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家知名肉乾業者因員工標錯價格,導致公司賣出去的商品損失金額高達50萬元,不過,引起大家熱烈討論的卻是該業者在粉專上對消費者的負面指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50條: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 考慮他人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尤其當你的行動可能已對他們帶來反面影響時。 I 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三、對於勞工提出團體協商之要求或參與團體協商相關事務,而拒絕僱用、解僱、降調、減薪或為其他不利之待遇。
- 例如:勞雇約定週一至週五為工作日、週六為休息日(未出勤)、週日為例假(未出勤)的情況下,勞工週四、週五及隔週週一曠工,就構成連續曠工3天,不會因為中間有休息日及例假就中斷繼續性,中間的休息日及例假也不會計入曠工日數(表1)。
- 一般是按照造成損失的原因去界定和衡量是否承擔賠償責任,是否簽定合同不影響責任的承擔與否.
- 辯稱是韓梅梅不服從領導安排、曠工,嚴重違反公司紀律,公司依法解除雙方勞動關係,要求駁回韓梅梅仲裁請求。
緊記以上的原則,將來遇上這些情況時你就能處理得更得心應手。 例如你在工作過程中忘了及時通知相關人士,最後犯了錯,相關同事最怕受牽連。 員工犯錯造成公司損失香港 所以道歉時最重要讓對方知道你明白他的需要及顧慮,以及給予往後的改善方法。 每一間企業都會有獎懲規則,獎的部份不用講,反正有獎一定是好的,但如果是懲戒的話,那就要特別小心,因為大多數的規則都和薪資、獎金有關係,這是昨天一位網友傳給我的問題,個人覺得可以拿出來分析與各位分享,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
員工犯錯造成公司損失香港: 相關
也就是說,並不是取得終止勞動契約的權利就會自動使勞動契約結束。 例如:勞雇約定週一至週五為工作日、週六為休息日(未出勤)、週日為例假(未出勤)的情況下,勞工週四、週五及隔週週一曠工,就構成連續曠工3天,不會因為中間有休息日及例假就中斷繼續性,中間的休息日及例假也不會計入曠工日數(表1)。 不過,「曠工」與「遲到、早退」的定義不同,勞工上班遲到或擅自提早下班,仍有出勤工作,雇主不得以勞工有「遲到、早退」的事實就認定勞工「曠工」,除非勞雇雙方另有約定,否則勞工只要在約定出勤日的約定工作時間內有到工作場所提供勞務,就不構成曠工。 接下來就是找戒懲規則中是否有「相對應」的條款,如果有那麼當然員工就要依失誤的行為及程度接受懲戒,但如果沒有的話,那企業就會陷入片面懲戒員工,倘若這個懲戒是跟薪資或獎金做連結,那就會有勞資爭議的風險性。 但這是從民法的角度出發,勞動基準法中有一款天條,那就是「預扣工資之禁止」,意思就是不得用勞工的薪資來抵扣賠償,所以大家要先有一個概念,如果企業直接扣款,當然違法,但企業的確可以用民法來向員工求償。 僱主必須留意,扣薪受法例嚴格規管,即使勞資雙方簽下協議都不能違反法例,否則視有關協議無效。
解僱是雇主對勞工最嚴厲的懲戒,所以若是要直接合法地解僱勞工,就必須要真的非常「情節重大」。 再者職務說明書其實跟獎懲規定是有直接的關聯,因為員工是為什麼受罰? 其實都跟工作息息相關,這對企業舉證來說也是一個功能,所以大家不要輕忽職務說明書的重要性。
員工犯錯造成公司損失香港: Tags: Web3.0 雲端 折扣碼 數位轉型 元宇宙 區塊鏈 線上課程 Web3.0快速上手基礎課程 免費 AWS 服務整合 More…
與其長期自責,背負無補於事的罪疚感,倒不如調整心態,讓自己盡快走出犯錯的陰霾,積極解決問題來得實際些。 各位職場中人可以預先做些心理建設,在犯錯時免得心荒荒,兩頭望,而變得手足無措。 (2)如果勞工斷斷續續曠工,雖然都未連續曠工3天,但每一個曠工日都可獨立起算一個月,由雇主檢視該段期間內有無累計曠工達6天,如果累計滿6天,雇主就取得終止契約的權利。 此外,在前述的出勤約定情況下,如果勞工已經答應雇主在週六休息日出勤加班,卻週四、週五、週六都未出勤,光是累計到週六就已經構成連續曠工3日(表2)。 因為勞工在僱傭關係中,屬於較弱勢的一方,為了保障勞工的工作權,避免雇主任意解僱勞工,所以雇主在解僱勞工時,有義務要明確告知勞工,是依《勞基法》哪一條哪一款事由解僱。 《勞基法》的第11條第5款,包含了主觀上的不配合、不想做,也就是「能為而不為」,「可以作而無意願」,而且即使是如此,還必須遵守「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才能解僱,而且還要付資遣費。
- 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
- 僱員即時離職:僱員如因合理地恐懼身體會受到暴力或疾病的危害、受僱主苛待、或已按 連續性合約 受僱不少於5年,經註冊醫生或註冊中醫發出指定的證明書 LD424 ,證明因健康理由永久不適合擔任現時的工作;可即時終止僱傭合約,無需給予通知或代通知金。
- 但經過這種重量訓練的部屬,往往可以看到能力的迅速提升。
- 至於,減輕的程度(比例),則看公司工作規則(員工守則)有沒相關比例規定?
- 每次犯錯都是付了上一課的代價,積極改過,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就好了。
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準,則按最低工資標準支付。 員工犯錯造成公司損失香港2025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賠償的情況還需要按照公司的規章制度執行,尤其是為公司造成損失2000元以上的,為重大損失,員工要承擔賠償責任。 另外,不少企業都會關注員工的工作能力和投入程度,有一些員工在面試時的表現和實際工作時的表現會判若兩人,或者工作後才發現對工作的內容有出入而產生退出的念頭。 試用期正是提供了一段「觀察期」讓僱主和僱員互相了解,及早發現問題以避免額外的損失。
員工犯錯造成公司損失香港: 員工犯錯,如何訂定懲處規定才合法?
這不是鼓勵大家弄壞公司的財產,只是讓大家安心在這個情況下理應是不會被解僱的。 根據《僱傭條例》,解僱已證實懷孕及已向僱主發出懷孕通知的僱員是違法的。 如僱員已按連續性合約受僱不少於24個月而遭受無理解僱,而僱主並非基於條例規定的正當理由(下文會再作解說)解僱僱員,員工可以就不合理解僱向僱主索償。 如果有看前一篇【有薪病假】的文章,你會知道老闆不可以在員工放有薪病假時候解僱員工,這是違法的;但除了這個原因,還有哪些情況屬無理解僱呢?
員工犯錯造成公司損失香港: 7、勞工違反工作規則,情節重大,是否必須要遵守「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才能解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儲蓄是理財重要一環,但要成功貫徹執行儲蓄計劃並不容易,經常因為種種原因而要放棄。 有關工資計算上限為15,000元,服務年期未滿1年則按比例計算,最高款額為39萬元。 然而,根據「強積金對沖機制」,僱主可申請提取其供款部份,抵銷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變相僱員得不到應有退休保障。 一、對於勞工組織工會、加入工會、參加工會活動或擔任工會職務,而拒絕僱用、解僱、降調、減薪或為其他不利之待遇。 員工犯錯造成公司損失香港2025 員工犯錯造成公司損失香港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
員工犯錯造成公司損失香港: 法律實操
但經過這種重量訓練的部屬,往往可以看到能力的迅速提升。 公司制定的規章制度,如何才能對員工產生法律上的約束力? 關鍵在於制定的規章制度除了要內容合法,還要符合法定程序。
員工犯錯造成公司損失香港: 員工被炒可以點 4大僱員權益一定要識
不過,事實上如果是員工不小心的疏失,損害的金額也不太大時,比較常見雇主以口頭告誡,或依照勞動契約、工作規則等,在考核時作為評比的項目之一,最終可能以減少獎金、分紅等方式處理(但不可以預扣工資!)。 因此判決結果為A終止契約合理,雇主也必須返還扣發薪水,給付給員工A資遣費及退休金。 首先,依據勞基法第26條規定,雇主不得在未經法院確定判決認定勞工應該賠償的情況下,就單方面認定勞工必須負責,並直接從勞工薪水扣款。
員工犯錯造成公司損失香港: 內容—
制度的制定、修改、調整,都是要徵集員工意見並徵得工會同意。 沒有工會的公司,可以在徵求職工代表的意見後擬定初稿,後續結合異議修改,最終定稿公示。 公司內部無相關違紀規定,也無員工違紀實證,那公司的解除行為就站不住腳,最終仲裁委支持了韓梅梅全部的仲裁申請。
員工犯錯造成公司損失香港: 公司員工警告信範文_企業對員工的警告通知信模板
人體工學 一件好嘅產品首先要個物品設計者有考慮人體工學,除非嗰啲產品只係一件裝飾品,如果唔係就要考慮使用人就唔就手,人用唔到就只係一件廢物。 之後佢哋就搵咗全煤礦效率最高嗰個工人嗰把鏟嘅尺寸去大量生產分發比所有工人,最初效果係好好工人每鏟鏟倒嘅煤都係好多,令到頭幾日嘅煤炭產量直線上升。 但係差唔多一個禮拜後煤炭慘啊就反而下跌到比之前原本更差。 管理層又去搵原因,佢哋發覺多數工人都疲累不堪,證明佢哋之前個方案係因為用一個最優秀嘅工人去咗基準點冇考慮到人會攰嘅因素。 之後佢哋再做咗大中細三個型號尺寸之後再比工人反覆嘗試使用,之後搵出最高產量嗰個,現代標準尺寸手鏟就係呢個原形。 都有靚仔問過我點解一條大柱要放幾百支鋼筋(Y50 15kg/m),唔可以設計啲大啲鋼筋例如Y100…
員工犯錯造成公司損失香港: 個案三:「我讓公司損失了一單一千萬的生意……我會被解僱嗎?」
常見的情形例如客運、貨運司機過失撞傷、撞死其他用路人,或是也有公寓大廈管理顧問公司的員工故意侵吞住戶的管理費,造成住戶損害的案例。 被害人或家屬雖然多會同時向肇事員工及公司請求連帶賠償,但判決確定或調解成立後,通常會先直接找財力比較雄厚的公司求償。 當雇主實施懲處時,除了須符合法令的要件與懲處規定(如:解僱),勞動契約中約定的懲戒規定也須留意合法及合理性。 常見有關「扣薪」的懲罰方式,勞動部和地方勞工機關都認為是違法的,因會違反勞基法§22薪資應全額給付給勞工之規定;然而,如果約定扣薪的項目屬於「非工資」,例如:績效獎金、分紅、年終獎金等,並依照員工犯錯程度輕重扣發合理的比例,則不違法。 造成損失通常是在員工離職後發生的,雙方已不存在勞動關係,用人單位追究勞動者的損失賠償責任,可以按照雙方約定並結合實際損失大小要求勞動者進行賠償,此時用人單位追究勞動者的賠償責任主要以民法通則等作為法律依據,以實際損失為主要參照標準。 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
員工犯錯造成公司損失香港: 員工犯錯 罰錢有違法嗎?
「中國新的金融監管模式是和國際接軌的模式,對香港金融監管是利好,兩地間互相的機構協調更加容易,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更有利於溝通協調。」 胡定核說。 胡定核指出,中國金融監管架構,從最早人民銀行統一監管,到成立「一行三會」分業監管,現在則形成典型的雙峰模式,市場行為與審慎監管分開。 第三,對於改革提到的完善金融資本管理體制,易綱提醒,金融管理部門管理的金融基礎設施(支付系統、交易系統等),「在改革方案落實中要穩妥」。
員工犯錯造成公司損失香港: 犯錯是職場上可以遇見的事
回想一下,你曾否遇過紙包不住火的情況,因此逼於無奈最後還是要道歉? 可能那情況是你錯過了一個最後期限,然後等到上司向你查問時才如實相告。 當你選擇不事先道歉時,他人就可能會視你為對錯誤視而不見及不彌補過失的人。 這對你的事業絕對是百害而無一利,因此千萬不要等待太久才道歉。 當事情出錯,他們永遠不認為自己需要負責,反而覺得其他人事才是問題起源。
員工犯錯造成公司損失香港: 支付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
員工犯錯不足以開除時,公司不想繼續用工,雙方可以進行協商解除。 一般來説,公司要支付一定的經濟補償金,員工才會同意。 從2017年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成立,到2018年銀監會和保監會合併成立銀保監會,中國金融監管機構就在順應混業經營的複雜趨勢中逐步調整和探索。 【on.cc東網專訊】香港文職及專業人員總會接獲打工仔求助,指其任職的公司,利用不合理藉口分別解僱數名員工,以致未能獲得公司在僱員合約中所承諾的僱員權益。 工會已協助求助人到勞工處勞資關係科落案,並指將入稟勞資審裁處,追討合理賠償。 員工犯錯造成公司損失香港2025 這些因素都必須考量,最後,因為情節重大,客觀上,已經難以期待雇主採用解僱以外之懲處手段而繼續僱傭關係,在這種情形下,才能解除勞動契約。
另一方面,香港主管到內地來去匆匆,往往未能適時糾正員工問題,這也是中港兩地常見的管理毛病。 按照《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 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
另外強調,身為主管要避免羞辱員工,或大聲斥責,這對於他們的成長與向心力是一點幫助也沒有,並會嚴重打擊團隊士氣。 我喜歡問問題,也問為什麼,希望每一個人在提出他們的想法時,是思考過也對自己的提議負責。 有時候我會評估錯誤發生的損失有多大,值不值得用這個錯誤當作一個投資,讓員工在這之中學習成長,為公司帶來更大的經濟價值;當然也要確認,自己肩膀可以扛的住這次的錯誤,畢竟成為團隊成員的強而有理後盾,是他們放心往前衝的強心針。
林翠娟說,他們每次做新產品,企畫裡一定包含「風險盤點」,讓相關部門的人參與危機演練。 但有一種情況是記者不小心擦槍走火,缺乏查證,他們會和律師研究後再看是否要先寄存證信函,主要的目的是讓編輯台的主管知道,這樣寫可能會被告。 林翠娟說,看見不實消息的第一時間,要判別是個人行為還是公司授意,如果是個人行為,就直接去電、拜訪,了解是哪裡出了問題。
撇除業者無法撤銷這些訂單須對消費者全權負責不談,該公司也表示不會對做錯的員工進行任何懲處,因此,本文想特別提出討論的是,站在雇主與經營者的角度,若員工執行工作過程中,因為不小心標錯價格、弄壞商品或公司財物造成雇主損失,雇主能否向員工求償? 公司為了防範員工出包,能不能預扣薪水當作違約金,或在損害發生時扣發部分薪資當作賠償費用? 員工犯錯造成公司損失香港 員工犯錯造成公司損失香港2025 請假規則如果可以的話也請放在工作規則中並經核備通過,這才是保險的機制。
聰明人善於擁抱錯誤與缺點,表現會遠遠勝過能力相同但過於自負的同儕。 從犯錯的負面情緒中定過神來,就要審視當前形勢,評估一下這個錯誤的威力有多大,再想解決辦法。 如果只是小錯,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固然好,相對容易解決,但假若犯下的錯誤影響到其他同事、部門甚至客戶,最好就立刻通報,讓人家有個心理準備。 不論上司日常工作多忙,定期與員工溝通才能夠了解其工作狀況及表現,而員工亦希望被關注和信賴,這不單是上下合作問題,更是管理團隊必不可少的元素。 回想一路上被潑的冷水,場上的酸言酸語,她只覺得不為什麼,單純為了志向所在——就是想做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