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鮮土茯苓配合赤小豆、扁豆、綠豆、薏米煲排骨湯,有清熱袪濕、解毒消疹的功效。 對皮膚搔癢,瘡腫,關節疼痛均有幫助。 做法:老黃瓜洗淨,剖開對半後刮去瓜囊,切塊;扁豆等材料浸洗;陳鴨腎、切片的瘦肉同出水;全部材料用10碗水煮2小時成5~6碗即可供服。 土茯苓馬齒莧粥:取新鮮土茯苓、馬齒莧各100克,或干品各20克,洗淨,加適量清水,熬煮30分鐘,取出藥渣,再加入少量米,繼續熬成粥,加油鹽調味,分2至3次食用。 治療期間忌生冷腥辣食物,一般2至3天可痊癒(以上為3至5歲小兒藥量,可隨年齡酌情加減)。 土茯苓甘、淡,平,歸肝、胃經,具有利濕解毒,健脾胃,護肝臟,通利關節之用。
- 《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並記載用本品水煨治婦人紅崩、白帶;《本草再新》亦謂之「祛濕熱,利筋骨」。
- 所有材料洗淨,節瓜去皮切塊,紅蘿蔔去皮切塊,淡菜乾揀去雜質。
- 《本草再新》說它能「祛濕熱、利筋骨」。
- 材料:新鮮的土茯苓400g;赤小豆(連皮去殼)100g;豬脊骨400g;生薑3片;清水2000毫升,約8碗量。
- 春天濕熱容易引致皮膚過敏、濕疹翻發,這個春天湯水正好可以舒緩痕癢問題。
- 從中醫角度看,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有解毒、除濕和利關節等功效,對於春天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更有很好的療效。
(注意:感冒未清者及脾胃虛弱容易腹瀉者不宜多飲。)做法:1. 所有材料洗淨,老黃瓜連皮切塊,土茯苓去皮切件(買新鮮土茯苓的時候可以拜託菜檔人員幫忙切件。) 2. 鍋中加入約 2500 毫升水,放入全部材料,武火煮至水滾。 調文火煮約 2 土茯苓綠豆湯 小時,最後下鹽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利水滲濕,舒緩口氣、腳氣,小便偏黃、口苦口乾等症狀,在濕疹發作時期飲用有舒緩作用,而粟米鬚具去濕消腫,利尿功效。 材料:霸王花 2 朵、白扁豆 30 克、粟米(連鬚連芯)2 根、紅蘿蔔 2 根、黃豆 30 克、蜜棗 3 枚做法:把所有材料洗淨。
土茯苓綠豆湯: 做法:排骨出水;其餘材料切片浸洗;全部材料用10碗水煮2小時成4~5碗即成。
大家都知道,香港人出名長壽,但同時被評為「最勞累的城巿」。 土茯苓綠豆湯 ~ 小貼士:棗類含有一種物質,能令身體的過敏細胞減少過敏反應。 所以這類患者,平時可以多吃些棗子,無論紅棗、黑棗、南棗都有益。
但孕婦不宜用薏米,可用扁豆或眉豆代替。 土茯苓淮山牛蒡湯,健脾胃、袪濕,非根治濕疹病,但有助減輕濕疹皮膚痕癢,紓緩不適。 烹調方法:新鮮土茯苓去皮切塊,赤小豆充分浸軟,豬脊骨切塊。 土茯苓綠豆湯 將所有食材一起放入瓦煲之中,武火滾後改文火煲一個半鐘頭即可。 功效:薏米、土茯苓等材料,有助舒通血脈、降膽固醇、解毒消腫、祛濕通絡。 土茯苓是一種籐本植物的塊莖,味甘淡,性平,能清熱解毒、健脾護肝、通利關節。
土茯苓綠豆湯: 濕疹湯水 祛濕止痕
粉葛則有清熱下火、生津之效,老黃瓜可改善食欲不振、清腸胃,加上性平味甘的甘筍、粟米,令湯水更清甜,各位煲湯新手不妨試試這個清熱的食療湯水。 天氣潮濕容易令人出現四肢沉重、肩頸僵硬,疲勞困倦等情況,這個湯水就有很好的祛濕功效,亦可以調理脾胃。 做法:馬齒莧去根,洗淨切段;瘦肉洗淨切片;將瘦肉,生薑用7碗水煮15分鐘,加入馬齒莧,再滾15分鐘成4碗,即可連湯料同食。 馬齒莧是一種常用山草藥,也可以說是一種野菜,夏季當造,它有清熱利濕、解毒、排毒及去水腫等功效,對皮膚水腫,以及一些皮膚炎症感染或滲液均有幫助,適量飲用有止癢功效。 夏天瓜菜當造,無論用冬瓜、節瓜、合掌瓜、葫蘆瓜、老黃瓜煲湯都非常適合。
用於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拘攣疼痛、瘰癧、瘡瘍。 材料:新鮮的土茯苓400g;赤小豆(連皮去殼)100g;豬脊骨400g;生薑3片;清水2000毫升,約8碗量。 土茯苓綠豆湯 鼻竇炎、上頜竇炎等慢性炎症,中醫統稱為「鼻淵」,以鼻塞、流黃膿涕(或有臭味),並兼頭重、舌紅、苔黃膩等為主要表現。 此症多為脾胃濕熱、肝膽鬱熱,致使濕濁之邪犯上所致。 土茯苓綠豆湯2025 臨床證實,用土茯苓內服外洗,療效明顯。 梅毒:土茯苓能夠祛濕,解毒,通利關節。
土茯苓綠豆湯: 粉葛能使人神經及肌肉鬆弛,心情平靜,還有清胃火,生津止渴等功效.配些綠豆,薏米,能清熱瀉火,對血熱皮膚病,暗瘡患者很有幫助.
此外,本品近年來在臨床上用治鉤端螺旋體病,有一定療效。 很多年輕人有夜睡習慣,由於年經人新陳代謝快,故間中夜睡對身體的損害應該不大,但如果習慣性夜睡,久而久之肝臟健康就會成問題。 治療鉤端螺旋體病:土茯苓60g,甘草9g,每日1劑,2次煎服。 病重體質較好者,土茯苓可加至150g,酌加黃芩、防己、茵陳、澤瀉。 治療急性菌痢:土茯苓(鮮)、車前草(鮮)各90g,穿心蓮30g 。 加水1500ml,煎至1000ml,平均治癒天數為3.8天。
根莖富含澱粉,可釀酒;含鞣質,可提制拷膠。 土茯苓為百合科多年生常綠籐本植物光葉拔葜的塊莖。 味甘、淡,性平,除具清熱解毒、通利關節的功效外,亦有止癢痛之功,以本品為主外治某些皮膚病變,獲效頗佳。 主治:治梅毒,淋濁,筋骨攣痛,腳氣,療疔瘡,癰腫,瘰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 土茯苓綠豆湯2025 這款解春困湯水能袪濕、改善疲倦、去水腫、止咳除痰。
土茯苓綠豆湯: 皮膚瘙癢的問題很困擾人,尤其是老人家,皮膚瘙癢起來一定要抓到皮膚破損才能止癢,心情難免煩躁,更會影響日常生活.
可叫檔主代為去皮切薄片,但由於含礦物質豐富,切片後很快由米白色轉成鐵锈色,但不會影響藥效。 土茯苓綠豆湯2025 此湯無甚藥味,老少可服,但孕婦及肝腎陰虧者不宜。 綿茵陳配合綠豆、土茯苓同煮湯,除了有助治療肝炎黃疸外,湯料同時能抑制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和細菌,對皮膚濕疹、牛皮癬及疥癬患者均十分有益。
土茯苓綠豆湯: 做法: 豬骨出水;粉葛去皮,切塊;綠豆,薏米浸洗;將全部材料放入煲內,用10碗水煮約3小時成4~5碗即成,飲湯吃湯料.
做法:粉葛撕去外皮,清洗後切塊;綠豆、薏米、扁豆浸洗;全部材料用8~9碗水煮2小時成3~4碗即可連湯料同食。 粉葛全身都是寶,它的根、莖、花、葉均可入藥。 土茯苓綠豆湯 葛花解酒毒;粉葛具有清熱解毒,舒緩肌肉緊張疲勞,清除體內垃圾之功效。
土茯苓綠豆湯: 新鮮的土茯苓味甘,性平,有清熱解毒,除濕通絡的功效. 鮮品配合綠豆,薏米,果皮同煮湯,對皮膚瘙癢症很有幫助.
雖說土茯苓與茯苓均有除濕作用,但茯苓偏於健脾滲濕,土茯苓偏於滲濕清熱。 可見茯苓和土茯苓根本就不是同一種東西。 濕疹樣皮炎:視皮損大小,取土茯苓、黃連、薏苡仁適量,水煎待涼後濕敷,至滲出停止後,取土茯苓粉撒於患處。
土茯苓綠豆湯: 清熱解毒—粉葛綠豆薏米扁豆水
事實上舊時土茯苓湯是用來治療比較嚴重的瘡毒的,據說,土茯苓為治療梅毒的要藥。 《本草備要》稱土茯苓:「治楊梅瘡毒,瘰疬瘡腫。」配方:用土茯苓四兩、皂角子七個,煎水代茶飲。 《本草綱目》說它能「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洩瀉」。 《本草再新》說它能「祛濕熱、利筋骨」。
土茯苓綠豆湯: 綠豆薏米豬骨湯
凡患上皮膚癌病症,皮膚出現硬結、丘疹,久治不愈,甚至浸潤潰瘍,可以用本湯作食療。 馬齒莧性味酸、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滑利大腸之功效,為解毒治痢常用要藥;土茯苓性味甘、淡、平,能利濕解毒。 民間多用馬齒莧或土茯苓單味治療濕熱洩瀉,現兩者同用,起加強作用,取粥養胃氣治療腸炎。 材料:柴魚、白茅根、茶樹菇、洋薏米、生薏米、熟薏米、芡實、蜜棗、桂圓肉、土茯苓、知母肉,加入瘦肉、排骨或雞。 根莖成不規則塊狀,多分枝,有結節狀隆起。 根莖含多種甾體皂甘、生物鹼、揮發油、鞣質、澱粉等;藥用,能清熱解毒、除濕、舒筋利關節,治梅毒、鉤狀螺旋體病、惡瘡、風濕筋骨痛、皮炎等,一般秋末冬初採挖。
土茯苓綠豆湯: 濕疹皮膚痕癢怎麼辦?10 款中醫推薦濕疹止痕湯水食療
材料:節瓜 2-3 個、紅蘿蔔 1 根、淡菜乾 25 克、生薏米 30 克、白扁豆 20 克、黃豆 30 克、無花果 3 枚做法:1. 所有材料洗淨,節瓜去皮切塊,紅蘿蔔去皮切塊,淡菜乾揀去雜質。 調文火煮約 1 小時,最後下鹽調味即可。 有助紓緩汗疹、風疹、濕疹等皮膚痕癢症狀。 材料:瑞士甜菜約 300 克、番茄 2 個、薯仔 2 個、生薏米 40 克、無花果 4 枚做法:1.
土茯苓綠豆湯: 【去濕湯水食譜】土茯苓赤小豆豬骨湯春天必備 清熱解毒去濕通絡
紅蘿蔔去皮、粟米連芯連鬚,切大塊備用。 鍋中加入約 2000 毫升水,放入全部材料,武火煮至水滾,改文火煮 2 小時,最後下鹽調味即可。 舒緩容易翻覆有濕疹、無胃口、身體感覺睏倦等症狀。
土茯苓綠豆湯: 做法;土茯苓、赤小豆、扁豆、陳皮分別浸洗;老黃瓜洗淨,去囊後切塊;全部材料用10碗水煮2小時成4~5碗即成。
~ 小貼士:鮮土茯苓在生草藥檔有售,可叫檔主代為去皮及切薄片,鮮品療效較乾品佳。 此湯藥味不重,清香可口,小朋友也不會抗拒,小兒濕疹患者可常服。 ~ 小貼士:鮮土茯苓較乾品療效更佳,在山草藥檔有售。
聞說用土茯苓煲出的湯水味道帶回甘,不知是否加了4粒蜜棗的緣故,入口帶有甜味其後留有少許甘味,對於小朋友來說也很容易接受。 對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者都有益處。 但孕婦不宜用薏米,可改用赤小豆代替。 現代研究土茯苓有抗炎、抗菌、抗真菌作用,小朋友兩頰出現紅疹或有皮損,或四肢、軀幹出疹瘙癢,也可以用土茯苓煲湯作保健食療。 用鮮魚腥草2兩,配合綠豆、海帶煲糖水服,對急、慢性濕疹人士有益。 如果單用鮮魚腥草煲水10分鐘,待涼後用藥棉沾藥汁塗患處,對皮膚濕疹包括陰囊濕瘡均有幫助,最好連用6天左右。
今天推介這款「三黑湯」對反復發作及氣血兩虛者頗有療效。 老黃瓜有助清除體內毒素,所含水分和纖維都是利尿通便劑,它所含的甾醇化合物可以降低膽固醇,是減肥瘦身的好材料。
治療頭痛:土茯苓30~60g, 最大劑量120g。 骨攣癰漏(筋骨疼痛,潰爛成癰,積年累月,終身成為廢疾):用土茯苓一兩,有熱加黃苓、黃連,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煎水代茶飲。 又方:用土茯苓四兩、四物湯一兩、皂角子七個、川椒四十九粒、燈心七根,煎水代茶飲。 如能買到樟木碎,用來煲水作外洗劑很快消疹,土銀花煲水亦有止癢作用。
香港温暖潮濕的天氣容易滋生疣病毒,患疣的人士眾多,這種疣可以生長在身體及臉部各個地方,臉部的疣以扁平疣佔多數,有些像絲狀一條條的就較難看,老人臉上一塊塊的便是疣來的。 土茯苓綠豆湯2025 ~ 土茯苓綠豆湯 土茯苓綠豆湯2025 土茯苓綠豆湯 小貼士:圖中是全秼鮮魚腥草,療效最佳。 魚腥草含揮發油,不宜久煮,最好煮15~20分鐘以內。
為了防止身體受天氣潮濕的影響,中醫建議我們要多食用一些能健脾祛濕的食物,如薏仁,扁豆,赤小豆等。 以下的湯水就有很好的祛濕功效,亦可以調理脾胃、消化系統。 大家不妨試試煲,飲多啲湯水,增強免疫力。 由於老黃瓜所含多種氨基酸及葫蘆素等物質,對保護肝臟有幫助,故適合肝炎人士作保健食材。 土茯苓綠豆湯 土茯苓綠豆湯2025 用老黃瓜配扁豆、綠豆、薏米及陳鴨腎煲湯,更有滋陰作用,對夏天油脂分泌多,皮膚經常長暗瘡、粉刺及濕疹人士很有幫助。 做法:綠豆、薏米浸洗;老黃瓜刮去瓜囊,切塊;甘筍去皮切塊;瘦肉切厚片,出水;全部材料用8碗水煮2小時成4碗,即可連湯料同食。
土茯苓綠豆湯: 濕疹湯水:粉葛土茯苓馬蹄湯
《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並記載用本品水煨治婦人紅崩、白帶;《本草再新》亦謂之「祛濕熱,利筋骨」。 土茯苓綠豆湯2025 本品原用於治療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者,療效甚佳,為治梅毒的要藥。 在潮濕有霧天陰的春天下,一碗健脾祛濕湯水就能令你遠離春困,充滿精力不易攰。 這碗湯有茯苓、白朮、淮山、芡實等食療,有效解除濕重症狀,能祛濕通經消除春困帶來的疲勞。 還加入健脾胃的紅棗、陳皮,益氣消食。 近日天氣潮濕得很,天文台較早時間已預告「春分」(20日)當天,最高相對濕度達100%!
土茯苓綠豆湯: 清熱利濕解毒—土茯苓地老鼠牛大力排骨湯
去濕食材不只有薏米、赤小豆,土茯苓也是一種溫和的去濕藥材,能除濕解毒,通利關節。 土茯苓有清熱利濕解毒的功效,配上粉葛、赤小豆和扁豆加強利水祛濕。 這個湯水很適合春夏時節,或者是轉天氣時飲用,不但可以袪濕、降骨火,更可舒緩濕疹皮膚問題。 中藥土茯苓有清熱解毒、除濕、利關節的功效,用鮮土茯苓配些清熱解毒、消暑利水、涼血功效的綠豆,和有健脾袪濕等功效的扁豆和薏米煲湯服,對皮膚過敏及濕疹人士甚為有益。 香港人平日工作壓力大,休息及睡眠不足,引致脾胃弱、濕氣重,所誘發的濕疹也會依此傾向而生。 如果依清熱解毒的思維,不問中醫診斷自己體質,亂吃涼性的食物,例如馬蹄、綠豆,若然本身脾胃弱,又吃太多涼性的食品,反而會引起反效果。
土茯苓綠豆湯: 材料
老黃瓜有消暑清熱、利水袪濕、除熱降火等功效,適合經常捱夜、睡眠不足、食無定時、咽喉腫痛、暑熱困倦人士。 ~ 小貼士:此湯清香美味,老少可飲。 土茯苓綠豆湯2025 土茯苓綠豆湯 但孕婦不宜用薏米,可改用扁豆或眉豆代替。
土茯苓綠豆湯: 體虛不宜飲去濕湯 孕婦忌服
所有材料洗淨,瑞士甜菜切段,薯仔去皮,番茄切大塊備用。 鍋中加入約 2,500 毫升水,放入全部材料,武火煮至水滾,改文火煮 1.5 小時,最後加鹽調味即成。 功效:清熱健脾利濕,幫助消化,舒緩口苦口乾、胃脹、胃部不適。 材料:西洋菜 600 克、猴頭菇 土茯苓綠豆湯2025 1 個、茨實 15 克、生薏米 30 克、無花果乾 4 土茯苓綠豆湯2025 枚、蜜棗 4 枚做法:把所有材料洗淨。 鍋中加入約 2,500 毫升水,放入全部材料,武火煮至水滾,改文火煮 2 小時,最後下鹽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利水滲濕,紓緩濕疹、口氣、腳氣、小便偏黃及口苦口乾等濕熱症狀。
孕婦更是忌大量服用,恐致子宮收縮,不利胎兒。 這幾天天氣炎熱,在街外走一轉已全身是汗,濕疹患者最怕炎熱的天氣,因為出汗多令皮膚更為痕癢,如果不小心抓破皮膚被微生物所感染,造成潰瘍,這類滲液的濕疹也就較難處理了。 ~ 小貼士:用黃瓜切薄片貼面上有美容作用,同樣用刮出來的瓜囊及瓜汁用來敷面及浸手,同樣有美白淡斑功效。 亦有研究指精神壓力太大,長期失眠等都可能誘發蕁麻疹發作機會。 有些慢性疾病,患者免疫系統失常同樣會攻擊自身健康細胞導致蕁麻疹發作。 發病期患者皮膚會出現大小不一的塊狀浮腫,非常痕癢,尤其在眼睛及嘴唇周圍特別嚴重。
土茯苓綠豆湯: Archive for 皮膚病/暗瘡
而生薏米味甘淡、微寒,在春夏選擇生薏米功效較佳,而容易手腳冰冷、體虛的人應將生熟薏米一起食用。 土茯苓綠豆湯 濕、熱經常連帶出現,所謂濕熱,即指身體水液代謝出現不正常情況,而有熱症或熱邪出現。 而大部分症狀都與飲食習慣有關,煙酒過多、常吃辛辣、煎炸、凍飲等。 此外,情緒也是關鍵之一,壓力大可引致鬱而發熱。
土茯苓綠豆湯: 薏米具利水、祛濕及清熱功效
綠豆是排肝毒良品,對排走金屬毒素尤其有效;配合薏米能利水消腫、抗炎抗病毒;茯苓能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甘草是解藥毒佳品,數物合而為湯,是排走肝毒的上佳食療。 因為中醫理論晚上11時至凌晨2時是血液流經肝、膽和排毒的時候,假如血流不足,肝的修復功能便受影響。 最常見出現的不良症狀有口臭、長暗瘡粉刺、生理期混亂、鼻過敏、黑眼圈、没精神、面色暗啞無光等。 第一次買新鮮的土茯苓煲湯,可在街市中一些菜檔中找到。 土茯苓水煎液對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腫脹、蛋清所致大鼠足腫脹均有抑製作用。 斷面紅、白二色的土茯苓醇提液均具有抗炎作用,小鼠以尾靜脈注射伊文思藍、二甲苯致炎,大鼠棉球肉芽腫、液體石蠟致炎對NO釋放程度的研究結果表明都有抗炎作用4。
材料:霸王花 2 朵、粟米(連鬚連芯)2 根、紅蘿蔔 2 根、眉豆 20 克、綠豆 20 克、蜜棗 3 枚做法:1. 所有材料洗淨,紅蘿蔔去皮,粟米連芯連鬚,切大塊備用。 鍋中加入約 2,000 毫升水,放入全部材料,武火煮至水滾,改文火煮 1.5 小時,最後加鹽調味即成。 功效:清熱祛濕、涼血止癢,紓緩皮膚敏感或濕疹引致的痕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