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劍擊錦標賽第6日,除了兩項個人賽,女子重劍及男子佩劍團體賽同時上演。 由江旻憓領軍的港隊女子重劍,分別淘汰摩洛哥及東京奧運金牌得主愛沙尼亞,躋身8強,今日(28日)將惡鬥世界排名第3的意大利隊。 女重代表江旻憓目前世界排名第3,是她近4季以來最高,此前排名最高的一季已是2018/19排名世界第一之時。
今仗對手是世界排名第二的東道主意大利隊,該隊陣容強大,除了坐擁應屆世界冠軍馬連尼(Tommaso Marini)、前世界第一科高尼(Alessio Foconi)、東京奧運銀牌加羅索(Daniele Garozzo),還有世界排名第9的新星Filippo Macchi。 江旻憓在8強遇上意大利劍手、2018年世界冠軍Mara Navarria,若然能再進一步入4強,便能提早鎖定獎牌,亦會連續三屆獲獎。 江旻憓早段一度領先5:2,後遭追平5:5,兩人一路緊咬對手至8:8,至此江旻憓連取兩分稍稍拉開比數,但又遭追平,餘25秒時更遭領先至11:13,江旻憓終13:15落敗,8強止步。 他表示,目前最重要是調整心態,每日要努力練習,迎接新挑戰,目標是爭奪獎牌。 他認為,奧運高手林立,面對壓力是致勝關鍵,而過去一年的疫情令自己有機會抽離比賽反省自己,更學懂如何放鬆壓力,例如賽前看科幻片。
重劍比賽: 獎牌榜
比賽開始使用法語”En garde”(注意),雙方即在中間各自的第一條線(開始線)上準備。 標準姿勢為劍尖上指,腳尖踩線(在線後或者線上,但不得越過開始線);並有前後腳成直角,前後間隔約一個肩寬,身體下蹲的姿勢。 主辦國日本在憑藉自身實力獲得參賽名額的基礎上,可額外獲得至多8個主辦國名額(不分男女),日本可在確保參賽總人數不超過國際擊劍總會要求數目的情況下,自行決定在哪些項目上使用這些主辦國名額[4]。 重劍比賽 每一場3分鐘或先獲得15分者就勝出,但正因全身都是有效攻擊部位,選手傾向預留時間作考慮及等一個適合時機,令攻防拉鋸時間長,多在1分鐘左右才得分。 保護服及手套: 劍擊運動員需要穿防保內衣作保護作用,但重劍不需穿金屬電衣。
- 其後梁子雨對上應屆男花銅牌得主松山恭助,連取2分反領先17:15,雖被對手以快攻追平後奪回領先優勢,這名18歲小將頂住壓力不被拉開比數,港隊在第4局後續落後2分。
- 世界劍擊錦標賽男子花劍團體賽,港隊勇奪銅牌,歷來首次於世錦團體獲獎。
- 他說的「上次」,是兩個多月前的上海站世界盃,當時他衝上前刺了對手背部一劍,笑稱已經「很瘋狂」。
- 今仗對手是世界排名第二的東道主意大利隊,該隊陣容強大,除了坐擁應屆世界冠軍馬連尼(Tommaso Marini)、前世界第一科高尼(Alessio Foconi)、東京奧運銀牌加羅索(Daniele Garozzo),還有世界排名第9的新星Filippo Macchi。
- 世錦賽除了獎牌,對於奧運資格的影響亦最為關鍵,尤其是團體賽方面,本文亦會分析現時港隊在團體賽的奧運資格形勢。
- 主辦國日本在憑藉自身實力獲得參賽名額的基礎上,可額外獲得至多8個主辦國名額(不分男女),日本可在確保參賽總人數不超過國際擊劍總會要求數目的情況下,自行決定在哪些項目上使用這些主辦國名額[4]。
- 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劍擊比賽,是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而延期至2021年舉行的第32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其中一個比賽項目,於2021年7月24日至8月1日在日本千葉市幕張展覽館進行。
女花港隊就在16強止步,名次賽1勝2負以第14名完成;男重港隊則於32強告負。 重劍比賽2025 德望女子重劍隊就由周六於個人賽九龍區A Grade封后的陳喆盈領軍,夥拍殷泳瑜、宋德心及陳柏穎出戰。 於小組賽及淘汰賽首圈未遇太大挑戰的德望4強硬撼勁旅女拔,最終憑「守尾門」的陳喆盈決一劍取勝,以44:43鎖定決賽席位。 爭冠最後一步迎戰另一勁旅協恩,德望最終激戰後以44:41險勝封后。 港隊也面對另一隱憂,若然中國之後跌出世界前4名,但排名高於港隊,中國便會以亞大第1的席位取得奧運入場券,港隊則會失去資格;而且港隊即使能保住「亞大第1」,也要擔心會否遭韓國趕上,3隊隨時爭奪1個席位,一切還看下季的世界盃分站賽。 劍擊的巴黎奧運積分周期今年5月已展開、會在明年4月1日結束,當中最令人關注的當然是團體資格的積分,畢竟獲得一個劍種的團體資格,便可以派出3位劍手出戰該劍種的個人賽及團體賽,再多額外1位只戰團體賽的劍手,一共4人參賽,因此團體資格是兵家必爭之地。
重劍比賽: 劍擊世界錦標賽|港隊男花不敵日本 銅牌戰衝擊史上首面團體獎牌
江旻憓(英語:Vivian 重劍比賽 Kong Man Wai;1994年2月8日—),香港女子劍擊(重劍)運動員。 自在國際學校英基沙田學院畢業後,2012年成功考進美國史丹福大學,修讀國際關係學士學位[2],其後在香港攻讀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碩士,2021年9月入學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博士課程(J.D.)。 江旻憓曾表示在史丹福讀國際關係時,已希望日後能夠加入聯合國工作,曾到瑞士參觀當地的辦事處。 香港劍擊隊總共取得8個奧運參賽資格,打破歷屆紀錄,其中女子重劍隊將派出3人,出戰本周六舉行的個人賽,或是港隊誕生首面獎牌的日子。 第二次征奧、前世界一姐的江旻憓表示,慶幸今屆有隊友一起分擔比賽壓力,更透露自己近日苦練新招,期望奧運期間大派用場;至於將擔任開幕禮持旗手之一的張家朗,有信心在男子花劍團體賽爭逐獎牌。
她亦憑此佳績獲選香港體育學院2010年第一季傑出青少年運動員[12],又在本年度的香港傑出運動員選舉中再次當選為「香港傑出青少年運動員」[13]。 其餘兩項為佩劍和重劍,作為一項體育運動,主要發源於法國,國際比賽亦採用法語口令。 佩劍則起源於匈牙利,重劍起源於中世紀的騎士重劍(末端保留有鐵護手,且重量較重)。 剛參加完米蘭世界劍擊錦標賽的香港代表,部分成員周二於總教練鄭兆康陪同下回港。
重劍比賽: 世界盃古巴站及巴塞隆拿站摘金
若雙方在40毫秒(1/25秒)內相互擊中對方,便可以同時獲得一分,電子裁判器會同時顯示紅色和綠色信號(擊中有效部位)[1]。 中世紀的擊劍起源於決鬥和自衛劍術的發展,一般認為擊劍源自西班牙,當時相關的擊劍書籍也多是出自西班牙擊劍手。 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貴族Diego de Valera所撰寫的書籍 “Treatise on Arms”,是西方現存最古老的擊劍手冊[2]。 之後,西班牙軍隊在各地征戰的過程中,無意中將劍術帶往周遭,特別是義大利南部為衝突戰場之一,擊劍技術因此密集傳播至此[3]。 中世紀的劍擊起源於決鬥和自衛劍術的發展,一般認為劍擊源自西班牙,當時相關的劍擊書籍也多是出自西班牙劍擊手。 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貴族Diego de Valera所撰寫的書籍 “Treatise on Arms”,是西方現存最古老的劍擊手冊[2]。
江旻憓上季已經以一面亞錦賽金牌及一面世錦賽銅牌完成,今季亦已在去年12月的世界盃溫哥華站奪得銀牌,是她3年來首度打入世界盃決賽,也意味她近4場國際賽有3場都贏得獎牌,狀態不俗。 江旻憓在大獎賽的最佳成績是銀牌,在2017年的哥倫比亞大獎賽獲得。 2014年9月,江旻憓代表香港參加南韓仁川舉行的亞運會劍擊比賽。 她在女子重劍個人賽的準決賽中,以9-15不敵中國的孫玉潔,未能晉級決賽,贏得銅牌[17]。 之後,她又與楊翠玲、朱嘉望和連翊希合作贏得女子重劍團體賽銅牌[18]。
重劍比賽: 【韓國羽賽】伍家朗首圈激戰險勝李梓嘉 晉級16強鬥大馬新星黃智勇
保護服在國際比賽中規定需具備承受800牛頓力的抵抗力(約82公斤)或以上,感覺較「刀槍不入」;而本地比賽或練習則規定需抵抗最小350牛頓力(約36公斤)。 張家朗、蔡俊彥、楊子加、梁千雨,四子在米蘭的和平拱門下踏上頒獎台,這面世錦賽團體銅牌,除了是四人發揮團隊力量得來的成果,也是三人給予梁千雨成長的禮物和啟示一一相信自己,擁有敢於犯錯的勇氣,才會成長。 「我以為可以輕鬆面對學界,但當我上場時,原來心情同樣緊張。」趕及出戰團體賽的男拔鄭鐵男如此說道。 他絕對是今年學界的星級劍手,貴為世少冠軍,原來返回學界賽場上,還是會緊張,可想而知學界是何等不一樣的賽事。 學界賽對中學生而言,重要性彷如奧運會,既要背負學校之名出戰,又不希望拖累隊友,壓力已經大;對即將畢業的中六生而言,正好等到畢業前再有學界,各人也希望以冠軍為學界劃上句號,勝負比往常來得更加重要。
重劍比賽: 劍擊世錦賽.總結|男花團體獎牌意義超越歷史 奧運資格形勢分析
女子重劍團體賽資格可謂峰迴路轉,受惠南韓今年3月世界盃的佳績,令港隊趕上尾班車。 作為全隊年紀最輕、年僅20歲的佘繕妡表示,能夠出戰奧運十分難得,亦是一個很豐富的經驗。 重劍比賽 她不會為自己訂下目標,避免自己胡思亂想、增添壓力,最重要是集中做好訓練,以平靜的心態備戰。 除了江旻憓,女重有正在美國劍擊名校聖母院大學就讀的佘繕妡歸隊出賽;隊內世界排名第二高(第32位)的陳渭泠,表現同樣值得期待,小將陳海琳則是去年的世界少年錦標賽金牌得主。
重劍比賽: 港隊衝奧特集 Hey Olympics: 香港隊奪金大熱項目-單車
现代一般多作为击剑体育项目的代名词,是一種格鬥運動,這裡指的擊劍(Fencing)是以17世紀後單手用的護手刺劍為主的格鬥運動,並非傳統14世紀到16世紀的中世紀西洋長劍術。 (西洋長劍術同樣也可以被稱為Fencing,但與擊劍截然不同,長劍術因為過於真實且危險性高,被類為實戰型的武術/劍術,而非運動,普遍長劍重達一公斤以上,即使是复合材质練習劍也將近1公斤重,钢制练习剑(federschwert)多约1.4-1.6公斤重。 重劍比賽2025 劍擊運動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5個不可或缺的項目之一,另外四個分別是跑步、游泳、馬术、射击。 現代劍擊技術起源於18世紀意大利劍擊學校,法國劍擊學校在意大利的影響下,也開始逐漸發展。
重劍比賽: 男子
另一港將吳浩天的對手同樣來自中國、世界排名31位的王子杰,雙方得分梅花間竹,6:6平手後,王子杰以10:9再度領前,局尾中國劍手發揮較佳,以15:11挫吳浩天晉級。 世界排名37的何瑋桁面對澳門劍手戴弘浚,以15:3輕鬆晉級;吳浩天對伊朗選手Amirhosein MOVASHAHI ASR亦以15:7勝出。 較為意外的是,港隊重劍領軍人物方凱申以11:15不敵馬來西亞的JOSHUA KOH I-Jie,64強止步。 次日賽事男子重劍隊派出方凱申、吳浩天、周澤軒、何瑋桁出戰,小組賽周澤軒6戰5勝,方凱申5戰4勝,吳浩天和何瑋桁則分別6戰4勝,4將全部晉級64強賽事。
重劍比賽: 世錦賽後奧運積分排名——男子花劍
此次比賽共設12個項目,與往屆賽事不同的是,該屆比賽不再設立團體項目輪換制度,所有三個劍種的男女個人賽和團體賽在該屆奧運均會舉行[1]。 重劍正式列入奧運項目較花劍遲,花劍由1896年第一屆經已成為項目,但重劍最早要直到1900年才列入男子個人重劍,其後則在1908年納入男子團體項目。 女子重劍甚至相隔了差不多一個世紀才成為奧運項目,女子個人及團體重劍皆於1996年終被歸入。
重劍比賽: 世界錦標賽賽程及直播資訊:
大獎賽(Grand Prix)與世界盃最大的不同是只設個人賽、沒有團體賽,其排名積分系數為1.5,與洲際錦標賽看齊、比系數為1的世界盃高,對於劍手爭取排名來說十分重要。 不過目前的排名積分未計算入巴黎奧運資格的爭逐,劍擊的奧運積分周期將由今年4月3日開始。 兩位港將16強正面交鋒,雙方一直打得旗鼓相當,打到最後一節,佘繕妡更一度領先7:6,但未幾遭江旻憓連取5分超前,最終法定時間結束,江以13:10獲勝,打入8強,再贏一仗即連續3屆獲獎牌,她的8強對手為2018年世界冠軍、意大利劍手Mara Navarria。 2023月6月,在中國無錫舉行的亞洲劍擊錦標賽中,江旻憓以世界第一兼衛冕冠軍身份出戰,並順利過關斬將殺入決賽迎戰韓國的宋世羅,最後在這場世界一、二姐對決中江旻憓以15-4輕鬆擊敗老對手,第三度奪得亞洲冠軍的殊榮。 江旻憓2歲時隨父母舉家移民加拿大,6歲時回流香港,自小學習跆拳道(擁有兒童黑帶)懂得制服壞人保護自己、溜冰、古箏及畫畫等多項活動,家人也曾安排她學習較優雅的活動如芭蕾舞,在學業方面的表現亦同樣出色[3][2]。
重劍比賽: 花劍
康教練表示由於一眾劍手長年累月比賽身心疲累,加上稍後要備戰亞運及要在奧運積分賽中角逐,所以劍手可以放假1星期。 女重個人賽明日展開,亞錦團體銀牌代表佘繕妡和陳渭泠,將為港兆隊上陣,佘繕妡在世錦賽殺16強,創個人最佳成績,世界排名亦升上25。 世界排名第6位的女重港隊周四先於32強以45:19大勝摩洛哥,再在16強40:32擊敗排名11位的愛沙尼亞。 不過周五於8強鬥世界排名第3位的東道主意大利,港隊力戰下以26:29惜負,無緣爭奪獎牌。 隨後轉戰名次賽,港隊首場先以31:45不敵世界排名第2、爆冷於8強止步的法國,第二場則以33:41負排名12的以色列,以第8名完成今屆賽事。 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劍擊女子個人重劍比賽,是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而延期至2021年舉行的第32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其中一個比賽小項,於2021年7月24日在幕張展覽館舉行[1]。
世界劍擊錦標賽男子花劍團體賽,港隊勇奪銅牌,歷來首次於世錦團體獲獎。 重劍比賽2025 還記得千雨在季軍戰勇銳衝前搶得一劍,張家朗在台下高舉雙手,小眼睛單純帶點稚氣,那個笑容,大概是他口中「一齊去做同一件事」的快樂與純粹。 「2022香港公開劍擊錦標賽 」明日(3日)將在亞洲國際博覽館上演花劍及佩劍賽事,雖然張家朗缺陣,但另外3位東京奧運男花代表均會出戰,當中包括半年前阿基里斯腱斷裂、傷癒復出的「大師兄」張小倫。
事實上,除了張家朗手腕受傷,蔡俊彥亦患上大感冒,楊子加在賽前熱身也不慎扭傷「紮住上」,結果三個傷兵加一個年輕的千雨,在同一時空裏互相依靠,卻一起發揮最佳水平。 2023年之夏,我們要記住的不再只是「張家朗」,而是由張家朗、蔡俊彥、楊子加和梁千雨一起努力、並實實在在同步走上頒獎台的「香港隊」。 重劍比賽 「真係開心過攞個人獎,係真。唔再係『你勁呀比賽靠晒你呀』,而係『一齊』去做同一件事,真係好開心,你明唔明呀?」明。 尤其知道你手腕受傷,比賽前曾經痛得熟練至極的打劍動作都做不到,信心崩潰,結果卻是團隊力量遠遠強大於你的個人能力,你從劍擊得到的喜悅,又昇華到另一個層次了。
就算缺乏體能,只要有頭腦,就可以在對方衝前時,把握退後防守的時機。 重劍: 由劍柄、劍身和護手盤組成,劍全長約110厘米,重不超過770克,是3把劍中最重的一種,劍身為銅製的。 重劍比賽 它的橫截面是三角形並有一個V型槽(稱為fuller),護手盤也較大。 倘若一人失手致全隊落敗,內疚之心不言而喻,幸好有齊上齊落的隊友,無論勝負也會一起面對。 受社會運動及疫情影響,中學學界劍擊賽已停辦3年,不少劍手畢業前錯過再戰學界的機會,直至今年終於復辦,港島及九龍區學界剛過去周末在香港公園體育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