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成分容易導致皮膚敏感,亦是潛在的內分泌干擾物,在動物測試中發現會影響生殖能力和胎兒發展,因此它的健康風險存疑。 其主要成分為氧化鋅(Zine oxide)和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 防曬度數7大優勢2025!(持續更新) 性質相對溫和,較少機會引致皮膚敏感,但顏色偏白,塗後膚色或欠自然。
- 而產品在開封後擺放時間亦不宜太長,由於產品已經與空氣或皮膚接觸,同樣會增加微生物滋長的風險,所以消費者應按產品指示在限期內用完。
- ●如果A小姐在太陽下的曬傷時間是10分鐘,使用SPF15防曬品,就能延緩曬傷10分鐘 × 15倍=150分鐘。
- 其實 PA 是把測量出來的 PPD 數值,採用一個換算表,簡化成用+號來表示。
- 而SPF後面的數字也代表防曬的時效,舉個例子,塗用SPF15/PA+++的防曬霜,將15分鐘 (一般亞洲肌膚耐曬時間) 乘SPF 15,就得出SPF 15防曬產品能延長約225分鐘被曬傷的時間。
- 此外小朋友、孕婦、敏感肌以及醫美術後也比較適合使用「100%純物理性防曬」。
- 不論行山或露營,最好帶備背囊加一個斜孭細袋,切忌使用手挽袋。
- 「SPF」:對UVB的防禦力,預防曬紅、曬傷,後面的數字代表能夠延長肌膚不被曬紅曬傷的時間倍數。
這種情況下,穿上長袖薄外套、打陽傘、走騎樓去買便當,應該也就夠了。 建議在出門前二十至三十分鐘就應塗上防曬產品,另外塗防曬一定不能節省,每個部位塗約一茶匙分量,但塗得太厚會堵塞毛孔,塗得均勻才最重要。 澳洲防癌協會建議,在室內每隔三至四小時就應補塗防曬產品,室外則是每隔兩小時,若進行水上或户外活動,更應頻密地補塗,亦可選擇有防水效能的防曬產品。 一般來說,防曬產品上有”water resistant”一字,意指能在水中維持四十分鐘或八十分鐘。 以至,使用SPF 30、SPF 50、同SPF 100的實際分別不大。 不少專家更擔心,若用家使用高SPF值的防曬而以為已長時期受保護,而忽略了防曬是否同樣抵擋UVA,是否受汗水等沖走,或可能令用家更容易暴露在紫外線之下。
防曬度數: 「防曬」係數標示怎麼看?
目前相關的標示,都是廠商自行提出資料,衛福部就讓它標示,但是政府並沒有去主動複驗的機制。 這除了廠商的誠信問題以外,測試方法不同(體內或體外測試就差很多)也會造成影響。 防曬度數8大分析2025!(持續更新) 目前進行人體測試,或用更精準的方式進行體外測試,應該是合理的方向。
很可惜,這類產品很多時候仍會以「天然」、「有機」、「低敏」等字眼自居,從而混淆消費者。 因此,要分辨真正的「天然或有機礦物防曬」,除了要懂得看成分列表,還可在產品包裝上尋找由獨立認證機構頒發的天然或有機認證標籤,這些認證能確保生產商是把產品安全放在第一位。 長時間在戶外,防曬液會因流汗等原因而逐漸流失,所以最好每隔大約2至3個小時就補一補。 若是進行水上活動,無防水效果的防曬很容易被水沖走,所以更需勤於補塗。
防曬度數: 紫外線與健康的關係?
質感柔滑易推開、不黏膩且不泛白,更可提升皮膚光澤,且高度防水,適合戶外活動時使用。 其實不應該只看數字來定斷,而是根據個人膚質和不同場合選擇最適合你的防曬產品,例如敏感肌可選擇gel狀、質地清爽的夏天防曬。 防曬度數9大好處2025!(震驚真相) 即使你每天都使用防曬產品,但可能對以下這組字符卻只是一知半解。 而在亞洲區普遍會以PA值來表示產品防護UVA、延緩皮膚被曬黑的指數,通常以+、++、+++來代表,愈多+表示其防UVA功能愈好。 美容界常說一年365日、不論晴天陰天都要做足防曬功夫,但有調查指防曬霜含過量雌激素,或影響大小朋友的身體,我們該怎樣防曬才足夠、安全? 皮膚科專科醫生盧景勳表示家長不需過分擔心,日常外出時,兒童其實並不需要塗防曬用品,而進行長時間戶外活動時,使用SPF30的產品亦已足夠。
過敏肌膚、容易曬傷的白晳脆弱肌膚、嬰幼兒及兒童的幼嫩肌膚⋯⋯以上膚質人士在選用防曬產品時往往要額外謹慎。 本文把所有關於防曬品的重要知識結集,讓你輕易找到適合自己的防曬產品。 根據消委會檢測結果顯示,雖然所有樣本都能提供部分UVA的防曬功能,但在23款以「PA System」標示UVA防曬效能的產品中,只有7款量度出的UVAPF值合乎標準。 而7款標示了「Broad Spectrum UVA Protection」和「UVA Protection」等字眼的 樣本中,則只得4款合乎標示。 從上圖可見,SPF50的防曬效能基本上已達98%的保護。 防曬度數10大好處2025!內含防曬度數絕密資料 SPF值太高的防曬產品,代表內裡的防曬分子濃度更高,或會堵塞毛孔,並增加皮膚過敏的風險,適得其反。
防曬度數: 防曬係數等於防黑係數? 錯!擦了還是會變黑
市民在購買防曬液時應注意SPF及PA值,選擇一些可同時阻隔紫外線A及紫外線B的產品。 上一篇文章我們講到紫外線可分為 UVA、UVB、UVC 三種。 其中 UVC 幾乎不會到達地表,UVB 有5%達到地表,會造成曬紅曬傷,UVA 有 95% 都可到達地表,會造成曬黑曬老。 所以防曬產品主要的目標就是防止 UVA 與 UVB 對皮膚造成傷害。 針對兩種不同波長的紫外線防護能力,科學家設計了不同的指標。 SPF (Sun Protection Factor),是目前唯一一種具有量化標準的指數,一般稱為防曬系數,是全球公認對於紫外線UVB的防護標準。
物理防曬是指透過反射、散射、折射效果,避免肌膚接受紫外線傷害;而目前市面最常用的物理防曬成分有二氧化鈦 (TiO2) 和氧化鋅(ZnO)。 而化學防曬一般由多種紫外線吸收劑結合而成,防曬原理是進入皮膚表層,吸收紫外線並轉化成不令肌膚變黑的物質,化學物質會滲透肌膚,有機會刺激皮膚做成敏感,所以建議敏感肌、孕婦和小朋友選用物理防曬產品。 陽光可分為可見光及不可見光,不可見光即紫外線,又可分為UVA、UVB及UVC。
防曬度數: PFA(Protection Factor of UVA), UVA 防護指數
香港天文台自1999年開始測量及發佈紫外線指數,並於2006年開始預測翌日的最高紫外線指數。 當量度或預測的紫外線指數是11或以上時,天文台會提醒市民避免長時間在戶外曝曬。 而這支Allie防曬也是日本藥妝店必買品之一,它具有調色、防曬、防脫妝的功效,很適合日常會化淡妝,或素顏外出的女生使用,它蘊含玻尿酸及膠原蛋白等保濕精華,上臉後保持水潤和舒適感,肌膚都能夠好好呼吸呢。 質地:是這數支防曬中最水潤的一支,一推便完全滲透進肌膚內,不留印、不泛白,而且防水防汗,不怕會曬到溶妝。 講完落落長一篇,大家至少要知道,挑選防曬產品必須注意「防曬強度」、「防曬廣度」以及「防曬均勻度」三個面向。 另外如果會大量流汗或進行水上活動,就要再注意「抗水力」,底下這個表格給大家複習一下。
防曬度數: 物理防曬推薦:SUNPLAY 物理防曬
視產品而異,這二種成分都能單獨使用,或是互相搭配使用作為原料。 防曬度數10大著數2025!(持續更新) 吸收劑(化學性防曬劑)會吸收紫外線能量把它轉變成熱能輻射,藉此防禦來自紫外線的傷害與影響。 現在新型的吸收劑對於UVB與UVA的防禦效果都不錯,穩定度與安全性也比較高。 像是常見的防曬成分Mexoryl 或是 防曬度數9大好處2025!專家建議咁做… Tinosorb,都是不錯的紫外線吸收劑。 通過敏感皮膚、重金屬、微生物污染及穩定性測試;質地輕盈透薄不泛白,不含油性成份阻塞毛孔。 備有SPF50 PA++++最高UVA防護能力,同步防止曬黑和紅腫,且配合多種護膚修復成分及植物萃取,防曬同時提亮,為肌膚時刻提供強效防曬保護。
防曬度數: 物理防曬是甚麼?防曬度數SPF、PA++代表甚麼 物理防曬面霜、防曬乳推薦
所以如果以後看到寫「防水」的防曬產品,基本上就先不要考慮了,保證唬爛。 波長越長的輻射線,通常越難被阻擋,因此多數防曬劑對於波長較短的 UVB 都有不錯的阻擋能力。 但隨著波長增加,防曬劑的防護力就會下降,而到達某個波長時,整個防護力就會突然陡降。 在這個防護力陡降時的波長,就被稱作「臨界波長」,代表這個防曬劑的防曬能力範圍,在比這個「臨界波長」的波長更短的範圍。 大家可以對照下圖,橘色線的吸收曲線,底下會有一塊面積,佔總面積 90% 處的波長,就被定義為臨界波長。
防曬度數: Broad Spectrum (寬頻防護) 標示
臨界波長偏短的,代表產品的防曬力偏向波長較短的UVB,但長波UVA的防禦力就比較弱。 防曬度數10大分析2025!(小編推薦) 防曬度數12大優點2025!(持續更新) 所以你實際曬紅、曬傷的時間,主要還是看「當下的紫外線指數」還有「自己的膚質」,防曬產品只是讓你「延後」曬紅、曬傷。 這些標示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這些專有名詞的含意與效果,還是需要了解一下。
防曬度數: 用錯防曬黑幾度!7個防曬貼士: 塗抹及卸除方法、選購重點,一文即明
但這些檢驗成本很高,也可能是照妖鏡,要是檢驗出來結果不好,那不是花錢打自己嘴巴嗎? 另外要知道的是,SPF15 跟 SPF30,並不代表後者就是前者的兩倍強度。 看一下上面這張圖,假設在不防禦的狀況下,100 顆輻射光子都會直接抵達皮膚,但 SPF15 的防曬產品使用後,剩下 7 防曬度數2025介紹!(持續更新) 顆光子會抵達皮膚,而使用 SPF30 的產品時,只剩下 3 顆光子會抵達皮膚。
防曬度數: 別以為防曬搽一次就足夠肌膚不曬傷、不曬黑!選擇SPF、PA度數(防曬係數)、防曬品補搽頻率、技巧都有講究,想皮膚保持雪白無瑕,必看以下「防曬懶人包」!(點擊放大閱讀)▼▼▼
雖然SPF值代表能延緩皮膚被曬傷的時間長度,不過並不代表數值越高越好,因為SPF值與防曬效能,其實不是一個直線關係。 這是其中一種較常見的防曬成分,能同時吸收UVA和UVB。 但部分研究指出,二苯甲酮能穿透皮膚進入血液,並有可能影響人體荷爾蒙,故不建議幼童或孕婦使用。 研究顯示紫外線A會導致皮膚老化、催生皺紋和使皮膚曬黑,亦有可能導致皮膚癌。 而吸收過量紫外線B會曬傷皮膚,亦是引致皮膚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皮膚科醫生林旭強表示,紫外線除了會令皮膚鬆弛,變得乾燥和粗燥,形成皺紋,更會出現色斑,增加患皮膚癌的機會。
防曬度數: 正確有效「防曬」5大觀念
建議上妝前塗用防曬面霜,又或者用有調色功效、可作為妝前底霜的防曬產品,隔絕紫外線。 進行戶外活動,除了塗防曬霜之外,戴上防曬防潑又透氣的防曬帽,就可防止臉部被紫外線直接照射,避免曬傷。 使用防曬乳或防曬油,理所當然是為了「防止曬傷」,不過國人對它的期望值,有很大比例放在「防止曬黑」。
如果皮膚上有汗水,可先用紙巾抹乾汗水,或用吸油面紙輕壓油分後,再補塗防曬產品。 為免消費者誤解防曬產品的效能,歐盟和澳洲等國家已立法要求SPF50以上的防曬產品,只可標示為「SPF50+」,以免消費者過度追求SPF數值高的產品,增加皮膚負擔。 同時,一般人在戶外活動2至3小時後,其實已需要為身體和面部補上防曬產品,所以毋須特別追求SPF系數極高的產品。 紫外線指數是量度太陽紫外線對人類皮膚可能造成的傷害。 紫外線指數越高,令皮膚及眼睛受傷的機會越高,造成傷害所需的時間也越短。
而近年日本的最新防曬標準已提升至PA++++系數,保護更全面。 春夏季紫外線特別強,不想被陽光傷害肌膚,防曬面霜、防曬乳等這些產品絕對少不得。 市面上防曬產品五花百門,物理防曬和化學防曬分別是甚麼? 要如何選對適合自己的產品,不同系數的又如何挑選,本文會為大家詳細說明。
PA的檢測方式與SPF相近,同樣是計算使用防曬產品後肌膚產生變黑現象所需時間,與不擦防曬產品所需時間的比值。 夏天進行戶外活動時,塗防曬是不可缺少的,但有調查指防曬霜含過量雌激素,或影響兒童發展,而市面上各牌子都標榜適合幼兒使用,父母又應如何選擇? 今次記者逐一作測試,以其氣味、濃稠度、反白度、油膩黏笠度、物理/化學性及價錢六方面作比較,幫助家長為子女找到適合的防曬用品。 皮膚會先吸收化學性防曬後,再由防曬吸收紫外線,令其無法進入皮膚底層。 而其實,要提升產品的 防曬度數9大著數2025!(震驚真相) SPF 度數,絕非一定要使用化學增強分子。
如果身處在山上,就必須帶備一件具有防水、防曬、防風功能的連帽外套,應付變幻不定的天氣。 ★自2011年起,擔任綠藤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總監,協助研發創新芽菜的栽培,並利用生鮮芽菜萃取物,製造安全無毒又高效的個人清潔品與保養品等產品。 ★林博士擁有農業專家與環保生活家的背景,被媒體喻為「抓毒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