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該天文台開始進行天體攝影的工作,1920年開始通過無線電發布精確的報時服務。 在大地測量方面,穿越普爾科沃天文台主樓中央的子午線在過去所有俄國出版的地圖上都是起點。 香港天文台會根據有利於火災發生及擴散的因素,如低濕度、高風速及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有關草木乾燥情況的資料,發出火災危險警告。 黃色火災危險警告表示火災危險性頗高,而紅色火災危險警告則表示火災危險性極高。 寒冷天氣警告及酷熱天氣警告分別在1999年冬季及2000年夏季推出。 天文台綜合氣溫、濕度及風速資料,在寒冷(以預測或實況最低氣溫在攝氏12度或以下作為參考值)及酷熱(以預測或實況最高攝氏33度或以上作為參考值)的情況下發出有關警告。
照片貼出後,確實驚呆無數網友,紛紛讚嘆空間和設施太讓人羨慕,「真的是豪宅」、「這個宿舍真的好棒」、「哇塞,五星級享受」、「比起來我們學校的根本是看守所」、「確定這不是高級住宅嘛」、「太扯,一學期應該不便宜喔」、「超棒的高級宿舍」。 2012年小芬提分手,A拿出身分證說,他已經與室友(原配)離婚,只是髮妻堅持他必須假日回台北的家,否則要自殺。 時間久了,小芬心中產生疑惑,為什麼A男睡在她的身邊,但他前妻大清早打電話MORNING CALL,態度十分溫柔,不像恐怖惡妻。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由于普尔科沃天文台地理纬度偏北,无法观测靠南的恒星,因此在今乌克兰境内设立了两个观测站,分别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西美斯以及尼古拉耶夫。 有關帖子獲不少家長讚好,但有家概嘆這間是「短命學校」,原來教育局當年規定這學校營辦時限由2015/16至2023/24學年,只能運作9年,2024年7月中便要停辦。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總部
強烈季風信號初時跟熱帶氣旋警告一樣,以懸掛方式發出,由於懸掛信號是一個黑色的球體,因此又稱為「黑球」。 1980年,天文台設置第一套銫原子鐘報時系統,為香港提供準確的報時訊號。 天文台亦在1984年建立位於赤鱲角的自動氣象站,以及在1985年建立沙田的自動氣象站及位於京士柏的輻射測量室。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天文台在1996年在網際網路開設網頁,是最早設立網頁的香港政府機構之一。
- 當香港天文台參照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意見,認為持續大雨極有可能引起山泥傾瀉時,天文台便會發出山泥傾瀉警告。
- 當因天氣寒冷或嚴寒而有出現結霜的可能性時,天文台便會發出霜凍警告。
- 結果2016年1月23日寒潮殺到,香港氣溫比天文台早前預測的5至6度更低,天文台總部曾錄得3.1度,為59年來錄得的最低溫度,亦是有紀錄以來第三低。
- 每年3月或4月都會在總部舉行開放日來慶祝3月23日的世界氣象日(受COVID-19疫情影響,2020年暫停開放日,2021年改為網上舉行,2022年則順延至11月尾)。
- 香港天文台最初的職責包括天文、地磁、氣象及水文觀察,並參照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做法,每天降下時間球提供授時服務。
香港當時普遍受烈風吹襲,但天文台卻選擇風力最弱的啟德來報告,原因是啟德未吹烈風,天文台無需改發八號風球。 部份網民批評天文台誤導市民,林超英回應指「清晨」是指上午一時至四時、而五至六時則指「黎明」、七點以後就是「早上」,所以天文台沒有誤導公眾,但研究中文的專家指出清晨本為天亮之時,網民批評林超英的說法誤導公眾。 當晚,天文台改掛九號風球,又指在清晨時分才考慮改掛較低風球,但颱風鸚鵡遠離香港,在凌晨零時多改掛八號西南風球,凌晨二時改掛三號風球。 2008年6月25日,颱風風神吹襲香港,天文台最終改掛八號風球,李氏力牆失效。 同日為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馬時亨開記者會交代辭職一事,未知會否因馬時亨辭職而影響天文台運作。 1931年更改為1至10號,其中2號及3號分別表示強風由西南及東南方向侵襲香港,4號為非本地信號,5號至8號分別代表來自西北、西南、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之烈風,9號則代表烈風風力增強,10號代表颶風侵襲。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香港天文台總部
透過在機場使用自行開發的的雷射雷達風切預警系統,監測降落跑道風切的情況,並第一時間報告機師,無論在起飛和降落時,都可監測跑道情況,並將預測風切的準確度,由9年前的50%,提高至90%,被公認為世界頂尖的機場風切系統。 「颱風來得很突然又毫無徵兆。」岑智明指該颱風又小又快,天文台未能預計破壞力如此驚人。 由於死者90%為漁民,90年代前,仍有不少人以海邊為家,故民間要求加建避風港,但當時不少資源都用作重整公共設施,新的油麻地避風塘要到1915年才建成。 天文台有雛鳥出世當然可喜,但岑智明所指的明星貓「忌廉哥」又是何方神聖? 謎底揭開,原來是隻常在天文台出現的一隻貓仔,這貓仔的「玉照」早在月初前被岑公開。
- 自1884年開始,香港已經採用一套以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為信號的系統向港內船隻發佈關於熱帶氣旋之情況及大約位置的消息。
- 現代人往往輕視颱風帶來的傷亡,天文文台長岑智明說,只因他們未見識過香港於二十世紀最大的自然災害—「丙午風災」,造成過萬人死亡,並促使政府加建避風港以抵擋颱風。
- 香港史上首個有紀錄的颱風發生於1874年,造成2千多人死亡,史稱「甲戌風災」。
- 2007年,惡搞香港天文台的一批香港網民更聲稱發現香港天文台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決定跟香港股市升跌有著一些不尋常的關係(除風力頗強外,在此指強風與烈風之間),但未經精密驗證[註 5]。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普爾科沃天文台遭到了德軍的猛烈空襲,幾乎所有建築物被摧毀,而一些重要的設備、圖書資料等被轉移到聖彼得堡妥善保存了下來。 重建工作於1946年在原址的廢墟上開始,1954年5月完工並正式啟用,無論是設備、人員還是研究領域都比以前規模大大拓寬,還成立了無線電天文、儀器製造等一些新的部門。 原有的儀器設備得以修復,又在此基礎上安裝了65厘米口徑折射望遠鏡、干涉儀、太陽望遠鏡、日冕儀、無線電望遠鏡等新的設備。 1945年西美斯觀測站併入蘇聯科學院的西美斯天體物理台,現歸屬烏克蘭。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2025 2009年8月4日,強烈熱帶風暴天鵝於晚上在香港之西南約110公里掠過,天文台曾發出持續6小時的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但有網民指出,天鵝風力不強,沒有需要發出八號信號。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香港分區天氣-最新天氣照片
從今而後,當仰望這顆馬學輝小行星高掛在天空中,讓大家看見墾丁天文臺對培育科學與天文人才的貢獻,拓寬我們的宇宙眼界。 現今為小行星命名的主要權責機構為國際天文聯合會轄下之小天體命名委員會(簡稱CSBN),該委員會成員皆是研究小行星及彗星的專家。 當小行星被觀測到時,國際小行星中心(簡稱MPC)會先分配一組臨時序號給該未知天體,如小行星能符合4次回歸中被觀測到及能精確測定出其運行軌道參數,就能得到MPC給予的永久編號。 1987年開始,天文台在發出八號信號之前的2小時發出預警信息,即現今在天文台網頁的「熱帶氣旋之特別報告」。
原有的仪器设备得以修复,又在此基础上安装了65厘米口径折射望远镜、干涉仪、太阳望远镜、日冕仪、射电望远镜等新的设备。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2025 1945年西美斯观测站并入苏联科学院的西美斯天体物理台,现归属乌克兰。 天文台在該天早上10時15分發出的天氣報告指,「打鼓嶺今早錄得最低氣溫2.7度,是20年來於12月打鼓嶺錄得的最低氣溫」。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香港天文臺總部
另外,雷暴警告亦是香港天文台各項警告訊號中唯一一個設有有效時間的警告信號。 自1884年開始,香港已經採用一套以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為信號的系統向港內船隻發佈關於熱帶氣旋之情況及大約位置的消息。 當熱帶氣旋迫近香港的時候,則鳴砲警告居民烈風將會侵襲香港。 [13]香港所處不屬活躍地震帶,發生大地震的機會很低,但香港天文台仍有監測地震。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香港天文台Hong Kong Observatory
天文台於1990年代開始租用於美麗華大廈內的一個達1.1萬平方呎的單位,供70多名職員使用、另外京士柏氣象站和機場氣象所亦有同事駐守。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北市1名就讀華岡藝校的17歲習姓女學生,13日下午4時許,從宿舍3樓房間內墜樓,警消獲報後到場,發現該女已經沒有呼吸心跳,目前正送往新光醫院搶救。 由於普爾科沃天文台地理緯度偏北,無法觀測靠南的恆星,因此在今烏克蘭境內設立了兩個觀測站,分別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西美斯以及尼古拉耶夫。 2007年7月1日,決策局重新組織後,天文台被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天文台添BB雀新成員 台長岑智明:搬離宿舍因不想趕走雀兒
根據雷達圖,當時派比安已移至距離香港西南編南260至270公里時,仍然堅持派比安會保持300公里的距離,不考慮改發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有網民從政府網頁發現,現時香港天文台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轄下的政府部門。 網民批評香港天文台偏重商界,妄顧市民安全,是「李嘉誠旗下集團全資附屬機構」,與李氏合力開發「李氏力場」(Li’s field),由2005至2007年7月的三年內沒有懸掛任何八號風球。 當因天氣寒冷或嚴寒而有出現結霜的可能性時,天文台便會發出霜凍警告。 當香港天文台參照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意見,認為持續大雨極有可能引起山泥傾瀉時,天文台便會發出山泥傾瀉警告。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天氣雷達站
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由發現者進行命名,臺灣過去曾有以「陳樹菊」、「雲門」及地名等命名。 通常一顆小行星從發現到完成命名,大約要10年左右時間來完成命名審查程序。 不論雷暴的影響範圍廣泛,還是只涉及香港的某一地區,天文台便會發出雷暴警告。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香港的室外運動場、球場及泳池習慣上會暫停開放,以免發生意外。 雷暴警告是一年內發出次數最多的警告信號,有雨季時甚至有可能會一日內多次發出。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颱風山竹】1906年香港打風萬人死亡 天文台長掛錯風球自殺?
由於當時風暴消息源自馬尼拉天文台,是次風災促使港英政府於1883年成立天文台,預測天氣變化,以提早疏散沿海漁民。 天文台總部建於1883年(140年樓齡),其中主要建築物為樓高兩層的1883大樓(於1984年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其他包括於1983年落成的香港天文台百周年紀念大樓。 普爾科沃天文台早期主要從事恆星位置的測量、天文常數的測定,以及雙星的觀測工作,並為俄羅斯的大地測量及航海工作服務。 1885年,一台口徑76厘米的折射望遠鏡在普爾科沃天文台建成,是當時世界上口徑最大的望遠鏡,其主鏡是由著名望遠鏡製造商人克拉克磨製的。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天文儀器
他掌握深厚科學知識及專業技術,領導才能出色,定能帶領天文台迎接未來挑戰,繼續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 多年來均有都市傳說指「天文台台長因錯估颱風而自殺」,有指是1962年的溫黛襲港,又有說是1906年的「丙午風災」。 由於「丙午風災」傷亡嚴重,市民不滿天文台未能預警,有外商更舉家出海遊玩而溺斃,故當時首任天文台台長杜伯克博士(1852至1941年)被問責,翌年更離開工作24年的崗位。 「絕對不是自殺,他退休後還在研究。」岑智明主動破解這個多年迷思,表明這是以訛傳訛後的誤解。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2025 活躍於Facebook的天文台台長岑智明,昨晚(20日)上載上一張BB雀出世的相片,證實為俗稱高髻冠的紅耳鵯,惹來網民熱烈討論。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天文台
岑智明與鳥類淵源甚大,2011年出任台長後,本應入住尖沙嘴天文台總部的台長宿舍,但因有一隻雀在清晨鳴叫,又用嘴敲打窗戶,入住半年不得安眠,但他不想將雀趕走,最後決定搬回港島半山居所,每日頻撲到天文台上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普尔科沃天文台遭到了德军的猛烈空袭,几乎所有建筑物被摧毁,而一些重要的设备、图书资料等被转移到圣彼得堡妥善保存了下来。 重建工作于1946年在原址的废墟上开始,1954年5月完工并正式启用,无论是设备、人员还是研究领域都比以前规模大大拓宽,还成立了射电天文、仪器制造等一些新的部门。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天文青 AstroChing
颱風「山竹」襲港,讓我們想起上次天鴿十號風球:杏花邨水浸、小西灣運動場跑道被淹沒,我們為之驚訝,原來颱風可以有這樣大的威力。 不少打工仔或學生都會渴望一早掛「十號波」、「八號波」,期待放假一天,而一個世紀前的颱風卻令港人聞「風」色變,並非只是浸壞幾部名車、花園平台般簡單。 另外還有一些教學天文台以及大眾天文台,教學天文台一般設置在一些大學學院,用於教學研究,而大眾型天文台主要起到普及天文的作用,對大眾開放。
於1910年代,在對出草坪地底加建地震監測室,由樓梯連接1883大樓的地下外廊。 到今時今日,1883大樓設有台長級辦事處、行政部門辦公室、台長會議室和歷史展覽室。 而今日大樓外的草地則設有空氣溫度濕度計、地面和地底溫度計、雨量計、微氣候監測站、暑熱壓力計、風速計等儀器。 草坪旁邊亦掛有許多當年在鐵塔上懸掛的風球,以警告市民大眾和維港船隻颱風的來臨,但於 年代,隨著電台電視普及化,掛風球制度陸續取消,而天文台亦開始被重重大廈徹底包圍,外面難以窺探。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華航班機擋風玻璃「出現裂痕」!班機轉降大阪 153旅客平安
岑智明雖澄清並非天文台所養,但不少網民都讚其可愛,建議天文台推出「貓咪看天氣」。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2021年,天文台擬議在總部現有露天停車場及附近位置加建一座副樓,另同時翻新1926年建成的紅屋為歷史室,屆時副樓將設有綜合預警中心、氣象數據及電腦中心、錄影室等,以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2]。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普尔科沃天文台早期主要从事恒星位置的测量、天文常数的测定,以及双星的观测工作,並为俄罗斯的大地测量及航海工作服务。 1885年,一台口径76厘米的折射望远镜在普尔科沃天文台建成,是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望远镜,其主镜是由著名望远镜制造商人克拉克磨制的。 1894年,该天文台开始进行天体摄影的工作,1920年开始通过无线电发布精确的报时服务。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網民評價
8時正,氣壓計讀數驟降,天文台掛出黑色信號,顯示颱風自香港以東30海里陸續迫近。 風勢突然轉強,颱風直接衝擊本港,僅逗留3小時卻造成近3千艘漁船和7百艘輪船沉沒,超過一萬人死亡。 颱風過後數天,仍有屍體沖上岸,九龍倉位於尖沙咀的數個碼頭全「消失」。
香港暴雨警告信號是香港出現暴雨或預測將有暴雨時,由香港天文台發出,以提醒及警告市民的警告信號。 1992年,香港天文台建立以綠色 ,黃色 ,紅色及黑色為主的四個級別暴雨警告系統。 香港天文台總部設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4A號,建於1883年,建築物本身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其後於1983年於主樓旁邊加建新大樓,即百週年紀念大樓,以提供更多的工作空間。 每年3月或4月都會在總部舉行開放日來慶祝3月23日的世界氣象日(受COVID-19疫情影響,2020年暫停開放日,2021年改為網上舉行,2022年則順延至11月尾)。 天文台台徽的基本構思源自太極兩儀,陰陽調和的概念,每當颱風襲港的時候,所有市民都會想起天文台,因此以颱風形狀作為天文台的台徽。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時間標準及地球物理服務
在大地测量方面,穿越普尔科沃天文台主楼中央的子午线在过去所有俄国出版的地图上都是起点。 2016年1月25日,天文台前高級科學主任李偉才接受無綫《東張西望》訪問時,形容外國機構跟香港不同,因對方「講完之後毋須負責任」。 該日有些小插曲為網民討論,有家長當天早上在不公開的fb群組「不願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發帖,大讚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坪石)的安排,令子女可以不用濕著腳上堂。 在該家長上載的照片中,只見多雙「返學鞋」、襪子整齊地放在教室門外。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家長留言說:「今早落大雨,好多同學都濕晒,阿仔學校就俾衫佢換,仲要可以唔著鞋上堂,真係好感動」,該家長還說學生為赤腳上課感雀躍「個個好開心」。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天文現象及活動月曆
香港天文台總部(英語:Hong Kong Observatory Headquarters,又稱尖沙咀天文台),是香港天文台的主要建築物,位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4A號,坐落在天文台山上(舊稱伊利近山)。 天文台總部建於1883年,其中主要建築物為樓高兩層的1883大樓(於1984年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其他包括於1983年落成的香港天文台百周年紀念大樓。 在古代,人們將天空中的星星相對位置不會移動者稱作恆星,會移動者稱為行星。 在未有望遠鏡的時代,人們只發現會動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及土星五大行星,直到人類使用望遠鏡進一步觀測夜空,才發現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有數量繁多且小顆的行星。 隨著望遠鏡技術的進步,及大型天文望遠鏡的普及,小行星的發現數量呈現了爆炸性的成長,目前天文學家已經發現超過百萬顆以上的小行星,其中有編號的約50萬顆左右,有真正名字的小行星僅2萬顆左右。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濕冷!入冬最強「極地大陸氣團」 影響台灣時間曝
草坪旁邊亦掛有許多當年在鐵塔上懸掛的風球,以警告市民大眾和維港船隻颱風的來臨,但於 年代,隨着電台電視普及化,掛風球制度陸續取消,而天文台亦開始被重重大廈徹底包圍,外面難以窺探。 1999年颱風利奧(Typhoon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Leo)侵襲香港,香港普遍風勢不大,只有部分離岸及高地風力達強風程度。 當日天文台卻懸掛了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而風勢在信號懸掛期間持續減弱,令市民質疑香港天文台的做法是否正確。 類似的情況在2001年颱風玉兔(Typhoon Yutu)襲港時再次出現。
香港天文台則承認,天鵝實際風力較預期弱,但考慮天鵝會非常接近本港,只要再接近多一些足以構成威脅,遂決定發出八號信號作警告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2025 [19]。 每當新界北部的低窪地區已經或預料會發生淹水,天文台便會發出新界北部淹水特別報告。 雖為一個獨立氣象警告,但建基於香港在整理河道的技術已使香港的淹水個案減少,一般只可能出現在暴雨警告信號或較高的熱帶氣旋警告生效時,才會因應情況而發出。 香港天文台在1948年加入國際氣象組織(世界氣象組織前身),開始進一步使用高技術的儀器進行氣象預測,天文台於1949年開始利用無線電探空儀及雷達探空系統預測氣象資料,並於1959年引入第一座天氣雷達。
結果2016年1月23日寒潮殺到,香港氣溫比天文台早前預測的5至6度更低,天文台總部曾錄得3.1度,為59年來錄得的最低溫度,亦是有紀錄以來第三低。 當晚天文台指在清晨時分懸掛八號風球機會不大,不少網民感到失望,以為翌日上午仍要上半日班。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部份離島網民亦一如以往於五六時出門上班,但天文台於上午七時多便已懸掛八號西北風球。 備註:請注意照片是由網絡照相機自動拍攝,並於現場經影像壓縮後轉送至香港天文台總部。
香港發生的地震大部分都是低強度的無感地震,但香港天文台平均每年仍測得約兩次在香港本地的有感地震,同時也會量得發生在華南及東南亞等地的強震。 天文台還會監察由海底地震所引發之海嘯,一旦預測發生可能影響香港的海嘯,有需要時便會向公眾發出海嘯警告及報告。 1883年3月2日,第九任港督寶雲成立了香港天文台[4],由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出任首任天文台台長。 香港天文台最初的職責包括天文、地磁、氣象及水文觀察,並參照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做法,每天降下時間球提供授時服務。 1912年,英皇佐治五世對香港天文台頒賜皇家香港天文台(英語:Royal Observatory Hong Kong)的稱號,直至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為止。 香港史上首個有紀錄的颱風發生於1874年,造成2千多人死亡,史稱「甲戌風災」。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成立日期
諷刺的是,香港政府在二三十年代時並不鼓勵市民在惡劣天氣的情況下打電話給天文台詢問天氣,以免令天文台電話線路繁忙,更至少三次刊憲呼籲市民切勿在熱帶氣旋襲港時打電話給天文台[7][8][9]。 天文台六、七十年代亦在熱帶氣旋警告寫上「請勿打電話詢問天文台有關熱帶氣旋消息」等字眼,以免令電話線路繁忙[10],並向公眾在特定時間(如每小時30分及58分等)留意最新消息。 及後天文台在1985年開始設立播放錄音的「打電話問天氣」服務,分擔職員以往在熱帶氣旋來襲時忙於聽電話的工作,因此再沒有呼籲公眾在熱帶氣旋侵襲期間不要打電話予天文台的相關公佈。 1873年,首屆國際氣象會議在維也納舉行,成立國際氣象組織,提出氣象是國際關注事宜。
20世紀,天體物理學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天文台的發展,許多天文台裝備了大口徑的反射望遠鏡。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2025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1667年法國建立了巴黎天文台;1675年英國建立了格林尼治天文台。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古代許多國家的天文台常常不但是天文觀測的場所,也是運用占星學的場所,也因此天文台一般都為統治者所控制。
[2]及後於2022年7月1日起,改為隸屬新成立之環境及生態局。 為了避免引起公眾之混淆,由1973年1月1日開始,5號至8號信號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4個信號代替。 其中2號至5號分別表示烈風將會由北、南、東或西四個方向侵襲香港。 天文臺台長宿舍相片 現代人往往輕視颱風帶來的傷亡,天文文台長岑智明說,只因他們未見識過香港於二十世紀最大的自然災害—「丙午風災」,造成過萬人死亡,並促使政府加建避風港以抵擋颱風。 天文臺觀測天文現象時,為了能更加精確地作出觀測結果,天文臺的觀測站都會建於山上,因為地面上的城市燈光過亮,會影響天文望遠鏡觀測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