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蟲前翅長約40-45 mm。 雄蝶雙翅背面底色皆為黑褐色,淺藍色條紋由翅基部向外放射,至翅中區轉短棒狀紋,至翅亞外緣與外緣則是小斑點。 青斑蝶 翅腹面底色為黃褐色,斑紋樣式與分佈和背面雷同;後翅中央有袋狀性標。
- 青斑蝶(學名:Tirumala limniace,英文俗名:Blue Tiger,別名:淡小纹青斑蝶、淡色小纹青斑蝶、粗纹青斑蝶、粗纹斑蝶、淡青蝶、叉斑蝶)在台湾又名淡纹青斑蝶,是屬於蛺蝶科的一種蝴蝶,是青斑蝶屬的一種。
- 冬季會和其他斑蝶群集在山谷過冬。
- 幼虫食用有毒植物南山藤,属体型较大的斑蝶品种。
- 三齡跟四齡的幼蟲體型差異不大,除了顏色較淡外,經常停留在葉面上,吃完葉子又會回到葉面上停棲,身體與含笑花的花苞顏色相似,算是良好的保護色。
- 翅腹面底色為黃褐色,斑紋樣式與分佈和背面雷同;後翅中央有袋狀性標。
到了終齡,幼蟲的顏色突然變淡,呈現綠色或者黃綠色,而且可看到兩個明顯的假眼,以及體側的黃色氣孔,氣孔共有八對,為呼吸空氣之管道。 2000年台大昆蟲系與陽明山國家公園合作,以標幟再捕法估算大屯山的青斑蝶族群,其中編號1032CNTU及145ENTU的青斑蝶,在日本境內被捕獲,代表的不只是記錄的增加及野生動物無國界,也顯示台灣在標放技術上的成熟。 青斑蝶屬(學名:Tirumala)是斑蝶亞科斑蝶族裡的一個屬。
青斑蝶: 青斑蝶屬
淡紋青斑蝶(學名:Tirumala limniace,英文俗名:Blue Tiger,別名:淡小紋青斑蝶、淡色小紋青斑蝶、粗紋青斑蝶、粗紋斑蝶、淡青蝶、叉斑蝶)在台灣以外漢語使用地區又名青斑蝶,是屬於蛺蝶科的一種蝴蝶,是青斑蝶屬的一種。 青斑蝶(學名:Tirumala limniace,英文俗名:Blue Tiger,別名:淡小紋青斑蝶、淡色小紋青斑蝶、粗紋青斑蝶、粗紋斑蝶、淡青蝶、叉斑蝶)在台灣又名淡紋青斑蝶,是屬於蛺蝶科的一種蝴蝶,是青斑蝶屬的一種。 三齡跟四齡的幼蟲體型差異不大,除了顏色較淡外,經常停留在葉面上,吃完葉子又會回到葉面上停棲,身體與含笑花的花苞顏色相似,算是良好的保護色。
- 繁殖卵生,迁徙以150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确认有日速200公里的个体。
- 多世代蝶种,主要栖息浅山丘陵至海滨,在都市也能自然累代繁殖的种类,几乎全年可以看到成蝶[2]。
- 到了二齡,幼蟲的身體顏色轉淡,尾部留下白色肉刺,身上變得平滑,只剩頭部一對明顯肉刺。
- 同事說有一次他在溯行南勢溪時,將溯溪用的藍色扁帶放在地上,不一會的時間,青斑鳳蝶紛紛聚集,除了青斑鳳蝶外,其親戚青帶鳳蝶也混雜其中,當同事拿起扁帶時,引起蝴蝶群起飛舞圍繞身旁,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 吸食水分。
- 幼蟲以夾竹桃科的華他卡藤與布朗藤為食。
幼蟲以夾竹桃科的華他卡藤與布朗藤為食。 青斑蝶 懸掛於寄主或附近植物的枝條、葉片下(濱野,1986﹔李,1990;張,1999;李與王,2007)。 台灣本島所產「青斑蝶類」大致有3屬6種,其中青斑蝶屬(Tirumala)只有本種與小紋青斑蝶(T. septentronis (Butler))。 此外,琉球青斑蝶(Ideopsis similis (L.)) 的斑紋也跟這兩種青斑蝶非常類似,但是雄蝶後翅沒有扁平的袋狀性斑,前翅前緣有一條細長的淡青色條紋,末端達前翅長度約2/5處,而後翅內緣顏色較底色也淺得多,可以藉以區別。
青斑蝶: 青斑蝶资讯
翅膀有藍色條斑,雄蝶後翅具有袋狀性標構造,雌蝶則無此構造。 多世代蝶種,主要棲息淺山丘陵至海濱,在都市也能自然累代繁殖的種類,幾乎全年可以看到成蝶[2]。 秋季會大量聚集在開花的樹木上,雄蝶亦喜歡吸食路旁的藿香薊,在冬季又有群集過冬和遷徙習性[3]。 幼蟲的寄主皆為夾竹桃科之蘿藦亞科植物,全部有毒[4]。 本屬4種,本種又稱木蘭青鳳蝶、木蘭青斑鳳蝶,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幼蟲寄主木蘭花、含笑等植物,成蟲常見於溪谷或濕地上吸水,飛行快速。
卵白色,外形略似 青斑蝶 砲彈狀,表面有淺縱溝與細刻點。 幼蟲頭部黑色,前額區具白色三角形斑紋,頭頂另帶有兩條粗大的白色線條;體色為米黃色,體節有黑色環帶,側面氣門下線至腹部為橙色,表面光滑,在中胸與腹部第八節背面各具一對細長肉質突起,位於中胸者明顯長於位於腹部者。
青斑蝶: 成蟲
並透過電話、傳真或電子郵件信箱通知”台灣地區青斑蝶標放聯絡中心”(註2)相關資料,以便進行整合工作。 自1980年以來,日本各地已藉由標幟再捕法追蹤到青斑蝶的遷移,在日本青斑蝶每年4-6月隨西南季風朝北遷移,7-8月間新生世代在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發生,並在9-11月間利用北季風往南遷移,雌蝶在日本南方產卵,通常利用幼蟲越冬,成蟲在翌年春天羽化。 青斑蝶 辦公室門口種了一棵含笑花,最近發現葉子上佈滿了小口小口的食痕,原來是青斑鳳蝶幼蟲的傑作,由於幼蟲的模樣特別萌,連許多怕蟲的朋友也不禁會說:「哇,長得好可愛啊!」。 後來發現除了含笑花外,烏心石、白玉蘭等木蘭科的植物都能看到它們。
青斑蝶: 青斑蝶
物種分佈於古熱帶界,即非洲至亞洲、澳洲及所羅門群島一帶的熱帶地區。 牠們會互相穆氏擬態同屬或其他斑蝶如旖斑蝶屬的蝴蝶,又會被其他蝶種貝氏擬態,如螯蛺蝶亞科的圓蛺蝶屬物種[1]。 青斑蝶(学名:Tirumala limniace,英文俗名:Blue Tiger,别名:淡小纹青斑蝶、淡色小纹青斑蝶、粗纹青斑蝶、粗纹斑蝶、淡青蝶、叉斑蝶)在台湾又名淡纹青斑蝶,是属于蛱蝶科的一种蝴蝶,是青斑蝶属的一种。
青斑蝶: 青斑蝶属动物学史
青斑蝶(学名:Tirumala limniace,英文俗名:Blue Tiger,别名:),是属于蛱蝶科的一种蝴蝶,是青斑蝶属的一种。 从幼虫起即开始以富含生物碱基的植物为食,所以体内积聚有大量毒素。 鲜艳的颜色也是为了警告鸟类的警戒色。 青斑蝶 繁殖卵生,迁徙以150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确认有日速200公里的个体。
青斑蝶: 分布
淡紋青斑蝶在南部越冬蝴蝶谷(紫蝶幽谷)的群聚中所佔比例很低,在冬季中期於棲息地外即可發現雌蟲產卵現象,且雌蝶比例低於雄蝶,與其他越冬蝶不同,同屬的小紋青斑蝶則無此現象,且在大武地區的越冬谷內所佔群聚比例不低(趙等,2007)。 成蟲飛行緩慢,喜歡於日照充足的環境中活動,喜訪花,雄蝶偶見於地面 吸食水分。
青斑蝶: 蝴蝶
通常再捕獲青斑蝶時所記錄之資料包括每一隻標放蝴蝶的記號、編號、日期、地點、性別、磨損程度、前翅長、生態或其他事項等。 簡單的說,就是希望這些資訊能顯示何人、何時、何地標放蝴蝶。 青斑蝶 所以標放時務必留下記號、編號、日期、地點、性別、磨損程度、前翅長、生態或其他事項等資料。
青斑蝶: 習性
雌蝶與雄蝶非常類似,但後翅不具袋狀性斑,是相當容易辨識的特徵。 青鳳蝶(學名:Graphium sarpedon,英文俗名:Common Bluebottle, Blue Triangle,別名:青帶鳳蝶、青帶樟鳳蝶、青條鳳蝶、青線鳳蝶、青斑鳳蝶、藍帶青鳳蝶、青蝶、竹鳳蝶、黑玳瑁鳳蝶)是屬於鳳蝶科的一種蝴蝶,是青鳳蝶屬的一種,也是其模式種[1]。 廣泛分佈於東洋界及澳新界,西至印度北部,北至日本,東至太平洋索羅門群島,南至澳洲東岸地區。 成蟲全年可見,飛行迅速,愛訪花及成群吸水。 幼蟲的寄主主要為樟科植物[3]。 廣泛分佈於東洋界及澳新界,西至印度北部,北至日本,東至太平洋所羅門群島,南至澳洲東岸地區。
青斑蝶: 青斑蝶属分布范围
但當年冬季裡,卻在台灣南端捕獲了標記「IK」、「SOA118」的雄青斑蝶,也在陽明山國家公園記錄了以日文標著「BIO2178」、「Nagasaki」的雄蝶,因此確定了台日間青斑蝶交流的事實。 冬季会和其他斑蝶群集在山谷过冬。 在台湾,北台湾的成蝶于冬天会往南飞度冬,但中部仍可见少量成蝶活动,寄主植株上也能发现少量的幼生期个体。 [2][3]迁徙的飞行距离很长,曾有自日本飞来的个体[9]。 青斑蝶(學名:Tirumala limniace,英文俗名:Blue Tiger,別名:淡小纹青斑蝶、淡色小纹青斑蝶、粗纹青斑蝶、粗纹斑蝶、淡青蝶、叉斑蝶)在台湾又名淡纹青斑蝶,是屬於蛺蝶科的一種蝴蝶,是青斑蝶屬的一種。
青斑蝶: 成蟲除了冬天低溫期外,幾乎全年可見,主要發生期在春夏兩季,常於寄主植物附近出沒,並會群聚於谷地溪流中吸水。
標放青斑蝶時,採用油性簽字筆將記號及編號寫在捕獲之蝴蝶翅上然後將之釋放,為了方便標放蝴蝶在受磨損後也能再被發現,最好將記號作在後翅腹面中室。 標記在蝴蝶翅上的記號及編號雖然並無特殊的規定,但請選用能代表標放地點的記號,以便標放蝴蝶再被捕獲時之辨識作業,至於編號則由標放者自行依序編寫即可,但以簡單明瞭為原則。 其他相關資料如標放者代號或標放日期等,則可利用前翅腹面中室標記。 青斑蝶 在此建議以大寫英文字母「TW」來代表由台灣地區所標放的蝴蝶,並在其後加一英文字母代表不同的台灣區域,至於陽明山國家公園青斑蝶大發生時之族群則標幟「YMS」。 翅膀有蓝色条斑,雄蝶后翅具有袋状性标构造,雌蝶则无此构造。
青斑蝶: 鳳蝶科
国内分布于云南、西藏、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台湾和海南,国外分布于南亚、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等地。 记载寄主为萝藦科的南山藤属、醉魂藤属和球兰等属的植物,为生态观赏、工艺制作和喜庆放飞等三用的优良蝶种。 青斑蝶TirumalalimniaceCramer,又名粗纹斑蝶、淡色小纹青斑蝶、淡纹青斑蝶等,属于斑蝶科Danaidae青斑蝶属Tirumala。 成虫大中型,翅正面黑褐色,自翅基部发出若干浅青蓝色条斑,中域及以外个翅室内均散布浅蓝色斑。 雄蝶后翅反面Cu2室中部有一个耳状性标记(香鳞袋),在翅正面呈现为一小块灰黑色印记。 青斑蝶2025 2001年台灣投入標放的人力更多,但日本方面一直沒有再捕獲記錄,其中可能的原因是颱風太多阻礙了青斑蝶的向北擴張。
青斑蝶: 書籍 台灣蝴蝶圖鑑。李俊延、王效岳。貓頭鷹出版社。
多世代蝶种,主要栖息浅山丘陵至海滨,在都市也能自然累代繁殖的种类,几乎全年可以看到成蝶[2]。 青斑蝶2025 秋季会大量聚集在开花的树木上,雄蝶亦喜欢吸食路旁的藿香蓟,在冬季又有群集过冬和迁徙习性[3]。 幼虫的寄主皆为夹竹桃科之萝藦亚科植物,全部有毒[4]。
同事說有一次他在溯行南勢溪時,將溯溪用的藍色扁帶放在地上,不一會的時間,青斑鳳蝶紛紛聚集,除了青斑鳳蝶外,其親戚青帶鳳蝶也混雜其中,當同事拿起扁帶時,引起蝴蝶群起飛舞圍繞身旁,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青斑蝶 青斑鳳蝶幼蟲迷人的模樣,在不同齡期會有不同的顏色變化;剛出生的一齡幼蟲身體深咖啡色、尾部白色,而且身上布滿短短的肉刺。 到了二齡,幼蟲的身體顏色轉淡,尾部留下白色肉刺,身上變得平滑,只剩頭部一對明顯肉刺。
每當工作累時,我就會到含笑花前拍照、觀察這些可愛的小傢伙,因此決定讓它登上六月份的自然谷之星。 青斑蝶(Parantica sita)主要分布於日本、台灣、菲律賓、韓國、亞洲大陸、北印度到馬來半島一帶,是斑蝶科中分布達最北方的蝶種。 蝶類專家白水隆的「原色台灣蝶類大圖鑑」裡將青斑蝶分為4個亞種,台灣、日本及韓國等地列屬(P. s. niphonica)亞種。 青斑蝶是本港常见蝴蝶,翅膀布满大小不一的浅蓝色斑纹。 幼虫食用有毒植物南山藤,属体型较大的斑蝶品种。 雄性青斑蝶后翅的翅底有香鳞袋结构,可以散发香味,吸引雌性蝴蝶交配。
青斑蝶: 青斑蝶属
Limniace (Cramer)分布範圍涵蓋東方區 的大部分地區,至少被區分為8個亞種,台灣的族群跟華南地區與中南半島者一樣,同為原名亞種(nominotypical subspecies),而菲律賓亞種(T. limniace orestilla Fruhstorfer)則有偶發紀錄。 台灣亞種分布於全島平地到海拔1500公尺左右山區,南部較多,而小琉球、綠島、蘭嶼等地也有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