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佳宏表示,大腸直腸癌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可能會從息肉開始發展,初期症狀可能是:排便習慣改變、便中帶血、體重減輕、食慾變差,多數病患僅有輕微腹痛、腹脹現象,有時會以經常腹瀉、貧血等現象來表現。 手術需要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外科醫生會先在肚臍附近開一個一厘米的傷口進入腹腔,然後把腹腔鏡置入腹腔內。 腹腔鏡的前方置有高清攝像鏡頭,負責把腹腔內的情況投放在手術室內的顯示器,令醫生可以觀察手術範圍的情況。 外科醫生之後會利用特製的微創器械代替雙手,在腹腔進行手術,因此手術傷口比較傳統手術來說可以大大縮小。 定期的大腸鏡檢查,可以幫助醫生發現及切除病人大腸內的瘜肉,避免大腸瘜肉癌化演變。
雖然以往的文獻報道肝轉移發生後預後很差,平均生存期不超過18個月,但近年來由於綜合治療的應用以及化療藥物的發展,積極治療大腸癌的肝轉移後仍能獲得35%左右的5年生存率。 放療後應每隔2~3個月隨訪1次,進行常規檢查,以了解放療後的反應、併發症,並及時處理。 術前放療劑量≥40Gy時可使會陰部傷口癒合有明顯推遲,但癒合質量沒有改變。
大腸癌腫瘤: iV. 診斷方法
糞便帶血及黏液為大腸癌的重要症狀,但患上腸胃炎也可能出現相似症狀。 大腸癌腫瘤 如出現此情況,我們應該諮詢醫生並進行合適檢查,以了解是腸胃炎還是大腸癌所引致的。 雖然癌症治療引起的疲勞,可能會導致活動力下降,但運動能幫助減輕疲勞。 若在治療過程中,感到沒有活力,還有身體健康狀況、耐力和肌力下降,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運動計畫應符合您的個人狀況,若已經好幾年沒有運動,會需要慢慢來,可能例如從短程的散步開始。
- 有關產品之保障權益及條款、不保事項及主要風險詳情,請參閱Blue網站、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 如日後有合適或同類產品/服務、活動或由醫護人員提供的最新專業健康及癌症資訊,本人同意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可以電郵通知本人。
- X線檢查對肺轉移的診斷可提供有價值的資料,CT檢查可正確估計肺部病變的數量和位置,纖維支氣管鏡檢毛刷或針吸活檢則可明確病理類型,痰細胞學檢查也可提供參考,但陽性率較低。
- 直腸是連接乙狀結腸和肛門之間的一小段腸道,長度約12至15厘米,主要功能是貯存糞便。
- 近年來有3種治療大腸癌的新藥應用於臨床,它們分別是:草酸鉑(商品名有:樂沙定、L-OHP、草鉑、奧沙利鉑等),開普拓(伊立替康,CPT- 11),希羅達(Xeloda)。
對於直腸癌患者,醫生或會建議其在接受手術前進行同步的化療和放射治療,以縮減直腸腫瘤的大小,並減低癌症復發的風險。 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或是合併使用以上療法。 侷限在腸壁的大腸直腸癌可能藉由手術治癒,然而當癌症已擴散或轉移時則不然,此時則以改善生活品質及症狀為治療目標[5]。 在美國,五年存活率約65%[6],然而主要取決於病人健康狀況與癌症分期,而分期又關係到是否能藉由手術移除[1]。 在2012年,有140萬例新診斷的大腸直腸癌,且造成69.4萬人死亡[13]。 大腸直腸癌在已開發國家較為常見,占全世界總案例數的65%。
大腸癌腫瘤: 症狀
2禁忌證:A.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白細胞在3.5×109/L以下,血小板在80×109/L以下者。 大腸癌腫瘤2025 大腸癌腫瘤 肛管癌中約85%為鱗癌,而鱗癌對放化療均較為敏感,化療藥物中如5-FU、絲裂黴素(MMC)及順鉑(DDP)等已被證實有放射增敏作用。 鑒於此,目前在歐美國家“放化療”已成為肛管鱗癌的首選治療方式,並已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大腸瘜肉一般可分為腺瘤性瘜肉、增生性瘜肉、齒狀瘜肉、錯鉤瘤性瘜肉、幼年型瘜肉,其中一些瘜肉如果不及時切除,會發生癌變。 在腫瘤切除後,切下來的組織會送至病理科做完整的顯微分析,然後會有最終的病理報告。 無論病理報告判定為任一何期別,都必須再施以手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
此時使用的化療稱為「輔助化療」,用以減低復發的風險。 大腸癌的手術方式:A.局部切除術:局部切除術指腫瘤所在區域的部分腸壁切除,適於局限於黏膜或黏膜肌層的早期淺表型結腸癌及良性腫瘤。 部分位於黏膜肌層和位於黏膜下層的惡性腫瘤,其中少數病例可能已存在區域淋巴結微轉移和轉移,僅作局部切除術可能達不到根治要求,此類病例應審慎採用局部切除術。 局部切除術切除範圍可包括腸壁全層,切緣距腫瘤不少於2cm。
大腸癌腫瘤: 腹腔鏡大腸切除術
葉秉威在臉書專頁「胃腸專家 葉秉威醫師」發文解釋,由於癌病灶沒有深部黏膜下侵犯的外觀特徵,所以不需外科手術,內視鏡切除應該足夠;不過癌症切除,重點在安全距離,所以一般瘜肉切除術並不適合,因為安全距離不足。 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或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應該是較好的選擇。 一位糞便潛血陽性的病患,照內視鏡時被醫師發現一個1.2公分瘜肉,瘜肉表面飽滿且不平滑,外觀看似有菱角,周圍有明顯雞皮,從臨床光學診斷該瘜肉屬早期大腸癌。 陳佳宏醫師強調,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有不少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 建議民眾透過定期糞便潛血篩檢或大腸鏡檢查,以利及早揪出大腸直腸癌。 手術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外科醫生會在病人的腹部開一個大傷口,以剖腹的方式進行手術。
- E.姑息性腫瘤切除術:絕對姑息性腫瘤切除術,指肉眼見有腫瘤殘留者。
- 除了希望提高癌症的治癒率,降低局部復發及轉移的機率外,更希望以外科手術切除直腸腫瘤時,能盡量保留住肛門及直腸,希望當疾病控制住後,病患仍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將直腸及肛門的破壞性降到最低。
- 在顯微鏡下,90-95%的大腸惡性腫瘤為「腺癌」(adenocarcinoma),可呈不同程度的「分化」(differentiation)。
- 對無法切除者如化療後有效,部分病人可能仍可獲切除機會而治癒。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有超過5,000宗近確診個案,它亦是香港第二號癌症殺手,僅次於肺癌,每年有超過2,000人死於大腸癌。 若再加以細分生長位置,就會以該位置作為腫瘤名稱,例如:腫瘤長在升結腸處,就稱為「升結腸癌」;長在乙狀結腸處,就稱為「乙狀結腸癌」。 大腸癌腫瘤2025 這一大段腸道就是「結腸」(自盲腸至乙狀結腸),總長度約一百二十至一百四十公分,它以ㄇ字型占據了腹部的四周(見圖1),主要作用是吸收經人體利用後剩下的食物殘渣、水分、電解質等,然後慢慢形成糞便。 不只是痔瘡會有血便,大腸癌可能也會排出深紅或黑色糞便,這就是直腸出血的徵兆,民眾千萬別輕忽,請儘速就醫診治。
大腸癌腫瘤: 身體機能與全身健康檢測
用法為:術後28天開始,5-FU 450 mg/m2靜滴,1次/d,連用5天,以後每週1次,連用48周;術後28天開始口服LV 50 mg,每8小時1次,連服3天,每2周重複1次,共服1年。 15-FU為抗代謝類化療藥,作用於細胞週期的S期,對處於S期的癌細胞敏感,而對處於其他期的則不敏感。 如採用靜脈推注的方法給藥,則大約只有 10%的處於S期的細胞受其作用。
大腸癌腫瘤: 大腸癌種類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劑-阻斷腫瘤的生長訊號傳導,可能有效阻止或減緩癌細胞的生長。 陳欣湄也提到大腸鏡,醫師透過大腸鏡,不管腸道中有腫瘤或息肉,其實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見下圖),所以也常會提醒民眾,做大腸鏡之前,吃瀉藥要拉乾淨一點。 大腸癌腫瘤2025 另外一個很常出現癌症的地方,是在「乙狀結腸」(見下圖),有些人長期慢性便祕,可能跟這個地方塞住多少有一點點關連性。 陳欣湄表示,跟現代人生活習慣有關,不少人飲食習慣少了纖維質,喜歡多肉、多加工的食物,甚至加上還有一些不好的習慣,例如不運動、熬夜、少喝水等,這些原因都促成了大腸癌,且年輕化的趨勢也變高。 腹部超聲波和胸部X光可檢查明顯的肝、肺、和淋巴結擴散;「電腦掃描」、「核磁共振」或「正電子掃描」都可提供更準確的評估。
大腸癌腫瘤: iii. 大腸癌的風險因素
化學治療(Chemotherapy)又稱化療,乃利用化學藥物來破壞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 化療藥物分為靜脈輸注和口服兩種,患者可能需要同時接受多於一種化療藥物治療。 就大腸癌來說,化療可分為術前的先導化療、術後的輔助化療和紓緩性化療。 醫生會根據病情的分期、腫瘤的大小及位置、患者的年齡、整體健康狀況,以及其對治療和生活質素的期望等,制定最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有時候或需結合上述多於一種的治療方法;而結腸癌和直腸癌的治療方案亦會有所不同。 當結腸的任一個部位長了惡性腫瘤,就稱為「結腸癌」;若腫瘤生長於直腸,則稱為「直腸癌」。
大腸癌腫瘤: 關於 大腸癌 的常見問題
隨著腫瘤生長的位置的不同,臨床上所出現的症狀也不一樣。 大腸癌腫瘤2025 大腸癌腫瘤 大腸癌患者或會出現慢性疲勞,即使有足夠睡眠,但身體依然常覺疲累。 大腸癌腫瘤2025 大腸癌腫瘤2025 上文提到腸腫瘤有機會導致腸阻塞,除了排泄上的異常狀況外,亦會令腸道排氣困難,出現因脹氣而引起的腸痙攣,以致腹部絞痛。 患者在排氣後,腹痛症狀或會減輕,但若果情況持續反覆並持續發生,就有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 雖然痔瘡或其他腸胃疾病也有可能導致血便,但由這些疾病引起的大便出血通常為鮮紅色;如血便呈暗紅色或黑色,便有可能是腸腫瘤出血。 有時大腸內壁細胞會不正常生長,出現息肉、潰瘍或其他形態腫塊,但這些大部份的腫塊為良性的,唯亦有小部份息肉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變成大腸癌。
大腸癌腫瘤: 大腸癌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人體免疫系統具自我防禦功能,可辨認不屬於身體正常部分的異物,例如細菌、病毒及癌細胞,繼而作出攻擊並將之清除。 大腸癌腫瘤 然而,癌細胞懂得表達某些蛋白質去控制一些能激發免疫系統的訊號通路,例如PD-1或CTLA4訊號通路,來避開免疫系統的攻擊。 雖然年輕的成年人也會患上大腸癌,但大腸癌較常發生在50歲以上人士身上。
大腸癌腫瘤: 大腸癌末期治療法
在醫生制定治療方案之前,患者一般需要接受影像掃描檢查,例如正電子電腦掃描(PET-CT)檢查,以確定癌症的期數和癌細胞的擴散範圍,從而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醫生為病人選擇治療方法的考慮因素包括:年紀、身體狀況、癌腫瘤期數、類型、位置、擴散程度等,所以即使是相同期數的病人也有可能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如果患者對自己的治療方案有疑問,建議向醫生查詢清楚。 提及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癌多專科團隊對患者的幫助,陳昭仰主任與陳佳宏醫師分享兩人共同治療的個案。 該名67歲男性個案,因血便、排便習慣改變來就醫,大腸鏡檢查發現肛門口上有個15公分腫瘤,切片後確認是直腸腺癌合併肝、骨轉移,分期為第4期。 大腸癌腫瘤 經檢測發現RAS基因未突變,於是透過EGFR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搭配化療,以縮小腫瘤為初步目標。
大腸癌腫瘤: 化療
再者,如患者在接受合併治療後,腫瘤也能有效地得到控制,等待縮小後再開刀切除,對此則有20%至30%的患者可存活超過五年以上,暫時告別癌症。 活檢:倘醫生在進行大腸鏡檢查期間發現腸道內有瘜肉,便會直接切除或抽取活組織樣本進行病理化驗。 如病人出現吞嚥困難、復發性上腹痛、胃酸倒流、消化不良、上呼吸道出血、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症狀,便有可能須接受胃鏡檢查。 而40歲以上人士應開始定期接受胃鏡篩查,如有胃癌家族病史,患上胃癌風險會較一般人高二至四倍,更應及早作定期檢查。 在接受大腸鏡檢查前,患者必須按照醫生建議,在檢查前兩至三天開始進食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一天服用腸道清潔藥物,以清除大腸內的大便及雜質,以確保醫生能透過鏡頭清晰檢查腸道內所有位置。
氣鋇雙重對比造影可見黏膜皺襞粗大紊亂,有潰瘍和分泌物覆蓋時,腸壁邊緣可呈毛刺狀或鋸齒狀,後期腸壁僵硬,腸腔狹窄,結腸袋消失,假性息肉形成後可呈圓形或卵石形充盈缺損。 直腸則是連接於乙狀結腸和肛門間的一小段腸道,長度約十二至十五公分(如圖1),最主要的作用是貯存糞便,若是腫瘤生長位置在直腸處,則稱為「直腸癌」。 一般民眾所說的大腸,在醫學上指的就是結腸,所謂的大腸癌就是結腸癌。 結腸位處於腹腔,從右下腹的迴盲瓣以下開始連接盲腸,往上延伸後稱為升結腸;接著再向左邊橫跨整個腹部稱為橫結腸;然後向左下腹下降稱為降結腸;再連接乙狀結腸,最後才是直腸段、肛門口。
大腸癌腫瘤: 大腸癌(別名:大腸惡性腫瘤)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腹瀉一般輕,每天排便3~6次,腹痛多在右下腹,排便後腹痛可減輕,約1/3病例在右下腹可捫及包塊,並可出現肛瘺、肛門周圍膿腫。 鋇灌腸有特徵改變,可見腸壁增厚、僵硬、腸腔狹窄,黏膜皺襞消失、變粗、變平、變直,多呈一細條狀陰影;縱形潰瘍或橫行裂隙狀潰瘍;正常黏膜呈充血、水腫、纖維化,呈假息肉樣病變稱卵石征。 纖維結腸鏡可見黏膜水腫、稍充血、卵石樣隆起,伴有圓形、線狀或溝漕樣潰瘍。 腸結核以右下腹痛、腹瀉、糊樣便、腹部包塊和全身結核中毒症狀為特徵。 潰瘍型腸結核,鋇劑在病變腸段可見激惹徵象,充盈不佳,而在病變上下腸段的鋇劑則充盈良好,稱為X線鋇影跳躍徵象。
大腸癌腫瘤: 癌細胞擴散程度的檢測
而一旦發現有以上症狀並持續一段時間,就必須諮詢醫生,切勿延誤就醫,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 通過切除主要癌細胞,可預防由癌症有機會所引起的腸道阻塞,並改善結腸功能。 手術所切除的腫瘤或腫瘤附近的淋巴結會一併進行顯微鏡檢查,從而確認癌症期數。 部分局部晚期或第四期轉移性大腸癌,醫生或會建議患者在手術前接受先導化療(Neo-adjuvant 大腸癌腫瘤 Chemotherapy)配合標靶治療使用,等待腫瘤縮小後,再重新評估療效,以決定患者是否可以接受根治性的手術治療。 由於該病變大小不到兩公分,加上病患經濟能力不一定能負擔ESD。 葉醫師選擇當下直接使用EMR黏膜切除術,刻意增加安全距離的方式,完成切除,並且將傷口完整縫合。
大腸癌腫瘤: 直腸癌是生長在直腸處的癌症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7年的數據顯示,在所有大腸癌個案中,結腸癌佔61.3%,直腸癌約佔38.7%。 大腸癌腫瘤2025 腫瘤分子檢測:對腫瘤樣本進行分子檢測,以確定腫瘤是否帶有特定的基因特變。 約三分之一的大腸癌患者,其家庭成員也同樣患有大腸癌。 另外,大腸腺性瘜肉是有演變成癌症的可能,若您有這方面的家族史,患上大腸癌的風險也會增加。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2017年大腸癌新增個案高達5653宗2,情況值得關注。
大腸癌腫瘤: 大腸癌存活率|目錄+快速連結
備注:以上只列舉出部分常見疾病及手術,對於一些較複雜或罕見手術,本中心的專科醫生均可處理,詳情請向本中心查詢。 骨科病症評估及治療 骨質疏鬆治療 大腸癌腫瘤2025 備注:以上只列舉出部分常見疾病及手術,對於一些較複雜或罕見手術,本中心的專科醫生均可處理,詳情請向本中心查詢。
亦有不少個案,原來不適合切除的「遠處轉移」,收縮至可以切除;甚至有少數個案,「遠處轉移」經化療及「標靶藥物」治療後完全消失。 即使手術已切除所有腫瘤,仍有部份病人其後會出現擴散,相信是因手術前已有微少擴散,手術後才慢慢顯現。 「輔助治療」(adjuvant therapy)的目標是以抗癌藥物或放射線清除可能潛在的微少擴散,減低復發機會。 早期大腸癌可能沒有明顯病徵,病人亦難以察覺是否有大腸瘜肉存在,因而大部分有明顯症狀的人士在確診時都已屬於第三期。 大腸癌腫瘤2025 癌症治療很累人,吃東西可能會變成您最後一項想到的事情。 這些治療的副作用,常可能會使體重下降,少量多餐會有幫助,例如每2~3小時進食一小部分,直到狀況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