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好氧性處理系統是活性污泥法,這個方法必須維持並再循環可以減少廢水中有機物的微生物總量。 厭氧性的處理方法廣泛的被應用在工業廢水與生物污泥的處理上。 香港水質污染 香港水質污染 生態學取向的廢水處理方式,像是使用蘆葦床處理系統(RBTS)的人工濕地(英語:Constructed wetland)是可能可以採取的方式。
根據監測記錄,維多利亞港及吐露港的水質改善最為明顯。 儘管人口持續增長,牛尾海及大鵬灣水質一直保持良好。 海水符合水質指標的情況由1986年的76%上升至自2000年以來一直維持在大約80%或以上。 海水水質的整體達標率是以四個主要參數即溶解氧,總無機氮,非離子氨和大腸桿菌(如適用)在所有監測站的達標率作為基準。 在一些都會區,污水與街上的逕流被分別用衛生下水道(英語:Sanitary sewer)及雨水下水道(英語:Storm drain)載運。 香港水質污染 在高降雨量的時期,可能會發生下水道溢流(英語:Sanitary 香港水質污染2025 sewer overflow)(簡稱SSO)的現象,造成潛在的公共衛生與生態上的傷害。
香港水質污染: 水污染
而最優質的海灘主要位於香港島南區,西貢及離島。 香港水質污染 香港水質污染2025 香港水質污染2025 其中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推出的一系列改善措施後,河道監測錄得全港各河流的水質已大為改善。 整體達標率在1986年和1987年低於50%,其後在1990年代持續穩步向上,終於在2000年突破了80%的水平。
- 水溫上升降低了含氧量,殺死了魚類,改變了食物鏈組成,削減了生物多樣性,為嗜熱生物入侵提供了環境。
- [17] 淤泥(污水排放帶來的沉積物)也會污染水體。
- 例如,北太平洋環流積存了所謂的「太平洋垃圾帶」,現估計比德克薩斯州大100倍。
- 目前,香港供水系統的3個分支,即本地集水區收集的雨水、從廣東輸入的東江水,以及沖廁用海水,於2021年分別佔13.76億立方米總耗水量(包括沖廁用水需求)的18%、59%及23%。
- 可以透過微生物的脫硝作用來移除廢水中的硝酸鹽,通常會加入小量的甲醇來防止細菌以廢水當作碳的來源而滋生。
- 它們本身都是致癌物質,在部分分解後生成新的有害化學物質(包括二氯乙烯和氯乙烯)。
地表水和地下水雖然彼此聯繫,但常常分開研究和管理。 [9]地表水流過土壤成為地下水,反之,地下水可以補給地表水。 根據測試種類要求,生物體可能會在測量後放回水體,或通過生物檢定法進行解剖來確定毒性。 整體而言,於本港海水中,沉積物及海洋生物內所錄得的有毒物質水平均符合外國地區為保護海洋生物和人類健康而訂立的指標。
香港水質污染: 水污染物流動和化學反應
最終生化需氧量的量測太過於曠日費時,故五日生化需氧量幾乎已經是普遍性地應用在量測相對污染作用上。 水質污染會影響整個生態系,包括水體內的所有動植物。 香港水質污染2025 這類的影響不只是針對個別物種或是特別地區的一些生物,也會對整個自然界造成影響。 許多次生問題並非來自最初污染物,而是其衍生副作用。 例如,地表徑流中的淤泥會阻礙陽光,妨礙水中植物進行光合作用。 許多化學物質會衰退或發生化學變化,特別是在地下水中長期留存中會這樣。
- 高濃度病原體可能來自就地衛生系統(化糞池、旱廁)或排放未經足夠處理的污水。
- 根據監測記錄,維多利亞港及吐露港的水質改善最為明顯。
- 這些生化反應創造了一個可以在實驗室中量測的生化需氧量(BOD)。
- 有的城市有合流下水系統,會因雨水沖刷而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水。
若污染物沒有經過處理去除有害物質,就直接或是間接的排放到水中,就會引起水質污染,造成環境退化。 所謂的「五日生化需氧量」(5-day BOD,BOD5)是用來量測五天的期間內廢水污染物的生化氧化作用的總耗氧量。 當生化反應完全進行完成之後的耗氧總量稱為「最終生化需氧量」(Ultimate BOD)。
香港水質污染: 地下水污染
被引入自然水路中的可氧化之化學物質(如還原物)也會同樣的產生如同上面所述的化學反應。 這些化學反應創造了一個可以在實驗室中量測的化學需氧量(COD)。 因為所有自然水路都包含細菌跟營養素,所以幾乎任何引入這樣的水路的廢化合物都會產生如同上面所述的生化反應。 這些生化反應創造了一個可以在實驗室中量測的生化需氧量(BOD)。 對水樣本進行物理或化學測試有許多方法,可根據精準要求和污染物特徵選用。 許多污染時間與時間緊密相連,特別是雨季來臨時。
香港水質污染: 城市徑流控制
另一些工廠產生的廢水中常見污染物含量很高(如油膩),或含毒(如重金屬、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及其它不常見污染物(如氨),則需要特殊系統處理。 有些工廠安裝預處理系統來除去有毒成分,爾後將部分處理過的廢水排入市政系統。 還有一些工廠重新設計生產工藝,減少或消除污染物,即污染預防。 在海水中一般迅速繁殖的藻類是紅色的,因此叫「赤潮」,在淡水中的藻類可能有各種顏色,所以叫「水華」。 不同於化學污染,熱污染改變了水體的物理性質。 水溫上升降低了含氧量,殺死了魚類,改變了食物鏈組成,削減了生物多樣性,為嗜熱生物入侵提供了環境。
香港水質污染: 香港水質污染處理部門
非點源污染常常是大範圍區域少量污染物累積而成。 [12]富營養的徑流在雨後沖刷農田或林地,成為非點源污染例子。 面對氣候變化、人口及經濟快速增長令食水需求持續增加,以及珠三角地區水資源競爭等挑戰,水務署正致力探索不受氣候變化影響的新水源,包括淡化海水、再造水、中水重用及雨水回收,為本港作周全準備。 目前,香港供水系統的3個分支,即本地集水區收集的雨水、從廣東輸入的東江水,以及沖廁用海水,於2021年分別佔13.76億立方米總耗水量(包括沖廁用水需求)的18%、59%及23%。 憑藉這3個水源,本港多年來一直有可靠的用水供應。
香港水質污染: 有機、無機和可見污染物
經過濾膜過濾後,處理過的水和從自然水源得到的水,在飲用的水質上無法分辨。 可以透過微生物的脫硝作用來移除廢水中的硝酸鹽,通常會加入小量的甲醇來防止細菌以廢水當作碳的來源而滋生。 通過水文運送模型的研究發現在一些地方污染影響到離出海口一百英里開外的地方。 先進的計算機模擬如雨洪管理模式或動態溪流模擬評估模式在世界許多地方得到應用,用以評估水體污染。 作為指標,濾食動物,如橈腳類生物被用於研究紐約海灣污染。
香港水質污染: 工業廢水處理
[9]就其本質來說,地下水含水層易受的污染並不一定直接污染地表水體,而點源與否可能相對次要。 漏在土地上的化學物質或放射性同位素雖然遠離水體,並未造成點源或非點源污染,但卻可以污染之下的含水層,造成有毒煙羽。 香港水質污染 煙羽的運動叫做羽狀峰,可以通過水文學遷移模式或地下水模型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