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現時仍用作舉行祭祀、點燈、秋祭等傳統儀式,同時也是梁氏族人議事的地方。 【香港商報網訊】特約記者梁美儀報道:八鄉元崗村八年一次的太平清醮已在12月8日至12日舉行,正醮日(10日)場面盛大,早上為龍獅隊點睛、村民行香,下午逾10隊友好龍獅隊到賀,全日吸引近千人觀賞。 元崗村 晚上款待新界官員、議員並頒發紀念品,招待鄉親父老設齋菜宴逾300席。 元崗村原居民代表、建醮委員會主席梁浩深指今屆打醮多了外來人參與,比往屆熱鬧,打醮費逾300萬元。
- 因50、60年代元崗村村民多去荷蘭謀生,如今回流者漸多。
- 隨後,梁氏子孫繁衍至屏山橫洲、十八鄉大棠村和屯門順風圍一帶。
- 陳其邁強調,政府是以「先造鎮後遷村」理念來辦理大林蒲遷村。
- 元崗村原居民代表、建醮委員會主席梁浩深指今屆打醮多了外來人參與,比往屆熱鬧,打醮費逾300萬元。
- 如果鄉親想要蓋得比原來建坪多,或使用較高等級建材,增加費用也會提供高銀專案優惠貸款,減輕負擔。
- 村中房屋圍繞着小山崗而建,小崗上植樹成林,現時建有,而一幢眾聖宮位於整條村的最東端,門朝東方,保祐村民。
現時寺側有禪堂大樓、地藏殿、鐘樓,山門前開鑿出蓮花池。 「合山圍」包括蓮花地和牛徑村兩村,2012年的醮期訂於11月15日至18日(蓮花地)以及11月20日至23日(牛徑)舉行,均為三日四夜,兩村傾力籌備,僑居海外的村民亦會回鄉參與,打醮期間均需進行齋戒。 11月17日中午開始行香巡遊,隊伍由蓮花地村出發,沿錦上路行去八鄉古廟,再經元崗村返回蓮花地村。 八鄉現時仍有蓮花地和牛徑村「合山圍五年一屆太平清醮」(最近一屆在2022年11-12月舉行)及「元崗村八年一屆太平清醮」(最近一屆在2018年舉行),其他村落如橫台山和上村早已停辦,祈求百業茂盛,降福迎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元崗村: YUEN KONG TSUEN 元崗村118號
為此香港政府需要修訂《村代表選舉條例》,為每條現有鄉村設立居民代表職位,並為每條原居鄉村或共有代表鄉村設立原居民代表職位,即俗稱的「雙村長制」。 有300年歷史的元崗村,在17至18世紀期間由梁氏12世祖帶同族人由東莞遷徙至新界,及後其子梁大成建立元崗村。 元崗村 樂義堂統計今屆太平清醮戶口157戶,原居民共1167人,每人做功德2000元。 正醮日早朝時各緣首及鄉親聚首眾聖宮前的醮場,9時許進行龍獅點睛開光儀式及採青,至10時20分在喃嘸師傅、緣首和龍獅隊引領下,數百名參與行香者浩浩蕩蕩從元崗村出發,歷時3小時半的行香首往蓮花地,後往上村八鄉古廟,沿錦上路再折返元崗村。
行政院核定計畫後,市府除了會公布詳細的遷村安置計畫內容外,也會到大林蒲當地辦理說明會,向鄉親一對一詳細說明安置計畫方案,保障遷村權益。 梁氏宗祠的全面修復工程已於本年竣工,祠堂得以恢復昔日的光輝面貌和社會功能,繼續作為族人祭祖與進行宗族活動的場所。 為讓市民能藉梁氏宗祠認識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古物古蹟辦事處現正安排開放梁氏宗祠予公眾參觀,開放詳情將容後公布。 六十年代,政府為了增加大欖涌水塘供水量而把錦田河截流,引水到大欖涌水塘,使錦田河中游以下水量大減,影響農民灌溉,所以當局另闢灌溉水塘作補償,為農民提供灌溉用水,清潭水塘便是其一(其餘為河背水塘及黃泥墩水塘)。 元崗村 政府於清潭村對上一段山谷間築了此塘,於1962年建成啟用,上下兩塘儲水量分別是5.7萬立方米及10萬立方米。 它的主源是清潭石澗,源起大帽山以西面山嶺,稱為轆牛嶺,最高點大嶺峒,高503米,主源頭為高578米的蓮花山,屬中型澗,流經水盞田村和清潭村匯入錦田河。
元崗村: YUEN KONG TSUEN 元崗村52B號
八鄉(英語:Pat Heung)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一個鄉村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早於香港開埠以前已有新界原居民居住。 八鄉的名稱來源有多個版本,較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由於早期共有八條村莊,因而命名為八鄉。 元崗鄉公所背後原有一座圓形山崗,村莊因此取名圓崗,但由於村落不斷擴展,這座小山崗已被移平並發展成現在的休憩處,村名也隨之改為目前的元崗村。 由於新界鄉村不斷發展,元崗村內很多舊村屋已被重建或拆卸,梁氏宗祠是村中少數僅存的歷史建築物。
祠堂後進明間置有安放歷代先祖神位的神龕,天井兩旁建有廂房,右面廂房設有於喜慶活動時曾用作烹煮盆菜的廚房。 疫情期間,凌雲寺只開放部份花園,但清幽的四周已叫人心生喜愛。 甫進古寺桂花香氣撲鼻,清靜環境中鳥鳴格外嘹亮,幾隻寺院小唐狗曬住太陽伸懶腰,寺旁有數壢農田種滿蔬菜,眼前 一切彷如一幅古畫。 蓮花池中央的觀音象令人感到祥和安寧,若想多種善根開智慧,不妨參加寺院定期舉辦的講經開示、禪修等共修活動。 村民視村中兩棵大榕樹為神靈,可是祈福許願寶牒過重令大樹斷枝,村民為了護樹盡力修復大樹,至今的許願節改用仿真樹,讓神樹得到喘息,體現出傳統與生態保育之間的平衡。
元崗村: 大林蒲遷村方案選擇調查元旦後啟動 陳其邁:先造鎮後遷村
「數字游民」是指不受地域限制,藉着網絡數碼科技可以遠程工作同時四處旅居的人。 村內的「DN餘村數字游民公社」營運團隊成員陳磊表示,餘村既有大城市的便利性,亦有鄉村的自然風光和鄰里情懷,能吸引年輕人到來工作當地工作,入村時是一個人,離開時可能很多朋友,甚至能結識伴侶。 陳磊說,公社能夠容納140人入住,最少要住一星期,不接待只住一兩天的「打卡」遊客,單人單位月租大約1千元人民幣,比城市便宜得多。 「DN餘村」住客楊文博表示,公社的網絡工作配套設施齊全,方便他從事人工智能的工作,當地生活成本亦相對低,他入住的四人單位月租只需400元,連同饍食消費每月開支只需約2000元。
- 還有每年農曆新年,正月十二至十六日,村中都會籌辦點燈儀式。
- 延宕多年的高雄市大林蒲遷村安置計畫,行政院昨核定,總經費800億元。
- 其中橫台山羅屋村更被在港的非洲人稱為「小尼日利亞」。
- 行政院昨核定全國循環專區試點暨新材料產業園申請設置計畫(含大林蒲遷村安置計畫)修正計畫,總經費達1519.99億元。
- 元崗村原居民代表梁浩深表示,太平清醮的歷史已難查考,但舉行最少逾百年,只有日戰時期停辦,村民在打醮中的角色很重要,因為大部分支出都從村民集資而來,上屆支出200多萬元,今屆料在300萬元以內,主要是喃嘸、戲班、棚架、飲食等開支上漲。
- 立委要求經濟部、高雄市府立即啟動安置意願調查,加速推動,市長陳其邁重申落實居民各項遷村保障,但居民說,重點在遷村條件,不在核多少經費,政府別老在選舉才釋放利多,「條件沒談妥,還是會拒遷」。
大埔廣福橋初建於清末年間,昔日太和及大埔墟原有林村河分隔,「七約」鄉親興建廣福橋連接兩墟市,振興附近一帶的經濟。 元崗村2025 這條行車大橋幾經變遷,在80年代被拆除,現時的行人橋是後來建立,保留了原來的石欄杆、橋躉,變成古色古香的中式紅柱綠瓦橋。 位於錦田清潭村背後的山谷,清潭水塘是分上下二塘的灌溉水塘,主要供應淡水給清潭和元崗一帶農地。 元崗村 兩個水塘以堤壩分隔,四周被蔥綠密林包圍,名聲不及附近的河背水塘大,假日也不算多人,環境清幽寧靜。 元崗村 位於大帽山及林村谷一帶的梧桐寨瀑布,是香港最有規模的瀑布群,更列入香港十大自然奇觀。
元崗村: 元崗村梁氏宗祠
小港區大林蒲沿海6里被煉油、發電及煉鋼廠包覆,飽受汙染及工安影響,2016年行政院向居民道歉,啟動遷村計畫,蘇貞昌在院長任內也核定遷村中長程計畫, 但條件始終談不攏,陳其邁上任市長後已開4場說明會,直到遷村經費核定,全案箭在弦上。 延宕多年的高雄市大林蒲遷村安置計畫,行政院昨核定,總經費800億元。 元崗村2025 立委要求經濟部、高雄市府立即啟動安置意願調查,加速推動,市長陳其邁重申落實居民各項遷村保障,但居民說,重點在遷村條件,不在核多少經費,政府別老在選舉才釋放利多,「條件沒談妥,還是會拒遷」。
元崗村: YUEN KONG TSUEN 元崗村222號
元崗村原居民代表梁浩深表示,太平清醮的歷史已難查考,但舉行最少逾百年,只有日戰時期停辦,村民在打醮中的角色很重要,因為大部分支出都從村民集資而來,上屆支出200多萬元,今屆料在300萬元以內,主要是喃嘸、戲班、棚架、飲食等開支上漲。 而俗稱「打緣首」的杯卜緣首為整個清醮揭開帷幕,他說會交由上天選出18名緣首,所有村內住戶(約150戶)可派出男性代表擲筊杯,擲出勝杯最多者可成首名緣首,其次者成第二緣首,如此類推。 成為緣首者,須在醮期參拜打齋超度,而首數名緣首,須拿其生辰八字往堪輿師那里用作擇日,為三晝四宵的清醮定出日程。
元崗村: 新界巴士遊:大埔元朗九大好去處
當年參與抗英的鄉民來自不同村落,雙方衝突由1899年4月3日開始,持續了半個月之久,以4月18日在八鄉上村石頭圍一役最為慘烈,由於鄉民的武器軍備落伍,無法抵擋駐港英軍,於4月19日宣佈投降,估計有多達450名鄉民陣亡。 梁氏成為八鄉中之大族,梁氏子孫除元崗村外,已經繁衍至橫洲西頭圍、十八鄉大棠村(彥和梁公祠)、屯門順風圍一帶及西貢,村中仍然保留傳統慶祝活動,包括每逢有族人添男丁時,祠堂均會點上燈籠慶祝。 還有每年農曆新年,正月十二至十六日,村中都會籌辦點燈儀式。 圓崗改名為元崗,令人想起元朗昔日的名稱「圓塱」,元朗一帶圓形的平原被群山包圍,所以被稱為「圓塱」,古時「元」和「圓」字相通,漸漸省略成為元朗。
元崗村: YUEN KONG TSUEN 元崗村67B號
猶幸是,下車後越過被發展的地帶,六百多年的古寺、香港最長的瀑布,仍默默地守護着香港;不少有心人將風格多元的餐廳小店帶入大埔和錦田小鎮,支持本土文化,為社區注入活力與熱情。 元崗村2025 1959年八鄉鄉事委員會獲香港政府按《社團條例》豁免註冊。 元崗村 1983年上村會址落成,1992年正式遷入上村會址。
元崗村: YUEN KONG TSUEN 元崗村99B號
當顧問公司在2004年初進行勘察時, 意外發現在近長江村一個路段及大江埔村另一個路段地下埋有一個宋朝市集遺址和一個明朝墳墓,各佔地約500平方米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古物古蹟辦事處證實發現宋代瓷器殘片 、明朝墓葬群及一個陶罐, 但在原址保護原則下不會主動進行挖掘,而路政署亦向元朗區議會要求改動原來的設計以免影響古蹟。 中國歷史教育學會主席梁炳華認為宋朝市集的發現有助了解香港在宋朝貿易的角色, 評估本地在歷史上的重要性[3]。 整個太平清醮活動,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現時八鄉二十六條村中,只有蓮花地和元崗村維持舉行打醮活動,而橫台山和上村等其他村落早已停辦了。 距離杭州市約70公里,湖州市安吉縣餘村,近年積極發展綠色鄉村旅遊,亦有專為「數字游民」而設的青年空間,提供住宿和工作空間,吸引年青人到當地工作創業。
元崗村: YUEN KONG TSUEN 元崗村83號
神龕刻有各類色彩斑斕的花卉植物,如梅花、青竹、牡丹、桃花和蓮花等,代表四季生生不息,寓意梁族開枝散葉。 梁氏宗祠的全面修復工程今年竣工,祠堂得以恢復昔日的光輝面貌和社會功能,繼續作為族人祭祖與進行宗族活動的場所。 今屆醮慶的首名緣首、旅居美國鄉僑侯宇軒稱,他在香港出生,在美國讀小學,記得讀書和工作時均有請長假返鄉參加打醮。 他笑言,學校老師、公司主管均不理解他不上學、不返工為打醮而請長假,但他說,鄉村傳統文化難以一言而盡,今次其弟帶美國籍友人觀賞醮慶,已見醮慶的吸引力。
元崗村: YUEN KONG TSUEN 元崗村48號
周日的元崗村十分清靜,有村民在修剪果樹,惟出入車輛甚多,逗留一會後進入清潭路。 路兩旁都是村屋居多,周圍無遮無擋,可遠望大帽山天氣雷達站。 大約走15分鐘見到橫在半空的大水管,其旁有溪澗,這時就知道距離水塘不遠,再走15分鐘抵達下清潭水塘。 元崗鄉公所背後原有1座圓形山崗,村莊因此取名圓崗,但由於村落不斷擴展,這座小山崗已被移平並發展成現在的休憩處,村名也隨之改為目前的元崗村。 梁氏族人源於廣東東莞,在 世紀期間,由12世祖梁國初帶同族人遷徙至新界,及後其子梁大成定居元朗八鄉並建立元崗村。
元崗村: YUEN KONG TSUEN 元崗村66H號
下午,喃嘸於醮棚打武禁壇,喃嘸誦讀赦書,然後將同七彩功曹馬火化以送達天庭,從而祈求上蒼赦免鄉民罪孽。 元崗村 翌日,重頭戲「祭大幽」,晚上10時許,喃嘸進行超幽法事至深夜約1時,隨後喃嘸於大士王前,進行分衣施食,大士王火化後,當日儀式正式結束。 儀式前,喃嘸曾千叮萬囑圍觀的村民,此刻,村民互相不能直呼姓名,只能以「喂」招呼,不然被叫的名字會讓孤魂野鬼「食」着。 隊伍在蓮花地受到當地龍獅隊迎接,蓮花地主要是郭姓和馮姓,70多歲的蓮花地鄉親與前來元崗村鄉親握手道賀,他們說與元崗村歷來關係友好,經常來往,又說蓮花地是五年一次打醮,去年已適逢其會。 另外,郭小姐抱一歲兒子來看熱鬧,她是在蓮花地出生,自小已愛看打醮活動,現雖是外嫁女在九龍返工,都會不時回來探父母。 在開始擲杯不足3分鐘,即出現驚喜場面,年僅20歲的村民李泳彤,一連擲出6個勝杯,而起哄場面在最后一刻又再出現,72歲村民黃錦聯運氣好得沒話說,共擲出9個勝杯,李及黃2人分別成為第二及頭名緣首。
元崗村: YUEN KONG TSUEN 元崗村390號
另一名住客說,「DN餘村」有很多年輕人一起生活和工作,大家經常見面交流,能夠激發創意思維。 楊小姐在元崗新村出世,今次與幾歲大的兒子及父母行香,讓兒子感受打醮歡樂氣氛。 元崗村原居民代表、建醮委員會榮譽會長張鎮發指今屆打醮有許多海外歸僑參與。 因50、60年代元崗村村民多去荷蘭謀生,如今回流者漸多。 他的二哥今次帶同女兒一家三口回港兩星期參與打醮活動。 二哥今年83歲,行香也行畢全程;雖然20多歲已去荷蘭共50多年,但每八年一次打醮必回港,由祖父至今代代都定居元崗,元崗是他的故鄉。
個人認為宗祠四周的高樓大接近,會破壞宗祠的佈局和環境。 元崗小山崗已經被移平,並發展成一個遊樂場,在矮牆一角有一個牌匾,寫著「此遊樂場由美國艾爾文(Walter Erman) 和李文燊(Albert 元崗村2025 Levinson) 先生暨元朗理民府於一九六九年贈與元崗村」。
元崗村: YUEN KONG TSUEN 元崗村127A號
18名緣首只用了大約1小時就全數選出,前來參與住戶代表有30多人。 首3名選出緣首,更獲主持打緣首者攜同祭品送返住所,拜祭祖先。 梁氏宗祠的全面修復工程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負責監督,主要包括更換已損毀的木構件及進行內外部翻新工程,於2006年竣工,並擇吉於2007年6月29日舉行重修開光典禮。
陳其邁強調,政府是以「先造鎮後遷村」理念來辦理大林蒲遷村。 民眾有先建後遷需求者,市府已規劃相關作法,並搭配由政府主導的「協力造屋」方案,與高雄市建築師公會合作,協助民眾自建房屋。 有自建困難的民眾也可由政府協助代辦代建,讓居民不需要為了興建房屋忙碌奔波,安心建造自己的房屋。
元崗村: YUEN KONG TSUEN 元崗村159C號
八鄉鄉事委員會是香港27間鄉事委員會之一,前身為「八鄉鄉公所」,於1949年正名為「八鄉鄉事委員會」,由區內30條村落之村代表組成,現時共有成員75人。 元崗村 2014年香港特區政府傾力覓地建屋,其中一個主要來源為元朗錦田南,當地目前以農地及鄉郊式發展為主。 規劃署於完成錦田南及八鄉土地用途研究後,建議在港鐵錦上路站及八鄉維修中心附近,合共釋放152公頃土地用作公私營住宅發展,其規模相比兩個太古城還要大,預料能夠為市場提供共約3.4萬伙住宅,足以容納約9.2萬人口。 元崗村 八鄉面積約有15.5平方哩,共有30條圍頭與客家村落,人口約3萬人。
另外,曾女士說她們住在這裏最數,因元崗八年一次及蓮花地五年一次打醮都來古廟拜祭,為村民帶來歡樂。 元崗村梁氏族人來自廣東東莞,於17至18世紀由12世祖梁國初帶同族人移居至新界,其子梁大成其後定居元朗八鄉,並建立元崗村。 及後梁氏子孫繁衍至屏山橫洲、十八鄉大棠村及屯門順風圍一帶。 元崗村梁氏宗祠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八鄉元崗村,建成至今已約200年,用作舉行祭祀、點燈、秋祭等傳統儀式及梁氏族人議事之所,2007年被列為法定古蹟[1]。 古寺座落觀音山,建於明朝宣德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初時為一所靜室,後來斬荊修葺擴建寺門,大雄寶殿歷十載寒暑而落成。
位於林村白牛石村林錦公路旁的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面積近150公頃,50年代由嘉道理兄弟成立,並在觀音山開闢試驗埸,教導農民在本地種植及飼養禽畜的技術,並低息貸款予農民,協助原居民及內地逃港的移民維持生計。 嘉道理農場輔助農民的角色隨本地農業息微已淡化,現時以保育與教育為主軸。 八鄉祖堂同益堂事後尋獲55名殉難的八鄉村民名字,在八鄉古廟旁邊興建烈士祠,祠內有兩塊木扁,上扁刻有烈士芳名27位,下扁28位另加一行古廟歷屆司祝神位,各烈士均被賦予「清處士」銜頭,同時另設一個神壇供奉無名女烈士。 拜祭完畢後,便在廟前以盆菜招待同益堂轄下各村60歲以上的男性村民參加。 據報早年更每人獲分派豬肉一斤,隨著時代發展,由1980年代末起,已改為燒肉,最近更以一封利是代替。
八字神煞中的驛馬代表旅行和移民,或者走動的能力,有驛馬星的人不能整天坐在寫字樓,常常「騰來騰去」。 若一個人的時辰八字中地支有多過一粒驛馬星,遠走他鄉的機會特別高。 談得再深入點,若驛馬透天干、或者驛馬逢冲,幾乎走硬。 建築業界評估,大林蒲遷村終於預算定案,日後啟動遷村後,加上捷運黃線開發,遷村計畫區與鳳山中崙一帶,可望進駐大量人口,對於區域房市租購需求與商圈活絡,都將帶來正面助益。 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希望遷村能夠落實居民各項權益保障「不是只有把房子搬到那邊而已」,他表示未來遷村的地點有包括醫院、學校、日托、日照等社福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