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本文的主題良性腦下垂體腫瘤,適合接受經鼻內視鏡手術之腦下垂體疾病包括: Rathke氏囊腫(Rathke’s cysts)與部分的顱咽瘤(craniopharyngioma)等。 如果手術無法切除整個腫瘤,放射治療也許是控制腫瘤和防止它生長的必要方法。 常規放射治療是發射小劑量的輻射射線在蝶鞍整個區域和腦下垂體附近,這個技術會把邊際正常組織也納入治療範圍內。 常規放射治療會以每日少許劑量分散在幾個星期內完成,這樣的療法對防止腫瘤生長非常有效。
功能性腦下垂體瘤患者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或出現副作用 或大型的非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壓迫神經組織導致視野缺損或其他神經功能障礙 ,以及急性腦下垂體腫瘤出血的病患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腦下垂體腫瘤雖然是良性腫瘤但因為位於顱底中央,緊鄰顱底大血管、視神經及其他顱神經,術前需要有完整的內分泌、視力(視野)及影像檢查。 每一位腦下垂體瘤病人的治療都必須視病人本身症狀及當時情況而定,所以就醫時要仔細跟治療醫師討論,才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腦下垂腫瘤: 腦下垂體瘤
生長激素瘤(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 腦下垂腫瘤2025 腦下垂腫瘤2025 腦下垂腫瘤2025 意指分泌生長激素細胞不受抑制,細胞過度分裂形成之良性瘤。 腦下垂體位於蝶鞍,相當於頭的正中央,是很小的腺體、人體控制荷爾蒙的主宰。 簡單分為前後二葉,前葉可分泌:生長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甲狀腺激素;催乳素;濾泡刺激素;黃體生成激素。 腦下垂體腺瘤,是指發生在腦下垂體的所有腫瘤,原因不明,好發20至40歲成人居多。
- 整體手術後之嚴重併發症之發生機會低於8-10%。
- 生長激素缺乏症(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如果在人體幼年期分泌不足時,則稱為生長激素缺乏症。
- 多數腦下垂體的手術不需在頭皮和頭蓋骨鑽洞,最常見的外科方式是「經蝶骨方式」,手術過程會通過蝶骨靜脈竇(見圖三),在鼻子後方一個被空氣填裝的空間,在嘴唇下或鼻子內開一個切口,然後在鼻子較後區域及在蝶鞍的下方切除腫瘤。
- 其餘風險包括:中風、心臟病發作、下肢靜脈栓塞等。
- 最常見的腦下垂體腫瘤是分泌泌乳激素的腫瘤。
目前研究顯示,內視鏡手術(較傳統顯微鏡手術)有較低的併發症比率。 至於因為手術需要麻醉,麻醉風險通常和年紀與心肺肝腎功能有關,手術前通常會諮詢麻醉科醫師之意見。 其餘風險包括:中風、心臟病發作、下肢靜脈栓塞等。
腦下垂腫瘤: 追蹤照護線上
雖然不會自行分泌激素,但也可能有跟內分泌失調有關的症狀,也可能是因為腫瘤壓到腦部的神經,或是腦部的其他組織,造成相關症狀。 腦下垂腫瘤2025 一位65歲男性,因突然頭痛、暈眩外加嘔吐,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下垂體腫瘤(圖ㄧ),經討論後,先採取內視鏡經蝶竇移除腫瘤手術。 1.生長激素分泌過多:發生在青春期之前,會造成巨人症;若發生於青春期之後則造成肢端肥大症,帶來外觀的改變以及其它疾病,如關節炎、呼吸道阻塞、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等。 腦下垂體腺瘤是長在腦下垂體腺的腫瘤,發生原因不明,發生機率大約是 10 萬分之 1,不過比較好發在 20~40 歲的成人。 因為非常罕見,又是影響內分泌系統,出現的症狀又很多變,所以並不好在第一時間正確診斷。
- 非功能性瘤(Nonfunctional tumor) 這類病人除了以腦下垂體功能低下呈現症狀如食慾不振、疲憊、噁心嘔吐、淡漠及體重下降外,通常腫瘤較大已壓迫視神經及腦部組織導致頭痛或視野障礙。
- 雖然不會自行分泌激素,但也可能有跟內分泌失調有關的症狀,也可能是因為腫瘤壓到腦部的神經,或是腦部的其他組織,造成相關症狀。
- 目前有研究顯示內視鏡手術(較傳統手術)有較高的腫瘤切除率與較低的併發症。
- 若有其中一種或多種分泌細胞大量生成特定賀爾蒙,就可能造成身體原本的內分泌平衡被破壞,衍生出各式各樣的內分泌相關疾病。
- (二) 賀爾蒙分泌不足:正常的腦下垂體組織,受到腦下垂體腫瘤的壓迫,造成原本腦下垂體的功能低下,賀爾蒙分泌不足,而影響內分泌恆定。
- 目前是一名內科住院醫師,為了專科醫師執照努力打拼。
- 跟傳統開顱手術相比,經鼻內視鏡手術切除率因為多角度的內視鏡輔助提高許多,病人滿意度及接受度很高。
目前科學家們則在研究血管加壓素和自閉症的關係。 同樣的一個荷爾蒙,因為不同的受器在不同的器官上面,而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效果,這就是身體生理奇妙的地方。 正常的腦下垂體組織,受到腦下垂體腫瘤的壓迫,造成原本腦下垂體的功能低下,賀爾蒙分泌不足,而影響內分泌恆定。
腦下垂腫瘤: 腦下垂體腫瘤需要做哪些檢查?
病徵包括四肢變粗、嘴唇和鼻增大、聲音變得低沉、患上糖尿和高血壓、睡眠窒息癥等。 有時在MRI影像中,會發現腦下垂體的微腺瘤,但只要定時觀察腺瘤狀況及患者徵狀,不是所有腦下垂體腫瘤的患者都需要治療的。 腦下垂腫瘤2025 有時規模可觀的腦下垂體腺瘤,可能導致頭疼或眼睛後方的壓力感或腫脹感。 腫瘤出血更可能導致嚴重頭痛、視覺重影和視力模糊。
腦下垂腫瘤: 腦下垂體的疾病
任何懷疑有腦下垂體腺瘤的患者必須接受至少二個測試,一是以磁力共振掃描(MRI)檢查腦部碟鞍位置。 這個測試提供解剖資訊確定腺瘤是否有侵犯鄰近結構或出現視交叉的壓迫,比如海綿體靜脈竇;第二個測試是一個充分的內分泌血液評估,用以確定腫瘤是否影響激素水平。 如果腫瘤較大,還需要一個視力評估及視野檢查,這個測試可幫助診斷腫瘤是否影響了視覺神經。 特別症狀是取決於患者屬於哪一類型激素生產過量。
腦下垂腫瘤: 追蹤我們
腦脊髓液外漏發生之機會為 3.5%,手術中會使用組織膠或自體脂肪組織來修補腦膜破洞,手術後需臥床並接受腰椎腦脊髓液引流(lumbar drainage)約 5~7 天以利腦膜破洞愈合。 因為腦下垂體本身即為賀爾蒙的分泌中樞,其中內含多種細胞各自分泌不同的賀爾蒙影響身體各個器官。 腦下垂腫瘤2025 腦下垂體實際大小僅 1 立方公分,重量約 0.5 公克,但卻是顱內腫瘤的好發位置,將近有十分之一的腦瘤是源自腦下垂體。
腦下垂腫瘤: 症狀多變、影響內分泌!腦下垂體腺瘤的症狀表現
黃博浩進一步指出,目前各大醫院施行腦下垂體腫瘤手術最常見的類型有:1. 手術需要在鼻中隔或上牙齦處做切割,手術結束後再作修補。 開顱手術 transcranial surgery)。 若腦下垂體腫瘤過於巨大或無法以經蝶竇手術安全切除,則可選擇開顱手術。 目前開顱手術亦可以經眉毛手術進行 (圖一之D)3.
腦下垂腫瘤: 腦下垂體腫瘤
黃博浩醫師指出,開刀的治療方式包括開顱(將頭骨打開進行手術)與經鼻(從鼻孔進入進行手術)兩種途徑,目前主流方式採用內視鏡經鼻的微創手術。 腦下垂腫瘤 因此完整的腦垂體疾病的診療面向涵蓋內分泌科、眼科、神經外科、耳鼻喉科、影像醫學科、病理科等範疇。 可考慮進行磁振造影或電腦斷層掃描以檢查腦下垂體。 腦垂體或又稱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位於頭顱底部中央、又稱為蝶鞍部(sella turcica)的位置,是我們內分泌系統的樞紐。
腦下垂腫瘤: 治療方法
有報告指稱該腫瘤約佔所有腦下垂體腺瘤的25-30%。 某些產生生長激素(GH)的腫瘤也會分泌催乳素。 高催乳素血症可導致女性雌激素生成減少,男性睾固酮生成減少。
腦下垂腫瘤: 手術最常見的類型
(值得一提的是,多數患者也沒有家族史。)由於沒有明確的危險因子,我們目前並不知道任何能有效預防腦下垂體腫瘤發生的方式。 目前亦沒有建議的篩檢工具,也就是說,沒有症狀、也沒有家族史的人並不需要額外擔心與特地去接受檢查。 放射治療手術CyberKnife(數碼導航刀)是一種治療腦下垂體腺瘤的新選擇,它可以集中照射腫瘤的位置,將正常腦組織吸收的輻射量減至最低。
腦下垂腫瘤: 腦下垂體
雖然經過治療降低催乳素後,性激素的產生可以恢復,但即使缺少雌激素/睪固酮一兩年,也可能會損害骨骼強度。 患者應通過飲食或補充飲食,增加運動量和鈣的攝入,並避免吸煙,以減低骨質疏鬆症風險。 患者可能需要進行骨密度測量,以評估性激素缺乏對骨密度的影響。 腦下垂腫瘤2025 急性腦下垂體腫瘤中風(Pituitary apoplexy),病人因為腦下垂體持續出血造成腦壓迅速上升影響大腦其他組織或神經功能麻痹,通常病人會先感受到劇烈的頭痛。 腦下垂體腫瘤為顱內最常見之良性腺瘤,約佔顱內腫瘤的 10~15%。
腦下垂腫瘤: 腦下垂體功能低下之照護
因此,腦下垂體腫瘤不用長到太大,也常不是惡性,但就會影響健康。 腦下垂體功能低下發生原因有頭部外傷、腦部腫瘤、手術、感染或生產時大量失血,造成腦下垂體前葉部分壞死。 腦下垂腫瘤2025 這位女性在那次腦瘤開刀時連帶影響了腦下垂體分泌血管加壓素的功能,沒有了血管加壓素的抗利尿功能,腎臟每小時都排出大量尿液。
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如果在成年期分泌過多時,常會使末端(例如:顏面骨、下顎、指尖、鼻端、耳垂等)肥大(增生),稱為末端肥大症|。 病徵包括身軀變得肥胖、體重增加、臉會變圓、脂肪主要沉積在背頸肩部、皮膚變薄、容易瘀血、患上糖尿和高血壓等。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並邀請各專科醫師撰稿,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只要免費註冊會員就能使用整合診所、藥局等醫療機構的地圖資訊,便捷的搜尋功能,是您的就醫好幫手。 直到 1927 年,「催產素(oxytoxin)」和「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被分離出來成兩個不同的物質,「催產素」能讓子宮收縮和乳汁分泌,「血管加壓素」則可以使血壓上升及小便減少。 到 1954 年,du Vigneaud 成功的人工合成這兩種物質,並在隔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若與傳統體外放射治療相較,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的特點在於「小範圍、單次、高劑量」照射,且較能避免周邊正常腦組織受到不必要的照射。 腦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在腦瘤治療上運用於腦下垂體瘤、聽神經瘤、顱咽管瘤、腦膜瘤、松果體瘤、顱骨底脊索瘤、顱骨底軟骨肉瘤、神經膠質瘤、轉移性腦瘤等;而功能性疾病則包括治療疼痛、行為障礙等。 以大小來分類,分成少於1公分直徑的叫做微腺瘤(microadenoma),大於1 公分直徑的叫做巨腺瘤(macroadenoma)。
腦下垂腫瘤: 腦下垂體腫瘤治療
藉著精準的立體定位系統,使不同方向來的高能量放射線精確的集中於顱內病灶,以發揮定點、聚焦的治療效果。 治療時它如同一把無形的手術刀,但沒有傷口、不流血、也少有感染的機會,此外更沒有全身麻醉及開腦手術本身的危險性。 腦下垂體腫瘤主要原因是鼻腔上方頭顱裡的內分泌腺體(又稱腦下垂體)長了腫瘤,目前發病原因不明,且發病過程緩慢,通常到有症狀的發病期間約5年以上。 跟傳統開顱手術相比,經鼻內視鏡手術切除率因為多角度的內視鏡輔助提高許多,病人滿意度及接受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