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是完善選舉制度下首場立法會選舉,無論你是哪個界別的選民,請盡公民責任,踴躍投票,為香港的未來,選出愛國愛港、真心為市民服務的議員。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定義,文化遺產是指過去人類所創造,由現代人類繼承並傳之後世,具有獨特和普世價值的物質或非物質遺存。 文化遺產大致分為「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文物的保育修復常被理解為「高消費活動」,例如文物修復背後的複雜技術,以及維修物料的嚴謹等,不少因素都能嚇怕不少業主。
- 昔日,人人可進入的灣仔街市,現只可踏上街市前的數級石梯,再往內走已被豪宅大堂的密碼鎖所阻隔。
- 古諮會亦會就一些公眾提出的新項目作文物價值評估和評級。
- 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何承天稱,香港1960年代以前的歷史建築約有8000幢,該委員會正為當中(2006年1月)1400多幢進行評級
建築署助理工程監督黃家耀說,蒲窩的外牆與瓦頂之間有去水溝,維修人員需要定期清理,避免去水溝淤塞,否則有可能導致屋頂滲漏,長遠會對歷史建築的木結構帶來安全隱患。 另外,建築物外牆的木配件和欄杆較易受到雨水影響而發霉和生鏽,因此署方會定期進行防霉、防鏽的工程,令它們外貌保持良好。 蒲窩青少年中心前身為香港仔警署,現為二級歷史建築。 建築群四周有不少植物,加上靠近斜坡,通道狹窄,對保育工作而言是一項挑戰。 「轟轟——轟轟——」伴隨著推土機的聲響,西環摩星嶺一帶的土地又一次將大變樣,1950年代的公民村(摩星嶺平房區)已走入歷史,新的一批公營房屋將在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
保育歷史建築物: 計劃內容
東座曾用作政府高級官員的辦公室;中座則是政府核心官員的辦公室,亦是前立法局及行政局的會議廳;西座設有食堂及多個部門的辦事處。 在回答(a)分題時,同學務必留意提問用語是「參考資料」,所以同學提出的論點,都必須建基於資料A和B,做到從資料出發,其他跟資料無關的論點,一概不必交代。 至於個人知識和概念,只應在解釋資料涉及的論點時加以運用。 ( a)分題是高中公開試常見的題型,要求學生作出合乎邏輯的推論。 面對這些推論題,同學宜先從題目或資料找出前提和結論,再在論證過程中做到層層推論,推論愈嚴密和仔細,表現就愈佳。 跟高中題目不同,本題已設定了「經濟成本」和「保育結果」兩個作答方向,同學只須據此選擇資料,並加說明即可,不必自設其他分析角度。
歷史建築一般先由香港公營機構古物諮詢委員會負責進行研究,然後再由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轄下的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有關決定,包括決定香港法定古蹟及評級香港歷史建築。 環保團體長春社主席何小芳贊成香港歷史建築名單的公佈及政府對集體回憶的重視,有助避免天星碼頭事件風波再次發生。 卻同時批評,古物諮詢委員會的三個級別評級「形同虛設」,因目前不如香港法定古蹟受法例保護。 保育歷史建築物 並建議當建築物牽涉到私人業權時,當局可考慮以地積比轉移方式,將鄰近地區的一樣大小的土地給予有關發展商來交換歷史建築的擁有權。
保育歷史建築物: 歷史建築有價值 保育發展陷兩難
回答(b)分題時,考生要注意題目關鍵詞有「評估」一詞,故本題有「暗比」成分,考生須比較香港歷史建築保育對香港發展的正面和負面影響,衡量和比較正反兩面的影響後,作出判斷。 一般同學或會以為「評估」和「分析」的意思相近,只列出正面或反面的影響,而不知道要具備立場,明確指出香港歷史建築保育對香港發展是利多還是弊多。 保育歷史建築物 為切合題目要求,同學在評論期間,宜正反立論,如認為香港歷史建築保育有利香港發展,在分析正面因素後,就要反駁或淡化反面因素,顯示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歷史建築背後「土地問題」,以及現時對一級歷史建築毫無保障的現況,相信各界都希望政府可以早日解決。 但目前如何在有限資源之下鼓勵業主保育文物,政府政策推動的方向,不能缺少的是業主配合。
政府反而應把握時間,趕在業主決定拆毀或改建歷史建築之前,先向業主推銷建築保育的資助計劃,並為保育維修建築的造價向業主報價。 若得業主首肯,政府有關當局更能兼負保育工程的協調、監工工作,直至保育完成建築交還業主手上。 政府應盡力讓保育的決定變得輕易,避免業主因「怕麻煩」而讓一幢值得保留的歷史建築化作塵土。 香港建築師學會古蹟及文物保育委員會前主席梁以華認為,保育「現代主義建築」需解讀建築設計背後蘊含的價值觀,才決定保留哪些建築物的特徵。
保育歷史建築物: 建築署保育歷史建築
2014年變身成為文創地標「PMQ 元創方」,聚集設計工作室及商店,包括時裝飾物、時尚生活產品、食品、傢具、珠寶及手錶、設計服務及設計廊等。 不過,政府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2018香港物業報告》,指出中西區甲級寫字樓空置率只有3.9%,拆卸郵局,可興建商廈配合發展。 建築署轄下的物業事務處除了為歷史建築進行翻新、裝修、改建、加建和改善工程外,還會進行緊急修葺工程。 下星期,我會邀請建築署另外兩位同事談談他們如何隨時候命,處理因突發事故而受到破壞的歷史建築物。
古物諮詢委員會 (古諮會) 於2009年3月公佈全港1,444幢歷史建築的評估工作已經完成。 建議評級公佈以後,古諮會根據古物古蹟辦事處 保育歷史建築物 保育歷史建築物 (古蹟辦) 保育歷史建築物 提供的資料和公眾的意見,逐步確定每幢建築物的評級。 古諮會亦會就一些公眾提出的新項目作文物價值評估和評級。
保育歷史建築物: 車撞律政中心|撞毀石壆屬一級歷史建築 古蹟辦提供維修意見
例如今月初便有傳媒發現「永和號」屋企被拆,以及不少一級歷史建築如何東花園、同德大押等亦難逃一劫。 保育歷史建築物2025 一級歷史建築不受保護,如何保育甚至活化本地歷史建築,也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經課題。 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梁悅賢指,政府2006年內會對保留文物及建築物發表更詳盡政策。
保育歷史建築物: 相關文章
市民大眾不可內進,失去了參觀的機會,亦失去一片公共空間。 ‧ 香港歷史建築保育有利提升市民大眾的生活素質。 ‧ 香港歷史建築保育有利推動旅遊業發展,吸引旅客來港參觀。 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不少建築既有西方建築特色,亦有中國建築色彩。
保育歷史建築物: 香港歷史建築 保育與發展的矛盾
透過「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由香港青年旅社協會提出成為「美荷樓旅舍」,發展成青年旅舍,供旅客入住。 中區警署建築群包括前中區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經過活化後定名為「大館」,提供一系列歷史文物、當代藝術展覽,表演及文娛活動。 去年7月,黃洪銓與彭家浩考察前公民村地盤時,發現該位置可能有更多的花崗岩碑石甚至清朝棺木,唯須政府的工程技術才可進行更多考證。 香港歷史百年前的鼠疫,對後來的城市規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1903年頒發的《公共衞生及建築物條例》沿用至今,設定多項規管建築物的高度、採光、通風、街道闊度等標準,透過控制建築物密度去控制疫情。
保育歷史建築物: 香港的文化遺產保育工作
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何承天稱,香港1960年代以前的歷史建築約有8000幢,該委員會正為當中(2006年1月)1400多幢進行評級 [2]。 畢打行業主霍震寰稱其曾考慮重建畢打行,但未有既定時間表,並透露即使重建亦會盡力保留原有外觀。
保育歷史建築物: 香港歷史建築名單公佈
建築署維修保養歷史建築時亦與時並進,研究以新科技,例如使用航拍機來檢驗建築物,以提高保養工作效率和表現。 民間團體「香港探古」創辦人、建築師黃洪銓這些年來為考證保育鼠疫墳場遺址努力,也有香港中西區區議會西環選區議員彭家浩為事件發聲,將保育堅尼地城前公民村鼠疫墳場遺址的議題送至中西區區議會討論。 提出保育在前公民村內的鼠疫墳場碑石,並進行挖掘及重置,然後才作平整興建公屋,在堅尼地城區內重置鼠疫墳場碑石,並興建紀念花園讓居民認識歷史。 公民村在摩星嶺近堅尼地城的斜坡上興建,共分四期,房屋以縱向台階式伸延的方式,一層層自山腳向上排列。 房屋兩至三間為一排,為單層磚牆金字頂石綿瓦建築,設有蓋走道連通各家。
保育歷史建築物: 「現代主義建築遺產」與「古蹟式歷史建築」保育大不同
活化令文化意義扭曲:活化令歷史建築注入經濟元素,而令人忽略了建築原本的歷史意義,如資料三中的元創方亦彷彿變成了蘇豪區的延續,變成了供遊客吃喝玩樂的地方,未能體現建築本身的歷史意義。 劉永康和友人再走訪西寧街與域多利道交界的小徑,該處於2017年發現了石碑鋪成的梯級,如今該段路也已經封閉,附近貼有政府公告,提及該處將興建連接加惠民道和域多利道的行人電梯。 據「香港探古」保育人士與土木工程拓展署(CEDD)接觸溝通,稱工程不會影響樓梯的石碑。
保育歷史建築物: 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於2007年1月9日正式公佈三個級別香港歷史建築的部份清單,總數達496項,當中約40%為私人物業、約60%則為香港政府、華人廟宇委員會及市區重建局等擁有業權。 何志平指出該名單原本於2007年年中才正式公佈,是次公開資料是為回應市民對文物建築保護的訴求,以及特首曾蔭權要求能儘快開始新一輪的諮詢有關。 當局又透露已於2006年委任專家小組將全香港其中1440幢建築,利用新的評審準則作深入評估,並計劃於2007年年中公開,同時會成立文物信託基金以籌集資金保護歷史建築,以及對政府自行營運歷史建築進行研究。
隨着本港土地問題變得嚴峻,地價節節上升,時至今日要循收購一途保護歷史建築可謂難上加難。 我會一連兩集邀請建築署的同事,介紹署方保育歷史建築的工作。 古蹟辦在2017年3月的回覆中已指墳場、碑石等納入「不屬於一般建築物/構築物涵蓋類別」的名單,不會對名單上的項目進行評級。 土木工程拓展署去年7月最後一次的公眾回覆稱不能顯示有關碑石與鼠疫墳場有直接關聯,不過署方會要求承建商收集和暫存在工程範圍內發現的碑石,並聯同相關部門制定合適方案處理碑石。 在古諮會對歷史建築作出評級後,政府其他部門如發展局及城規會等,也不妨協助諮詢當區居民意見,了解居民是否希望建築留低,以讓政府接觸業主時可以同時反映街坊意見,說服業主為物業進行保育。 香港土地價值連城,政府不能每每輕言收購,但盡力推動業主保育物業,則理應在政府的能力之內。
有效保存建築,傳承歷史文化:活化建築令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和文物得以保存,例如資料二的「大館」,如今開放成為公眾空間及藝術表演場地,公眾可藉參觀勾起對香港歷史的認識。 發展和保育:政府擬售賣郵政總局地皮作興建甲級寫字樓,以配合本港的商業發展;但有團體認為郵政總局滿載港人集體回憶,反映了當時郵遞服務的社會意義,認為應予保留。 保育歷史建築物 政府將在2007年1月中至2月初進行兩場大型地區性公眾論壇、三場公開論壇,以及與有關的專業界別人士會面的聚焦小組討論,趁此提昇現時文物保護機制的公開度及汲取意見。 何志平提出文物建築保護政策的諮詢,目的為與公眾共同研究哪些歷史建築需要保護,並就保護文物制訂具前瞻性的政策和制度。 香港歷史建築,可泛指香港具有一定歷史的建築物,多數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興建,除了富悠久歷史的寺廟、教堂及祠堂外,還有一些政府建築,如:水塘建築、軍營、官員官邸等。
保育歷史建築物: 叫停配水庫拆卸 歷史建築保育難度高
這些死去的鼠疫患者墓碑信息簡明,僅包括編號、死亡日期和性別,死者的姓名書寫也較為草率,或許是因為下葬匆忙,有的為無名氏。 部份墓碑註明了籍貫,但也有許多沒有寫籍貫,有學者認為,這是政府為避免親人相認而「執骨」回鄉安葬,所以避免寫上籍貫。 該墳場於1948年關閉及搬遷,後於1952年在該地建成公民村,供石硤尾大火後的災民安身。 攝影師劉永康帶上相機,在7月初與兩位朋友一起探訪工地現場,「堅尼地城加惠民道和前摩星嶺平房區公營房屋發展計劃」正展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