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申請時遇到任何困難,或想與我們直接對話,了解更多有關保險計劃的細節,亦可聯絡我們的客服團隊為你解決各種申請疑難。 癌腫瘤本身可引發腸阻塞、腸壁穿破等情況,部份大腸癌患者會有營養不良、貧血的現象,而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者,需特別注意。 許多大腸癌的風險因素與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關,包括飲食中的纖維含量不足、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缺乏體能活動、肥胖、飲酒和吸煙。 有時大腸內壁細胞會不正常生長,出現息肉、潰瘍或其他形態腫塊,但這些大部份的腫塊為良性的,唯亦有小部份息肉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變成大腸癌。 47歲的吳長勳是在今年2月發現罹患大腸癌末期,經歷抗癌治療,期間一度效果不錯,原本抗癌之路還算順利,沒想到近期動手術,癌細胞迅速擴散,最後難敵病魔逝世。
大腸的主要作用是將未吸收的食物殘渣,形成大便再排出體外,而直腸就是位於最後一段,連接肛門,有儲存糞便的功能。 大腸癌檢查方法 大腸癌檢查方法 然而,如果腸道不健康,毒素積聚,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會。 據陳醫生指目前大腸癌較肺癌、乳癌、肝癌的發病率還要高,當中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相差不大,每年平均也有近四千多個新案。 大腸癌一般都會以外科手術來切除癌腫瘤及附近腸段。
大腸癌檢查方法: 大腸癌篩查
扣除政府的基本大腸鏡服務資助後,參加者需要收取不多於$1,000的額外費用。 除了病人已出現大腸癌症狀,需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外,由於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加上早期大腸癌亦無明顯症狀,故建議一般人由 45 歲至 50 歲起開始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 如發現有少量瘜肉,經化驗後無特別問題,可於 5 年後再接受大腸鏡檢查;如果大腸瘜肉多達 20 至 30 粒,則應在翌年再作檢查。 此外,如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及有其他風險因素,更應考慮提早至 大腸癌檢查方法 40 歲或於親屬確診大腸癌年歲前 10 年開始接受大腸鏡檢查。 政府建議市民需要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作為檢測大腸癌。
- 一般程序需安排先進行醫生面診了解病人狀況,再安排合適的檢查及治療。
- 第一及第二階段分別覆蓋61至75歲人士及56至75歲人士,而由2020年1月1日起進一步擴展至50至75歲人士。
- 在進行大腸鏡檢查前,必需留意有沒有限制事項,例如禁食、飲用大量開水、服用瀉藥以助排清腸道等等。
- 檢查期間,醫生可抽取組織樣本進一步化驗及切除瘜肉。
- 由獲取網上報價、付款、到申請索償,全程網上辦妥。
有研究顯示男性罹患大腸癌的人較多,男女比例大約1.5:1或1.6:1,而且50歲以後,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會急速上升。 很多人以為大腸癌會常出現腹痛、便祕等,但最棘手的是多數的大腸癌幾乎沒有症狀,因此單單依賴狀診斷不可靠! 早期的大腸癌可以沒有任何病徵,當到了腸癌的第2、3期才出現明顯症狀,加上大腸癌早期症狀容易跟其他疾病的症狀混淆,使大腸癌在早期更難發現。 若發現多於一種症狀,且持續超過數週,應盡快找專科醫生檢查。 進行大腸鏡檢查時,醫護人員會事先替病人注射適量鎮靜劑及止痛藥,以減輕病人的緊張和不適。 大腸癌檢查方法 隨後,醫生便會將一支柔軟及可屈曲的大腸鏡從肛門放入大腸內進行檢查,檢查過程約為30分鐘左右。
大腸癌檢查方法: 大腸癌篩檢方法3:大腸鏡檢查【準確度最高】
以下一文為你整理大腸癌成因、前兆、症狀及治療方法。 當你選擇被轉介至已登記參加計劃的大腸鏡醫生,參加「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政府會提供資助,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 你可能需支付不多於$1,000之額外費用,視乎你所選擇的大腸鏡醫生而定。 一般而言,接受大腸鏡檢查的輪候時間通常不多於8個星期。 手術仍然是結腸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大腸癌檢查方法2025 通過切除主要癌細胞,可預防由癌症有機會所引起的腸道阻塞,並改善結腸功能。
第二期:癌細胞已經生長到結腸或直腸的最外層,但並未通過表層。 或癌細胞通過結腸、直腸表層生長,也可能影響到其他組織或器官,但尚未擴散到淋巴結或傳播到其他地方。 大腸癌檢查方法2025 是次計劃由衛生署資助,並不可同時利用醫療券支付大腸鏡的額外費用。 如果我遺失或損壞了大便隱血測試採便管可以怎麼辦? 如果你遺失或損壞了其中一支採便管,請你用餘下的一支進行採便。
大腸癌檢查方法: 今年2月發現大腸癌末期 癌細胞擴散不幸癌逝
當中,男性有2 905宗,而女性則有2 182宗。 簡稱「化療」,針對癌細胞分裂比正常細胞更快的特點,利用藥物來殺死它們。 藥物通常會通過手臂靜脈或經整入胸腔的導管,溶入血液,運行全身,沿途搜索癌細胞並擊殺它們。 大腸癌檢查方法 一般每個療程相隔兩至三個星期,數量則取決於病情,以及患者對藥物的反應。
建議一般人由 45 歲至 50 歲起開始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 保持良好生活及飲食習慣、定期作身體檢查,能有助預防大腸癌。 如察覺有任何類似大腸癌前兆或症狀,應立即諮詢醫生。
大腸癌檢查方法: DNA測試 – 大腸癌基因檢測
研究顯示大腸癌患者的腸道細菌與健康人士不同,透過檢驗大便內的細菌組合,可以偵測大腸癌及大腸瘜肉的風險。 若檢查過程中發現瘜肉,醫生會把瘜肉切除並進行化驗,此舉同時減低瘜肉變癌的機會。 大便隱血測試能夠將大便中肉眼看不見的血液檢測出來。
大腸癌檢查方法: 準確度高 – 大腸內窺鏡檢查
大腸直腸癌位居我國罹癌人數第一位已超過十年,透過定期大腸直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大腸直腸癌可說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 特別是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政府有提供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別忽略了保護自己健康的權益。 而「大腸癌篩查計劃」目的就是為沒有病徵的人士進行檢測,從而找出患病的人或有較高風險患病的人,通常是確診疾病的第一步。 大腸癌篩查就是在未出現任何大腸癌病徵前,及早發現患上大腸癌的人,以便及早治療3。 A:如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陰性,參加者要留意自己有沒有其他大腸癌症狀,並每兩年再接受測試;如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需再次約見醫生,了解大便隱血測試結果,並轉介接受大腸癌檢查。
大腸癌檢查方法: 篩查
A:由於痔瘡同樣會大便有血的情況,好多時都會令人混淆,分別上在於痔瘡由於在肛門,血是鮮色的,而大腸癌的腫瘤流血,大便沾上的血液被分解成啡色一點及藏於便內。 大腸癌的徵狀除了有血外,排便習慣也會有改變,好似持續便秘或腹瀉、糞便形狀變得幼條狀、腹部發脹或腸絞痛,情況持續就需要看醫生了。 最準確偵測大腸瘜肉和腸癌的方法,假如發現瘜肉,能夠經腸鏡切除並化驗。 檢查前要戒口數天(避免進食含纖維的食物),並服用瀉藥清理腸道。
大腸癌檢查方法: 大腸癌有甚麼的病徵?
在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及用灌腸劑清洗大腸,檢查前或需注射鎮靜劑及止痛藥, 以減低病人的焦慮及檢查時所引起的不適。 醫生若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瘜肉,便會直接切除或抽取活組織進行病理化驗。 大便隱血測試是較初步及簡單的測試方法,可以驗出糞便樣本是否帶血,只需在家按指示以工具採集少量樣本作化驗,不適感較低。 就大腸癌而言,電療較常用於直腸癌,較少用於結腸癌。 如果醫生經評估後,認為外科手術有困難,或經掃描評估後,發現癌症屬較後期,都要在進行手術前接受電療。 接受手術後,部分患者仍有較高風險復發,都可能需要接受電療。
大腸癌檢查方法: 大腸癌篩查及資助計劃
要特別指出的是腫瘤指標-CEA(癌胚胎抗原)並不能用來做有無大腸直腸癌的篩檢或是診斷唯一根據,但是可以用來作為疾病治療、預後、復發的評估參考依據。 大腸癌檢查方法 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表示大便中帶隱血,而這情況也可因大腸癌以外的其他情況引致。 大腸癌檢查方法 A:癌一般經歷頗長時間才形成,由正常細胞突變成瘜肉,再由瘜肉變成腸癌,可長達十年或以上,所以某程度上是可以預防的。 大家應該在五十歲開始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如發現有瘜肉(數量一般由一、兩粒至幾十粒都有),可即時做手術切除及做化驗,其後每三年檢查一次;如無發現瘜肉,可以十年後先再檢查。
大腸癌檢查方法: 大腸癌常見症狀
桃園鴻林診所腸胃科醫師鄭泓志曾說明,大腸癌常見6種症狀,但每個人情況或多或少有不同,建議還是要多加留意,定期檢查、及早發現與治療。 如果在完成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瘜肉,「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會資助切除瘜肉手術、病理組織檢驗及報告。 「大腸癌篩查計劃」過往稱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由政府按年齡推動並資助合資格人士進行檢查及手術,幫助大眾及早防癌。 患者在接受治療後,應跟醫生商討,按個人情況制訂康復期間的跟進治療與複診安排,以偵測有沒有復發或異時性腫瘤,予以及時的診治,同時治理其他因治療引起的併發症,加快康復進度。 患者亦須要改變飲食習慣,避免進食難以消化的高脂肪食物,以及對腸道刺激的食物。 早期大腸癌可能沒有明顯病徵,病人亦難以察覺是否有大腸瘜肉存在,因而大部分有明顯症狀的人士在確診時都已屬於第三期。
大腸癌檢查方法: 大腸癌成因及風險因素
在計劃下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港元;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港元。 大腸鏡醫生在提供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可向參加者收取不多於1,000港元的額外費用。 大腸癌檢查方法 由於計劃利用大便隱血測試,探測大腸內壁的微量出血,因而在沒有出血的情況下,未必把病變識別出來,可能耽誤病情。
大腸癌檢查方法: 及早發現存活率逾9成
而且,政府表示約有2,400宗經篩查計劃而確診大腸癌的個案,並初步分析了1,700宗個案,結果顯示約57%的個案屬於治癒率較高的早期個案。 患者在治療後可能出現各種副作用,例如疲倦、脫髮、噁心和腹瀉等。 除此之外,個別化療藥物,例如Flurouracil,可能令手掌及腳跟出現紅腫和疼痛的情況,但一般不會維持很長時間。 進行手術之後,患者越快開始活動,對康復的進度越好,但頭幾天可能需要尿管協助排尿,或在傷口放置流管,以排走分泌物。 在腸道活動恢復正常之前,不可飲用飲品,直至手術後兩至三天,可飲少量開水,並逐漸增加份量;四至五天後,可進食較清淡的食物。 大腸癌檢查方法2025 但若大量攝入不健康的食物,或許會導致腸道瘜肉生長,嚴重者可誘發癌症,如大腸癌。
大腸癌檢查方法: 切除大腸瘜肉可以預防大腸癌
至於簡單一點的檢查,可以做糞便隱血檢查,從糞便樣本檢測出血液的含量,但準確度一般,如患者進食過豬紅等食物,就有機會出現假陽性;而大便沒有血則會有假陰性問題。 另外,有醫生會做直腸指檢,帶上潤滑手套,將手指伸入病人的直腸內,以手指感覺有否出現不正常,但這種做法只能做到近肛門位置,未能深入腸內,不夠全面。 這類人士即使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也由於種種原因,不宜進行大腸鏡檢查,因而失卻參加計劃的意義,更可能產生不必要的焦慮。 也有某些情況,即使證實患上大腸癌,其牽涉的治療也不會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根本沒有必要接受大便隱血測試。
大腸癌檢查方法: 大腸癌個人護理
在醫生制定治療方案之前,患者一般需要接受影像掃描檢查,例如正電子電腦掃描(PET-CT)檢查,以確定癌症的期數和癌細胞的擴散範圍,從而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醫生為病人選擇治療方法的考慮因素包括:年紀、身體狀況、癌腫瘤期數、類型、位置、擴散程度等,所以即使是相同期數的病人也有可能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如果患者對自己的治療方案有疑問,建議向醫生查詢清楚。 在香港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的建議下,香港衞生署呼籲年滿50歲的香港市民,應每1至2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或每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10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有家族病史等高風險人士,應諮詢醫生的意見,考慮提早開始篩查 。
大腸癌檢查方法: 大腸癌有甚麼治療方法?
大腸直腸癌的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相當重要,因為治療的效果和痊癒的機會相對較高,也因此定期做大腸癌篩檢非常關鍵。 一般來說,建議 50 歲就要開始定期篩檢,但高風險族群則應該要更早,本文列出各種的大腸癌的篩檢方法,供民眾參考,實際情況請按照醫師的專業判斷,以做出最合適的治療抉擇。 在接受大腸鏡檢查前,患者必須按照醫生建議,在檢查前兩至三天開始進食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一天服用腸道清潔藥物,以清除大腸內的大便及雜質,以確保醫生能透過鏡頭清晰檢查腸道內所有位置。 他指出,大便潛血不一定最準,而癌症機率幾趴的數字也是統計學,對個人來說,只有0跟100%的差別,因此建議有疑慮就做檢查,覺得身體怪怪的就找醫師就診。 尤其大腸癌症狀千變萬化,很多人說血便要注意,但左邊的大腸癌可能流血、右邊的大腸癌卻不一定出血,因此症狀不是絕對的判斷標準,另外也有人把大便有血當痔瘡、腹脹當便祕,輕忽症狀而逃避。
例如mRNA癌症基因測試可偵測到0.2cm或以上的腫瘤,只需抽取少量血液,便可驗到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性高達97%。 大腸癌檢查方法2025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指出,2020年大腸癌(英文Colorectal cancer)新症為5,087宗、死亡數字達2,287人,大腸癌死亡率佔整體癌症死亡率15.2%。 大腸癌成因是大腸內壁細胞不正常生長,出現息肉、腫塊或潰瘍,當發展成惡性腫瘤時,便會變成大腸癌。 林冠傑教授指,大便會臭是相當正常,亦在所難免,它不可能完全沒氣味,但如果你突然發現有一段時間,大便突然變得特別臭就要注意了。 教授指突然變臭有3成因,包括濕熱、吃肉過多以及細菌感染3因素,如果同時還有肚痛、腫瀉,就記得看醫生了。
預約年度身體檢查時,建議選擇包括腸癌檢查的驗身計劃。 如果你想早點進行檢查亦可找私家醫院或私營機構,但就需要自費接受檢查。 自願醫保保障這項手術,而結腸鏡檢查連瘜肉切除術屬於小型手術,自願醫保「標準計劃」外科醫生最高賠償限額為$5,000。 部分患者進行外科手術,切除癌腫後,發現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鄰近的淋巴結,或者經醫生評估,認為復發機率高,就需要接受其他治療。 此時使用的化療稱為「輔助化療」,用以減低復發的風險。 而在3種方法之中,「大便隱血測試」為非入侵性檢測,較為方便,只需在家中按指示,以工具採集少量大便樣本作化驗。
大腸癌檢查方法: 大腸鏡檢查
近日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在一個健康訪問中透露了原因。 教授指其實光是有纖維是不足夠的,他指肺主大腸相表裡,人要有氣才會有力量去排便,只吃大量高纖食物,卻坐著不活動,那就更加難以排便。 陳維熊建議,大腸鏡不用分年齡,沒有幾歲才需要做大腸鏡,只要覺得有疑慮就做,而大腸癌發生需要時間,所以可以2~3年做一次就好。 而且男女都要做,雖然男生大腸癌發生率略高一些,但女性也不少,不能輕忽。 以上風險因素有些可以靠生活習慣控制,例如「多菜少肉」的飲食習慣、多做運動、控制體重、不煙不酒都可以減低大腸癌風險。 American 大腸癌檢查方法2025 Cancer Society 的資料顯示,種族也是其中一個高危因素,東歐猶太人是全球最大機會患上大腸癌的族群。
大腸癌檢查方法: 大腸癌症狀與種類:早期不明顯、注意大腸癌5前兆
在2020年,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68宗新增大腸癌個案。 男性和女性的發病年齡中位數分別為68歲及69歲。 大腸癌檢查方法 大腸癌新症以男性居多,於2020年男女新症比例約為1.3比1。 大腸癌檢查方法2025 第三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便下降至68.7%,而第四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則是9.3%。
大腸癌檢查方法: 大腸癌診斷方法
如果參加者的大便樣本中驗出隱血,可因其他病況引致,並不一定表示已患上大腸癌。 基層醫療醫生會安排你進行第二次診症,說明化驗結果的含意,並轉介你至適當專科醫生作大腸鏡檢查,政府會資助 HK$280 診症費用。 一般而言,醫生建議年滿50歲的人士,進行大腸癌篩查。 由於大腸癌初期未必出現明顯病徵,沒有病徵的人可先進行大腸癌篩查,從而找出自己是否較高風險,甚至是否已經患病,以便及早接受治療。
由於大便隱血測試只是一款大腸癌的檢測方法,若測試呈陽性反應,代表大便中含有血紅素,便須以大腸鏡作為跟進檢查。 請注意,由於此計劃名額有限,故醫管局只會於公立醫院輪候接受大腸鏡檢查的人士當中選擇被列為情況穩定、能夠在家中進行大腸鏡檢查前準備及適合於日間診療設施內接受大腸鏡檢查的人士參與此項計劃。 基於此計劃是輪候接受大腸鏡檢查人士收到邀請通知,故輪候人士無需自行申請,而本中心亦為此項計劃的服務提供者。 本中心提供新式大便隱血測試,只需一個大便樣本,而且檢查前無須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