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頭村大多數村民信仰傳統道教、佛教,極少數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80年代之前,健康大街1號向渡頭牌坊一帶有康公廟,因為經濟發展全部拆掉。 1999年海內外鄉親的支持,於渡頭公園前面興建康公廟及渡頭紀念館,於2000年初啟用。 原居民鄉村在居民代表外,會另外最少有1個原居民代表,多於1個原居民代表的鄉村會在()內註明。
- 活動中心建成後,可基本滿足該村政治文化學習生活的需求,受到了所在村黨員,羣眾的一致擁護和充分讚賞。
- 渡頭村原居民代表張永生先生是漁民的後代,自小隨父母及8個兄弟姊妹過著起居飲食都在船上的生活。
- 如圖2.16所示,原本只有屋頂沒有邊牆的寮屋,時移世易經過多番重建才加上邊牆及鋅鐵片。
- 約在1888年,一位波斯拜火教教徒創辦「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來往尖沙咀與中環。
- 【馬鞍山好去處】【沙灘】 渡頭灣村位於沙田區馬鞍山,是馬鞍山內的唯一漁村,不少原居民仍於當地居住,馬鞍山渡頭灣村鄰近景點有白石燒烤場及哥爾夫球練習場,最靠近的地鐵站為烏溪沙站。
- 2006年9月,保安局和房屋及規劃地政局經過近一年時間研究後,訂立出新邊境界線禁區範圍,建議將範圍由約2,800公頃縮減至約800公頃,保留了涉及多個邊境出入境管制站。
事件擾攘了18小時後,駐港英軍車輛、武器及軍人等獲釋放,返還香港邊境。 1898年中英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以深圳河为界,自此形成深港边界。 但根据《香港英新租界合同》,深港边界“任两国人民往来”,双方仅在交通要道设立哨位进行观察和海关缉私活动。
渡頭灣村: ~ 馬料水→ 塔門 (途徑深涌、荔枝莊、高流灣、赤徑)~ 黃石→ 高流灣→ 塔門~ 黃石→ 灣仔 (西貢)→ 赤徑~ 香港仔 / 赤柱→ 蒲台島以上街渡航線只接受30位或以上訂票
消費券可用於「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所涵蓋的公共交通服務及的士等,並不會對「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計算補貼有任何影響。 賞櫻不一定要到日、韓,其實香港亦有不少賞櫻地點,無論在開揚的郊野,或交通便利的市區,都不難發現片片粉紅。 如有天櫻花正開,大家便要把握一瞬即逝的花期,感受初春花盛的氣息。
渡頭灣上有一間經營燒烤的店,名叫喜叔燒烤樂園,燒烤樂園由喜叔兩夫婦經營,現場所見燒烤場經營頗具規模,更有麻雀可租用。 隔離的福記士多也有售賣相關的沙灘用品,價格與市區相等,一碗雙拼出前一丁售價$28,普通礦泉水或罐裝汽水售價$6,另外還有防水電話袋及沙灘鞋等售賣。 渡頭灣村 渡頭灣村2025 香港與內地亦全面通關,包括開放全部口岸及取消出行前核酸檢測要求!
渡頭灣村: 香港隱世小村模達灣
9萬元,同年11月竣工,佔地面積600平米,建築面積90平米。 建成後的村級組織活動中心擁有大會議室1間,辦公室3間,遠程教育室1間。 活動中心建成後,可基本滿足該村政治文化學習生活的需求,受到了所在村黨員,羣眾的一致擁護和充分讚賞。
- 渡頭灣村有小徑有通往海邊的分叉路口,可在此稍作歇息,看看風景。
- 渡頭灣村每逢假日都非常熱鬧,也是個觀看日落的好地方,相比馬鞍山海濱長廊附近的烏溪沙石灘,這裡比較少人,還可以享受水上活動或燒烤。
- 回歸後沙頭角居民積極爭取開放禁區,但沙頭角墟內的中英街,是香港境內唯一沒有邊境管制設施但容許人貨跨境活動的地方。
- 但大部分人知道這個小島,是因為這裡是香港演員周潤發的出生地。
- 1999年海內外鄉親的支持,於渡頭公園前面興建康公廟及渡頭紀念館,於2000年初啟用。
- 但要享受這樣的環境,就必須同時接受許多生活上的不便利。
第三階段縮減邊境禁區範圍涵蓋梧桐河至蓮麻坑段,已於2016年開放。 2015年11月6日,保安局公布第三階段梧桐河邊境管制站至蓮麻坑段的邊境禁區範圍縮減,於2016年1月4日生效,釋出了逾900公頃土地,而《2015年邊境禁區(修訂)令》於同日生效。 香港政府經過廣泛諮詢後,於2008年公布將香港邊境禁區的陸地範圍由原來約2,800公頃,分為三個階段逐步縮減至約400公頃。 2005年10月,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發表《2005至2006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當中首次建議縮減香港邊境禁區範圍,旨在將香港邊境禁區縮減至維持公共秩序所需要的最小範圍,使到居民及其他香港市民可以自由進出開放地區。
渡頭灣村: 2月27日起,本公司所營辦的街渡 及 渡輪航線,均適用於樂悠咭/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票價計劃 ($2乘船優惠)各位老友記,必須使用樂悠咭或合資格八達通 方可使用$2乘船優惠。
六、七十年代,香港工業起飛需要大量工人,有些居民便轉往市區工作,因渡頭村對外交通不便,居民為了不用每天趕晚上八時的尾班船,便在市區租房居住,假期才返回渡頭村。 1976年馬鞍山礦場結業,一些村民便搬離渡頭村,至八十年代末,絕大部份村民已遷出,他們搬走的原因各有不同,有些人因為經濟條件改善了,有些人則為方便子女讀書。 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家,他們留守原村經營士多生意或向遊人提供水上康樂服務(圖2.17)。
渡頭灣村: > 香港好去處搜尋
為防止出現雜亂無章和未受規管的發展項目,影響該區具重要科學和保育價值的鄉郊自然特色,有必要擬備涵蓋該區的發展審批地區圖,讓規劃署在擬備分區計劃大綱圖前,能為該區作出臨時規劃管制,以及採取執行管制行動,對付違例發展和不適當地改變用途的情況。 耕地1910畝,290户,人口1180人,轄10個村民小組,其中農業組9個,水產組1個。 全村共有黨員40人,其中男 36人,女4人,設黨支部1個,黨小組10個。 該村村級組織活動中心位於交通便利、人口相對集中的中心地帶。
渡頭灣村: 香港邊境禁區
海星灣朝東呈布袋形,灣寬而淺,沙泥混雜,南端泥灘長有紅樹林;渡頭灣朝西面臨吐露港,風靜沙平,海灘狹長,是一處良好的海灣,故此孕育了馬鞍山唯一的漁村 ── 位於長徑村東北的渡頭村。 地政總署對於有村民反映被要求遷至其他土地重建或興建丁屋一事回應,指離島地政處正按既定程序處理6宗位於䃟頭村的村屋重建申請,當中最早申請於2017年提交。 在處理村屋重建申請時,地政處會諮詢相關部門意見,但並不會要求申請人遷移重建地點。 根據城規會早前公佈的沙螺灣及䃟頭發展審批地區草圖,該幅規劃區佔地155.92公頃,涵蓋由䃟頭至沙螺灣整條東澳古道一帶地區,發言人稱由於該區出現擴闊行人徑和道路,以及削坡工程等人為干擾,或會影響該區的自然環境及鄉郊特色。 渡頭灣村2025 為免不適當的用途進一步擴散,以及天然環境及鄉郊特色進一步受損,實有迫切需要制訂發展審批地區圖,以作出臨時規劃管制,諮詢期已於本月8日完結,有待城規會經審視後再制訂分區計劃大綱圖。
渡頭灣村: 村民稱未被諮詢 八成半私人土地「被規劃」
西貢區有不少島嶼,部分島嶼只有私人的街渡渡輪服務, 沒有正式營運的航線。 背包豬和小白的西貢一日遊,在西貢碼頭旁邊有不少街道船務公司, 提供往返西貢近岸島嶼,例如:橋咀島滘西州、鹹田梓等地, 或是部分比較偏遠的沙灘例如 三星灣、糧船灣等地, 甚至能乘搭的士前往的創興水上活動中心。 2006年9月,保安局和房屋及規劃地政局經過近一年時間研究後,訂立出新邊境界線禁區範圍,建議將範圍由約2,800公頃縮減至約800公頃,保留了涉及多個邊境出入境管制站。 當時,約70%邊境禁區屬於政府土地,約30%為私人土地,其中800至900公頃屬於可以發展平地,包括落馬洲河套區、香園圍、蓮麻坑、缸瓦甫及沙頭角(一號閘前)等,其餘為濕地、山丘、鄉村及墳地等。
渡頭灣村: 好去處
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21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花20年時間構建面積約300平方公里(3萬公頃)的「北部都會區」,現存以及被釋出的邊境禁區均納入該發展區範圍內。 青山公路是該處來往屯門和荃灣的主要道路,在屯門公路於1978年開通前,青龍頭更是當時往來屯門及荃灣必經之地,後來青龍頭對上的山頭更具規模的屯門公路通車後,但沒有設置支路連接青龍頭,而往中上環和香港國際機場須取道深井的支路轉入屯門公路。 已擱置的香港10號幹線的青龍大橋,就是把這個地方和大嶼山陰澳連接。
渡頭灣村: 香港渡輪經營者
洪聖是華夏南方供奉的一個水神,除了天后外,香港沿岸一帶都有很多洪聖廟。 筆者該次行程,乘坐西貢區居民安排的接駁船隻,欣賞西貢一帶天然海岸線,真的是一個頗佳的遊船河時間。 在香港市區一個碼頭,搭乘每兩小時一班的渡輪,坐船20分鐘,就到了這個名叫模達灣的小村。 這個小得可以一眼看盡的村子,就連許多香港本地人都不知道。 渡頭灣是個天然避風港,停泊了大大小小的漁船、快艇,船家不時出海捕魚,幸運的可向他們買到活捉活劏的海魚;也有人出租舢舨,可在近岸泛舟。 或是天清氣朗的傍晚,在沙灘上喝杯茶,吃個港式風味的餐蛋麵,看著夕陽西下,也是嘗心樂事。
渡頭灣村: 資料來源
縱使該村不屬邊境禁區,但由於進村唯一道路屬邊境禁區,而且該村亦被陡坡包圍,因此循一般道路進入該村必須持有邊境禁區許可證,否則須於蓮麻坑警崗調頭。 據學者考證,香港漁民又稱蜑家人,是百越族的分支,原本既有水居又有陸處,後被秦國擊敗才退居河泊間。 關於渡頭村漁民的歷史記載不多,據筆者實地調查所得,渡頭村漁民的祖先從寶安來到香港,原在塔門及高流灣一帶捕魚為生,後來才遷至渡頭灣,日間在吐露港及附近海域捕魚,夜晚則將漁船泊在灣內。 遇上農曆新年、端午及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漁民便將船開往大埔元洲仔,與其他漁民一同慶祝佳節。 馬鞍山海岸線蜿蜒漫長,正北為烏溪沙咀山岬,東西分別為海星灣及渡頭灣(圖2.14a,b),二者地貌迥異。
渡頭灣村: 渡輪公司
1950 渡頭灣村 年代初期,渡頭灣村村前有渡頭(供小船上落的碼頭),往來渡頭灣與大埔元洲仔,接載村民趁墟購物或售賣農產品,村名或因此而來。 在6月更實施「拖拍」措施,以一艘小輪拖引另一隻小輪以增加載運量,節省燃料。 渡頭灣村2025 日軍攻佔前夕,英軍徵用多艘油麻地及天星小輪,於維多利亞鑿沉,以阻塞航道,阻止日本軍艦駛近。
為了確保邊境禁區的完整,有關香港政府部門將會沿著邊界巡邏路興建一道輔助邊界圍網。 之后由於中國大陸及香港的邊境活動頻繁,加上非法入境罪行日趨惡化,香港政府根據《公安條例》於1951年6月刊宪設立香港邊境禁區,目的是提供一處緩衝區,以方便保安部隊能夠維持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邊界完整,及促進打擊非法入境及其他跨境罪行。 一般讀者聽罷滘西洲,都會話「哦,賽馬會公眾高爾夫球場吧」,查實這不太是這小島的全部。 滘西洲,位於西貢牛尾海東部,彼鄰有鹽田仔、吊鐘洲、橋咀島和較遠的牛尾洲。
乘坐港鐵屯馬綫,到達烏溪沙站後,可從往迎海的行人天橋步行至渡頭灣村;也可從馬鞍山站出發,沿海濱長廊步行約15分鐘就會到達。 2020年1月1日起,由翠華船務子公司翠盈船務 Maris Ferry 營運的香港仔至長洲航線停辦。 繼1967年「沙頭角槍戰」四年後,再發生一宗聞名的港中軍事衝突事件。 1971年5月18日,當時一輛駐港英軍軍車由香港邊境誤入中方邊界,隨即被當時中国大陸民兵包圍,並且扣留武器及軍人,其間駐港英軍需要向中國官方簽署文件以承認非法闖入中國領土。
沒有公廁,村長向政府申請了近20年,終於在幾年前有了一個臨時的移動廁所,誰知道早前的「山竹」颱風過境,竟然把廁所吹走了。 因為颱風,很多樹木被連根拔起,居民的房子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但要享受這樣的環境,就必須同時接受許多生活上的不便利。 模達灣沒有醫院和診所,如果生病了,就需要走30分鐘的路程,到最近的索罟灣診所看病。
由於香港島與九龍之間隔着維多利亞港,兩岸往來交通需要由渡輪服務來支持。 約在1888年,一位波斯拜火教教徒創辦「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來往尖沙咀與中環。 1898年九龍倉收購「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並改名為「天星小輪公司」。 隨着九龍的發展,市民對於港九之間的渡輪需求日漸殷切,20世紀初葉,分別由16間小輪公司承辦來往由中環至油麻地,旺角及深水埗等地的航線,可是由於太多公司承辦,易生混亂,故港府在1919年起,批出專營權予「四約街坊輪船公司」,營辦港九之間的渡輪服務。 渡頭村全盛期有200多人居住,如今只剩下30多戶已退休的漁民留守。
2020年3月23日,富裕小輪接辦停止服務九年的中環至紅磡航線,亦將於同年6月28日復辦。 同時投得維港「水上的士」的經營權,預計於同年第四季投入服務。 1999年4月1日,原本由油麻地小輪營運的紅磡至灣仔航線改由天星小輪公司接辦,紅磡至中環航線也在同日起從油麻地小輪改由天星小輪公司接辦。 同年油麻地小輪把專營權售予新世界第一渡輪,並於2000年1月15日改由新渡輪接辦原來由油麻地小輪的航線。
渡頭灣村: 香港渡輪
這裡是香港南丫島的南端,居民加起來不足100人,總共有四五個村子,模達灣是其中之一。 與南丫島一些熱門的海灣不同,這裡非常安靜,平時並沒有什麼遊客。 但大部分人知道這個小島,是因為這裡是香港演員周潤發的出生地。 距離香港市區20分鐘船程的地方,南丫島,是影帝周潤發的出生地,這裡還有一個隱世小村,上網艱難、沒有手機訊號,沒有商店,連唯一的公共廁所也被颱風吹走了,但卻常年住了30個人,其中一半是老外。 白虎山位於白腊灣的右邊,所以要到達的話必須從白腊灣開始,大部份人都會從西貢市中心乘搭的士在白腊村下車,再沿指示牌走到白腊村範圍。
從前英治時代,牛尾海一帶是英軍操炮區,軍艦向個別島嶼目標發炮,導政部份海島岩石暴露,影響景觀。 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尾,操炮區停止使用,港府為了修復部份操炮區損毀的地方,鼓勵團體申請開發。 而賽馬會便取得高爾夫球場的開發及管理權,興建過程中處理操炮時殘留的炮彈。 時至今日,西貢地質公園破火山口以北的西貢海,那些島嶼大概已回復綠化。 昔日西貢各島嶼交通不便,村民如遇急病送院求醫或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