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村位於圓洲角西南,約二百多年前由一對來自廣東興寧的王姓夫婦所建。 位於圓洲角西南端的王屋村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由原籍廣東省興寧縣的王氏族人建立。 隨着沙田海不斷填土以發展沙田新市鎮,王屋村內很多古老建築已荒廢及被拆卸。 僅存的這間古屋約於1911年由王氏第十九代祖先王清和興建,樓高兩層,以青磚砌成,內有精美的壁畫和傳統裝飾,是圓洲角的歷史標記。 由藝術推廣辦事處策劃的「邂逅!老房子」藝術計劃展覽於明年一月一日起,連續四個星期日分別在孫中山紀念館、王屋村古屋、羅屋民俗館和三棟屋博物館展開。 計劃透過為場地度身設計的公共藝術,為其悠久傳統和歷史價值上貫以新的脈絡,給老房子寫上一則新故事。
在三楝屋尋找靈感的途中,她特別感受到客家人離鄉別井的漂泊,那份戚戚然的痛就與南音的憂怨非常相襯,因此與團隊一起創作和演奏出客家南音,為今次作品的聲音演繹之一。 此外,林嵐亦希望重現昔日的陳設,在中廳及三房故居等位置,以新穎的裝置如錄像、膠片及燈光等,把過去的故事與現代時刻如進入夢境般交織,連成為結着古今的一把鑰匙。 落選申請活化王屋村古屋的民協社會服務中心主席馮檢基批評政府主動推出王屋村古屋活化,最後又以該建築物不適合活化而剔除,政府有「玩弄申請人」之嫌。 而入標申請活化前粉嶺裁判法院為老爺車博物館的霍思達則指申請失敗或與財政安排有關,他強調全世界的博物館也不可能賺錢,政府不能純粹以財政作為批出標書的考慮,又指會改良後再入標。 東華義莊設立於1899年,是早期本地華人身故後暫時存放棺木之所,亦為海外華人提供回鄉安葬前的寄存服務。 義莊於2004年完成全面的修復工程,2005年獲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頒發亞太地區文物古蹟修復獎項,並為一級歷史建築。
王屋村古屋: 有一種藍染叫「沙田藍」? 藝術家林東鵬與村民探尋百年傳說真偽
倒是現在半退休了,到處探索身邊的事物,雖然是有點晚了,起碼還能在有生之年多看看山川,多了解歷史,多觀察事物,那就死而無憾了。 因為都市的發展,現今的王屋村已往後移至圓州角路的盡頭,離開王屋花園後步行約3分鐘便會看到王屋村的牌坊,村前一座王氏祠堂,可見其族人之連結。 門廳後是天井,天井右邊是浴室,左邊則是廚房,廚房內設有連煙灶的磚砌煙囪。 兩進的次間有睡房及儲物間,並加建有閣樓,以木托樑和板條支撐。
- 除了禦敵,村內仍可見家族痕跡例如祠堂和象徵官宦人家的外牆設計。
- 但他慨嘆回歸以來,現在的新界人好慘,特區政府對新界人有偏見,市區人不明白,以為新界人有特權,例如丁權,其實不是「畀」,只是安撫新界人。
- 較有錢會用青磚為材料,中間用木樑橫跨而屋頂上是用灰瓦鋪砌。
- 藏在舊區內的牛棚藝術村,處處散發著藝術氣息,紅磚建築是這裡的標誌。
他說英國於1898年向清廷租借新界,條約訂明不會干涉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及風俗習慣。 但他慨嘆回歸以來,現在的新界人好慘,特區政府對新界人有偏見,市區人不明白,以為新界人有特權,例如丁權,其實不是「畀」,只是安撫新界人。 入表申請丁屋,不一定可以起得成,首先要有地,至於轉賣亦是按市值補地價,至於入申請表后,就不可以申請公屋、居屋,首次置業優惠都無資格。 相比本港其他的客家屋古蹟,這屋的規模明顯較小,只是二進式的設計,第一進亦沒有閣樓。 王屋村古屋2025 林東鵬:生於香港,畢業於中文大學藝術系及英國聖馬丁藝術及設計學院藝術碩士。 現於香港設立工作室生活及創作,作品從思考個人到人文與社會之間的問題,主要以混合媒介作平面處理,作品為英美及香港多間機構及私人收藏。
王屋村古屋: 藝術家邂逅4座「老房子」 細訴一段段香港故事
較有錢會用青磚為材料,中間用木樑橫跨而屋頂上是用灰瓦鋪砌。 如果跨度大,中間會有兩條用整片花崗石造的八角柱支撐,這種方式在建築上稱為承重牆的結構,中國稱為山牆。 計劃邀請了四位本地知名藝術家石家豪、林東鵬、黃麗貞和林嵐,通過實地考察、地方史料、社區背景以及其個人經歷,分別在上述場地進行各類型的公共藝術創作。 車公廟供奉的車公相傳是一位懂得醫術的宋代元帥,得西貢蠔涌居民在當地建廟供奉,直至瀝源瘟疫肆虐,村民就到西貢蠔涌車公廟借來車公孫兒神像,疫症隨即平息。 現時善信參拜的新廟建於1990年代,位於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舊廟旁邊。
導實團帶領參加者透過實地考察此文物建築,瞭解本地華人社區面貌,以及本地與海外慈善團體的網絡。 王屋村古屋 石氏曾獲頒夏利豪基金會藝術比賽冠軍,於世界各地舉辦個展及聯展,當中包括三度參展香港藝術雙年展,並參與上海當代藝術館展覽、香港當代藝術獎展覽、上海美術館展覽及倫敦薩奇畫廊展覽等。 以前在沙田讀書,常常經過河畔花園,卻不知道附近有一間客家民居王屋村古屋,說來慚愧。 古屋是清末王屋村建築群剩下的最後一間民宅,兩進一天井三開式建築,以花崗岩建造。
王屋村古屋: 沙田王屋村古屋
儘管已有上百年歷史,但三棟屋一直是保存得最好的古蹟,1970年代因地鐵荃灣線工程,村民遷移,三棟屋改建為博物館。 博物館記錄了當年農村生活,也記錄了客家人離鄉不斷遷徙的歷史。 林嵐每當想起這種飄泊,就感到「戚戚然」,12歲來港至今住了段長日子,「視香港為家,身分卻總好像客。但住了30幾年,又會覺得自己其實是主人」。 在荃灣地鐵站附近的三棟屋博物館,有上百年歷史,原屬客家族群陳氏。 藝術家林嵐12歲來港,雖然不是客家人,但同樣感觸於「客」與「家」的關係。
王屋村古屋: 古蹟辦轄下10場地4.21重開 參觀須掃安心出行
經英人開發,廣九鐵路及大埔公路先后建成,王屋的交通要冲地位頓失,客旅生意亦成江河日下! 王屋村古屋2025 之后因經濟蕭條,有族人先后離鄉別往,向外遷徙,以謀生計。 王祥棟是王氏第二十一代傳人,他表示,沙田王屋村於清朝屬廣東省廣州府寶安九龍司(第六都)沙田坊(又稱瀝源)元(圓)洲。 清乾隆年間,王氏十五世恭醇祖攜其次子爵廷落籍於此,鄰村居民稱之王屋。
王屋村古屋: 沙田古屋活化條件太辣
抬頭一看,可見壁畫,雖因年代久遠而有些褪色,但無阻觀賞。 門廳和正廳的屋㮪可見寫有「百子千孫」字樣,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裝飾在屋內四周,透過這些小細節,我們可見屋主的細心。 香港歷史博物館與香港盲人輔導會合作,於「香港故事」常設展覽內為視障人士特別設計口述影像導賞服務,讓他們藉博物館的展覽,增進對歷史文化的認識。 香港歷史博物館與香港展能藝術會合作,於「香港故事」常設展覽內為聽障人士提供手語傳譯導賞及紙模型製作工作坊,讓傷健人士增進對歷史文化的認識。 油街實現與香港建築師學會及香港建築中心,策劃推行「玩轉『油』樂場」計劃。
王屋村古屋: 香港熱門餐廳
學院1962年遷往沙宣道,般咸道校舍由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使用,直至1971年書院遷往沙田。 1973年完成翻新工程後,校舍交還當時已易名的羅富國教育學院作分校,直至學院1997年併入香港教育學院並遷往大埔新校舍。 自2000年1月起,這幢歷史建築一直為般咸道官立小學校舍。
王屋村古屋: > 香港好去處搜尋
此外比較可惜的是屋內沒有擺放更多有關生活物品如椅桌丶櫃門等,僅有一個用作加工穀物的踏碓以及與房屋相連的爐灶較可反映當時的生活環境,且需要更仔細來觀察屋內的環境,例如部分地板為菱形的廣東階磚。 參觀完王屋後,別急著離開,不妨也觀賞一下王屋側面的牆身,以草尾灰塑為裝飾,非常雅緻。 再過一點就是王氏的祠堂,過去曾可清楚堂內神位,但現時則被遮蓋,僅可見祠堂三角頂。 看完祠堂後,可移玉步至王屋的左邊,近山邊有一個不顯眼的四方圍欄,是一井古井,現時已遮蓋井身,可見整個王屋附近的生活機能。 百年府第,本該擁有更多,雖然經過不少修繕,但實際上也失去不少。 石家豪惋惜道:「這棟大宅可能本身有些畫,也有一盞水晶燈,但全都已流失,如果有這些東西在裏面,其實是有型的。」他憶述在外國參觀的經驗,博物館都綜合了歷史與藝術,既是藝術品又是歷史文物,他那時就開始想像歷史和藝術的關係。
王屋村古屋: 歷史
近年以歷史及舊事物作為創作題材,將古今的影像及物件並置的方式呈現。 王屋村古屋2025 這幢老房子的壁畫和浮雕使他憶起故鄉的祖屋,引發藝術家追逐家族的歷史。 挪威傳教士原於內地向中國人和佛教徒傳道,後來受到戰爭影響,就在1930年把傳道工作遷移香港,並在沙田創辦道風山基督教叢林。
王屋村古屋: 歳月的故事 ─ 沙田王屋村古屋
「作為畫家,我盡量想做平面的東西給人看到,又要不影響本來的東西。」石家豪說屏風的構思,一則為了呈現畫作,二來也是家居本來就有的東西,與大宅匹配。 7組屏風分別以孫中山奔走及居住過的七個地方為題:生地廣東、少年時住過的夏威夷、維多利亞時的香港及澳門、日本、南洋諸地。 從廣彩到浮世繪,再到民國彩色玻璃,以精緻插畫一般的形式記載了孫中山的生平,也以豐富的色彩重現那些時期和角度。
王屋村古屋: 活化王屋村古屋條件辣
民宅內地面鋪設菱形圖案廣東大階磚,內外有精美的壁畫和傳統裝飾,正面牆身有精緻的灰塑、壁畫及巧手雕刻的簷板,山牆的簷壁以草尾灰塑裝飾。 客廳與天井之間有三道西式拱門分隔,通過前方門廳後是天井,右邊是浴室,左邊是廚房,內有連煙竈的磚囪,兩進的次間為睡房,建有木構閣樓。 前後進的明間牆身繪畫吉祥圖案壁畫,繫樑分別雕刻「百子千孫」及「長命富貴」等吉祥語句。 這間百年古屋樓高兩層,是傳統民宅,屬兩進、一天井、三開間式建築,主要以花岡石及青磚砌成,以木橡及檁條支撐牆身,配以瓦片構成金字屋頂。
鴉片戰爭前,香港、九龍仍為清廷管轄,設官衙於九龍城寨內,當時交通,只有靠水運由沙魚涌乘橫水渡至元洲王屋,再循陸路經沙田圍、九龍坳(今稱沙田坳),下慈雲山至九龍城。 藍屋建築群包括三幢歷史建築,分別位於灣仔石水渠街72、72A、74、74A號的藍屋、慶雲街2、4、6、8號的黃屋、景星街8號的橙屋,以及一片空置的政府土地。 根據導賞文字記述,十九世紀之時,王屋村曾是商旅雲集之地,而王氏族人亦是經濟富裕。 但可能由於大廳沒有陳列展示甚麼傢俱的緣故,現時看來,不也是一樣的家徒四壁? 倒是那屋裡屋外的壁畫,除了常見的吉祥像徵之外,畫作文字之間,流露着幾分儒雅的書卷氣。
各位知音人可透過網上直播一邊細聽南音,一邊觀賞日落時分的景色。 南音是用粵語說唱的曲藝,曾經是廣受歡迎的消閒娛樂活動,現在是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並已納入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今日新界因為現代城市發展的壓力,不少傳統的圍村的古老傳統村屋,已被拆建成三層高的村屋,現存的舊村屋不少是祠堂及神廟。 這些傳統建築的特點是它的建築結構,都是由左右兩邊兩幅磚牆作為主要支撐。
政府陸續收購了圓洲角及沙田圍的田地和魚塘,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區內大部分的村屋被拆卸,只剩下一間民宅古屋,被政府接管後,被納入休憩公園的發展範圍內,並於1989年把古屋列為法定古蹟。 林鄭月娥否認活化王屋村古屋是失敗經驗,強調活化法定古蹟限制雖多,但仍有空間注入新生命,今年內會探討是否將景賢里納入第三期活化計劃或以其他形式活化,但暫未有推出第三期的時間表,亦未物色納入第三期的歷史建築。 而當局會繼續活化及保育歷史建築的工作,包括本周內公布政府總部西翼的發展藍圖及將就虎豹別墅項目公開招標。 王祥棟於1939年在香港出生,原跟隨父母在市區生活,父親是位教師。 直至1941年日本占領香港后,因避難回鄉下王屋村,在村中度過快樂的童年。
在三棟屋這座老房子裏創作,林嵐既是主人又是客人,為的只是創造一個「夢」。 林嵐: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研究院及教育學院,現於香港藝術學院任教,主力創作大型混合媒介雕塑作品及裝置。 林嵐積極參與本土及海外不同的公共和社區藝術計劃,除個人展覽,亦多次獲邀參加本地及國際展覽,以及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留駐計劃。 計劃籌備時,石家豪以「搵人包圍孫中山」為題,在網上招募年輕藝術家做助理。
車公廟是具代表性的傳統風俗,很多善信都會在新春參拜車公並轉撥風車,祈求好運到來。 專為本地註冊非牟利機構及慈善團體而設,由香港歷史博物館統籌,於各社區中心內進行工作坊,讓不同社群的市民參與及分享博物館公眾節目。 讓孩子從小生活於鼓勵閱讀的環境,讓讀書會文化在香港的社區生根發展,推廣親子讀書計劃,協助家長在社區籌組幼兒讀書會,讓親子閱讀從小開始。 一套關於時裝的紀錄片,講述三個不同領域的巨人,如何因為一場策展而走在一起。
王屋村古屋: 為歷史添上色彩 孫中山紀念館
隨住沙田海不斷咁填土去發展沙田新市鎮,王屋村好多古老嘅建築已經荒廢同拆咗。 王屋村古屋 剩番嘅呢間古屋大概喺1911年由王氏第十九代祖先王清和起,古屋樓高兩層,用青磚砌成,裡面有精美嘅壁畫同傳統裝飾,係圓洲角嘅歷史標記。 香港政府喺1984年接管咗王屋民宅之後,喺隔離起咗王屋花園,更喺1989年12月22號將王屋民宅評為香港嘅法定古蹟。
蔣匡文博士畢業於香港大學,是執業註冊建築師,香港政府認可人士及中國一級建築師。 少年時對中國古建築文化產生興趣,拜術數大師王亭之為師,為其首徒。 對中國文化掌故有所研究,常運用於其建築創作之中,著作甚豐,現為月刊專欄作家及網台節目主持。 警署建於山崗上的戰略位置,可以俯瞰沙田區,日佔時期曾作日軍司令中心。
王屋村古屋: 重新詮釋 勾勒新舊家的回憶 邂逅香港百年老房子
黃偉綸表示,保育歷史建築不能單靠政府投入資源,當中必須與社會各持份者,包括私人歷史建築業主及廣大市民攜手合作,加強社會整體對歷史建築保育的認知和重視。 在此,我特別感謝古物古蹟辦事處的同事和般咸道官立小學的師生、家長和校友們,致力保存這座古蹟,並推廣文物保育,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王屋村古屋 王屋村古屋2025 黃偉綸表示,般咸道官立小學有著弧形的外牆,線條簡單,但極具特色與美感。 這幢戰前落成的建築已有80年歷史,昔日為專上學院校舍,現時為般咸道官立小學校址,一直用作教育用途。 現時主樓外牆正門入口仍隱約看到昔日「羅富國師範學院」英文名稱的痕跡。
王屋村古屋: 王屋村古屋
一眾年青而活力充沛的本地建築師透過展覽及別具創意的活動,表達他們對社會發展、城市建築等議題的想法和意見。 建築師會帶大家由油街出發,一起行山一邊認識香港特式建築。 為了交班費,兩名窮苦學生打算爭奪孫中山銅像,並將它偷走再變賣! 王屋村古屋 王屋村古屋 是次電影放映會特設於孫中山紀念館舉行,而擺放在該紀念館門外的孫中山先生銅像,亦以孫中山先生年青時在港求學、朝氣勃勃、滿懷理想的模樣為依據而製作。
王屋村古屋: 首頁 > 沙田今昔 > 今日沙田 > 文化遺產
在繁華現代化的香港社會,能夠保存至今的百年古宅委實不多! 王屋村古屋,又叫「王屋村民宅」(英文:The Old House at Wong Uk Village),係喺香港沙田圓洲角西南端。 王屋村喺清朝乾隆年嘅時代(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年)由原籍廣東省興寧縣嘅王氏族人起嘅。 十九世紀嗰時,由廣東南下九龍嘅旅客同貨物都以圓洲角為交通中心點,王屋村就成為咗商旅嘅貿易站,直至到十九世紀尾先開始末落。
王屋村古屋: 新界青磚建築有學問
除網上講座外,重新開放的場館內所有互動式展品及公眾節目仍然暫停。 古物古蹟辦事處今(1日)宣布,元朗新田大夫第、元朗下白泥碉堡、沙田王屋村古屋、大埔上碗窰村碗窰展覽、馬灣芳園書室、黃竹坑新圍十號(只於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開放)、大嶼山東涌炮台展覽中心及西貢東龍洲炮台展覽中心將於明日(2日)重新開放。 為配合今年香港博物館節主題「漣」,是次活動特別挑選約於1911年興建的沙田王屋村古屋,舉辦兩場清新音樂會。 多隊各具風格的本地樂隊組合,結合藝術家林東鵬的環境裝置,讓觀眾穿越古今,在樂韻中與老房子邂逅,感受不一樣的藝術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