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片中並未直指這些生硬且可能分化觀眾的議題,只有藉片頭的濱海消波塊與澎湖南方四島的漂流垃圾,默默點出台灣人遠離、忽視海洋。 男人與海 片中更多的是訴諸感官與感性:配樂如溫柔的海風陣陣吹拂、海豚在海面上飛騰旋躍、鯨魚龐大卻輕盈的漫舞歌唱,還有擁抱海洋也深愛家人的兩位父親。 「黑潮101漂流計畫」啟航前,方筏飄來一隻死雞,即便廖鴻基熟識海洋,仍因這不祥之兆而感到不安,喚起他曾經夢見怪物爬上船隻的記憶。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最後,歌詞裡唱著:「你有看見一座島嗎/島上有我愛的人/你若看到他/告訴他 我想他⋯⋯」是啊,我們深愛著這片大海上美麗與母親神話的初始,也深愛著島嶼上頭建立起文明後的家庭和一切想念的她。 電影以「男人」為標題,破題了海洋作為了母親源頭的神話概念,所有的生物都是從海裡演化而來的。 「回歸」似乎成為了這二名男人不必說明自然而然的必然,不斷出航、在海上的日子,艱辛難熬都像是冒險的動力。
男人與海: 重溫《悲情城市》等經典作品!「電影記憶:不曾遺忘的歷史」影展,國家影視聽中心2/24-2/26登場
導演黃嘉俊一直深耕細作,從《一首搖滾上月球》(第10屆)到《歡迎來我家》(第14屆)均以真摯的鏡頭撼動心靈。 他八年前初接觸潛水,受海洋之美與被破壞的哀愁觸動,毅然從陸地轉往海上開展新的拍攝計劃。 導演歷經三年、跨越八千多公里,追隨兩個逐夢的男人──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和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把湛藍的汪洋帶到觀眾面前,讓他們一起順著黑潮漂流,在鯨豚相伴下,重新看見大海的自由和美麗,思考近在咫尺的海洋文化與生態未來,以海為傲。
整體而言,《男人與他的海》無疑是一部需要讓自己身心靈都沉浸其中才能完整感受的電影,不僅海洋與鯨豚的畫面幾乎讓人無可挑剔,林生祥老師結合沖繩海洋民謠的配樂也相當迷人。 甫拿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我的章魚老師》引起全球關注,在台灣,由導演黃嘉俊費時3年完成的《男人與他的海》也正努力拉近台灣人與海洋的距離。 兩部紀錄片皆一反過去呈現海洋生物逐漸消失的不安畫面,而是透過鏡頭帶觀眾看見美麗的海洋奇景,希望能更深、更廣地影響各個年齡族群。 廖鴻基,台灣最重要的海洋文學作家、金磊,台灣第一位水下鯨豚攝影師──這兩個不同世代的男性,不約而同選擇「海洋」作為舞臺。 電影更前進台東舉辦原住民部落的特映會,映後有一名布農族的孩子分享:「看到導演拍的海,讓我也想找到自己和家鄉,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在全台放映的過程中,看見很多學校的活力與老師的熱忱,像是花蓮東華附小的許貞雯老師自製了簡報,更大方分享給其它學校。 富邦文教基金會表示,「海洋之子」是來自群眾募資的愛心,希望透過基金會及教學現場的老師,讓每位海洋之子的價值遠超過一張電影票的價格。
男人與海: 男人與海
為了成為自己,他們必須離家,有時必須離開那個比海還深還難懂的家庭。 但如同總是成雙成對出現的鬼頭刀,或是鯨魚母子,他們身上的那份親情,並不會因為執迷追夢而消散。 本電影於2018年獲得第一屆野草計畫編導新秀創意戰「評審團最佳創意故事首獎」,2020年獲得韓國富川國際奇幻影展「富川首獎」。 男人與海 在2022年獲選為金馬國際影展閉幕片,於2022年11月17日世界首映。 男人與海2025 「我認為每一次的拍攝就像是走了一趟旅程,差別在於每次的目的地不同,每當旅程結束後,有些人會把它寫成一篇遊記,我則是拍成一部紀錄片,也正式宣告對於這趟旅程得到最終的『答案』。」黃嘉俊回述去(108)年拍完片、準備要剪接的當下,卻發現資金不夠了,於是發起了群眾集資計畫,而這也是他拍片多年來的第一次新嘗試。 「毋是島,我是魚;隨時睏醒,隨時啟程。」紀錄片主題曲《飄島》如此唱著,台灣的形狀長年被稱作「蕃薯」,《男人與他的海》是海上來的備忘錄,提醒我們這座島嶼也可以是一隻游向世界的鯨魚,呼喚人們轉身看這片海──不只是男人的海,更是台灣人的海。
- 兩部紀錄片皆一反過去呈現海洋生物逐漸消失的不安畫面,而是透過鏡頭帶觀眾看見美麗的海洋奇景,希望能更深、更廣地影響各個年齡族群。
- 廖鴻基用他的口白說出:「我的船曾經被數千隻海豚團團圍住,但是那個年代當我回到陸地上, 卻沒有人要相信。」一個被海圍繞的島嶼,卻擁有太多消波塊、工業區、觀光飯店或是從「黑水溝」歷史延伸至今禁忌與隔絕的岸。
- 諸如此類以《男人與他的海》為起點的提問,為教學現場帶來無限精彩的對話可能。
- 但往往卻忘了到底該怎麼兼顧從男孩變成男人後,或許你面對家庭的責任與關愛,同樣是人生中重要的課題。
- 《男人與他的海》不只是一部拍攝海洋的紀錄片,更是一部拍出男人情感的紀錄片。
- 電影以「男人」為標題,破題了海洋作為了母親源頭的神話概念,所有的生物都是從海裡演化而來的。
- 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歷經三年拍攝制作,跨越 8,500 公裡的海洋,用影像記錄兩位海上男兒“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與“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追逐理想的過程,以及向岸上家人學習說愛的牽掛點滴。 籌製超過 3 年、橫越 8,500 公里的距離,《男人與他的海》團隊帶著攝影機從陸地航向海洋、再潛入海中,記錄投奔海中的兩個父親:廖鴻基與金磊,如何正視自己對生命的渴望、像鯨豚般在大海遨游,同時學習向岸上的妻兒付出自己的愛。 《男人與他的海》籌製超過3年、橫越8,500公里的距離,帶著攝影機從陸地航向海洋、再潛入海中,記錄投奔海中的兩個父親—廖鴻基與金磊,如何正視自己對生命的渴望、像鯨豚般在大海遨遊,同時學習向岸上的妻兒付出自己的愛。 《男人與他的海》不僅成功拍攝到許多連海洋專業人士都可能是首次看到的珍貴景象,讓我們可以有機會看見海的美麗,及被破壞的現況,一同保護並擁抱大海,更讓我們看見主角們為了夢想而奮力的感動。
男人與海: 影評
無論白天、黑夜,晨曦與餘暉,都只有他自己與大海,有時,他仰躺於方筏,大聲打鼾,大聲唱歌,還有一鏡,他在黑夜中應是裸身,沒入黑夜卻仍顯光亮的小小身影,像是夜空中的繁星。 大海是他們的渴望,如此深厚,但迎面而來的,往往就是到底你有多愛的子問題,願意拿多少人生的尋常與珍愛來交換? 下海的片刻,也總時不時會有面對大自然、面對海洋、面對失去的恐懼,得去承接與體驗,才得有最後的昇華。 海上的漂流者、水下的驚奇冒險,《男人與他的海》既飽足感官期待,也讓孩子們心中有了連結與投射。 聊起對《男人與他的海》的喜愛,貞雯老師念念不忘大翅鯨在海上翻騰的模樣,「我們常說在教育現場,不應該用齊頭式的平等去測驗孩子。譬如他會爬樹,樹就是他的舞台;他會游泳,海就是他的舞台。 向來致力於將電影帶入校園的花蓮東華附小教師許貞雯,也有幸在疫情三級警戒前參與「海洋之子」放映場次,帶領 2 到 6 年級的學生們進電影院觀賞《男人與他的海》。
男人與海: 生活
《男人與他的海》籌製超過3年、橫越8,500公里的距離,帶著攝影機從陸地航向海洋、再潛入海中,記錄投奔海中的兩個父親—廖鴻基與金磊,如何正視自己對生命的渴望、像鯨豚般在大海遨游,同時學習向岸上的妻兒付出自己的愛。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是一部於2023年上映的劇情長片,由憑藉《緝魂》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程偉豪執導,以及入圍金鐘最佳男主角的許光漢、金馬最佳男配角的林柏宏、台北電影節影后王淨,三位人氣及實力兼具的演員主演,集結蔡振南、庹宗華、馬念先等實力派演員共同演出,攜手打造2023年充滿歡笑及淚水的動作喜劇電影。 故事以傳統冥婚習俗結合警察辦案,在找尋真相的過程中,譜出一段人鬼情誼。 從紀錄片的敘事基調來看,導演明顯企圖藉由兩位男人的雙眼,引領觀眾重新注視海洋、航向遠方。 廖鴻基在片中語重心長,喟嘆海洋是島國人民遺忘的寶藏:「這個海島的大家集體背對著海,而失去海洋的機會。」台灣人轉為「背海的人」有著複雜的歷史、政治、文化甚至經濟因素,連林生祥譜寫配樂時也發現台灣缺乏海洋音樂。
男人與海: Tags: 男人與他的海 漂島 黃嘉俊 廖鴻基 金磊 林生祥 海洋 大海 紀錄片 影評 More…
其中集資目標之一的「一萬名海洋之子」公益放映計畫,將邀請全台國高中生免費進戲院觀賞《男人與他的海》,更是備受矚目。 歷經三年拍攝製作,跨越 男人與海2025 8,500 公里的海洋,用影像記錄兩位海上男兒「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與「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追逐理想的過程,以及向岸上家人學習說愛的牽掛點滴。 我們都知道,台灣是個海島國家,四面環海,影響北半球氣候的「黑潮」就在台灣島嶼的東邊,它與台灣的環境、漁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而《男人與他的海》這部紀錄片,將鏡頭從這個多山的島嶼,轉向東邊那一望無際的太平洋,透過各種美麗的取鏡,讓觀眾看見悠美的海洋生態:因為太過清澈導致看起來黑的黑潮、至今仍不知為何而悠美旋轉的海旋海豚、每隔幾分鐘就要到海平面換氣呼吸的小鯨魚、隨在牠身旁的鯨魚母親。
男人與海: 長榮大學週邊機能多樣化 生活所需一應俱全
但「冒險」從來都不是去做危害生命的事,而是做好萬全的準備,努力去讓自己的人生活得與眾不同。 剛好在 2016 年,黃嘉俊導演因為潛水興趣,巧妙連接起他與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台灣第一位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的海洋創作之路,於是黃嘉俊導演耗資 1,000 萬,籌拍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以兩位投奔大海的「父親」角色廖鴻基、金磊為主軸,拍攝長期被忽略的海洋景象,描述人與海洋連結的感動。 由黃嘉俊執導,耗時3年製作的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以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與台灣第一位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為主角,記錄長時間在海上工作和生活的點滴和紀實。 人稱「黑糖導演」的黃嘉俊,原先只是受邀去紀錄廖鴻基老師的「黑潮漂流計畫」,欲將其拍成一部幾乎無對白、充滿冥想的藝術電影。 但在體驗漂流的過程中,他觀察到廖鴻基與女兒間複雜的感情、以及舊識金磊在奔向海洋的同時在工作與家庭間的掙扎…恰好此時黑糖導演的孩子即將出世,讓他意識到自己也即將面對生命中必經的抉擇,該如何調適才能讓向海的夢和岸上的家庭關係兩全其美?
男人與海: 男人與他的海影評:在蔚藍海水中尋找自己的答案
事實上,導演黃嘉俊原先只是受邀去拍廖鴻基老師的「黑潮漂流計畫」,欲將其拍成一部幾乎無對白、充滿冥想的藝術電影。 但在體驗漂流的過程中,他觀察到廖鴻基與女兒間複雜的感情、以及舊識金磊在奔向海洋的同時在工作與家庭間的掙扎。 最後,即使金磊巡迴世界拍攝,但每年夏季仍堅持留在台灣,他在電影的前導片說,因為這是我們的家,也是我開始做這件事情的地方,因此想要為台灣的鯨豚留下紀錄。 如果你很好奇什麼是「水下攝影」,那就來看《男人與他的海》吧。 歷經三年拍攝製作,跨越 8,500 男人與海2025 公里的海洋,用影像記錄兩位海上男兒「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與「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追逐理想的過程,以及向岸上家人學習說愛的牽掛點滴。
男人與海: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這一片海是有一種孤獨,說的是男人漂流時的理想與偉大航程,奔向自由離開碼頭。 電影裡卻從未拍攝出金磊的妻子,明明行動上如此熱愛母性的海,卻不知道該如何和家人說愛。 廖鴻基帶著一些克制冷靜說出第一次帶女兒出航時,她竟然只是沉醉在男朋友的擁抱裡的難過;金磊的兩個孩子很黏他,但他最常使用的方法只能是重複再說一次他們的話。 男人與海 《男人與他的海》不只是一部海洋紀錄片,也是一個訴說兩位父親在大海追尋理想的同時,如何學習與家人說愛的動人故事。 長期致力於全球海洋保育的綠色和平週六(17日)也包場力挺《男人與他的海》,黃嘉俊出席映後時感性地說:「台灣是海島之國,很多人卻不熟悉海洋,甚至恐懼,我們的教育也沒有帶我們親近海洋。」綠色和平坦言,台灣近海無魚早已是無法迴避的事實,希望此片可以喚醒政府,必須真正有作為保護海洋。
男人與海: 男人與他的海
大海也危機四伏,即便鯨魚如此優雅溫柔,任何碰撞對渺小的人類都可能是致命一擊。 為了捕捉最佳畫面,金磊隨著大翅鯨泅泳,卻在某一次遭受過度熱情的鯨魚衝撞,被迫停止拍攝計畫。 即便如此,這些恐懼與危險都無法澆熄兩人的熱情,不斷重回海的懷抱。 曾討海為生的廖鴻基來自花蓮,長年書寫海洋經驗,致力於海洋教育,推動賞鯨行程、創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金磊為台灣首位水下鯨豚攝影師,因到花蓮服役而認識東部海洋,2011年至東加王國學習水下鯨豚攝影,此後年年在海中與巨獸共遊。 紀錄片呈現兩人如何將海洋介紹給大眾:廖鴻基帶領人們出航,感受海洋與其子民如何觸動人心,金磊則是凝結感動帶回岸上,讓更多人能夠見識鯨豚悠遊水底世界的幻魅身影。 所以當我看到那樣很大很大的大翅鯨在海面翻騰、游刃有餘的時候,我就覺得——好棒喔!
男人與海: 父親對家人的愛,就像大海一樣,寬闊、包容,卻不容易被看見
本書將真情傾吐他在近二十年國企老總生涯中的部分所感所,悟,讓你真切品味那種“罵聲、怨聲、讚美聲,聲聲都聽;好事、難事、窩囊事,事事都幹”的無奈心境,以及擔當大任“褒貶由民”的無悔人生。 在那清淡如茶而又浸透生活閲歷的語言中,在那質樸如歌而又飽含人間真情的故事裏,你將切身感受像張毅一樣的國企老總們那種“深深愛着國有企業”歷史承諾和報國情結。 黃健庭於昨日中常會後受訪表示,和郭台銘有初步做過一些溝通,謝謝郭不計任何形式,只要黨、國家有需要,就會來承擔責任;郭的確有清楚表達要代表國民黨來參選的意願,但沒有非選不可,郭期待國民黨做進一步協調、整合的提名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