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上海城隍廟修復一期工程基本結束,並於同年11月14日舉行住持升座儀式,上海市道教協會名譽會長陳蓮笙道長成為自城隍廟恢復開放以來的第一任住持。 重新開放的上海城隍廟包括大殿、元辰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面積為1216.4平方米。 古代以干支纪年,由甲子到癸亥为一周,共计六十年,每年皆有一位太岁值年,即六十太岁,管理当年人间祸福。 太歲元辰殿2025 斗姥元君是众星之母,太岁亦与星辰有关(太岁的「岁」即岁星,是古时木星的称呼)。 道教会根据各个殿内供奉的神明作相应装潢,斗姥与太岁均属于星宫斗府,故本馆因应中国古代天文观,将元辰殿布置成星界。
- 美国真人秀节目《惊险大挑战》(The Amazing Race)第2季曾于本庙设快进关卡;参赛者要到签品哲理中心第44号档“上海一枝梅”,并由Amelia Chow看掌相及脸相以过关。
- 主殿以「斗姆元君」」圣像为中心,顺时针围绕着六十太岁像,所有神像均以中国传统生漆胎脱法制造,为中国硕果仅存的手艺。
- 黄大仙祠共占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外、还有三圣堂、从心苑、九龙壁等,各具建筑特色,祠内的牌坊亦充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
- 生死簿记载的有可能是今生的历程,也可能是好几世的生命历程。
- 殿内设有众星之母斗姆元君、六十太岁及六十元辰,并提供电子感应“上表”祈福系统及LED星象天幕,入场费为100港元,65岁或以上长者及伤残人士半价。
- 另一方面又是告示天下,天算就是天道,天道自有规律,任何人只有循天道而行才有善终,逆天道而行必然自取灭亡。
- 城隍殿原供奉明太祖敕封上海縣城隍之神神主,清朝起以秦裕伯為城隍而改設神像。
道光十六年(1836)士紳又集資重修了被焚毀的西廡和戲樓。 太歲元辰殿2025 分類古建築時代1926年編號7-3登錄2002年4月27日上海城隍廟是上海最主要的道教正一派道觀,也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與著名景點,位於上海市方浜中路249號,毗連豫園。 太歲元辰殿 上海城隍廟始建於明永樂元年(1403年),由原霍光行祠改建而成。
太歲元辰殿: 上海城隍廟: 城隍庙开放动态
民國13年(1924年)中元節,「三巡會」舉辦過程中發生火災而被毀。 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举,关系富贵贫贱,保密问题很重要,以免天机泄漏。 娘娘殿:城隍殿西面为娘娘殿,供奉上海县城隍神夫人储氏。 上海城隍廟 当时,周浦储姓家族颇具声望,祖辈是宋代词人储泳(约1101~1165,字文卿,号华谷),随宋室南迁而隐居在周浦一带。 财神殿:财神殿内供奉财神、招财仙官、进宝仙官、利市仙官、纳珍仙官。 太歲元辰殿2025 根据明代《正统道藏》所收录的《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记载,斗姥尊号为「九灵太妙白玉龟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又有「中天梵炁斗母元君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后金真圣德天尊」等尊号。
1853年,劉麗川利用上海官員舉行丁祭儀式,發動小刀會起義,並以城隍廟西園(今豫園)為其指揮地,前後占據共18個月。 太歲元辰殿2025 清軍破城後,雙方在城內展開巷戰,城隍廟及其西園又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1860年,太平軍預備進攻上海縣城,清政府請外國軍隊參與協防,英法軍隊即駐紮於豫園,待其撤出後,城隍廟及西園已極為破敗。 在厭勝的影響下,此地多為漢代將領立廟,例如蕭何廟、英布廟、彭王廟等。 嘉靖十四年(1535年)廟祝將原本狹隘的廟門改建為牌坊式大門,適逢新任上海知縣馮彬到任按例謁廟,遂應廟祝之請,為牌坊題名「保障海隅」,並由永嘉縣善於書寫大字的幼童題寫於上。
太歲元辰殿: 上海城隍廟: 城隍庙城隍殿
1966年4月,上海市宗教局、南市區人委會辦公室、區宗教科宣布停止城隍廟的宗教活動。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1966年8月,紅衛兵將原封存的神像等宗教用品置於麗水路停車場一併焚毀。 此後,各殿、庭院等處由上海市百貨公司小商品批發部、豫園商城使用。 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就是城池;“隍”就是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 人们为了祈求平安,不仅将秦裕伯高高地供在神位上,还每年清明日、七月望、十月朔抬着神像闹“三巡会”。 红脸正气的“城隍老爷”,确实给世人不少精神的安抚和寄托,因此上海城隍庙内的香火持续未灭。
位于大殿旁的三圣堂,供奉吕祖先师、观音菩萨及关圣帝君。 吕祖(即吕洞宾)是道教的神仙,观音是佛教的菩萨,加上麟阁供奉儒家先师孔子,盂香亭供奉佛教之燃灯佛。 三圣堂内有楹联以“啬色” 二字为联首:“啬节有馀三教同源承一脉,色空虽幻众生乐善自千秋”[3]。 黄大仙祠共占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外、还有三圣堂、从心苑、九龙壁等,各具建筑特色,祠内的牌坊亦充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 除个别建筑物显现中国传统寺庙建筑特色外,祠内建筑又按左龙右凤、五行属性而兴建,令整座建筑群组更见特色。 [1]黄大仙祠于2010年5月被确定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太歲元辰殿: 上海城隍廟: 上海四牌樓
另一方面又是告示天下,天算就是天道,天道自有规律,任何人只有循天道而行才有善终,逆天道而行必然自取灭亡。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城隍庙作为难民区,接受无家可归的难民入庙居住,庙内再次遭受重大破坏。 待得上海局势略微稳定以后,难民开始逐渐离开城隍庙,城隍庙方恢复部分香火。 1956年起,上海市宗教局開始整治工作,撤銷邑廟董事會,並廢止自1930年起的包殿制。
梁仁庵到香港后,先在乍畏街及大笪地开坛阐教,再于湾仔大道东设坛安奉黄大仙师及开设药店,两年后该处被火烧毁,又把坛迁移往湾仔海傍东。 黄大仙祠建成之初,原为私人道场,只供道侣及家属入内参拜。 后来参拜善信渐多,及至1934年,园方碍于当时的庙宇条例及租地批约所限,不能再让民众入内,后经当时华人庙宇委员会委员周峻年向华民政务司请准,才特许于每年正月初一开放让善信入内参拜。 至1956年8月21日,黄大仙祠才正式获政府批准全面开放予善信参拜。 (2023年1月12日)大年初一子夜上头炷香是啬色园黄大仙祠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善信在新年向神明奉上第一炷香表达虔诚之意,祈求新一年平安吉祥。 过去两年除夕因新冠疫情暂停开放头炷香,今年大除夕将会重新开放让善信亲身到黄大仙祠上头炷香。
太歲元辰殿: 上海城隍廟: 城隍庙慈航殿
主殿以「斗姆元君」」聖像為中心,順時針圍繞著六十太歲像,所有神像均以中國傳統生漆胎脫法製造,為中國碩果僅存的手藝。 主殿外形上契合我國古代天圓地方之世界觀,頂部為大型「星象天幕」,乃根據古天文星相,配合上百顆現代節能LED燈,營造「春夏」、「秋冬」兩大季節之香港星象。 天幕以四根廿八星宿圓柱連接;地面中央特設兩儀及先天八卦透光地雕,與天幕互相呼應。 而前面則擺放寓意「道祖守護香江」的「五行運轉香江」鍛銅工藝。
太歲元辰殿: 有理有據更有料:「本命」、「元辰」與「太歲」是一回事嗎?
主殿外形上契合我国古代天圆地方之世界观,顶部为大型「星象天幕」,乃根据古天文星相,配合上百颗现代节能LED灯,营造「春夏」、「秋冬」两大季节之香港星象。 天幕以四根廿八星宿圆柱连接;地面中央特设两仪及先天八卦透光地雕,与天幕互相呼应。 而前面则摆放寓意「道祖守护香江」的「五行运转香江」锻铜工艺。
太歲元辰殿: 黄大仙祠 (香港)
这二十八个位置分为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四组,称作「四象」或「四灵」。 而传统上以北斗斗柄所指的角宿起始,依次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代表五行属性的建筑群组则分别为飞鸾台“金”形,经堂“木”形,玉液池“水”形,盂香亭“火”形,照壁“土”形,据说是道侣得仙师乩示建筑须配合五行,庙宇方可永垂久远。
太歲元辰殿: 大殿扩建
客厅是待人接物的地方,环境阴暗说明近期好多事情处理的不到位,别人不满意,自已也不满意,地上脏说明有事情放在那没有及时去处理,环境正常,地上干净说明最近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处理的还不错。 一般多为深蓝色封面的古式线装书,内页大多用毛笔誊写以编年体方式条列一生的枯荣。 生死簿记载的有可能是今生的历程,也可能是好几世的生命历程。 有些人的过去或未来记载的非常清楚,甚至由此书看到前世。
太歲元辰殿: 太歲起源
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宣统退位,在破旧立新、彻底破除封建迷信的浪潮下,广州市内许多庙宇寺观都遭受破坏,普济坛的广州黄大仙祠亦不例外。 由于中国政局动荡,社会稳定受到威胁,梁氏返回南海故乡,但得黄大仙降乩指示“此地不宜久留,必须向南迁移” 。 1915年,梁仁庵道长父子两人,携带黄大仙画像至香港继续弘道,并在1921年于九龙竹园村创立普宜坛(啬色园)。 黄大仙信仰自此在香港有蓬勃的发展,甚至传播至东南亚及美加等一带。 而广州黄大仙祠普济坛在1919年就被国民政府充公,改建为孤儿院。 太歲是中國古代天文和占星中的一顆虛擬的星,與歲星(木星)運行軌道相同但方向相反,爾後演變成一種道教和民間信仰的神祇。
太歲元辰殿: 香港黄大仙祠太岁元辰殿基本信息
还有,我们可以抬头看看天,看看天气,天气代表心情,阴说明心情不好,秋天和冬天也说明心情不好。 这个建筑风格与格局会依自己修为反应出不同形式,也会因当事人的福报、观念的改变而变化。 說得俗一點,值年太歲即是每年輪換統管土府眾煞的首領,屬於凶神之首。
太歲元辰殿: 上海城隍廟: 城隍廟父母殿
扩建工程历时近三年,工程于2011年1月完成[4][5]。 太歲元辰殿2025 1897年间,梁仁庵联同友好在广东番禺扶乩遣兴,偶然得到黄初平(黄大仙)降乩教导“普济劝善”,自此就成为黄大仙的信仰者,奉黄大仙为仙师,入道成为道侣,获赐道号“传道”。 根据史料,1898年农历八月廿三日,即黄大仙的宝诞,菩山道侣就开乩请求择地建观,普救百姓,在黄大仙“同意及指引”下,广东第一间供奉黄大仙的祠观,在翌年农历的五、六月间,在广州花埭(花地,位于芳村)落成。 当时据说,只有梁仁庵道长能得到仙佛的感应,使箕笔移动和辨认沙上的箕字,所以成为普济坛的主持。
太歲元辰殿: 太岁
1966年8月,紅衞兵擅自將封存於兩間房間內的宗教用品擺放到麗水路停車場燒燬殆盡。 父母殿:城隍殿東首為父母殿,殿內供奉上海縣城隍神父母。 師從蕭氏,蒐集蒙古文史傳故事及時務功要者三百餘條,編譯成漢文的知識大全《纂通》;又掇拾師言,兼採別説,輯成《一貫》,並取蒙古及維吾爾問答之言,編成《吹萬集》。 當時,漢人學蒙古文者無出其右,因此他年紀輕輕就出任國子監學錄,而他“淡然無求進意,隱居教授,户外之屨至,無所容達。 太歲元辰殿 它一方面告诉信众,做人要淡泊名利,不要自私自利,不要斤斤计较。
清同治十一年(1872),秦裕伯又被同治皇帝钦封为“护海公”。 在巡道应宝时的号召下,上海城隍庙趁机又作大修,邑人曹一士又推出了《上海县城隍神颂序略》,使“城隍显灵避屠城”的故事越加成真,广泛传播。 本馆斗姥元君圣像形相庄严,具四面八臂,结跏趺(即类似盘膝)坐于莲花白玉宝座之上。 斗姥四面之相各有不同,有慈祥、愤怒、庄严及狰狞的面容。 斗姥最上一双手高举日、月,代表统辖众星;第二双手持帝钟及金砖两种法器;第三双手执弓箭及戟;第四双手则结手印。 此外,殿內更體現環保廟宇的精神,全殿裝置均以環保節能為原則,以檀香取代傳統線香,減低因上香造成的碳排放,使殿內環境更清幽自然。
太歲元辰殿: 白云观
道教认为斗姥元君是统辖星宿的尊神,而太岁神都是由岁星所演化的星君,故斗姥及太岁通常都会出现在同一殿宇中。 太歲元辰殿於2007年著手籌建,位處第一參神平台地底;於2011年初迎來嗇色園九十周年慶典時建成,供奉斗姆元君、太歲及元辰,總面積約一萬平方呎,位於黃大仙祠大殿下方的地下宮殿。 殿堂設計糅合現代科技元素,同時維持傳統風格及固有道教文化。 太岁神对应六十甲子,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年中天子,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 2008年4月,园方宣布斥资港币1亿4000万元,进行35年来最大规划的扩建工程,包括翻新现时供奉黄大仙师的大殿、重整大殿前之参神平台、及在大殿底部兴建一座供奉太岁的地下宫殿“元辰殿”。
縱觀當下,每值歲末春節,許多地方都在用禮斗儀來「拜太歲」「謝太歲」不說,還將六十位值年太歲神稱作「本命神」,一些地方亦有將供奉「太歲」的殿宇稱作「元辰殿」或「本命殿」者。 又因其並非以太歲作為主祀神明,且道門針對太歲自古已有專門的科儀,故而將「禮斗科」直接用作「拜(謝)太歲」的科儀則不免緣木求魚之嫌,何況太歲是否適宜用「拜解」儀,尚需推敲。 另外,以「元辰」「本命」稱呼「太歲」則更是張冠李戴,借今春雨閑睱,且容小辯一番。 犯太歲生肖免費入太歲元辰殿參拜今年部分生肖犯太歲,嗇色園宣布,屬狗、龍、牛、羊和雞之市民,只要出示身份證明文件,於正月(年初二起)期間前往黃大仙祠太歲元辰殿免費入內參拜。
太歲元辰殿: 白云观庙会
祠内九龙壁于1981年按照中国北京北海公园的九龙壁实物仿制,石刻九龙,戏珠于波涛云雾之中,蟠踞于花苑之上,栩栩如生。 石壁背后刻有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献写的“九龙壁”三字及题诗一首。 左龙右凤,与九龙壁相遥呼应的凤鸣楼位于整个建筑群组最右方,楼高两层,为园方的行政会议室及活动礼堂,以中国宫殿式设计,屋顶盖绿琉璃瓦,别具特色。 一直到清代,中國官方在每年立春日會在「迎春」禮的時候祭祀春神、春牛、芒神和太歲,不過民間並不參與立春拜太歲的活動,這個傳統的起源還不清楚,但一直持續到宣統退位,民國建立才跟著消失。 [7]11月14日,平市各大报纸纷纷刊登这一骇人听闻的消息。 1947年9月20日下午4时半,河北省高等法院二审宣判:许信鹤、马至善、杜信龄共同杀人,各处有期徒刑5年,褫夺公权3年;其他被告分别减刑或因缓刑或因无罪当庭开释。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三十四年(1606年)知縣劉一爌、李繼周分別對廟宇進行了重建。 永樂年間,上海知縣張守約將位於縣衙西北、方浜北岸的霍光行祠改建為上海縣城隍廟。 城隍殿两侧悬有对联以赞扬城隍神公正无私“祸福分明此地难通线索,善恶立判须知天道无私”,上悬匾额“威灵显赫”。 殿内另有一幅赞神对联“天道无私做善降祥预知吉凶祸福,神明有应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横批“燮理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