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香港的註冊建築師,就要通過由香港建築師學會(HKIA)及建築師註冊管理局(ARB)舉辦之專業測評,俗稱「考牌」。 而要獲得考牌的資格也不容易,首先要完成HKIA 香港建築師2025 及 ARB 認可的建築學專業課程。 在香港提供認可課程的學校有四間,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及珠海學院。
- 完成四年建築學學士和兩年碩士課程後,再有兩年或以上建築相關工作經驗,才可申請考核。
- 1990年代起,一些住宅樓宇亦以摩天大樓形式興建,部分住宅樓宇的高度比一些國家最高的辦公室大廈更高。
- 作為專業建築師,除了履行法定的責任外,學會會員還要遵守一套專業操守守則。
- 從實用出發,加上幾何外形,為教堂添上不少摩登感覺。
- 可是,作為現代建築的中心,很多古老的建築物都被拆卸讓出空間給新的建築物。
- 學生可享用建築學院各項專門設施,包括24小時開放的建築學圖書館、數碼設計工作室、模型製作室,以及獨立的設計工作空間。
- 成立於2015年的AaaM 建築設計工作室積極透過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室内設計、裝置藝術、策展等工作探討和體現建築作爲人與人溝通互動媒介的可塑性。
希望成為建築師的學生,時間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一般由入學到獲得專業牌照約7至8年時間。 建築學出路多,學生可以從事設計﹑經濟﹑教育﹑機械工程﹑資源科技等方面。 註冊建築師主要負責 Project Management及行政工作,管理範圍不單單是設計,整個項目的統籌;包括技術、經濟、功能、造型及最重要是明白和滿足客戶等,所以要成功考取建築師牌必需深入了解相關的法例、工程及建築合約等內容。
香港建築師: 建築者言
與美國的常春藤盟校不同的是,他們皆由國家資助,其目的是要代表這些機構的觀點、遊說政府國會、提出研究報告來支持他們的立場。 別以為建築師只需要在辦公室畫圖,其實什麼都要做! 工作內容非常廣泛,籠統而言,可分為建築設計、監督和規劃三個大方向。 不過該會在9月3日於 香港建築師 Facebook 發帖祝賀的內容直接預祝65周年,惹起網民批評和質疑學會刻意迴避「六四」等政治敏感詞。
有兩年工作經驗後便可考牌成為註冊建築師,起薪大約每月四至五萬。 隨後按年加薪,再根據不同公司的升遷制度和個人工作能力與經驗,成為高級建築師、經理、高級經理及董事。 上述為私人公司的薪酬和晉升階梯,均會因應公司的規模或類型而有所不同。 香港建築師 香港建築師學會前身是香港建築師公會(The Hong Kong Society of Architects),由27位建築師於1956年組成,成立旨在提昇建築設計、促進和輔助各種相關藝術及科技知識的汲取。 在中國,過去是國有企業單位建築設計院,現均改制為股份制企業單位工作,但也有少數其他專業的精英會偶爾客串建築師的職業。 中國現今實行國家註冊建築師制度,分一級註冊建築師和二級註冊建築師。
香港建築師: 歷史
工作室課程亦與必修科目相輔相成,讓學生從掌握基本概念開始,逐步發展至項目設計。 最後一個工作室則把學生以往所學的知識和主題融會貫通,應用到綜合建築設計項目上,成為他們的畢業作品。 「我們的學生在業界中獲得高度評價,這與我們豐富且綜合性的課程有關。我們提倡以創意思維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關心建築在社會和社區裏發揮的作用。我們的工作室課程是通向未來建築專業的重要橋樑。」學院院長戴敦寧教授說。 在香港,建築師的註冊由建築師註冊管理局按香港建築師註冊條例監管。 有志成為香港註冊建築師的建築學畢業生,在完成必要的實習工作後,可參加學會和建築師註冊管理局每年定期共同安排的專業測評。 通過測評的人士可成為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而根據香港建築師註冊條例,此學會會員資格亦符合香港註冊建築師的註冊資格要求。
課程讓學生從討論、設計過程中發現及發展設計技巧,提高個人的審美與道德修養。 透過選修科目及相關學科,學生獲得更加充實的建築學專業修習。 他們也可參與國際性的建築設計工作室、海外遊學團和交流計劃,加深文化體驗。 學生可享用建築學院各項專門設施,包括24小時開放的建築學圖書館、數碼設計工作室、模型製作室,以及獨立的設計工作空間。
香港建築師: 中國傳統建築
有80多年歷史的嘉頓中心,出自現代建築先驅朱彬的手筆,見證了香港戰前戰後的艱辛歲月和經濟轉型。 在香港,擁有1930年代的現代豎直線條及德國包浩斯風格的建築物只有中環街市和僅餘外殼和前半的舊灣仔街市。 灣仔街市是由當時工務局內的英籍建築師所設計的,而且還有一點裝飾風藝術運動後期那種摩登流線型建築外貌的風格[4][5]。 由於土地有限,很少市區內的歷史建築能夠保存下來。 可是,作為現代建築的中心,很多古老的建築物都被拆卸讓出空間給新的建築物。 香港建築按風格可以粗略分成中國傳統建築、歐美建築及現代建築。
- 學會成立的首要目的,是為了
- 至於為什麼教堂仍沿用上世紀30年代的建築風格,黎雋維認為至今仍是一個謎,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香港蛻變為現代城市,教堂建築也出現明顯變化,像九龍華仁書院聖依納爵堂和油麻地基督教信義真理堂,都是現代建築的好例子。
- 然後,累積至少2年在註冊建築師監督下的工作經驗,再參加第三階段的專業建築師考試,包括提供工作證明及相關文件等,並通過專業面試,方可向建築師註冊管理局申請註冊。
- 建築師通常為建築投資者所僱傭並對其負責,而不是建築施工者。
- 香港樓宇密集建築條例相對嚴格,建築物必須達到指定的安全水平。
- 這些摩天大廈中包括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環球貿易廣場、中環廣場、中銀大廈、中環中心、擎天半島、朗豪坊等等。
基礎/文憑課程在大學校園內上課,學生可及早適應大學生活。 註冊詳情請參閱《認可人士、註冊結構工程師及註冊岩土工程師作業備考》APP-7及「申請須知GN-BA1」。 香港建築師2025 黎雋維向來主張建築與社會、經濟及文化有著密切關係;觀賞建築時不妨代入當時的社會脈絡,將更能體會舊建築的精髓,也可以更深入認識香港歷史。
香港建築師: 建築師註冊條例及更多
完成四年建築學學士和兩年碩士課程後,再有兩年或以上建築相關工作經驗,才可申請考核。 根據英國《建築師法案》,通常只有通過7到8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認可的三階段建築師教育的人才能被稱為「建築師」。 而其它的建築設計工作者只能被稱為「建築設計師」。 在第一階段,學生必須先完成該會認可的建築學學士課程,為期3到4年。 香港建築師 香港建築師2025 隨後進入第二階段,便是就讀認可的二年制建築學碩士課程。
香港建築師: 學會的宗旨
聽起來要有三頭六臂才能完成工作,難怪不少建築師日日加班,絕不是想像中的畫面:畫完設計圖就收工。 各邦的規定略有不同,但必須先完成碩士學位,方得參加第一階段資格考試,合格後成為實習生,在建築師事務所及相關企業實際工作2到3年,再參加第二階段資格考試,合格後向所在邦的建築師公會註冊,方能以建築師身份執業。 作為專業人士,建築師的薪酬很不錯,晉升前景也很明朗。
香港建築師: 建築獎項
建築師一般在專門的建築事務所工作或從事相關教學科研。 開埠初期,中環太平山街附近人口急增,人們開始大量興建唐樓解決居住問題。 唐樓不少混合中式及西式建築風格,常以西式的石柱及裝飾花紋配以中式的小型露臺。 由於當時的建築技術所限,一般唐樓都屬3至4層高,分為前、後座,前面設有騎樓,部分則設有露臺,樓底比現代住宅建築為高。 唐樓沒有電梯,只有樓梯連接各層,很多舊式唐樓沒有廁所設施。 隨著香港人口不斷上升,城市不斷向西環、銅鑼灣及九龍各區發展,唐樓在這些地區不斷湧現,直到香港政府推出公共房屋政策為止。
香港建築師: 註冊(註冊建築師名單)
然後,累積至少2年在註冊建築師監督下的工作經驗,再參加第三階段的專業建築師考試,包括提供工作證明及相關文件等,並通過專業面試,方可向建築師註冊管理局申請註冊。 建築學的核心課程由六個設計工作室組成,程度按步遞進,並輔以人文、科技、設計傳意和專業實踐等科目。 學院課程內容廣泛,以建築設計作為重點,在學生參與實習前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建築知識和技能。
香港建築師: 申請資格
建築與人類的居住環境息息相關,從房屋到城市,涉及各個層面及規模。 為滿足人類對居所和生活質素的追求,建築學創建不同空間,供社交、工作及獨處之用。 建築師著重美感,腦內總有天馬行空的想法,但未必所有都能付諸實行,最後的成品也要經過不同單位的溝通才達成的。 除了在辦公室埋頭苦幹畫圖外,建築師也要持續前往工場現場,監督工程的進度,包括工程質量、施工安全等,以確保落成的建築物符合圖則及有關條例。 作為專業建築師,除了履行法定的責任外,學會會員還要遵守一套專業操守守則。
香港建築師: 政府建築
學會表示本地文化有「逢5或10」作慶祝的傳統概念,沒有其他含意[1];而學會會長李國興希望外界不要過分敏感,強調學會一向只依照專業做事,沒有政治考慮[2]。 學會積極參與國際建築師協會 (UIA)、英聯邦建築師協會(CAA)、亞洲建築師協會(ARCASIA)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APEC)等國際専業組織的活動,以促進交流有關建築學各方面及建築専業有關連的事宜的資訊和觀念。 首個得到認為的摩天大廈就是建於1935年的前匯豐總行大樓,當時已經設有空調,是香港首座裝有空調的建築物。
香港建築師: 專業先修學位
興建於1965年的美孚新邨標誌著私人屋苑時代的開端。 首個為中產階層而設的大型私人建築項目就是1972年由太古公司負責的太古城[6]。 香港建築師2025 太古城的設計重點是沒有把土地浪費在銅像或地標身上[7]。
香港建築師: 建築師
新安縣沿海一帶有不少以捕魚為生的漁民和水上人聚居,故今天香港建有很多觀音廟、天后廟、侯王廟,用以保佑平安。 在清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前,本地人(新界五大氏族)已在今天的香港境內定居。 在清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後,很多客家人遷入原属本地人的元朗、北區、西貢、荃灣、大埔及沙田等地,双方发生土客械斗,為了保衛领地,建造了不少圍村。 香港著名圍村有元朗錦田吉慶圍、上水鄉內的上水圍、由彭氏家族興建的粉嶺圍和九龍新蒲崗東光道的衙前圍村。 假如同學未能直接入讀學士學位,則可修讀學校提供的基礎課程或文憑課程,完成後直接入讀大學1或2年級。
香港建築師: 註冊申請
成立於2015年的AaaM 建築設計工作室積極透過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室内設計、裝置藝術、策展等工作探討和體現建築作爲人與人溝通互動媒介的可塑性。 工作室項目分佈於香港、中國大陸、新加坡、東南亞等地,並透過於香港及内地的多個紙媒及網媒平台專欄發表文章推動普及建築文化,致力把不同性質大小的設計和研究項目中的創新概念應用和演化,為客戶提供創新設計方案。 工作室的項目廣獲獎項和國際認同,包括日本Good Design Award – Best100,亞洲DFA Award,韓國K-Design Award,AD&P Award, Perspective 40under40 等。 學會成立的首要目的,是為了
香港建築師: 香港建築師學會
本地現存的中華文藝復興建築不在少數,除了聖馬利亞堂,還有土瓜灣聖三一座堂和沙田道風山叢林。 至於石硤尾聖方濟各堂,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落成,圓拱形大門以中式書法寫上「天主堂」三字;進入聖堂後,因為所有樑柱都被藏起來,人們的焦點就會放在祭台上以彩繪玻璃刻畫的聖人事跡。 至於為什麼教堂仍沿用上世紀30年代的建築風格,黎雋維認為至今仍是一個謎,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香港蛻變為現代城市,教堂建築也出現明顯變化,像九龍華仁書院聖依納爵堂和油麻地基督教信義真理堂,都是現代建築的好例子。 要欣賞建築,其實不限於設計特色,每座建築背後所代表的時代同樣重要。
香港建築師: 香港
制定這守則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學會會員的專業操守,行事持正,維持建築師專業的地位以及遏止業內的不名譽行為。 會員一經確認違反守則或行為不符專業操守,可遭受譴責、暫時吊銷甚至開除會籍。 這樣方可確保香港建築師學會的會員向公眾提供高質的專業服務水平。 戰後香港人口急升,以前的舊式唐樓已經不勝負荷,政府開始容許商業及住宅並存的樓宇,亦即法例中的綜合用途建築物。
– 推廣建築學的一般發展並促進及幫助各界人士獲取與建築學有關的各類藝術及科技知識。 香港建築師2025 – 提高香港建築學及學會會員所提供的專業建築服務的水平。 在馬來西亞,要成為建築師,必須先擁有馬來西亞建築師委員會(LAM)認可的本國或外國學歷,再通過三階段建築師考試,期間獲得至少兩年實務經驗,方可正式註冊為建築師。 通常而言,取得建築師資格必須經過特定的學位審核以及專業鑑定,具體條款參閱各國建築法規。 香港建築師 獲得建築學相關學位的人,必須通過考試才能獲得建築師的執業資格。
香港建築師: 建築師眼中的香港舊建築、新角度
建築學是一門組織空間的學問,小至室內設計,大至城市規劃,都是其學習範疇。 建築必須以人為本:空間設計務求改善人類的生活、建設健康城市,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自然和建築環境。 香港建築師 建築師既要平衡商業考慮,以符合客戶的要求,同時也要嚴格遵守建築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