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傳二祖慧可(487年-593年)、三祖僧璨(?-606年)、四祖道信(580年-651年)、五祖弘忍(602年-675年)、六祖惠能(638年-713年)。 他將楞伽宗傳播至中國北方,落地生根,成為一個獨特的門派。 但是禅宗还是不普及,一直依附律宗,到了唐朝中期才有正式的禅寺。 南梁王朝梁武帝蕭衍提倡尊崇佛教,並曾多次捨身出家,除了自身奉佛,梁武帝還大力扶持佛教事業的發展。 到13世紀,佛教在其發源地印度已差不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 不過佛陀的時代可能已經有作為阿毗達摩雛型的論母(mātŗkā)出現。
- 漢傳佛教另有木魚、戒尺、咒輪、裝有咒語的吊墜等;藏傳佛教有骨器(人骨法器)、法鼓、嘎烏(如同吊墜,可以裝寶石、咒語)等。
- 示威者使用滅火器驅趕中年乘客後,有人報警,列車隨後停駛。
- 總統候選人無論信佛與否,都一定會到「曹溪宗」的寺廟拜會,新任韓國總統就職後,也一定親自拜訪曹溪宗的寺廟。
為紀念此事,香港政府翌日將此未被官方命名的道路命名為「愛德華皇子道」,[2][3]其後又被改為「英皇子道」。 車站取名於橫跨車站的道路太子道,該太子指的是英國的愛德華王子(Prince Edward),即後來的英皇愛德華八世(Edward VIII)。 但就如香港其他地區一樣,也因為鐵路站的命名及選址而影響周邊地區發展,很多香港人已將車站周圍稱為太子。 位處官涌的佐敦站、長沙灣的荔枝角站、大角咀的奧運站也有類似「站名取代地名」的情況。 2019年8月31日港島及九龍區示威,晚上10時45分,在觀塘綫往調景嶺方向的3號月台和列車(A167/A168)車廂內有中年乘客與蒙面示威者爭執[3]。 示威者使用滅火器驅趕中年乘客後,有人報警,列車隨後停駛。
太子行: 僧人形象
又有人蓄藏销售,有人抢夺,而必须靠义人裁断,另一些看到人性變惡生出厭離心,便出家修禪,也有不坐禪而喜好傳講經典,祭祀天地者。 於是就有了商人、农人、長老、祭司等職業之別(经中用印度种姓来表述,当为譬喻),又由此成立王室和国家。 又因为人类造业反復,又有了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生成。 大乘佛教的菩萨道以六度(北傳六波羅密)四摄为主,以三大阿僧祇劫時間累積福德、智慧,饒益眾生,最終证得无上圆满的佛菩提。 对於發心修大乘者,需勉励行持善法,令菩提心不退失。
- 广义的净土信仰主要包括西方净土信仰、弥勒净土信仰、不動淨土信仰、藥師淨土信仰等等,其共同点在于希望通过诸佛、菩萨的愿力,从这个世界(浊土)死后可以进入诸佛菩萨所在的净土。
- 佛教的民俗文学主要聚焦于佛陀前世本生(如《佛所行讚》)和佛弟子前世本事,这在东南亚地区相当流行[44]。
- 人类越生越多,粳米不够採食,人們爭相囤积,粳米變少,地上生出了糠秕之米。
- 北傳佛法體系中有極為大量的菩薩道內容,南傳佛法體系中亦有南傳菩薩道,但內容比北傳簡單許多,兩教派之間亦有不少說法存在不同。
- 所以原始佛教的僧侶需要隨身帶戒刀,用於切割衣料製作袈裟,以及切割頭髮等。
一个小世界裡有一座须弥山,世界围绕须弥山而安立,周围有四大部洲和九山八海。 须弥山下是地狱,往上及上部虚空是人间、欲界天、色界天。 太子行2025 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 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合稱「三千大千世界」,並非說“三千個大千世界”,其中同时只有一尊佛陀出世。
太子行: 宗教器具與標誌象征物
近代明治维新兴起废释毁佛,隔年新任的太政官下令恢复佛教,并允许僧侣可以娶妻生子吃肉喝酒,形成現今的日本佛教。 日本有約70%至80%人口佛教徒,日本人去世的时候,通常会举行佛教葬仪,故今日許多日本佛教徒不過是形式上的佛教徒,只參與喪禮與祭祖儀式等。 明朝的興起與元末信奉明教與白蓮教的紅巾軍息息相關再加朱元璋就是红巾军出身,所以明太祖建立明朝後對宗教採取抑制和利用兼並的政策,除了将考试自由发挥改成八股文,并修订佛教道教的教规法事仪轨。
日治時代傳來日本佛教,共有八宗十四派的日本佛教支派來臺傳教,戰後,因政治因素影響撤出臺灣,至解除戒嚴後,才又重回臺灣弘法。 臺灣大約35%人口是佛教徒,不過,其信仰人數可能與道教、儒教或一贯道等其他臺灣民間信仰,甚至與其他新興宗教有重疊的情況。 廣義的佛教典籍包含了注疏、佛教史傳、佛教目錄、佛教著作等多方面內容,中國將這樣的佛教廣義佛教經典的匯總成為「大藏經」,或一切經。 由於在稱呼上各地不同,所指也有微妙差別,所以在翻譯上中國習慣使用《大藏經》翻譯其他系統佛教的經典,如稱呼南傳佛教經典為《巴利大藏經》等,而歐美學界經常使用三藏的稱呼[39](也有采用日文「大藏經」的音譯稱呼者,但相對較少)。 在佛典中明確說明,佛陀允許弟子使用方言傳授佛法和記誦經典。 學術界對於佛經歷史版本的研究,著重於佛經在流傳中的變化,以及哪些是佛陀時代的教法,哪些是後來的發展。
太子行: 佛教藝術
在诸多净土的信仰中,以西方净土信仰在中国最为兴盛,并发展为中国佛教八宗之一的“净土宗”。 淨土法門主要是對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的信仰,其初祖被认为为东晋慧远或昙鸾,并经道绰、善导等人发挥,进行理论上的论述,而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 其祖庭則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神禾原的香積寺。
汉末许多西域僧侣如安世高等佛教翻譯家已經開始將如何進行禪定修佛教經典引入中國。 安世高為佛教初期傳入最有聲望之譯者,其所譯禪籍多為聲聞禪,包括《人本欲生經》、《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修行道地經》、《阿毘曇五法四諦經》、《十二因緣經》、《八正道經》、《禪行法想經》等。 初、中期的大乘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成為漢傳佛教。
太子行: 中國大陸
當時大廈的由幾間銀行及律師樓使用,包括橫濱正金銀行、台灣銀行、東方匯理銀行、的近律師行及孖士打律師行。 到9月8日晚上8時許,有人闖入已關閉的太子站B1出口進行破壞,鐵閘、指示牌等設施遭到破壞[10][11]。 北周一开始也尊奉佛教到了周武帝僧侣膨胀过多,于是为了一统天下有兴灭佛灭道,僧尼道士淘汰为平民或者充军,佛神像法器铸钱造成武器。
太子行: 太子行包裝材料有限公司
寺原是朝廷的政事管理機構,共有九個,稱爲九寺;佛教傳入後,漸漸將“寺”作為了佛寺的代名詞,也稱寺院。 中國傳統上將供奉佛菩薩、神祇、先祖的宗教場所均稱為寺廟,甚至有的方言中還有“廟子”的稱謂,實際上佛寺不應該稱寺廟,因為寺專用於佛寺,而廟的本意是供奉祖宗先賢,如祖廟、太廟、孔廟,這些廟宇也不該稱爲“寺”。 佛教的民俗文学主要聚焦于佛陀前世本生(如《佛所行讚》)和佛弟子前世本事,这在东南亚地区相当流行[44]。 世界的起源并非由任何创世神所造,它是由众生共业感召而得。 所有事物都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又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意为生成、维持、崩坏、消亡,然后一次次轮回。
太子行: 太子 (香港)
鲜卑族拓跋部落入主中原后,承中原佛法之事,接受了佛教思想,用它来教导民俗,因此,从魏太祖拓跋珪开始,魏朝统治者大都敬礼佛徒沙门,拓跋焘继位之初也是如此,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 太子行2025 如漢傳佛教吸收了大量道教儀軌,儀式先後次序和儀式性禮儀較強,本土創造出水陸法會等法會儀式;也有一些印度傳來的儀式如日本密宗流行護摩;藏傳佛教吸收了苯教儀式,如煨桑(煙祭)等習俗。 近現代以來,佛教文學更有大眾化的發展態勢,由於“人間佛教”思想的影響,佛教顯露出現代化特征[49]。 現代佛曲也有較大發展,和新世紀風格相融合,如台灣佛曲作者黃慧音等;也有部分輕柔舒緩的輕音樂,用以幫助瑜伽、冥想,另外還有與金屬音樂風格相融合,成為佛教金屬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如台灣的達摩樂團。
太子行: 太子道
一直到发生水灾,林灵素无法禳水灾,太子登城门拜四方大水退,徽宗才下令佛教恢复原来面目,不必受道录司管辖。 經中國傳入,在三國和高麗時期佛教興盛,到了李成桂建立朝鮮國時,因朱元璋斥責高麗王朝崇佛過度;李成桂採取崇儒抑佛政策,導致佛教遭到致命打擊,甚至有時連出家都被視為非法,而且如無特許,僧侶不得入京,僧侶地位根本是社會底層。 一直到倭寇入侵朝鮮時,妙香山普賢寺的方丈西山和尚組織三千名僧兵抵抗,得到朝廷褒獎,佛教才有喘息之機。
太子行: 佛教經典
淨土宗依據《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經》,可分為上、中、下生三輩,而各輩中又有上、中、下三品,因此可以稱為三輩九品。 太子行 而淨空法師亦提出,淨土宗修行需依淨業三福作為基礎,包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九次第定中的四禪四無色定(四禪八定),並不是佛教獨有,在古印度諸宗教中皆有修行。 但是滅盡定則佛教獨有,佛教認為九次第定皆是無欲界漏定,但滅盡定只有證阿那含或阿羅漢的佛教聖者才能進入,而第四禪是修行智慧最適合的禪定。
太子行: 世界佛教組織、活動
由太子道東東行往協調道的天橋則於2021年9月25日啟用,提供一條比啟新道更方便快捷的天橋前往啟德一帶[5]。 2011年8月30日,屋宇署批出太子大廈重建為1幢32層高的甲級商廈(建於4層平台之上),涉及樓面約60.51萬方呎,若落實重建計劃,除為該集團過去10年以來最大型的商廈重建項目外,亦是中環核心區內過去10年以來最大宗商廈重建計劃。 不過業主置地公司表示,該廈翻新工程將在2011年11月底完成,暫時無意重建該廈,入則只為長遠發展作準備[6]。 現時太子為廣義旺角的北面核心,以社區服務為主(如旺角大球場、旺角警署),而旺角站周邊則是廣義旺角南面亞皆老街一帶的商業中心區核心。 太子行2025 淨土宗義可概括為:「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意即為「信」、「願」、「行」。 太子行 相信有阿彌陀佛,並且相信他發了四十八大願,並經已圓滿,這是為信。
太子行: 太子站
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文為聖典語言,因此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 因其由印度南傳至錫蘭與東南亞一帶,又稱南傳佛教;與北傳至中亞、中國與東北亞的北傳佛教相對。 現今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蘭卡上座部分別說系赤铜鍱部大寺派(Mahāvihāra-nikāya),上座部佛教中的主要教義內容以及大多數成員的修行方向是解脫道,但上座部佛教中仍然有菩薩道的教義部份,參見南傳菩薩道。 臺灣佛教系統由中國閩南地區傳來,世俗化的信仰體系(其中代表為巖仔和高僧信仰)為其一大特色,與以出家僧侶為主的叢林體系(以四大法脈為代表)並立。 臺灣戰後時期,中國大陸傳入江浙系統的漢傳佛教,蓋過原有本土佛教勢力,使得原有的本土佛教體系常遭誤解。
在1982年5月10日太子站轉綫月台率先啟用之後,乘客只可在站內轉車,而車站出入口及大堂亦直到同月17日才全面啟用。 車站取名於橫跨車站的道路太子道,該太子指的是英國的爱德华王子(Prince Edward),即後來的英皇爱德华八世(Edward 太子行2025 VIII)。 有人認為密教是大乘佛教吸收印度原始婆羅門教和性力派的一些思想理論和修行方法後產生的。 [91]其教義與大小乘佛教同樣是建立在三法印之上,為了希望迅速成佛,所以在修習大小乘共同道,在出離心、菩提心的基礎上以「持咒」、「觀想」等來修習止觀,從而迅速積累福德和智慧二種資糧。 由朝鲜半岛傳入,曾经被本土神道教信仰者物部氏排斥,跟信仰佛教的苏我氏打了長達十几年的战爭,最後物部氏的领导人遭到射杀,佛教才得以传播。 到了平安时代日本两位高僧空海和最澄前往中国学习密宗与天台宗,回到日本空海創立真言宗建立高野山为根本道场,最澄在比叡山建立天台密宗道场成为一直到现今仍然日本佛教的两大丛林。
從阿育王以來,佛教僧伽供養成習,12世紀晚期,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入侵印度時,對佛教並不友善。 尤其是那爛陀寺的圖書館被付之一炬,致使佛教和古印度文明的大量典籍從此消失。 不过有一批密宗僧侣逃到孟加拉地区得于幸免于难,从此这批僧侣改头换面平时服装跟平民一样,并娶妻生子,舍弃戒律避免回教徒的迫害,只有在信徒有婚丧喜庆才会恢复僧形做法事。 太子行2025 印度残余佛教就这样苟延残喘保留下来,到上世纪时期缅甸僧王来孟加拉邦弘法,卡拉玛族全部改信上座部佛教。 太子行 佛教儀式稱爲法事、法會等,其中的軌則規範稱爲儀軌。 不同宗派均有集結僧人和信徒共同誦經的法會儀式,以及三皈依、授戒受戒的儀式,另有結夏安居、布薩等傳統儀式。
太子行: 佛教發展和傳播時間表
太子站設有4個月台,並以1組島疊式月台排列,4個月台均設有月台幕門。 而太子站月台與其南端行車隧道位置被上方的花墟道明渠由東北至西南方所橫跨。 雖然建造當時曾以灌漿工程解決污水滲漏問題,但是因長年累月藏在花崗岩裂隙的臭味及污水以毛細管作用滲出至車站及行車隧道,導致月台經常出現異味,直至車站完成安裝月台幕門工程後氣味問題才有改善,而月台的柱身及牆壁上亦裝設空氣清新機。 太子站設有不同類型的商店,包括便利店、麵包糕餅店、外賣店、時裝店、洗衣店等。 站內亦設有各樣自助服務,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及自動照相機[3]。 此外,站內亦設有香港郵政郵箱[4]、「iCentre」免費上網服務設施[5]以及「會員服務站」[6]。
太子行: 車站取名
太子不是一個正式的地名,在香港官方地圖或私營出版者所印製的地圖都未能找到它,太子之名乃源於港鐵在此設有太子站,而太子站源自這裏一條自東向西貫穿全區的太子道。 因港鐵太子站的命名,港人便約定俗成而且漸漸習慣稱呼該地為太子,情況與金鐘站和天后站相同。 另外又因旺角大球場和旺角警署鄰近於太子站,不少港人均認知太子一帶也是旺角的一部分。
太子行: 印度
全球佛教徒達5億人,佛教徒人數遠少於基督教(約24億信眾)與伊斯蘭教(约15億信眾)[3][6][10] [59][5][8][60][61],但是一般仍旧認為基督教、伊斯蘭教與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62][63][64]。 在大乘佛教中,佛教的信徒自谓佛弟子,义爲佛的弟子;其中,佛教出家人也自谓佛子,义爲佛的孩子。 汉传佛教更是自东晋释道安法师起确立了以释迦牟尼佛之“释”字爲姓氏的传统,僧人法名前均冠以“释”姓,如印光大师爲释印光,越南一行禅师为释一行;但其他地區均無此俗,而以名表意。
佛教早期僧團居住在樹林中,稱爲阿蘭若(Aranya),簡稱蘭若,義爲樹林,引申為寂靜處、遠離世俗處。 第一個供僧團居住的房舍爲竹林精舍,第二個爲位於舍衛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早期稱爲精舍(vihāra),義爲精美的房舍;“精舍”一詞原是儒家的講經學舍的稱謂,佛教傳入後被拿來作為梵語vihāra的漢譯;也稱僧伽(jiā)藍摩(samghārāma),義爲僧伽的園林,即寺院,簡稱伽藍。 阿育王时期,佛教雕塑渐多,对於各种故事的塑画表现也较常见。
随着佛教的全球传播,造像雕塑在各地都融合本地风格,发展出各自独特的审美。 另外,印度诸宗教重视唱诵,它富於节奏感,方便记忆,这也被带入佛教传统中。 汉地称之为梵呗,唱颂梵呗时多用木鱼、铃、磬伴奏,且各地有各地的风格,各成一派,如天津梵呗、重庆上江梵呗。 在家众的居士和女居士在皈依後可以遵守五戒;五戒分別是:(一)不殺生,不殺害任何一切動物或有情的生物。 (三)不邪淫,男人不和「別人守護的女人」性交[41]。 (四)不妄語,不說謊,不詈罵,不說誇大不實的話。
到晚上11時,近百名速龍小隊和防暴警察衝入往中環方向的4號月台和列車(A257/A282)車廂用警棍向示威者毆打及射胡椒噴霧,現場一片凌亂,多名乘客被制服在地並且頭破血流[4][5]。 警方指63人被捕,年齡介乎13至36歲,檢獲汽油彈(13歲被捕者身上檢獲)、防毒面具、雷射筆、彈叉和頭盔等物品[6]。 太子行 港鐵隨後宣佈因車站設施被破壞,太子站、旺角站及九龍灣站關閉,列車不停這些車站[7],直至9月2日早上太子站才重開[8][9]。 在南北朝時期,印度僧人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創立了中國的禪宗,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亦成為禪宗基本教義。
太子行: 主要交通幹道
在中华文化圈内,佛教文化早已滲入中華文化和漢語文化當中,不僅很多佛教詞語成為漢語常用詞,并在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廣為流傳,而且促進了民俗文化的發展。 唐詩、宋詞的繁榮也在某種程度上也得益于佛教文化,如詩佛王維的詩,很多意象是從佛教、道教而來;很多詞牌名直接就來自佛教術語,如菩薩蠻。 僧人在變相的基礎上,發展出俗講、變文,它們起到向不識字的民眾普及佛教故事和教義的目的;在其基礎上,繼續發展出說話(話本)、寶卷等民俗文學,已經不止講述佛教故事,而是將視野放到歷史典故和傳說。 唐朝時的“贊文”是佛偈的變形[45],武則天就寫過著名的《開經偈》贊文[46]。 元朝時戲劇文學發展迅速,佛教故事在戲曲中也有展現。 学者认为,这种现象叫「佛教文學化」和「文學佛教化」[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