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期內,企業營利可能會有明顯上漲,但從長遠來看,這無疑不利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過度包裝之風形成了奢華、浮誇的社會風氣,不利於建設節約型社會。 過度包裝如何定量界定,商家和消費者持明顯相反的態度。 一些專家認為,包裝物的價值超過被包裝產品價值的1至2倍,就稱為過度包裝。 中消協就曾明確指出,凡包裝體積明顯超過商品本身的10%、包裝費用明顯超出商品價格的30%,就可判定為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商業欺詐”。 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商品過度包裝治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最讓人最安心的是,在上述三項主要測試的過程裡,所有與水接觸的部件總計需經過高達200種有害和有毒物質的安全檢測。 此外,除了產品本身,WQA還會針對淨水產品的「生產線」進行審查,確保銷售出去的淨水產品與通過檢驗的設施品質一致,而且認證期間每年都需重新送檢,確保認證效期內始終符合標準,維持金質標章至高的信譽。 這樣大量的包裝,不只造成資源費,也帶來難以負荷的垃圾量。 《大紀元》報導,中國計量學院的《中國快遞標準化》研究中提到,每年因快遞包裝過度浪費的瓦愣紙板約18.2萬噸,相當於年均砍掉1547公頃森林,每年消耗約3億立方公尺的木材。 過度包裝法規2025 而北京市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清潔焚燒中心2017年雙11過後,每日進場的垃圾從1800噸增加到2000噸,其中,紙板、塑料袋、氣泡墊、編織袋等包材的數量明顯增加。 《環境資訊中心》報導,中國國家郵政局2015年曾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快遞業當年使用的膠帶總長度約為170億公尺,足以繞地球赤道425圈,同期消耗的包裝箱約99億個,塑料袋近83億個。
過度包裝法規: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商品過度包裝治理的通知》
加強行業自律,將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納入行業經營自律規范、自律公約。 防範商品生産環節過度包裝,督促指導商品生産者嚴格按照限制商品過度包裝強制性標準生産商品,公開其執行的包裝有關標準編號和名稱。 加強行業管理,進一步細化商品生産、銷售、交付等環節限制過度包裝配套政策,加強對電商、快遞、外賣等行業的監督管理。 過度包裝法規 強化執法監督,針對重要節令、重點行業和重要生産經營企業,聚焦月餅、粽子、茶葉、保健食品、化粧品等重點商品,依法嚴格查處生産、銷售過度包裝商品的違法行為;堅持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建立健全對電商渠道銷售過度包裝商品的常態化監管執法機制。 完善標準體系,制定食用農産品限制過度包裝強制性標準,適時修訂食品和化粧品限制過度包裝強制性標準。 加強行業自律,將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納入行業經營自律規範、自律公約。
建立朴素的包裝理念,提倡適度的包裝,建設節約型社會,社會、企業和個人都有責任,我們包裝工作者更是義不容辭。 首先過度包裝侵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使其在支付了必要的商品價值後,又被強加了額外的巨額包裝費。 激烈的不正當競爭,造成了過度包裝在市場上的泛濫,企業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利用誇大包裝裝飾功能的方法從消費者身上取得更多的價值。
過度包裝法規: 限制塑膠類托盤及包裝盒使用建議
政府與多家大型電商平台合作,推行網購包裝材質單一化,改使用環保包材、環保油墨,並不再使用金屬釘、塑膠腹膜等包裝。 過度包裝法規2025 環保署指出,政府每年於中秋、端午、農曆春節、情人節等節慶期間,加強稽查市售指定產品,從產品設計與製造,源頭避免過度包裝。 統計107年至109年節慶稽查,共計7萬1793件,其中60件不合格,合格率超過99%。 過度包裝法規2025 而自104年至今,節慶稽查市售指定產品不合格率逐年下降,從104年不合格率0.163%,降至109年0.07%,不合格率下降達57%。 但過度包裝走向另一個極端,誇大包裝的功能,誤導消費觀念,損害了消費者和社會的利益。
- 包含以紙類或植物纖維為材料,淋上塑膠薄膜或添加上述塑膠材質的容器。
- 包裝基礎標準是包裝的最基本的標準,具有廣泛的使用性。
- 包裝工業的原材料如紙張、橡膠、玻璃、鋼鐵、塑料等,使用原生材料,來源於木材、石油、鋼鐵等,這些都是我國的緊缺資源。
- 社會輿論對中秋月餅過度包裝的口誅筆伐猶言在耳,而春節的滋補保健品、名酒等又鋪天蓋地卷土重來,你方唱罷我登場,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 而北京市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清潔焚燒中心2017年雙11過後,每日進場的垃圾從1800噸增加到2000噸,其中,紙板、塑料袋、氣泡墊、編織袋等包材的數量明顯增加。
2022年9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商品過度包裝治理的通知》整治過度包裝[9]。 另外建立包裝迴圈機制,有效回收利用包裝廢棄物也可避免過度包裝。 目前我國現有回收機制還不健全,僅少量的瓦楞紙板、易拉罐、玻璃啤酒瓶等可回收,而大量的包裝廢棄物還是被填埋、焚燒等處理,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 以後應逐步完善包裝廢棄物的回收機制,鼓勵企業回收包裝廢棄物。
過度包裝法規: 過度包裝禮品近5年減少逾5成 環保署倡送禮「一多三少」原則
社會應加大宣傳力度,引導朴素、理性的消費觀念,培育健康的社會風貌。 政府及行業協會要加強指導,大力引導企業樹立和增強朴素包裝的理念,反對過度包裝,提倡適度包裝,從而達到節省費用、節約資源的目的。 包裝工作者也應從實際出發,合理設計,提倡經濟實用、美觀大方的包裝理念,既要達到包裝的功能,又要避免過度。 過度包裝法規2025 許多商家已開始使用再生紙漿、再生塑膠、可被生物降解的成分、亞麻面料等環保材質的包裝,加上政府積極推動網購包裝減量政策,大多數的廠商都可替換掉原本無法回收的包材,現在也有很多電商網站出貨都改成使用環保包裝,選用環保包裝已然是整個大環境的趨勢。 你曾想過在購買商品時,買的不僅是商品本身,也包含用來保護商品的包裝。 雖然這些包裝也有吸引消費者目光或是符合年節禮俗的功能,但取出禮品後,剩餘的包裝除了一部分可回收材質才能逃過被焚毀的命運,其他都會被當垃圾丟棄。
過度包裝法規: 過度包裝法規知多少?愛護地球就從減少包裝垃圾開始
加強包裝領域技術創新,推動包裝企業提供設計合理、用材節約、回收便利、經濟適用的包裝整體解決方案。 防范商品生產環節過度包裝,督促指導商品生產者嚴格按照限制商品過度包裝強制性標准生產商品,公開其執行的包裝有關標准編號和名稱。 過度包裝法規2025 避免銷售過度包裝商品,督促指導商品銷售者細化採購、銷售環節限制商品過度包裝有關要求。
過度包裝法規: 社會與公眾
過度包裝的標準要分行業、類別細化落實,建立法律法規禁止過度包裝。 國外很多國家採用了經濟調控手段,增加包裝稅,有效減少了包裝廢棄物,這些經驗值得借鑒。 《通知》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商品過度包裝全鏈條治理體系,相關法律法規更加健全,標準體系更加完善,行業管理水平明顯提升,線上線下一體化執法監督機制有效運行,商品過度包裝治理能力顯著增強。 月餅、粽子、茶葉等重點商品過度包裝行為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 《通知》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商品過度包裝全鏈條治理體系,相關法律法規更加健全,標准體系更加完善,行業管理水平明顯提升,線上線下一體化執法監督機制有效運行,商品過度包裝治理能力顯著增強。
過度包裝法規: 進一步加強商品過度包裝治理
2014年,《廣州市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管理暫行辦法》出台,廣州當局試圖通過六大措施整治過度包裝。 [6]2020年,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對電商平台商品包裝抽查時發現,50批次商品中有12批次涉嫌過度包裝,其中化妝品包裝不合格率達70%[7]。 2021年9月,市場監管總局新修訂發佈《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8]。
過度包裝法規: 監管過度包裝 勿「貼錢買垃圾」
而海洋微塑膠入侵人類食用的海鮮、食鹽等,毒素一旦積聚並在食物鏈中累積,可干擾內分泌系統,孕婦及兒童最受影響。 包裝基礎標準是包裝的最基本的標準,具有廣泛的使用性。 它包括名詞術語、包裝尺寸系列、包裝標誌和運輸包裝基本試驗四大類。
過度包裝法規: 使用循環包裝
到2025年,基本形成商品過度包裝全鏈條治理體系,相關法律法規更加健全,標準體系更加完善,行業管理水平明顯提升,線上線下一體化執法監督機制有效運行,商品過度包裝治理能力顯著增強。 月餅、粽子、茶葉等重點商品過度包裝違法行為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 過度包裝法規2025 商品過度包裝是指超出了商品保護、展示、儲存、運輸等正常功能要求的包裝,主要表現為包裝層數過多、包裝空隙過大、包裝成本過高、選材用料不當等。
過度包裝法規: 包裝標準
每逢網路購物節,大量的訂單湧進各大電商,貨物轉運站更是被貨品擠得水洩不通,各式商品被包裝材料嚴密的保護著,最終安全送到消費者手中,但過程中使用大量的紙箱、破壞袋、泡泡紙,且根據環保署統計,去年網購包材廢棄物重量就高達38000噸,造成的廢棄物數量相當可觀。 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商品過度包裝治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過度包裝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危害社會利益,於國家、社會和個人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應堅決予以杜絕。 要避免過度包裝,我認為首先應從思想上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過度包裝法規: 過度包裝的形式
比如台灣網購賣家或物流公司常使用一種叫做「破壞袋」的複合式材料塑膠袋,這種破壞袋一旦封口黏上後,需破壞性的撕開缺口才可開啟,如果包裹被拆過,消費者就能夠馬上辨識出來。 《工商時報》報導,全美垃圾暨回收協會指出,一般而言,網購對包材的需求較大,相較於過去的店面零售,是使用大的紙箱裝載大批商品運到店面,網購是以多個小紙箱包裝商品,再挨家挨戶送到買家手上,這因此製造更多包裝垃圾。 前者要求包裝儘量不用工具就能打開,不使用塑膠包裝或纏繞捆綁的包塑鐵絲,信封或箱子還要用100%可再生材質。
市民用銀包投票,或能促使商家改變行為,但更應注意個人消費習慣。 為了防止多餘的浪費,限制封箱膠帶長度不超過包裝長度加高度的2.5倍,且包裹中的緩衝包材跟包裝的重量不能超過包裹總重量的10%。 容器中含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 、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 過度包裝法規 、聚乙烯 (PE)或聚丙烯(PP)等塑膠材質。
因此,政府開始擬定相關法規,以解決過度包裝所造成的垃圾問題,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過度包裝的法規、案例與計算標準,掌握合理包裝規範,避免觸法之餘,又能愛護地球。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說,環保署應該訂定「認證」方式鼓勵業者自主管理,朝包裝材料減少資源浪費或積極回收制度努力,只要取得「認證」可在自己網站秀出,可以增加民眾訂購的「誘因」,商品包裝也可藉此擴大其他類別,藉由鼓勵取代規範達到減量功效。 包裝標準,由於是國家的技術法規,具有權威性和法制性。 因此,一經批准頒發的包裝標準,無論是生產、使用和管理部門以及企業單位都必須嚴格執行,不得更改。
過度包裝法規: 過度包裝
近年來,內地大力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以往造成浪費重災區的中秋月餅,也逐漸回歸節日食品的本來屬性。 但一些月餅廠商片面追求高利潤導致的過度包裝問題,仍屢禁不止。 每年中秋節後,看着各色精美的外包裝材料,被大量丟棄在垃圾站,觸目驚心之餘也深感這樣的浪費行為實屬不該。
包含以紙類或植物纖維為材料,淋上塑膠薄膜或添加上述塑膠材質的容器。 每逢過年過節,拜訪親朋好友,人手一袋的伴手禮,象徵人們的心意,外表華麗的禮盒,內部使用PVC或是紙板再隔出好幾層,解開層層包裹後,最終才出現禮品,這些拆下的包裝,又成了另一種煩惱。
過度包裝法規: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商品過度包裝治理的通知
後者則是讓廠商以自有的包裝盒運送,不再外加亞馬遜的盒子。 《經濟日報》報導,亞馬遜的包裝創新實施10年下來,已減少5億個紙盒及24.4萬噸包裝材料。 《經濟日報》2018年9月報導,根據經濟部統計處公布的經濟情勢顯示,包括台灣在內,各國網購占零售業營業額比重都逐年升高。 但這樣的趨勢同時也形成「過度包裝」的環保問題。 綠色和平組織就曾經批評中國的雙十一購物節是「地球生態的災難」,一天製造的包裝垃圾多達30萬噸。
最重要的是,經過美國水質協會WQA全機檢驗的認證加持,使用者完全不需擔心零組件對過濾後的純淨水造成任何負面影響,出水後就算不用煮沸也能安心入喉。 台灣的網購包裝狀況雖然未曾有過精確統計,但《蘋果日報》報導,台灣網購一年營收超過1600億,若以單筆平均消費2000元來算,1年至少產生8000萬個物流包裝箱。 過度包裝法規 據綠領行動調查,9成市民願意選購包裝較少的食品。
過度包裝法規: 電商
過度包裝過度消耗了資源,使社會承擔了過度的包裝成本,其危害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無論如何界定,過度包裝廣泛存在於我們的商品包裝中,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其中以保健品、食品及化妝品尤為突出。 由實木、金屬製成的包裝盒,內襯精美的綢緞,有的還“附贈”手錶等物品,里三層、外三層,剝開層層疊疊的商品包裝,最終的實物卻小得可憐或者價值不高。 社會輿論對中秋月餅過度包裝的口誅筆伐猶言在耳,而春節的滋補保健品、名酒等又鋪天蓋地卷土重來,你方唱罷我登場,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有的商品故意增加包裝層數,在內包裝和外包裝間增加中包裝,外觀漂亮,名不副實;有的商品包裝體積過大,實際產品很小,喧賓奪主;還有的商品採用過厚的襯墊材料,保護功能過剩,也屬過度包裝。 另外,部分網購包材會使用不能回收的複合性材質。
本港有環保團體發現,7成港人認為超市蔬果包裝過多,建議仿效外國立法監管。 外地除了有相關法例,商家亦主動做出改變,本港市民更應以銀包投票,促使商家更環保。 產品包裝標準是對某一具體的產品的包裝用料要求、包裝技術、包裝含量、包裝標誌、容器形狀、充填要求、捆扎方法等的具體規定。 餅乾盒打開後只有少少的幾片,卻使用大量的包裝,一袋的糖果中,每個糖果再分別用塑膠包裝,當你開心地拆開零食,打開包裝,吃下這些美味的糖果餅乾,再隨手將包裝丟進垃圾桶,但累積下來的資源消耗,恐怕難以估計。 超市為了讓早出晚歸的上班族,也能在夜裡買到新鮮的蔬果,將蔬果套上一層層的塑膠外衣,來維持它的新鮮度,但過度的使用塑膠包裝,已然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 除此之外,P-150N與CHP-242N皆使用Coway的獨家核心過濾技術「Nano-trap」,過濾後的水質通過SGS67項檢驗,符合最高生飲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