰竭。 如不適者已有熱衰竭徵狀,但仍留於酷熱環境中,則可能會中暑。 排汗是身體的自然冷卻機制,如果在炎熱的天氣或環境中進行勞動工作或劇烈運動,可能會難以產生足夠的汗水以保持涼快。 若身邊有人不幸出現熱衰竭甚至中暑的徵狀,應先保持冷靜,並嘗試為患者降溫,例如把患者移到陰涼地方,避免繼續受太陽直接照射。
一般在氣象新聞所報導的環境氣溫不一定完全等於我們人體所感知的溫度,因此我們會以體感溫度而非實際溫度,來初步評估人體對周遭環境所感覺到的溫度。 體感溫度會因氣溫、濕度及風速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除了高溫環境容易提昇體感溫度之外,大於 75% 的濕度則會導致身體難以透過蒸發來散熱。 [3] 相較其他大陸型氣候,台灣島嶼型氣候的夏天會比較悶熱潮濕,如果平常沒有防暑意識的話,會增加患上中暑或熱衰竭的風險。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 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你搞得清楚嗎?
童綜合醫院急診室主任吳肇鑫表示,熱傷害可以大致分成: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 絕大多數患者都是因高溫環境造成流失太多水分和鹽份的熱衰竭症狀,少部分會合併熱痙攣。 臨床真正符合「熱中暑」定義的病人很少,但其因併發症多而產生高死亡率,延遲治療的死亡率可高達80%。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 兩者處置都要降溫,但中暑一定要立即打119送醫救治。 熱中暑的症狀:會有頭痛、面色潮紅、沒有汗水、噁心嘔吐、肌肉無力的狀況,且皮膚乾燥、體溫高,脈搏跳動快而強,病患可能會失去意識。 急救方式:立即用冷水降低體溫移置陰涼處,除去身上過多的、有束縛的衣物,幫助身體散熱,然後立即送醫。
據衞生署資料顯示,由於人在酷熱的環境裡體溫上升,身體機能便會自動調節來降溫,例如增加排汗和呼吸次數;可是,當環境溫度過高,這些生理調節不能有效控制體溫時,便會出現中暑等情況。 至於懷疑有人中暑時,宜保持冷靜,並立即致電「999」召喚救護車。 可以把不適者移到陰涼地方,以及用濕毛巾替其抹身降溫。
電解質在人體內負責傳導神經衝動、收縮肌肉、保持水分並調節身體的 pH 值。 在說明中暑或熱衰竭怎麼發生之前,我們得先了解一下身體是如何調節體溫的。 身體可藉由代謝及周圍環境所產生的熱能來提高體內溫度,一旦腦部感應到體溫太高時,會透過自主神經發出調節訊號,擴張血管、加快血流並增加汗腺的分泌。 多餘的熱能主要會在皮膚表面或呼吸道中,以蒸發的形式來散熱,這一系列調節過程可以讓身體維持在攝氏 37 度上下。 除了蒸發的形式外,人體也可以透過空氣流動所產生的對流(如電風扇)、紅外線輻射(待在陰涼處)或冰涼物質的傳導(如冰敷)來散熱。
如果一看就是體溫過高、意識出現變化的中暑情形,那就不用遲疑了,趕快邊降溫、邊送醫。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 熱病主要可分為熱痙攣、熱水腫、熱昏厥、熱衰竭及中暑,其中後兩者病情較嚴重,而且坊間常混淆熱衰竭及中暑,以為在炎熱天氣下頭暈作嘔不適以至神智不清昏迷也是中暑。 其實,兩者的嚴重程度及處理方法各有不同,所以最好能夠識別得到。 每當我們身處酷熱的環境,體內的溫度調節系統便會自動增加排汗及呼吸頻率,令體溫下降;惟排汗時,體內賴以維持正常機能運作的水分及鹽分亦會同時流失。 在炎熱及潮濕的環境下工作或運動,身體因各種原因,例如穿著厚衣物,無法透過排汗方式散熱,令腦部的體溫調節系統失效,體溫就會快速上升,有時甚至高達攝氏40度,令身體主要器官無法運作。
中暑和熱衰竭的分別: 中暑分2種!10大高危險族群一次看
【明報專訊】天文台昨日錄得有紀錄以來最高溫5月,多人行山遠足時疑因酷熱天氣導致不適。 截至昨晚6時,消防處合共接獲最少17宗攀山拯救召喚。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昨日提醒市民採取適當措施預防中暑及曬傷,戶外活動時應帶備及補充大量水分,避免飲用酒精類或含咖啡因飲品,以減少水分流失,並穿著淺色、寬鬆及通爽的衣物,減少吸熱,方便身體排汗及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