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2012年欲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引起7月29日「全民行動,反對洗腦」的萬人大遊行示威活動,為一連串反國民教育運動之一,最終沒有推出。 而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及政府在2020年6月30日推出港版國安法後,政府強行將通識教育科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以便學生認識國家的政治體制,加強對國民身分的認同。 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中文和英文仍是香港法定語文,香港政府實行「兩文三語」語文教育政策,培育學生讀寫中文和英文的能力,並培養學生使用廣東話、英文和普通話溝通的能力。 香港日常使用的中文以繁體中文為主,大部分香港本地中文報章和雜誌都以繁體字印製。
- 1997年年底至1998年年初,物業市場及股票市場泡沫经济爆破,市民消費意欲受影響[228]。
- 在1976年至1983年間,當時流行曲多以電視劇主題曲為主[310]。
- 香港於5月1日確診首宗病例,史無前例封鎖該名墨西哥患者入住的灣仔維景酒店。
- 而後來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喺韓戰激嬲西方世界,搞到畀佢哋禁運,令到香港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嘅轉運物資、徵集資金、收集情況嘅唯一窗口。
- 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中,發生種票風波,例如美孚新邨出現「1屋7姓13票」[81]等,引起社會廣泛討論。
其中,於2005年12月4日舉行的爭取香港普選大遊行,主辦單位指25萬人參與。 2005年12月,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在香港舉行,引來世界各國反對世界貿易組織和反全球化等人士齊集示威,韓國農民、示威者與警察在灣仔一帶衝突。 香港自行處理部份對外事務,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和體育等領域以「中國香港(Hong Kong, China)」名義單獨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和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簽訂和履行協議。 1940年代後期,隨住一波上海電影人移居香港,香港發展成為電影製作中心,而且呢啲電影老手喺跟住落嚟嘅十年之中幫助殖民地建立咗嘅娛樂業[37]。 到咗1960年代,呢個城市因《蘇絲黃的世界》(英文:The World of Suzie Wong)等電影令到海外觀眾所瞭解
香港: 香港五一游行自行取消 申请人称“不由自主但不能讲”
鑑於警察強硬打擊非法示威集會[267],因此示威者和其他香港人越來越不信任特區政府和香港警察,雙方互相敵視。 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的統計,當時警務處的滿意率大幅度下降至-37.9%,為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來最低的淨值[268]。 香港2025 大部分示威者因此稱警察為「黑警」、「狗」等帶有貶意性的名字[269][270][271][272][273],亦有警察用粗口罵市民及用「曱甴」等帶有侮辱性的名字形容示威者[274]。 根據2021年Expats Insider的雜誌中,對全球各外藉人士作出的調查顯示,香港在安全方面(Safety and Security)的排名,在59個國家中排行57位,僅比巴西和南非佳[275][276]。 2006年及2007年,因為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特區政府宣佈臨時拆卸舊中環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保育組織發起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及保留皇后碼頭事件,包括舉行論壇、靜坐和絕食,事件後來演變成警民衝突。 兩次事件也提昇香港市民對保育文物、公共空間及城市規劃的意識。
喺1950年代中,右派工會暴動,中華民國政府嘅情報人員從此就唔畀再入香港。 香港2025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喺1938年登陸廣東,仲好快咁佔領埋廣州同附近嘅地方。 喺1941年12月8號,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幾個鐘,就攻打馬來亞同走過深圳河打香港。 嗰時日本同香港義勇軍、加拿大兵,重有印度人同西人嘅英軍打咗好多場好激烈嘅仗。
香港: 香港概况
翌年2012年,三名候選人梁振英、何俊仁和唐英年參選行政長官選舉,最終梁振英以689票勝出當選[82]。 在時任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和時任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帶領下,利用港府的外匯儲備入市抵抗大鱷衝擊香港金融市場,成功挽救香港股市[73]。 香港又叫「美食天堂」,好多國家嘅菜式都可以喺香港食到,佢嘅街頭小食非常之出名,香港人稱之為掃街;喺香港,常見嘅街頭小食有雞蛋仔、蛋撻、咖喱魚蛋、燒賣、格仔餅等等,嘢飲就有絲襪奶茶,珍珠奶茶等等。
根據臺中市政府民政局統計,2022年底梧棲區戶數約2萬戶,人口約6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3,604人,是臺中市海線地區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10]。 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大庄里與中和里,2022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9,708人與570人[10]。 香港2025 中文同英文之外,由於香港家庭,請外地女人嚟做家務,都幾普遍。 當中,至多係菲律賓同印尼,所以,菲律賓話同印尼話,都唔少人講。 而香港南亞族裔嘅人亦有唔少,所以好多南亞族裔嘅語言亦有人講,好似印度、巴基斯坦各種話、同埋尼泊爾話咁。 香港亦有好多日本人同韓國人,所以日文、韓文都一樣有人講,雖然呢啲唔係中文嘅話都係喺返呢啲人嘅鄉里之間先曉,但由於呢啲人佔香港人口唔少數目,所以亦好容易喺市區聽到人講。
香港: 政治
被告不服上訴,指陳嘉信法官的判辭超過98%內容均來自原告的書面陳辭,餘下的2%也沒有一句完整句子是由陳嘉信親自撰寫,質疑陳履行司法職能時欠缺獨立思考,沒有給予充份理由。 19世紀末,香港發現新物種——洋紫荊,其學名以時任港督卜力為名(Sir Henry Arthur Blake)命名(Bauhinia blakeana)。 1960年代獲市政局採納為標誌,1965年獲定為香港市花,後來在《基本法》草議過程中獲選為香港區旗和香港區徽的設計藍本,基本法訛稱為紫荊花。 香港2025 進入21世紀,謝霆鋒、古巨基、陳奕迅、容祖兒、何韻詩、謝安琪、楊千嬅、張敬軒、衛蘭、薛凱琪和吳雨霏等歌手,以及Twins、Rubberband、Supper Moment、Dear Jane等組合,深深影响香港流行文化。
香港: 香港《國安法》指定法官被揭「司法抄襲」 98%判詞「逐字複製」
這是香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危機,亦是歷來最多人參與和持久的社會運動,包括200萬名香港市民參於的「譴責鎮壓,撤回惡法」大遊行。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5],基於部份市民不滿意香港政治選舉制度和北京政府干涉[191][192]、香港經濟衰退及政府連番施政失誤等,民怨沸騰。 至2003年7月1日,以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為首,大批市民參與2003年香港七一遊行[193],主辦單位指人數達50萬人。
香港: 特區成立初期
2010末至2020年代,香港本地組合如MIRROR、ERROR、P1X3L、After Class、COLLAR、MC 香港2025 $oHo & KidNey等相繼成立。 姜濤、盧瀚霆、呂爵安、陳卓賢、林家謙、張天賦、炎明熹、曾比特、梁嘉茵、陳蕾等新力軍為香港樂壇注入一股活力。 這些組合及歌手令更多香港人重新關注廣東歌文化,當中MIRROR和ERROR被指掀起了香港前所未有的追星熱潮[313][314][315]。 在1976年至1983年間,當時流行曲多以電視劇主題曲為主[310]。 香港哲學不屬於諸子百家與西方哲學,但兩者皆對其影響甚大,加上其他文化影響,遂產生香港哲學。 於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香港文學雜誌大量出現有關存在主義之作品[306]。
香港: 經濟
2006年,香港嘅人均收入以38,127美元佔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6,領先瑞士、丹麥同日本等國家[36]。 而今日香港個港就唔喺香港仔,而係喺隔開港島同九龍嘅維多利亞港,係全世界最深[未記出處或冇根據]嘅港口之一。 香港 大明嗰時,就因葡萄牙想侵犯,明軍出兵同葡萄牙人開戰,雙方喺屯門對開海域激鬥,大家都叫場仗做屯門海戰。
香港: 影響司法信心
香港有唔少島散佈東南西,因為瀕海、水路發達,所以係太平洋到印度洋同埋各國貨船嘅必經之路。 空運亦都係南洋同中國嘅樞紐,而且全球每日都有唔少飛機途經香港。 由於香港鄰近廣東省、澳門兩地,因此又合稱「省港澳」或「粵港澳」。 根據《香港國安法》第44條,香港行政長官應當從裁判官、區域法院法官、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法官、上訴法庭法官以及終審法院法官中指定若干名法官,也可從暫委或者特委法官中指定若干名法官, 負責處理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案件。
香港: 社會問題
2022年5月,欧盟发表的《香港年度报告》中認定香港在《国安法》实施后已开始转向“独裁统治”[註 4],其高度自治已受到严重侵蚀[42]。 香港過去曾被評為最宜居城市[43],但2022年其排名下跌19位至第77位[44]。 2022年,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英语:Wendell 香港 Cox)調查顯示,香港連續第12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港人不吃不喝23.2年才能置業[45]。 香港嘅政治係由1841年開埠後開始計起,最初係由英國人發展同埋管理,跟住先慢慢開始有華人參與。
香港: 政府
另外,33%香港人認為如果中國繼續由中國共產黨統治則會增加香港獨立傾向,而有39.1%香港人認為,香港與中国內地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歷史背景差異是傾向香港獨立的理由[201]。 香港人因為經常舉行遊行及示威而使香港被形容為「示威之都」,亦因此而獲國際旅遊指南《寂寞星球》評級為2012世界十大旅遊城市[194]。 於2011年,全年有逾7,000宗公衆集會遊行活動,每日平均有逾19宗[195][196]。 至2012年,全年有7,529宗公衆集會遊行活動[197]。 200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香港基本法,是否修改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選舉制度應由特首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報告,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政改方案應由特區政府向立法會提出。 根據一國兩制原則,《基本法》第8條確立香港繼續以普通法為依歸,並且由多條《香港法例》補充,有別於中國內地的大陸法[176]。
香港: 香港区议会整顿选举制度 直选席位减少至20%
於英國殖民地時代,除洋紫荊外,更會以阿群帶路圖及帆船為官方或重要物件的紋飾,如香港警察徽章、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和香港殖民地旗幟上的圖案等。 香港2025 2000年2月,香港策略發展委員會向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提出建立香港品牌的計劃,並設立跨部門工作小組籌備香港品牌計劃。 最後港府以900萬港元委託顧問公司,設計代表香港的飛龍標誌,並定位香港為「亞洲國際都會」。
香港: 社會群體
9月4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佈正式撤回《逃犯條例》及提出其他三項措施。 10月5日特區政府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首次引用緊急情況規例條例推出禁蒙面法。 10月23日,時任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在立法會正式撤回《逃犯修訂條例》,惟示威活動仍持續。
1874年香港出現第一份中國人辦的報章《循環日報》[319]。 爽報已於2013年10月21日起停刊;《蘋果日報》則因被特區政府凍結運作資金,被迫於2021年6月24日停刊。 現時,不計5份免費報章(am730、都市日報、頭條日報、晴報、英文虎報),香港中文報章每份售價為港幣6至10元,英文報章則售價為10及14元。 而其他地區所印制的報刊普遍比本地報章昂貴:中國內地报纸普遍售2-6元不等,视乎售卖地區;韓國普遍賣10元、日本約15元,歐美更貴。 隨著1997年香港特區成立,中國內地與香港交流日益頻繁,加上每日有150個新移民配額,普通話於香港開始比以前常見。 為方便遊客,香港大部份公共交通系統都會分別以粵語、英語和普通話廣播。
香港: 國際地位
嗰陣唔少香港人都同清時一樣,除咗捐錢返去之外,仲身體力行加入國民政府做嘢。 在政府部门以及法律界、专业人士和商界之中,英文是广泛采用的语文。 在许多于香港营商或到内地和台湾经商的企业中,精通英语、广东话和普通话的三语人才都担任重要职位。 香港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同时生效。
特區政府亦制訂人口政策吸引專才移民和投資移民,以提昇人口質素。 2019年4月,香港爆發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影響甚廣且爭議。 2019年6月9日,大批香港市民走上街頭抗議,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 6月12日爆發激烈的警民衝突,進而觸發2019年6月16日遊行以及2019年香港七一衝突中的佔領立法會事件。 2019年6月起,香港爆發多次大型的警民衝突事件及佔領行動,並演變成以“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五大訴求,缺一不可”、“沒有暴動,只有暴政”、“解散警隊,刻不容緩”、“香港獨立、唯一出路”等為口號的一系列政治抗爭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