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印度士兵及水手看準商機,紛紛在警察局附近的街道擺賣舊貨品,久而久之,荷李活道的摩羅街古董店林立,形成摩羅街,以樂古道為界,分為摩羅上街及摩羅下街。 香港開埠初期,人口急速澎漲,英政府從印度孟買招募步兵到香港轉任警察,當時香港人喜歡稱印度人為「摩羅」(源自古代對中東來華的伊斯蘭商旅的稱呼Morramen),故印度及巴基斯坦籍貫差役被俗稱為「摩羅差」。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香港各區不少商場都是寵物友善,九龍狗商場有圓方、Mikiki,港島狗商場則有赤柱廣場,部分狗狗商場不但有寵物專用設施,更開設了狗可入餐廳。
- 文武廟旁的列聖宮,顧名思義,擺放了諸位聖人及先人牌位的地方,主要神祇是觀音娘娘,也有供奉財神及其他大小神祇。
- 如有天櫻花正開,大家便要把握一瞬即逝的花期,感受初春花盛的氣息。
- 由於天子之倡導而民間景從,積久成俗,至今仍奉行不替。
- 後殿正中供奉文武二帝,左側
上環荷李活道124 號至 126 號,有一間歷史悠久的文武廟,約於1847年至1862年間落成,屹立至今逾百年,見證着香港的變遷,目前已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迹。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1908 年,港英政府制定《文武廟條例》,正式將荷李活道文武廟的管理權交予東華醫院。 每年東華三院董事局與社會賢達仍會齊集於東華三院文武廟內舉行秋祭典禮,禮拜文武二帝,同時又為香港祈福。 建於光緒十七年(1891),由當時的七約鄉民集資興建,作為七約鄉公所辦事處;至1954年新鄉公所落成後,該廟改為供奉文武二帝。 大魁夫子(斗魁)原為北斗七星一至四顆總稱,因魁首有第一之意,因此文昌星君乃成為學子膜拜的對象,供奉他可望功名順遂,陞官發財。
荷李活道文武廟: 香港巴士大典
考季來臨時考生將其准考證和供品齊供上桌,供品取諧音或表意義,如橘子表吉利、青蔥表聰明、金棗表金榜題名、芹菜表勤讀、菜頭表好采頭、桂花葉表貴人助、圓形水果表圓滿等。 而一般祭品:生菜、芹菜、生果、臘燭一對、長壽香三枝、文昌衣寶一份、壽金等。 清代所定祀典,除崇祀大成至聖孔子先師外,左建文昌廟,右建關帝廟,以為文事武功之表率,均在崇祀之列,定每歲春秋二祭。 荷李活道文武廟 由於天子之倡導而民間景從,積久成俗,至今仍奉行不替。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有社祭之舉,春祈而秋報,四季之中,春天為萬物孕育滋長之期,春祭者,所以祈膏雨,望五穀豐熟。 文武廟首次舉辦神靈出巡可追溯至同治十一年(1872),那時為慶祝東華醫院開幕。 當日一班倡建總理、協理和值事穿上清朝官服先到文武廟參拜,然後用神輿迎請文武二帝像出廟,在儀仗隊陪同下,經過華人社區前往普仁街的東華醫院大堂,當時所走的路程很短。 文武廟(Man Mo Temple)巴士站,位於港島中西區上環荷李活道文武廟對面,是一個東行單向路邊分站。 中環與上環,一動一靜、一快一慢、一新一舊,相差甚遠,卻偏偏像糖黐豆般形影不離,相輔相成,而荷李活道則是一條將兩區串連起來的重要街道,見證着香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荷李活道東端連接着蘭桂坊,而舊中區警署(前香港警察總部,現大館)亦位於此街上。
荷李活道文武廟: 香港隧道|香港歷史首條海底隧道 當年今日紅隧通車
1906年5月鼠疫再度肆瘧香港,文武廟值理奉請文武二帝出遊,欲藉神恩消除疫癘。 荷李活道文武廟 遊行分三日舉行,遍及上環、中環、西營盤、石塘咀、下環和灣仔等地區,規模頗大。 1908年東華醫院接辦文武廟後,沒再舉行盛大的神靈出巡活動,曾經接載文武二帝像的兩輛酸枝鑾輿(1862年和1885年)一直放在廟內,成為展品。 荷李活道文武廟2025 廟內的銅鐘於光緒二十七年(1847年)由「闔環眾信」送贈,證明文武廟擁有悠久歷史。
2015年,東華三院計劃把文武廟旁空置10年的東華三院李西疇紀念小學校舍重建為21層青年宿舍。 文武廟組群屬典型的傳統中式民間建築,飾有精緻的陶塑,花崗石雕、木雕、灰塑和壁畫,盡顯精湛的傳統工藝技術。 您可以隨時聯絡我們的資料保障主任,免費取消訂閱並要求停止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用途(詳情見「私隱政策聲明 」中的「直接促銷」一節)。 荷李活道文武廟 請在本文下方空格內加上✓表示同意我們使用您的個人資料(如姓名及電郵)作直接促銷用途,例如向您發送電子新聞、我們舉辦或安排的活動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荷李活道文武廟: 文武廟,荷李活道
「攝太歲」是在農曆新年至正月十五期間進行中國傳統習俗。 除嗇色園黃大仙祠、紅磡觀音廟、大坑蓮花宮、粉嶺蓬瀛仙館外,上環文武廟亦是香港熱門攝太歲地點。 上環文武廟是一座三進兩院式建築,正門外面有兩座花崗石鼓台,前進則置有擋中。
- 許多香港人都知道這間廟宇的存在,但深入認識它的人不多。
- 現時,東華三院董事局每年也會按照傳統,於文武廟舉行隆重的秋祭儀式,酬謝文武二帝,同時為本港市民祈福。
- 文武廟為廟宇組群,位於上環荷李活道,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2]。
- 後因銀礦越淘越少,鄉人便專心耕種,年年豐收,比淘銀的收入更好,他們認為是文武二帝庇佑之德。
文武廟並祀文昌帝君與關聖帝君,前者保佑人們讀書進步,後者被視為忠義的代表,這體現早年華人信仰,融合了儒道佛三教思想。 廟宇為兩進三開間建築,青磚築砌,門框、石柱樑、鼓台和牆基採用上等石材。 門前左右有一對石獅子由「上中三市豬肉行」於咸豐元年(1851年)敬送,屋脊上的石灣陶塑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燒製。 廟內有光緒二十七年(1847年)的銅鐘和咸豐四年(1854年)的化寶爐,觸目皆是古物。
荷李活道文武廟: 文武二帝出巡
代的人多信神,神明在上,主持公道的人都不敢偏倚某一方面。 文武廟是當時公所常安奉的神,因此便籌建公所,安奉文武二帝,就建了這間文武廟,作為仲裁機關。 後因銀礦越淘越少,鄉人便專心耕種,年年豐收,比淘銀的收入更好,他們認為是文武二帝庇佑之德。
荷李活道文武廟: 上環總覽
神靈巡遊隊伍於上午10時半「起駕」,穿過銀行街,沿皇后大道中步行至上環,沿途有不少市民駐足觀賞。 荷李活道文武廟 東華三院董事局男成員穿上傳統的長袍馬褂,女成員身穿中式服裝,頗有復古味道。 他們在水坑口街稍作停留後,經荷李活道返回文武廟,全程走了一個多小時。
荷李活道文武廟: 歷史
「斬雞頭、燒黃紙」是一種宣誓明志的儀式,早年在廣東、福建、香港、台灣等地均頗為常見。 百姓會聚集到荷李活道文武廟舉行儀式,訴訟雙方須面向神像下跪,點香膜拜,然後雙方在黃紙寫上日期及自己的名字,以證明所言句句屬實,絕無半點虛假。 然後,文武廟執事會取出菜刀、砧板和一隻公雞,再一刀斬下雞頭,讓雞血濺在黃紙上,然後燒毀黃紙,當作了結彼此的糾紛。
荷李活道文武廟: 香港最有名的廟宇打卡點
新造的鑾輿有3輛,在上周日的巡遊活動中,走在最前的一輛安奉文武二帝壐印,伴以香花燈水果五供。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蘇豪區位於荷利活道南部,於是人們取用South及Hollywood Road的「So」及「Ho」,組成「SoHo」,音譯廣東話名「蘇豪」亦由此誕生,與英國倫敦西部的蘇豪區同名。
荷李活道文武廟: 個人工具
現在的荷李活道亦以成行成市的古董商販馳名,有「古董街」(Antique Street)之稱。 訂閱電子通訊前,請先細閱我們的「私隱政策聲明」 及「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請在本文下方空格內加上✓表示同意我們使用您的個人資料(如姓名及電郵)作直接促銷用途,例如向您發送有關我們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物料或促銷資訊。
荷李活道文武廟: 歷史及結構
該廟及善德宮之收入及資產租金每年撥充善舉,資助教育,造福清貧學子,裨益至大。 一九五七年廟祝制度取消,由院方直轄管理,凡善信參神,隨意樂助香油。 至於祭祀之舉,則由東華三院總理邀請政府機關首長殷商賢達,每年都會到文武廟作春秋二祭,藉以崇功報德。 廟內有鑾輿兩座,乃先後由各行商聯合獻送者,其一在清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年),另一座在清光緒十一年(公元一八八五年),該兩座鑾輿,均用酸枝製造,精工彫鏤,髹以真金色,陳列廟廊,為廟內富有歷史性之紀念品。
荷李活道文武廟: 東華三院
到了廟中,原告不肯先跪下發誓,被告也不肯,於是雞頭沒斬成,回到法庭,法官因原告不肯先下跪發誓,說明他心虛、理虧,反判原告有罪,被告無罪。 文武廟為兩進三開間建築[5],正門外面有兩座花崗石鼓台,前進置有擋中。 廟宇按照傳統中式建築布局設計,後進較前進高出幾級,設有供奉諸神的神龕。 兩進之間的天井已為重檐歇山頂覆蓋,屋頂由天井四角的花崗石柱支撐,兩側為捲棚頂的廂房。
荷李活道文武廟: 香港志
賞櫻不一定要到日、韓,其實香港亦有不少賞櫻地點,無論在開揚的郊野,或交通便利的市區,都不難發現片片粉紅。 如有天櫻花正開,大家便要把握一瞬即逝的花期,感受初春花盛的氣息。 英文翻譯可按廣東話翻譯成Man Mo 荷李活道文武廟2025 荷李活道文武廟 Miu/Temple,一般特指香港文武廟,也可按漢語拼音翻譯成Wen Wu Temple。
今年正是文武廟啟建170周年,管理該廟的東華三院在11月5日的秋祭日舉行文武二帝出巡,重現華人社區的民間傳統。 與過去不同,這次巡遊在皇后像廣場舉行起步禮,四周是商廈和法院,神輿隊伍浩浩蕩蕩行走於金融中心區,實屬罕見。 1918年,曾有兩個大商人打錢債官司,雙方都拿不出有力的證據,法庭調解無力,只好讓他們到文武廟去「斬雞頭」。
荷李活道文武廟: 農曆新年攝太歲熱點
於是便有人把文昌帝與關聖帝合祀,讓所有追求功名者──文科或武科──有「一站式服務」,便利信眾祈求作福,並給予保佑,因而便有了文武廟的興起。 (註8)以此觀之,設立文武廟的主要作用,是讓那些有心追求功名者,獲得神靈保佑,如願以償。 按此推論,到了明末清初,以忠義著稱的關羽,取代了姜太公,成為武廟神祇;文廟中的神祇則改為文昌帝或梓潼帝君,取代了孔子。 後者的其中一個說法,是有功名者才可拜孔子,未得功名且祈求文運亨通者,只能拜文昌帝,所以文昌帝在民間更廣為流行。 但問題是,文、武二神還是各受香火,甚少同置一廟,共同受到供奉。 由於文武廟的神祇與香港作為漁村的傳統地位有別,深入了解其背後的動機或原因十分必要,有助加深我們對早期香港社會發展狀況的了解。
在舊中區警署側中央廣場的夜店Dragon-i,曾吸引多位足球明星訪港時到此消遣。 而全球最長的戶外有蓋行人扶手電梯、連接中環與半山區的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亦途經荷李活道。 荷李活道靠近中環一段以南一帶稱為蘇豪區(官方名稱爲荷南美食區),取自英文「Soho」或「SoHo」除了取源於倫敦蘇豪區外,也來自「South of Hollywood Road」,意即「荷李活道以南」。
荷李活道文武廟,又叫做上環文武廟,係香港島上歷史最悠久嘅文武廟,嚮香港中西區上環荷李活道 128 號,係一處中國傳統特色廟宇,廟裏面有諸聖人同埋神佛,包括文昌星、太歲、關公等[1] [2]。 但不要以為是黑社會儀式,在香港早期,「斬雞頭、燒黃紙」可是香港政俯認可的宣誓儀式。 不過,也不是隨便燒燒斬斬的,必須是在上環文武廟(又稱東華三院文武廟或荷李活道文武廟)舉行,才有法定效力。 由此可見,這座香港最早期的中式廟宇,在當時多有「江湖地位」。 文武廟為中上環現存最古老的宗教建築,2010年與毗鄰的列聖宮(約1851年)和公所(1862年)一併被列為法定古蹟。
荷李活道文武廟: 上環一日遊第23站
荷李活道是香港開埠之後第一條完成興建的街道,當時附近一帶種植了許多冬青樹,而冬青樹的英名為holly,由於繁茂成林,於是加上woods,故此得名Hollywood Road,音譯便成為荷李活道。 荷李活道於1841年通車,比起在1910年代才成名的荷里活電影還要早數十年。 今日荷李活道亦是著名的旅遊地點,街道兩旁聚集眾多古玩店和藝廊,很多遊客慕名前來購買古董,其中有不少是珍貴文物,貨品來源備受爭議,所以香港政府對外推廣旅遊時極少提及荷李活道的古董買賣。 相傳白銀鄉村邊的一條山坑,晚間有光閃動,才發現山坑的沙中有銀礦,但在淘銀中有不少爭執,於是成立公所來處理爭執事宜。 明清兩代,各處鄉村的公所,都以廟宇形式出現,古
荷李活道文武廟: 巴士服務
香港開埠初期,香港的法制還未完善,現在表示所作供詞並無虛言,只須在監誓官之前舉手宣誓就可以,但在開埠之初,中國人宣誓的方法是燒黃紙及斬雞頭[6],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規定要在文武廟內舉行。 當年「斬雞頭、燒黃紙」的宣誓儀式曾經被法庭採用,所以上環荷李活道文武廟一度香火鼎盛。 不過後來隨着香港司法制度完善,此儀式便喪失法律效力,變回了普通的水上人家傳統習俗。 荷李活道上環一段,有一條俗稱為「古董街」的摩羅街,不但有售昂貴的珍稀藝術品和中國字畫,亦有販賣各式各樣的古董電器、舊玩具、舊明信片、唱片、海報等。 荷李活道文武廟2025 近年更加愈來愈多古著店和本地時裝設計師進駐,令摩羅街成為在地人和遊客專程尋寶的特色街道。 很多人誤以為荷李活道一名來自美國電影夢工場荷里活,不過事實絕非如此。
荷李活道文武廟: 瀏覽 525 項 文武廟 荷李活道 照片及圖片,或開展全新搜尋,發掘更多照片及圖片。
文武廟對本港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社會意義,反映昔日香港華人的社會組織和宗教習俗。 荷李活道文武廟主要供奉文昌及武帝,是百姓經常祈福消災的廟宇,更加曾經是水上人家宣誓解決紛爭的重要地方。 20年紀初,香港司法制度尚未完善,百姓間若有糾紛,又不想到官府解決,便會到荷李活道文武廟,以「斬雞頭、燒黃紙」的方式私了。 作為中西區文物徑–上環線的其中一站,文武廟更是本港的熱門旅遊勝地之一。 現時,東華三院董事局每年也會按照傳統,於文武廟舉行隆重的秋祭儀式,酬謝文武二帝,同時為本港市民祈福。 這個小鎮從未受到注目,當年他以家鄉小鎮命名香港第二條大道的做法也顯得十分低調,在政府記錄和通訊中從沒有說明為何用上Hollywood一名,連英國街道歷史研究書籍都沒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