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醫生曾於瑪麗醫院擔任外科部乳腺科副顧問醫生,2016年尾她懷上幼子,剛好工作合約完結前被挖角,於12月離職瑪麗醫院,轉至港怡醫院外科工作。 回顧在公立醫院任職的生涯,她難忘當年懷長女38周時,依然挺著巨肚為病人做手術。 馬仲儀形容昔日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的執委,都是她重要的後援和戰友。
當然在「新香港」之下,你對於守法的準則和政府對於守法的準則又可能不一樣,所以never say never。 但我感覺到如果再在香港生活下去,可能會未能達到自己對於社會的期望,也怕會對社會質素感到日益失望,加上對醫學前途、自己的專業進修、工作上有多大進展都抱有疑問。 【星島報道】因應近年出現的移民潮,香港社會對於移民出現兩極化的言論,選擇離開的人,會否對留下來的人感到愧疚和自責? 星島A1中文電台《A1出擊》記者馮凱欣訪問了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前會長馬仲儀醫生,述說離開香港前後的心情起伏。 馬仲儀承認,會掛念在香港的家人或朋友,以前在香港很多聚會,而去到英國生活偏向簡單,以工作為主。 現在比起留學時英國已經變得很不一樣,也多了很多香港人朋友,大家都會有聯繫,以往很多周末也會探望不同朋友。
馬仲儀丈夫: 警方招募體驗日聘見習督察及警員 設即場投考體能測試
馬仲儀指,過往有犯人在羈留病房,警員未必坐床邊,若有醫療步驟要做,警員會留在簾外,即使空間不足,要警員暫到病房外亦無問題,她擔憂過往的常態與共識已不復再。 爸爸在小朋友的成長擔當重要角色,周醫生感謝醫生丈夫不必工作時,都會盡力陪伴孩子。 馬仲儀丈夫2025 每逢放工回家,周醫生踏入家門前已聽到丈夫跟子女玩到「咔咔」聲,在媽媽聽來這是最動聽的聲音,工作的辛勞隨即一掃而空。 當年在英國求學時,周醫生愛追美劇《ER》(仁心仁術),更迷上飾演急症室醫生Doug Ross的男星佐治古尼(George Clooney)。
- 馬仲儀在2020年尾高票當選醫委會委員,當時社會正進行反修例事件,馬仲儀曾發出聲明譴責警方在2019年10月1日向中五學生開槍,以暴力試圖解決事件。
- 現在科技發達,感覺便比以往好很多,所以我覺得也不是太難受。
- 【星島報道】因應近年出現的移民潮,香港社會對於移民出現兩極化的言論,選擇離開的人,會否對留下來的人感到愧疚和自責?
- 她說不想標籤香港的醫療服務是「優質」,但香港醫療政策很需要聆聽基層市民及議員的聲音。
- 當然,我有香港人這個身分,覺得香港也堅持了那麼久,想爭取一些心目中的理念,現在離開就像拋棄同路人,我跟很多香港市民也有這樣的掙扎。
- 醫科被譽為神科,讀醫過程艱辛,周醫生深明對行醫有興趣才能堅持下去。
她表示,過往在香港事業上已經進入「收成期」,然而移民英國後,一切都要重新建立和適應,有一種初出茅廬的感覺。 她說,不少朋友問她會否感到後悔,她覺得人是沒有所謂「後悔」。 她表示,在香港變成「新香港」後,醫療界別如同其他行業,都面臨劇變,不能獨善其身。 她強調醫護行業不是機器運作,而是具有人文關懷特質,行業要有價值觀支撐。
馬仲儀丈夫: 英國單日增11萬宗確診 再度感染個案比率急升
她去年底(2020年)亦高票當選醫委會委員,任期至2024年。 馬仲儀表示今年10月底已經辭去職務,預料席位會再改選。
- 周醫生在公立醫院服務十多年,看盡人生百態,眼見病人急需做手術卻苦等無期,作為醫生只有無力感。
- 在反修例期間,協會曾就中五學生曾志健中槍案發聲明,批評警方的行為,並批評政府未認真解決社會問題。
- 有關選舉詳情將會在稍後向合資格選舉人發出的選舉通知中列出。
- 她表示,在香港變成「新香港」後,醫療界別如同其他行業,都面臨劇變,不能獨善其身。
- 被視為「黑醫護」之首、煽暴推手之一的前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去年底已移民英國,話要在當地繼續行醫。
11月初抵達英國,在當地一間公立醫院工作了一個多星期,同樣與老人科相關。 馬仲儀丈夫2025 港府1月時要求全體公務員宣誓效忠政府,措施即將擴展到公營機構,意味公立醫院也會受影響,公眾關注此舉加促不少醫護移民。 醫院管理局主席范鴻齡曾表示希望前線醫護毋須宣誓,惟最終決定權在政府手上。
馬仲儀丈夫: 【獨家】馬仲儀離港專訪:活得不安就沒有意義 強調前路未明非移民 憂宣誓致離職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前會長馬仲儀最近接受傳媒訪問,話已經移民咗去英國,仲喺當地繼續做醫生,但就唔捨得香港嘅光景,過到英國有啲「逃離」嘅感覺。 馬仲儀要移民,當然係好行夾唔送,佢走無問題,但係睇到佢解釋點解要移民嘅理由,真係得啖笑囉。 答:當然會掛念,譬如以往大家都有很多聚會,來到英國生活就偏向簡單,以工作為主。 其實現在比起以往來留學時,已經變得很不一樣,在英國現在身邊也多了很多香港朋友,大家都會有聯繫,以往很多週末也會探望不同朋友。 但獨自時,在內心深處有一點,因為最想看到的光景、人都在香港,雖然這裡有很多香港人可以聯繫,不過自己年輕時也有到外國留學,這些感覺其實似曾相識。 現在科技發達,感覺便比以往好很多,所以我覺得也不是太難受。
馬仲儀丈夫: 移民潮|馬仲儀離港赴英續當醫生 嘆政治氣壓低、欲見風景難如願
一旦相關的價值觀、面貌跟以往有別,自然整個醫護行業風氣都會改變。 現時公眾對醫生的專業操守有任何不滿,可向醫務委員會作出投訴。 「社會氣氛是否公平公正?很影響大家可否被保障。我想現在社會氣氛不是(公正)」她說。 馬仲儀見過有年輕警員情緒激動,擔憂整個警隊都變得躁動且敏感。
馬仲儀丈夫: 英國新增534宗死亡個案 去年2月以來最高紀錄
她希望在英國尋找新發展,坦言以往從未想過離港執業,寄語港人要在各地尋心中平安。 本身係聯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醫生嘅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前會長馬仲儀,10月已離開醫院並移民到英國繼續擔任醫生。 據聞,佢離開香港或因醫護可能要宣誓、社會氣氛及政府修改《醫生註冊條例》等有關。
馬仲儀丈夫: 香港文匯網
香港掀起移民潮,為人熟識的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前會長馬仲儀亦移民英國,她向《香港01》稱,本港政治環境氣壓太低,未來都不會看到如願的風景,因此離開香港到英國繼續做醫生。 醫院管理局主席范鴻齡早前已表示,本地醫護離職潮有惡化趨勢,護士及醫生流失率上升。 為人熟識的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前會長馬仲儀,證實在本月初已移民英國,在英國公立醫院繼續做醫生。 她在9月已向醫管局請辭,在10月亦辭任醫委會委員身份。 她以短訊回覆《HK01》時,也透露離開是因為醫護可能要宣誓、政府修改《醫生註冊條例》、社會氣氛,「香港氣壓太低了,看不到自己希望見的風景」。 協會6年前曾號召1300名醫生靜坐要求加薪,政府和醫管局高層都要到場對話,終成功爭取加薪。
馬仲儀丈夫: 馬仲儀稱掛念在港親友病人 英國生活簡單以工作為主
「(野豬)記住見到麵包不要下山。」訪問最後,她祝願港人和野豬都平安。 馬仲儀說:好坦白,我收過很多關於言論的投訴……你對外公眾言論又不涉及專業,是否要去醫委會投訴? 市民的定義甚廣,馬仲儀在公營醫療系統服務,更覺每人都是自己的病人,包括在新聞畫面前,示威衝突中的每一個人。 馬仲儀丈夫 醫科被譽為神科,讀醫過程艱辛,周醫生深明對行醫有興趣才能堅持下去。
馬仲儀丈夫: 珍惜生命|大埔富亨邨女子高處墮下 當地證實不治
至於醫護應否罷工向來屬敏感議題,馬仲儀認為本港過於依賴公營醫療,令罷工更難達共識,醫管局作為公共事業營運者,工業行動一定有影響,風評好或壞視乎時機、出發點及做法。 社會氛圍走向兩極,馬仲儀坦言憂慮醫護專業會被不同立場的人或評論扭曲。 她提到,有警員於觀塘被割頸受傷,據她了解該警員到醫院後已第一時間獲醫護恰當處理,手術成功傷口亦癒合得很好。 惟事隔幾日,網上有人上載該警員的傷口照片,質疑醫護的手勢不佳,「刻意將傷口縫得差」,最終迫使醫管局要發聲明反駁,指皮瓣輕微外翻有助傷口癒合。 馬仲儀話亞洲人有一套衞生標準植根在她心中,但英國人對於疫情、感染的看法又與香港人不同,她暫時也在摸索和學習「與病毒共存」。
馬仲儀丈夫: 婦人筆芯插手掌45年 醫生拔「芯」恐怖過程曝光
來到英國就「紙包不住火」了,自己也覺得要對公眾有一個交代,始終自己在業界有公職,也是半個公眾人物,所以有想過作一個正式交代,但因為離開比預期早,所以有些訪問便比較慢報道。 其實本來自己也很擔心會否帶來很多負面的抨擊,例如說我離棄了大家。 但很感恩地,我看到無論身邊的朋友、同事、親人,甚至乎社會上很多市民的言論,對我的關顧遠多於攻擊和批評。 其實我自己也會回看市民對於不同報道的留言,有些很窩心,有些甚至有點過譽的情況,我也感到很溫暖。 是有趣也好,是諷刺也好,我又不是一個政治人物,一直以來我可能有些言論說出來,有一些人會不喜歡,雖然那些事情和政治無關,只是覺得該說便說,但換來的是大家香港人對我的關心。 其實深入思考,香港人對我的擔心,亦都代表着香港人對自己的擔心。
馬仲儀丈夫: 移英「黑醫護」憂染疫想回港 馬仲儀:「英國也沒有很自由」
她與丈夫並不要求子女將來繼承衣缽,不過如果他們有興趣,達到學術水平,作為父母當然支持。 馬仲儀丈夫2025 見證著三個孩子一起成長,周醫生深感手足之情無可取代,她特意將三姊弟安排在同一睡房。 馬仲儀丈夫 醫生爸媽工作忙碌,平日三個小朋友可以一起玩一起作伴,也減低了父母的內疚感。
馬仲儀丈夫: 市民對公僕有期望
馬仲儀也覺得她離開是離棄醫護同事,會有很多擔憂,但想不到她離開的時候,大家會說「我已經擔心你很久了,現在你想通了便好」,她對此覺得不好意思。 此外近年作為半個公眾人物,知道外間有一些不同看法,可以有很苛刻的言論。 馬仲儀丈夫2025 但坦言病人也有很多不同背景,但從來沒有令她感到壓力、不舒服的情況發生。 馬仲儀也覺得自己的離開是離棄醫護同事,會有很多擔憂,但想不到她離開的時候,大家會說「我已經擔心你很久了,現在你想通了便好」,她對此覺得不好意思。
答:對啊,我也覺得我自己離開是離棄同事,工作那麼繁忙,有些是自己特別負責的工作,又有些同事是比較年輕、羽翼慢慢成長,若我離開了,他們能否繼續成長、是否已經準備好? 但想不到我離開的時候,大家會說「我已經擔心你很久了,現在你想通了便好」,我真的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另一件事也很感恩的,是這兩三年作為半個公眾人物,有時會有很多媒體報道,其實都是一些與協會有關的話題,我知道外間有一些不同看法,可以有很苛刻的言論。
但坦白而言,無論是我每天回家,抑或回到工作環境,甚至乎病人,我知道病人也有很多不同背景,但真的從來沒有令我感到壓力、不舒服的情況發生。 外界的說法是另一回事,但同事、病人也很愛惜我,就像其他香港人,這是最近兩年感到很窩心的。 我覺得大家這兩三年對我的擔心,但見我沒有說甚麼,大家平日便不會提起,到我說要離開時才說出來,感覺也有一點揪着。 馬仲儀赴英離港前,接受本台獨家專訪,強調自己並非移民。 她指因為香港高壓氣氛感到不快,又明言醫護或被迫宣誓促使她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