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簡稱 HPV 疫苗,又稱子宮頸癌疫苗)是一種預防性疫苗,能預防子宮頸癌及其他因感染 HPV 而引致的癌症和疾病。 在香港,約九成的子宮頸癌是由 HPV-16, 18, 31, 33, 45, 子宮內膜癌香港2025 52, 58 型病毒感染而引起。 九價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能覆蓋以上七種 HPV 基因型。 醫療技術發展日行千里,現時可為子宮體癌病人進行的微創手術包括單孔腹腔鏡手術及陰道自然孔洞內視鏡手術。 前者只需在患者肚臍上開一個切口;後者更能在陰道內完成手術,完全不會造成可見的腹部傷口。 醫生: 子宮內膜癌 於女性常見癌症排第四位,都是較高的位置,而第一位是乳癌,第二是大腸癌,第三是肺癌,而且子宮內膜癌的新症數字是不斷上升的。
但對老年患者或合并有嚴重內科疾患不能接受手術治療或禁忌手術時,放療仍不失為一種有一定療效的治療。 腔內照射,目前多採用137CS、60CO等,鐳已基本廢棄。 據國內伍毓珍等報告,腔內放療常用子宮填塞法,其術前填塞併發症低,為1%。 體外放療可按原發灶及浸潤範圍,個別具體對待,如宮旁或盆腔淋巴結轉移灶,可按宮頸癌術前放療。 子宮內膜癌香港2025 Bickenbach已有定論,單純手術治療效果優於單純放療,其5年治癒率,手術治療比放療高出20%。
子宮內膜癌香港: 子宮頸癌期數及存活率
由於脂肪組織製造過多的雌激素,高濃度的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生長,長期下來造成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和子宮內膜癌風險。 子宮內膜癌是源自於子宮內膜的癌症,屬子宮體癌最常見的一種。 子宮體癌可分為位於內膜的子宮內膜癌,以及位於子宮肌肉層的子宮惡性肉瘤。 該癌為歐美女性最常見的婦癌,台灣則於 2011 年竄升為婦癌發生率之首。 三日後,黃女士接到診所的來電,表示她需要會見她的婦科醫生。 子宮內膜癌香港2025 醫生向她解釋說子宮內膜抽吸物顯示她患有子宮內膜樣腺癌,並將她轉介至婦科腫瘤科醫生作進一步治療。
- 韋布表示,有必要對這項研究反映出的保護效應做進一步探究,從中甄別出降低子宮內膜癌風險的關鍵因素,助力攻克這一癌症。
- 吸煙人士、子宮頸癌患者和愛滋病帶菌者亦是患外陰癌的高危人士。
- 她的婦科醫生於是在其診所內為她進行子宮內膜抽吸術,並將所得樣本送往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
- 目前認為這可能與逐漸增加的高齡人口與節節攀升的肥胖人口比例有關。
- 對於早期患者,手術目的為手術-病理分期,準確判斷病變範圍及預後相關,切除病變的子宮和可能存在的轉移病灶,決定術後輔助治療的選擇。
- 化學治療藥物大多使用靜脈注射或口服,能殺死大部分身體部位的癌細胞。
MRI可較清晰地顯示子宮內膜癌的病灶大小、範圍,肌層浸潤以及盆腔與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情況等,從而較準確估計腫瘤分期。 CT對於軟組織的分辨率略低於MRI,因此在具有條件的醫院,應用MRI術前評估者較多。 (3)疼痛 子宮內膜癌香港2025 癌灶和其引發的出血或感染可刺激子宮收縮,引起陣發性下腹痛。
子宮內膜癌香港: 子宮內膜癌數字上升
然而,臨床上有一成患者確診時癌細胞已轉移,治療主要是化療,但預後較差。 幸好現時已有標靶免疫治療組合,作為女性的治療選擇,有助延長存活期。 黃女士今年 60 歲,育有兩名子女,亦有一名孫兒。
- 體內放射治療是將放射源置於癌症內部或附近,在子宮頸癌治療中,放射源會放置在陰道或子宮頸內進行。
- 它也可以幫助醫師在最小損害情況下獲取子宮內膜內層的細胞樣片(不像刮宮術那樣有損害性)。
- 子宮內膜癌與其他的癌症處理有些少不同,因為即使是後期的子宮內膜癌,病人最終都是需要切除子宮,因為如果腫瘤一直存在於子宮內,就不能解決流血的問題。
- 子宮內膜癌好發的高風險族群包含:五十到六十歲女性、排卵異常、肥胖、糖尿病患者。
想了解更多子宮內膜癌,不妨參考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寛耀醫生的意見,小心提防這個徵狀不明顯的癌症。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婦產科學系講座教授顏婉嫦醫生說,近年香港女性不生育或遲生育、加上本港糖尿病個案增加、肥胖人口增加等,這些也會增加患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子宮內膜癌是惡性腫瘤的一種, 最新2018年子宮體癌新症數字逾1100宗,是本港第四常見的女性癌症,十年間增加七成,比子宮頸癌更多。
子宮內膜癌香港: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得到子宮內膜癌一定要切除子宮?
如果子宮內膜健康狀況有異常,則需要進行宮腔鏡檢查。 要確定癌細胞影響的範圍,還要配合影像掃描如電腦斷層掃描(CT)或磁力共振掃描(MRI)等。 子宮內膜癌一般生長都比較緩慢,而且不易擴散到其他組織,所以大部份早期的子宮內膜癌患者都可以透過手術切除腫瘤、放射治療(即電療)及荷爾蒙治療來醫治,而治癒率可達八至九成以上。 子宮內膜癌香港 當腫瘤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時, 晚期子宮內膜癌可能需要考慮使用藥物治療。 子宮内膜癌藥物發展相對其他癌症慢,所以以往都以傳統化療為主,而近年有一些新突破如標靶藥物配合免疫療法的綜合治療,或成子宮内膜癌患者新希望。 子宮內膜癌是香港現時發病數字最多的一種女性生殖系統癌症,一旦確診,標準的治療是做切除手術。
子宮內膜癌香港: 如何接種 HPV 疫苗?
盆腔器官清除手術:盆腔器官清除手術通常是子宮頸癌復發時才會進行,手術中需要切除盆腔內所有器官,包括子宮頸、陰道、子宮、卵巢、輸卵管、膀胱和直腸。 子宮內膜癌香港 更年期常發生月經紊亂,尤其子宮出血較頻發者,不論子宮大小是否正常,必須首先做診刮,明確性質後再進行治療。 山東省立醫院曾不一子宮內膜癌患者,年僅26歲,月經過多3年,按功能性子宮出血治療無效,最後診刮證實為子宮內膜癌。 所以年輕婦女子宮不規則流血治療2~3個月無效者,也應進行診刮辨明情況。 如果為宮頸腺癌誤診為子宮內膜癌,而按一般子宮切除處理,顯然不妥;若為子宮內膜癌而誤作子宮頸腺癌處理,也非所宜。
子宮內膜癌香港: 子宮內膜癌有甚麼症狀?
港怡亦與香港大學及其他主要的醫療機構合作,積極參與新技術和儀器的研究,務求在將病人創傷盡量減至最低的同時,亦不會影響存活率。 在所有這些正進行的研究和技術改進的過程中,我們時刻都將病人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在港怡醫院,主診的婦科腫瘤科醫生會得到由婦科腫瘤科、臨床腫瘤科、腫瘤外科、腫瘤內科、放射科和病理學專科的醫生所組成的跨專科團隊的支援。 這個跨專科醫生團隊會組成一個婦科腫瘤學委員會。 子宮內膜癌香港2025 自醫院成立以來,婦科腫瘤學委員都會每月定期舉行會議,並歡迎所有對治療婦科癌症有興趣的醫生參加。 醫學界至今未能確定卵巢癌的成因,但發現以下女性患癌風險較高:45歲以上、從未生育、不能生育、性早熟,或較遲出現更年期、家族有遺傳性的乳癌、卵巢癌或非息肉結直腸癌。
子宮內膜癌香港: 香港第四大女性癌症殺手子宮內膜癌 ,早期無病徵? | 黃曉恩醫生
雖然50歲以上的病例較多,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5歲,但近年年輕如30、40歲都有確診病例。 臨床腫瘤科專科張明智醫生指,非停經婦女才需緊張,年輕婦女亦需加強病症意識、小心提防。 近97% I型早期患者有或多於5年的生存年期。 多項國際研究指出,混合性口服避孕藥有效減低忠上子宮內膜癌。 長期服用避孕藥的女性(超過10年)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非避孕藥使用者的三分之一。 最近,有醫院與大學及創科公司合作,引入全新的內視鏡機械臂系統,以取代傳統的腹腔鏡設備進行上述兩種微創手術,為患者帶來更多選擇。
子宮內膜癌香港: 服務範圍
醫 生 會在 其陰 子宮內膜癌香港 道 及 子宮內 (若 子 宮 仍 未 被 切 除 )放 置 能 發 出 輻 射 子宮內膜癌香港 的 導 管 , 以進行治療, 病人一般需接受一 至數次治療 ,期間或需住院。 (星島日報報道)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早前的分析指,女性患癌風險持續上升。 而子宮體癌是本港第四常見的女性癌症,十年間的個案數目增加七成,數字較子宮頸癌更多。 子宮體癌的其中一個明顯病徵是下體出血,但不少女性或誤以為是經期紊亂而忽視病徵。
子宮內膜癌香港: 【女性癌症】子宮內膜癌年輕化6類女性屬高危 醫生:陰道異常出血是明顯警號
其他子類的子宮內膜癌很難發現,比如子宮乳頭狀漿液性癌和透明細胞癌。 最近研究顯示,血清p53抗體的檢測可以用於識別高風險的子宮內膜癌,此外c2erbB22、CD44v6、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受體 免疫組化檢測也可以用於診斷。 子宮內膜癌香港 子宮鏡檢查能夠實現子宮腔的直接可視化,且可以用於檢測損傷或腫瘤的存在。
子宮內膜癌香港: 香港逾11萬駕駛者年過60歲 高齡司機續牌應收緊體檢要求
(1)出血 子宮內膜癌香港 不規則陰道出血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症狀,常為少量至中等量的出血。 在年輕女性或圍絕經期婦女常誤認為是月經不調而被忽視。 這幾個不同的例子告訴我們定期的婦科檢查非常重要,只做子宮頸細胞檢查並不是婦科檢查的全部,還應該有婦科盆腔超聲波,女性月經不規律或者收經有出血一定要看醫生。 家族中有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腸癌的話更加要定期檢查這些器官。 不論接受過哪種治療,大多數醫生會建議患者在子宮頸癌治療後,應定期接受柏氏抹片檢查。 完成治療後的病人亦應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健康飲食、定期進行運動鍛煉、保持健康的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