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四: 中一女學生自從去年升中後,未能適應新校園生活,被同學排擠,令她不能集中精神學習,不願意接觸他人,更出現情緒低落。 由於停課,她不用面對同學,能集中精神於網上課堂,感到自在及平靜,但復課後她要再次面對同學,令她感到焦慮、無助。 調查問卷其中一個個案的中四同學稱,高中生涯很孤單,自己在精英班很大壓力,但家人並不了解,只認為精英班對她的文憑試有幫助。 另外,由於學校每年均會替初中轉換班別,她認為難以結交關係鞏固的朋友,形容學習路上好像「孤軍作戰」,最近上學前更出現「缺氧、頭痛」等情況。 中學生壓力調查 2.3 問卷亦參考了抑鬱量表(Center for 中學生壓力調查2025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以了解青少年的抑鬱情緒狀況。 雖然量表結果不足以判斷受訪者是否已患上抑鬱症,惟情況令人憂慮。
- 新設的「解憂樹」電子書信平台(wellnesstree.hk),歡迎青少年隨時傾訴心聲,主動求助;只要向解憂樹寄出信件,將會收到回信。
- 雖然量表結果不足以判斷受訪者是否已患上抑鬱症,惟情況令人憂慮[表七]。
- 她建議家長要調節對子女學業的期望,亦要特別留意女兒的情緒,原因是她們要同時面對青春期的生理轉變,困擾會比男生多,要適時予以協助。
- 被問到「期望學校提供甚麼情緒支援」時,最多受訪學生選擇首三項為「調適功課量,減低學習壓力」(68.9%)、「安排一些班際或級際活動,放鬆心情」(36.7%)及「提供安全的空間讓學生表達和調整情緒」(20.5%)。
- 因此,學友社於2018年11月邀請全港中學高中學生(中四至中六)參與調查,並成功收回1,043份問卷(共有14間中學參與)。
青年人是香港未來社會的棟樑,當中的表現較突出的模範學生更被社會寄予厚望。 中學生壓力調查 為此,香港政策研究所及學友社於2015年11月期間,合辦「香港傑出中學生價值發展核心素養調查」,以問卷形式向「學友社傑出中學生領袖選舉」224位參選同學進行調查,了解他們的價值觀及核心素養。 為此,學友社於2017年1月期間,以問卷調查形式成功訪問逾一千七百名應屆文憑試考生,了解他們前往內地及臺灣升學的意向及認知。 調查發現,學生對內地升學的認知度上升,而對臺灣升學的認知度則下降。
中學生壓力調查: 相關文章
AfterSchool 是一個針對DSE而設的網上補習平台,課程涵蓋多個 DSE 科目,讓同學足不出戶就可以享有優質教學。 註冊用戶人達 50,000 人,當中超過四分之一學生為應屆文憑試考生,是全港最大型網上補習平台。 她提到偵查報道的選材重要原則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例如《香港01》偵查組過去許多報道刊登後,政府部門都會採取跟進行動,包括執法拘捕涉案人士。
超過一半(51.9%)受訪學生評分達16分或以上,即出現抑鬱情緒表徵。 他們過去一星期較常出現的抑鬱徵狀包括「難於專注在要做的事情上」(35.8%)、「為一些以往不受困擾的事而感到煩惱」(29.2%)、「睡得不好」(27.6%)等。 雖然量表結果不足以判斷受訪者是否已患上抑鬱症,惟情況令人憂慮[表七]。
中學生壓力調查: 調查:香港學生視學業為主要壓力 情緒較易受困擾
被問到「期望學校提供甚麼情緒支援」時,最多受訪學生選擇首三項為「調適功課量,減低學習壓力」(68.9%)、「安排一些班際或級際活動,放鬆心情」(36.7%)及「提供安全的空間讓學生表達和調整情緒」(20.5%)[表六]。 中學生壓力調查 當對象由學校轉為父母時,受訪學生則希望「給予自主空間,讓我可自行解決問題」(45%)、「減少負面批評」(40.2%)及「放下主流價值觀,尊重我的想法」(31.5%)[表七]。 香港青年協會副總幹事徐小曼表示,提早放暑假是艱難而無奈的決定,亦難免打亂學校及學生的上堂進度。
為了解香港基礎教育成果,香港政策研究所教育政策中心、學友社連續四年合辦「香港傑出中學生價值發展核心素養調查」,共收集1,085份問卷。 是次調查主要了解三個重點,傑出學生具備全球競爭力、如離開香港,傾向選擇在海外發展的學生比傾向選擇在國內發展的學生多以及近八成的中學生最少每周都會留意中美衝突的新聞(79%),並對中美貿易戰的看法較認同中方。 一項調查發現,在疫情下開學,過半數(52.2%)受訪中學生壓力指數屬偏高水平,較去年高10.5%,比例亦是近10年最高。 對於開學兩個月內出現多宗學生懷疑輕生事件,徐小曼認為,自殺成因複雜,一般受不同因素互為影響,亦可能當事人本身潛在精神疾病隱患。
中學生壓力調查: 公布「中學生復課壓力狀況」調查結果
隨著學校分階段復課,徐小曼呼籲學生盡早收拾心情,調整作息習慣,重新訂立復課後的學習目標,珍惜校園共聚時光。 學校方面,除追趕學習進度外,老師亦需要留意學生復課後的情緒表現,給予彈性空間讓學生回復狀態。 學校亦可因應學生需要,制訂支援復課措施,包括協助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適應學習常規、減少考測範圍、安排適量減壓活動等。 徐小曼建議學校除了加強原有的輔導支援外,亦可組織一些團體紓壓活動,如球類比賽、身心靜觀活動及心靈打氣站等,讓學生可以紓緩繃緊的情緒。 面對學業壓力,徐氏亦提醒學生保持參與正常興趣活動,包括體藝、文化、娛樂活動等,為自己製造喘息的空間。 個案二︰ 中四同學稱高中生涯很孤單,自己在精英班很大壓力,但家人並不了解,只認為精英班對她的文憑試有幫助。
若認為學生的想法或做法並不可取,應該讓他們明白長輩的擔心所在,並盡量商議可行做法,而並非以「唯一做法」來否定他們應對問題的能力。 學校亦應加強輔導支援,鼓勵學生參與球類比賽、身心靜觀活動,以紓緩繃緊的情緒。 為此,學友社於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期間,以問卷調查形式成功訪問近二千名應屆文憑試考生,了解他們前往內地及臺灣升學的意向及認知。
中學生壓力調查: 六都國、高中憂鬱程度調查 「壓力源前3名」你中了?
胡瀚傑表示,雖尚未詳情分析為何最多香港學生感困擾,但認為問題頗嚴重,估計與社會氛圍有關,例如存着「贏在起跑線」等思維,令社會競爭大,增添學生壓力。 董氏基金會今年6月針對六都3,478位國、高中生做憂鬱程度調查,調查發現有62.8%的青少年情緒狀態穩定,23.9%情緒起伏不定,13.3%的人有明顯憂鬱情緒。 進一步探究原因,其中64.8%的人因課業考試、47.8%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39.5%因人際關係、28.8%有想法上的困擾、26%因經濟問題、25.2%因家庭互動,24.8%則因身材外貌。
中學生壓力調查: 考試
因此,學生輔導中心於2011年2月至3月期間向全港中五同學發出有關壓力調查之問卷,收回有效問卷共983份,調查給果反映中學文憑考試給予中五同學的壓力非常嚴重,並提供建議給同學。 學生輔導服務機構學友社,於2013年1月至2月期間,以問卷調查形式,成功訪問了逾六千名應屆文憑試考生,了解他們對自資學位或副學位的認識、關注事項及看法。 有見近年政府積極推動本地自資學士及副學位課程,為了解本屆文憑試考生對課程的升學意向,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於2018年1月期間,透過問卷成功訪問逾一千五百名應屆文憑試考生。 調查發現,有六成及七成學生有意報讀自資學士及副學位課程,而收生成績要求均為考慮報讀的主因。 據教育局統計,近年內地已成為最多中六學生選擇的香港以外升學目的地,反映內地升學現已是本港學生的重要升學途徑。 中學生壓力調查2025 為深入了解學生對內地升學的看法及配套需要,學友社於2022年1月期間以網上調查形式訪問逾二千名應屆中六學生,當中逾四成受訪學生接受內地為其升學選項;一成六表示「較高意願」的學生,較為看重發展機遇及升學選擇。
中學生壓力調查: 調查:中學生網上學習壓力大感焦慮
調查發現,52.2%受訪同學壓力指數達偏高水平,比例是近10年最高,更有兩成學生有焦慮傾向。 今年初起,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學校新學年開學要用視像教學,即使9月底復課,亦縮減至半天。 疫情下出現新學習常態,學生在過去兩年都習慣上網課,但對於升中的學生來說,同一時間要面對校舍和老師轉換、以及跟小學同學分開,適應難免困難。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女青)在5月以問卷調查訪問了596位應屆中一學生及316位家長,結果發現不少學生及家長皆有抑鬱及焦慮問題,情況以學生較為嚴重。 青協全健思維中心於今年5月期間,以網上自填問卷形式訪問1,821名中學生,了解他們面對復課的壓力及情緒狀況。 結果顯示,半數受訪學生(50.2%)的壓力指數達7至10分(1分為最低、10分為最高),屬偏高水平,較去年開學的41.7%,高8.5% 。
中學生壓力調查: 調查指中學生壓力創十年最高 有中五生復課後遭杯葛 擬停學一年
學校應在氛圍上多下功夫,營造「關愛」、「接納」、「求助不是弱者」的校園文化,並在校園角落設置可讓學生感到安全和可喘息的空間。 2.8 在3,669名受訪學生中,逾四成八(48.6%)學生壓力指數屬偏高水平,自評為7至10分(1為最低,10為最高)。 你可以利用一點時間來完成這張壓力指數測驗, 測驗一下自己的壓力指數有多高… 2.1 在新開年首個月,逾三成五(35.7%)受訪學生感到「開心」,亦有逾兩成九(29.3%)感到「緊張」。 青協在滙豐150週年慈善計劃的支持下,推行「Project STEP─青少年情緒健康計劃」,致力帶動青少年正面認識情緒。
中學生壓力調查: 青少年壓力問題
首個學年即將結束,87%學生表示已完全適應中學生活,72%表示需時一至三個月方可適應。 中學生壓力調查 學生遇到升中困難想找人傾訴時,首選是「朋友(58%)」或「不傾訴(37%)」,「母親(28%)」及「父親(18%)」只分列三四位。 他們最希望父母跟他們相處時,能夠「多讚賞,少責罵囉嗦(57%)」「支持自己的想法(54%)」以及「給予自由空間(53%)」。
中學生壓力調查: 調查:52%受訪香港中學生壓力指數較去年高一成!有中六生不斷發惡夢
在新學習模式下,有78%學生擔心要應付測驗及考試、超過60%學生則擔心成績不理想。 有近70%受訪學生表示,與以往相比,他們更珍惜回校上學的日子。 中學生壓力調查 青協業務總監徐小曼表示,今年學生的壓力比往年大,主要是學生面對疫情及追趕課程學習進度有關。
中學生壓力調查: 「學業」係香港中學生壓力焦慮嘅「最大來源」!
她建議學校一方面運用已實證的量度工具,識別受情緒困擾較嚴重的學生,另方面在氛圍上多下功夫,營造「關愛」、「接納」、「求助不是弱者」的校園文化,並在校園角落設置可讓學生感到安全和可喘息的空間。 阿朗(化名)是應屆中一生,升中後共花了約三個月才能適應新校園生活,主因是功課量比小學大增,每日十多項功課,平均要花兩個小時以上才完成,而且疫情下只上半日學,認識新朋友有困難。 阿朗母親指兒子開學初期經常玩手機,知道他的壓力很大,但又不懂得處理,在接受女青社工的輔導後,鼓勵阿朗多參與校內活動建立歸屬感。 中學生壓力調查 中學生壓力調查 他目前有參加學校的興趣班,以及「女青賽馬會家庭喜『越』之旅計劃」開辦的暑期學術班及郊遊活動,問題已陸續有改善。
學校安排很多課後補課,令她頓時醒覺很快要面對公開考試,感到壓力很大,對自己缺乏信心。 面對校園生活,受訪學生最擔憂首三項為「要應付測驗/考試」(53.6%),「成績未如理想」(51.9%)及「休息時間減少」(49.9%)。 中學生壓力調查 此外,接近四分一(24%)表示因「社會氣氛緊張」而感到擔憂;「朋輩間因對社會事件存在不同意見而引發衝突」(9.2%)及「被同學冷落/排斥/欺凌」(8.3%)亦成為部份同學的壓力來源之一。
中學生壓力調查: 中學生情緒及健康狀況
以MIRROR紅館演唱會意外為例,社會極度關注意外責任誰屬,記者於意外發生後立即進行採訪,而《香港01》偵查組就由多方面深入追查多間涉事公司之間的關係,嘗試讓公眾了解事件來龍去脈。 另一個案女學生稱,與朋友升讀同一所中學,但得知其家人從事警務工作後,擔心繼續維持朋友關係會受到牽連,共同成為被其他同學討厭或排斥對象。 2.7 調查反映學生在開學後睡眠及運動量不足,屏幕時間亦因網課而增加,加上不少學生以「打機」作為應對負面情緒的方法,因而引致更大健康風險,如肥胖、人際疏離等,不利學生的全人健康發展。 今年適逢是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學友社希望從學校國民教育教師的角度,了解目前中學推行國民教育的狀況,並探討如何在校內外更有效地推行國民教育。 故此,2007年5月,學友社向全香港中學派發問卷,並根據所收集之數據,完成了首屆中學推行國民教育調查報告。
中學生壓力調查: 青協公布「學生情緒及健康狀況」調查結果
回到校園上課,受訪學生覺得最適合形容他們心情的詞語,依次序為「擔憂」(40.6%)、「緊張」(34.1%)、「不安」(29.8%)、「開心」(24.6%)及「平靜」(22.3%)。 個案一︰ 女學生與朋友升讀同一所中學,但得知其家人從事警務工作後,擔心繼續維持朋友關係會受到牽連,共同成為被其他同學討厭或排斥對象。 由於季內有已獲批貸款的中小企及有申請新貸款的中小企數目較少,分別僅佔受訪中小企的14%及4%,調查結果容易出現較大波動,詮釋時需要注意。 關於中小企對銀行貸款批核取態(即難易程度)的觀感,撇除回答「沒意見/不知道」的受訪者,78%認為銀行在2023年第2季貸款批核的取態與6個月前相比「沒有分別」或「較容易」,低於前一季的85%(附件圖1)。
青協業務總監徐小曼表示,受持續多月的社會事件影響,部份學生開學後,未能於短時間內調整自己的心情及學習進度,可能會因而出現憤怒、恐懼、無力及沮喪等個人負面情緒。 此外,紛擾的社會氣氛及網絡資訊,青年往往需要花更大氣力,才能專注學習。 受疫情影響,本港學校自一月底起停課,並為學生提供網上學習。 中大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趙建豐,在四月至五月通過老師收集一千一百六十八名中學生的意見,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別是六成三及三成七,被問到網上學習方式,七成二表示最喜歡網上實時學習,兩成表示喜歡通過觀看預錄教學影片學習。
中學生壓力調查: 健康 熱門新聞
第二十六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於2017年11月13日至12月20日進行,共收回137所中學的選票,有效投票學生人數達74,472名。 第二十八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於2019年11月18日至12月16日進行,共收回139 所中學的參與,投票學生人數達60,495名。 學友社從21間中學投票結果所提交的建議新聞事件中,篩選出本年度的30則候選新聞,由參與新聞總選的中學生從30則候選新聞中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年度十大新聞。 第二十九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於2020年11月24日至12月17日進行,共110 所中學參與,投票學生人數達33,676名。 學友社從16間中學投票結果所提交的建議新聞事件中,篩選出本年度的30則候選新聞,由參與新聞總選的中學生從30則候選新聞中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年度十大新聞。 第三十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於2021年11月23日至12月17日進行,共112所中學參與,投票學生人數達40,151名。
中學生壓力調查: 調查:八成通識教師 反對大刪內容課時
徐小曼引述調查結果指,部分受訪學生遇到壓力時,選擇「與別人傾訴以尋求解決方法」的百分比(30.7%),較去年同類調查減少6.5%,而選擇「在社交平台與人分享」(13.9%)則較去年有輕微上升1.7%。 她指出,呈較多抑鬱徵狀的青年,傾向收藏自己的感受,或較容易選擇在社交平台與「同聲同氣」的人分享,形成「圍爐效應」。 問卷也參考了美國及台灣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抑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以了解青少年的抑鬱情緒狀况。 學生對於自我監控學習能力的評分,調查顯示,受訪學生自我監控學習能力只有三點三分,僅為中等水平;調查亦發現,一成八受訪學生須借用數碼設備進行網上學習,反映教育界需要關注弱勢群體學生所面對的挑戰。
中學生壓力調查: 壓力嘅正面影響?!
在缺乏充足的休息下,其學習狀態進一步被影響,造成惡性循環。 她亦因此而失去自信心,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各方面都做得不妥,加上家人的期望,更令她不知如何是好。 徐小曼指出,社會上有不少適合青少年的情緒健康資源,她鼓勵有需要的學生需勇敢及主動尋求協助。 而作為家長、老師及成年人,亦應學習提高對青少年情緒健康的洞察力和敏感度,能換位思考,嘗試代入他們的角度,多聆聽和理解他們的心底話,成為青年的生命守護者。
除以往一般的學業壓力外,近四分一(24%)亦因「社會氣氛緊張」而感到擔憂[表四]。 她提醒,學生需要在安全,自主的環境下表達情緒或解決問題。 面對意見分歧,家長或老師需要學習解開「我的意見一定比你好」的枷鎖,讓青年有思考及選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