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除了英國外,世界上好看的校服有很多,但是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校服的國家。 它至少有近500年的歷史了,最早的時候大約出現在亨利八世的時候。 答:中國大陸的學生對別的國家的校服永遠都是流著口水的,畢竟我們從小只能穿著毫無美感的寬鬆運動服當校服。 初名英華高等女學堂,英語曰 英華校服2025 Training Home 。 英華校服 本校十分關注同學能否適應「英文數」,因此,本校將透過課本、筆記、例題、練習、暑期作業和生字表讓同學熟習英文數學名詞、常用問句詞彙和英文數學題目。
學校培訓: 手球、足球、籃球、排球、田徑、游泳、拯溺、網球、羽毛球、乒乓球、越野長跑、沙灘排球、七人欖球、拳擊、足毽 協助報名: 劍擊、壁球、射箭、保齡球、獨木舟、體操 歷年來,本校體育校隊表現卓越,屢次在全港學界比賽奪得獎項。 例如近年就在全港學界精英籃球、足球、手球及乒乓球等項目先後奪冠。 體育課是中一至中六的常規課程,除了教授有關體育的技能和知識外,亦以提升學生的「體適能」為目的,透過參加康文署的「外展教練訓練計劃」,為同學提供更多專項運動的學習機會,亦鼓勵同學養成體育活動的習慣。 近年,泳池工程落成,上體育課時,每班學生將按游泳能力,分兩批上游泳課。 首先上課的是能力稍遜的同學,往往只能夠游50米以下,甚或不懂游泳,上課期為九月至十月。 接著上課是能力較高的同學,一般能以兩種泳式游畢50米,上課期為十月尾至下學期四月尾。
英華校服: 英華女學校 Ying Wa Girls’ School
體育科藉正規課程及訓練,培養同學對運動的興趣,提升體適能,建立良好運動習慣、正確價值觀及領袖才能。 此外,膳食組定期監察午膳供應商食品的種類、營養價值及衞生狀況,並與其他科組推行健康教育。 秉承英華樸實無華,以訓練僕人領袖為己任的精神,本校的音樂部一直以踏實的步伐,在中、西樂均衡地發展。 我們著重的不只是獎項,而是希望透過音樂訓練,令同學不僅有音樂能力上的提升,更培養同學的團隊精神、紀律及領導才能,以及真正地擴闊視野。 為達到以上目標,我們除參與比賽外,也經常安排世界知名的音樂家、樂團或合唱團到訪書院,作交流表演,大師班及工作坊等。 近年來我們定期舉行大型音樂交流團,到訪各地知名的音樂學院、機構及教堂,讓同學近距離見識世界一流音樂家的風範。
英華書院在校舍方面,由於馬禮遜紀念學校比書院更早一步由澳門遷港,並得到政府撥地建校,政府無意撥地予性質相近的英華書院。 英華校服2025 最後唯有將書院設立於上環鴨巴甸街與荷李活道交界,堅道的倫敦會傳道會大樓(現為合一堂香港堂)內。 在經費方面,由於政府亦不願資助,書院需自行籌募經費。
英華校服: 英華女籃港島區D1乙組奪冠
同時因應中華基督教會基全小學上下午校分拆成兩所全日制學校,下午校師生及校長均轉到新註冊成立的英華小學,稱為小學「復校」[15]。 新的英華小學為獨立於書院的學校,首任小學校長由基全小學下午校校長簡燕玲擔任。 [16]於1964年接收英華書院小學部停辦學生的基華小學下午校,則接手書院舊有的牛津道校舍,並易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九龍塘)」[13][17]。 1972年接任校長的京力士先生(Mr. Rex King)革新課程,推廣普通話教育,鼓勵兩文三語。
新校舍課室及特別室均安裝空調和電子教學設施;並有可供全校千名師生集會的禮堂、一個二百座位的劇院、校園電視廣播室以及充裕的戶外康樂場地及社交空間。 本校對中一新生入學時的音樂能力並不設任何門檻,但除參加了體育培訓計劃的中一同學以外,所有新生入學第一年都需要參與中一音樂培訓計劃。 同學在中一完成一年的培訓後,中二開始可以自由選擇是否繼續參與培訓。
英華校服: 校服十大排名
1978年梅浩濱先生(Mr. Mui Ho Bun)出任校長,又致力加強訓輔工作,增設駐校社工。 英華校服2025 1984年,書院和日本濱松南扶輪社合辦港日文化交流計劃,每年選派三名學生赴日本學習,促進兩地文化交流。 艾禮士校長在任期間,創立社制,首次舉行水運會,舉辦畢業禮、開放日、慈善賣物會等大型活動。 英華校服2025 1964年,校刊《火炬》(Torch)創刊,書院為全港最早期擁有校報的學校之一。
- 倫敦會委任舒活牧師(Rev. Frank Short)接任校長。
- 在班主任的照顧下,同學一般很快便適應,大家亦不分彼此,融洽相處。
- 關於美術的活動,每學年基本上有4至5項,例如參觀藝術館、聯校作品展、藝術雙周、工作坊、遊學團和不同類別的比賽等;關於戲劇的,每學年則有3至4項活動,如周年戲劇晚會、聯校工作坊、聯校戲劇晚會、戲劇欣賞、社際戲劇比賽和香港學校戲劇節。
- 1984年,書院和日本濱松南扶輪社合辦港日文化交流計劃,每年選派三名學生赴日本學習,促進兩地文化交流。
- 2009年底,獲教育局支持學校原址重建,並將附近之前那打素醫院舊址納入擴建範圍。
- 當時英華書院鑄造的中文活字舉世聞名:俄國沙王欽差大臣、法國巴黎學會、新加坡政府、太平天國、兩廣總督、上海道台、清廷總理衙門等,都先後購買過英華書院鑄造的中文鉛活字,或全套活字銅模。
- 英華女學校(英語:Ying Wa Girls’ School)創立於1900年2月,是倫敦傳道會旗下的女子津貼中學,現由屬下的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負責管理。
時正值日本侵華,政局動蕩,書院的發展亦受影響。 1846年,理雅各帶同神學院的3位華人學生到倫敦,包括吳文秀,宋佛斂和李劍麟,並於1848年獲聯合王國(即英國)君主維多利亞女王親自接見[5] 。 學校是「一條龍」資助中小學,所以大部分學生來自「一條龍」小學。
英華校服: 英華女籃 – 港島區D1校際籃球比賽全場總冠軍(2022-
1971年,書院首度取得學界體育最高榮譽的亞米茄玫瑰挑戰盃。 然而,艾禮士校長也有一些頗具爭議性的措施,例如1969年度,他在中六級取錄了15名女生,有人津津樂道,也有人認為破壞傳統。 無論如何,這成了書院百多年歷史中的一段小插曲。 鈕寶璐校長去世後,校董會聘用艾禮士先生(Mr. Terence Iles)接任校長一職。 1963年初夏,九龍塘牛津道1B號[8][9]校舍啟用,項目建築設計為朱彬負責,由時任港督柏立基爵士(Sir Robert Brown Black)主持啟用典禮。
英華校服: 英華書院
在英国传统的学生制服中,徽章和领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徽章分为大小两种,一种位于外套胸前的口袋上,另一种尺寸较小的用在帽子正中央。 2019年6月香港《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風波期間,香港建制派網絡媒體《HKG報》播出的一段標題為《香港學校內在發生什麼?請聽這位英華女生的勇敢控訴!》的影片[10]。 校方則在回應事件時強調該校保持持平而開放的立場,容讓師生於課堂內外發表不同意見[11],過往也曾邀請過其他政治立場的公眾人物來做講座[12]。
英華校服: 教學情況
另外,本校鼓勵已學習西方樂器的同學也可藉此機會再學習一種中國樂器,以擴闊視野,提高文化修養。 英華書院於1818年由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在馬六甲成立。 書院業務除教學外,亦有印刷設備出版不同書刊,當中包括基督新教刊物、教材、報刊及小說。 書院於1843年由時任同屬倫敦會的傳教士及漢學家理雅各,連同印刷設備遷至香港,為倫敦會在香港的傳教站。 英華校服 書院於1858年停止辦學,其下印刷設備亦於1871年售予王韜以成立中華印務總局及出版香港首份華人主理報章《循環日報》。
英華校服: 英國史話:「用磚頭封死的窗戶」和光線空氣都要錢的那段往事
至於提供予中五級學生的事業資訊日更是每年常設的大型活動,參加的校友來自各行各業,陣容鼎盛,相關活動為學生提供難得的機會,讓同學做好升學及就業的準備,為自己的前路作出明智決定。 本校亦與香港輔導教師協會緊密聯繫,彼此支援生涯規劃教育和學生事業輔導的工作。 本校致力培訓有數學天分的同學,中一至中四均設有「奧數班」,由經驗豐富的奧數教練執教。 此外,我們積極鼓勵同學參加全港不同類型的數學活動和比賽。 由於部份比賽需由學校提名參加,因此參加「奧數班」的同學將獲優先考慮。 過去幾年,同學在大小不同的數學比賽中表現卓越,屢獲殊榮。
英華校服: 政府官員及大機構要員
歷年曾有多位學生獲選深水埗區傑出學生以及全港傑出學生。 近年更有年輕校友獲得十大傑出青年殊榮,足見各界對本校學生的肯定。 1922年,曉士牧師回英休假途中病逝,書院唯有向廈門英華書院借調腓立士牧師(Rev. L. Gordon Phillips)擔任校長。 書院面對缺乏外籍校長和外籍教師、政府隨時撤回津貼、校舍業權紛爭等問題,陷入再次停辦的危機。
英華校服: 香港傑出學生選舉
重建工程於2014年展開,是巴馬丹拿建築事務所的設計項目[1],2019年3月遷回羅便臣道新校舍。 他們身上穿的,就是韓國最常見的校服――男生大多是白襯衫西裝褲,女生通常是白襯衫加花格子百褶裙還有蝴蝶結。 英華書院在1960年代已有社制,惟一度停辦,直至於1991年復辦,五社名稱以對該校歷史有重要影響人士的名稱命名,分別為何福堂社、梁發社、米憐社、馬禮遜社及鈕寶璐社。 在香港電台舉辦之校際時事及學術常識問答比賽取消後,問答隊也有參加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並曾獲得金獎殊榮。 1938年,舒活牧師離任,薦舉自1933年已在書院任教的鈕寶璐先生(Mr. Herbert Noble, 英華校服 O.B.E.)當校長。
英華校服: 英華書院 Ying Wa College
不論停辦前或復辦後,英華書院均有一英文名為「Principal」的職位,在香港現有教育制度下,此職位的中文翻譯應為「校長」。 惟根據現有的史料,停辦前的中文文獻只曾使用「主持」來作為「Principal」的翻譯。 書院結束後,印刷業務不受影響,繼續出版聖經、理雅各翻譯的中國經籍、雜誌、學童啟蒙書籍等。 當時英華書院鑄造的中文活字舉世聞名:俄國沙王欽差大臣、法國巴黎學會、新加坡政府、太平天國、兩廣總督、上海道台、清廷總理衙門等,都先後購買過英華書院鑄造的中文鉛活字,或全套活字銅模。 ”[7] 1870年,書院將印刷部售予王韜、黃勝,書院的歷史亦一度中斷近半世紀。 關於結束學校的原因,有一說法指理雅各是因為獲香港政府委任去處理香港教育事務和建立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所以無法兼顧英華書院事務所以需要結束英華書院,並沒有史實支持,且發生時間上並不太吻合。
中國大部分學校的校服除了大小碼數有區別外,從外形上基本看不出男裝和女裝有什麼分別,均是寬鬆肥大的運動服。 因此,除了教會學校和部分私立學校外,美國的的公立學校都不要求學生穿校服,學生可以自由決定買不買以及穿不穿。 日本女學生的校服是根據水手制服的樣式而來,所以取名為“水手服”,很有動漫風格;男生的校服則是典型深色立領裝,類似中山裝。
中一至中五級均設宗教教育科,讓所有同學接觸基督教信仰,中六級則設有學生牧養及成長課。 除每週恆常的信徒領袖訓練小組外,學校每年都會舉辦福音週、福音營等活動,引領同學歸主。 本校有福音事工委員會,由校園傳道帶領,除了關顧同學屬靈的需要外,也會協助同學面對成長的困惑,更致力培育信徒領袖,使福音得以廣傳。 英華女學校的中一入學資訊,要注意是學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 學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3 年9月升讀中一)。
英華校服: 音樂
現時在學校的重要活動中,如畢業典禮、校慶日、水運會、陸運會等,學生都會自發叫喊。 書院亦於11月1日復校上課,繼續由鈕寶璐先生出任校長。 戰後,因中國內戰和嬰兒潮,香港人口迅速增加,學生人數激增至500多。 1955年,校董會向政府申請撥地興建新校舍,選址為九龍城區牛津道1B地段。 曉士牧師掌校時,入讀學生人數不斷上升,更獲政府納入為資助學校。 同年,書院又成立了英華青年會(與現在的學生會等同)和創立《英華青年》(Ying Wa Student)。
英華校服: 傳統
現校內仍存有當年由馬禮遜牧師所翻譯之聖經,以及其他單張,展品大多都放在校內之校史館中展出。 辦學宗旨:學校旨在提供基督化教育,著重全人發展,致力培育學生建立優良品格、高雅情操、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及責任感,面向國家及世界需要,勇於承擔,甘於委身。 英華女學校與位於九龍的英華書院為姊妹學校,屬同一辦學教會倫敦傳道會;兩校不但同以英華為校名及經常舉辦聯校活動,雙方的校長亦是對方的校董會成員之一[2][3]。 1990年,楊寶坤先生(Mr. Yeung Po Kwan)接任校長。 他主張校政民主化,重視和校友會的聯繫,又成立家長教師會,務求學生、教師、校友、家長和學校共同承擔書院的發展和監管的責任。 英華校服 此外,在1991年,書院恢復停辦數十年的社制比賽。
在辦學宗旨方面,倫敦傳道會認為書院遷港後的使命應為直接培訓傳道人才,亦應提昇至一所專上學院。 因此將書院易名為倫敦會中國神學院(The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in China)。 但倫敦會同意在未有適合學生入讀神學院前,保留開辦基礎教育。 1853年,香港首份以中文為主的報章《遐邇貫珍》(Chinese Serial)創立,是用英華書院的漢字活版印刷廠印刷發行的。 本校在生涯規劃教育有非常堅實的經驗,透過六年一貫的事業教育課程和活動,培養學生認識自我和選擇適當的前路發展。 此外,於高中選科及大學選科方面,事業輔導組為同學提供完善的小組和個別輔導服務,協助他們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興趣,以作出最適切的選擇。
英華校服: 英華女籃港島區D1丙組奪冠
在沈校長帶領下,學生人數創復校以來的新高,有約200人,而且開設夜間小學,由書院的高年級生任教。 復辦校報《英華月刊》,組織籃球隊,奪香港學界籃球聯賽冠軍。 沈校長及倫敦會的威禮士和皮堯士牧師,最後決定與初成立的中華基督教會合作發展旺角弼街地段。 本校共設21隊校隊,學生可以由5個途徑成為校隊代表,包括: ◆ 英華小學體育科主任推薦; ◆ 中一外校新生呈交相關的運動資歷; ◆ 同學在中一暑期訓練班的表現; ◆ 老師在體育課堂上的觀察; ◆ 學生自薦。
英華校服: 英華女學校
男生为正统西装、正规皮鞋、佩戴领带;女生为正统西装套裙、女式皮鞋、佩戴领花。 各种细节之处体现了英国人言行自制、缄默含蓄的精神。 2009年底,獲教育局支持學校原址重建,並將附近之前那打素醫院舊址納入擴建範圍。
英華校服: 英国特色私校校服盘点,你最pick哪一套?
此外,每科皆訂定課程指引、教學程序及全年計劃大綱。 學校近年致力推動學生透過跨科目專題研習,將知識融會貫通,發展高層次學習。 為提升學生學習素質,學校透過不同渠道及延展計劃,配合加強各方面的教學支援和家校合作,培養學生對學習負責,啟發學生主動學習,追求卓越,為自己的學習與人生訂定目標。 英華女學校學校秉持培育學生純樸謙厚、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優良素質。 「大姐姐計劃」協助中一新生適應學校生活;班主任及訓、輔組教師敏銳觀察學生的需要,配合適時關顧,幫助學生跨越挑戰,引導學生正向成長。 中一體育培訓計劃的目的是為了提拔專注運動訓練的中一同學,名額有50名。
英華校服: 教學語言
但同年,因牛津道的校舍未能容納小學部,書院被迫結束小學部。 舊有的小五及小六學生需到當時新開設的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繼續上課,部分英華書院小學部的教師亦過渡到基華小學[10][11]。 而掌校20多年,帶領書院經歷戰爭、復元、重建、擴充等階段的鈕寶璐校長亦於12月27日逝世。
全校學生人數約950人,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補助學校之一,是香港傳統教會名校之一。 英華女學校主要授課語言為英語,採用長衫為校服。 弼街56號校舍(現為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基督教大樓)於1928年落成,地下為教會,命名為「公理堂旺角第二支堂」,再易名為「望覺堂」。 1930年,新校舍正式開幕,由當時的港督金文泰爵士(Sir Cecil Clementi)主持開幕禮。 倫敦會委任舒活牧師(Rev. 英華校服2025 Frank Short)接任校長。 小學部亦在1931年招生,實行中小學一條龍的辦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