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透過此次健走活動,能喚起民眾對於乾癬疾病的了解,並對患者展開正面、友愛的關懷,讓乾癬患者不再怕怕,勇於張開雙臂,迎向人群。 11/1(日)乾癬健走報名詳情請上網搜尋「台灣乾癬協會」。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失智是種大腦退化的疾病,造成認知功能變得比原來正常水準差,並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能力,且症狀逐漸惡化,隨著年紀增長更容易有失智的問題,隨著高齡社會的興起,平均壽命也正逐漸增加中,對此,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失智患者。
活動當天協會將跨界與金牌詞曲製作人攜手合作,首次發表為乾癬病友量身打造的歌曲。 詞曲中傳遞病友們的心聲,透過歌聲的傳達,期望獲得社會大眾更多的支持、關心及同理心。 另主辦單位不僅提供神秘小禮給每位參與者,民眾還能「邊走邊玩」,參加闖關活動,完成任務的民眾還有機會摸彩抽大獎。
廖澤源: 主治醫師:楊哲文
廖澤源醫師也呼籲,如果疫情期間不控制乾癬,皮膚和共病都可能惡化,影響全身健康,比如動脈硬化的情形惡化,會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和腦中風的死亡率,所以一定要定期回診接受規律治療。 劉懿珊醫師也強調,乾癬會引發導致關節疼痛、變形等的「乾癬性關節炎」,另外,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等風險都會升高,應秉持抗全身發炎的健康生活型態,「不要酗酒、熬夜,多攝取地中海飲食的原型食物,有助降低發炎。」防疫期間,更應適度運動,避免肥胖等復發危險因子,做好完整的自我健康管理。 另在動物實驗中,陽明大學生命科學院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陳念榮副教授表示,只要抑制癌細胞中的腫瘤壞死因子,腫瘤轉移與巨噬細胞的聚集情況均會減少。 因此,未來在癌症治療方面,楊慕華醫師則表示,若成功阻斷癌細胞與免疫細胞間的連結,對於癌症治療可有效控制住疫情,以免惡化或轉移,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癌細胞期刊》。 乾癬是一種全身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不只皮膚發炎,更會引發身體多種併發症,比如關節炎、眼睛葡萄膜炎,更可能合併新陳代謝症候群,包含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疾病,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等心血管共病的死亡率。 不過生物製劑治療後,因免疫力降低,劉懿珊醫師提醒,少數患者可能比較容易有感染的副作用,治療前會檢測肝炎、肺結核等感染情況。
- 該項治療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歐盟及台灣衛生福利部認可。
- 2月12日,以北京衛視春晚代言人身份登上《北京衛視春晚》舞台。
- 李祖寧呼籲乾癬患者,有症狀應儘早就醫,接受正規治療,不要和她一樣,走了那麼大圈的冤枉路。
- 其中以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抗體的生物製劑,為目前乾癬性關節炎的標準治療方式,藉由2週施打1次生物製劑,有助於監控關節是否有惡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十九歲的李姓大學生,從小深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全身乾燥脫屑佈滿紅疹,且因嚴重搔癢,常常早上睡醒後發現床單上留下斑斑皮膚搔抓破皮的血跡。 乾癬治療可用外用藥膏、照光(紫外線)治療,對於嚴重的乾癬患者除了傳統的口服抗乾癬藥(A酸、環孢黴素)之外,衛生福利部近年核可使用的生物製劑,能有效降低皮膚、關節,甚至是體內的發炎反應。 呼籲乾癬患者勿使用偏方,應立即配合醫師治療,症狀才能獲得改善。 目前乾癬被視為全身發炎的疾病,不僅皮膚發炎,患者身體內部的發炎若未受控制還會衍生出很多可怕的慢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壓等新陳代謝症候群,甚至會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的機率及死亡率,也可能影響關節,導致全身大小關節腫痛,嚴重發炎的話還會導致關節的永久變形。 收治她的皮膚科醫師廖澤源指出,乾癬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失衡嚴重的「非傳染性」疾病,先天的基因加上後天環境因素才會讓人發病。 由於與免疫系統相關的淋巴細胞不正常增生,導致皮膚反覆發炎,好發部位通常在頭皮及四肢的伸側,使得皮膚變粗變厚、發紅、脫屑,患者除了承受皮膚搔癢、掉屑及疼痛,還需忍受個人形象及生活品質的降低,使多數人心力交瘁。
廖澤源: 主治醫師:廖澤源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免疫風濕科黃柏豪醫師說明,根據研究指出,約有7-35%左右的乾癬患者會轉變為乾癬性關節炎,這類族群發病是從指甲、頭皮開始。 門診就有患者曾因指甲出現如出現凹洞、不規則、斷裂、剝離、變色等類似灰指甲現象,跑錯科求診,不但延誤就診時機,還導致關節出現變形。 生物製劑抑制發炎因子 降低乾癬性關節炎發生率乾癬不只屬於皮膚的疾病,更屬全身性的免疫疾病。 根據最新研究指出,有5成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容易合併有心血管疾病、新陳代謝疾病(如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脂肪肝、眼睛病變、克隆氏症、憂鬱及焦慮等症狀,因此,治療上必須特別留意。 以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抗體研發而成的生物製劑,可降低乾癬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能改善皮膚的乾癬症狀。 黃柏豪醫師舉上述25歲女性上班族為例,經過使用兩週施打一劑且治療一個月後,該名女性的皮膚症狀已經改善許多。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免疫風濕科黃柏豪醫師說明,根據研究指出,約有7-35%左右的乾癬患者會轉變為乾癬性關節炎,這類族群發病是從指甲、頭皮開始。
- 研究發現乾癬是皮膚角質不正常增生的慢性發炎疾病,當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容易導致新陳代謝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此外,有一少部分的病人也會同時合併乾癬性關節炎,更需要防止關節變形的狀況。
- 別忽視腸胃不適恐成癌 定期吞「膠囊」照胃鏡及早治療 常常胃痛,到底怎麼了?
- 生物製劑治療乾癬性關節炎顯著療效可到7成「乾癬性關節炎可以痊癒嗎?」魏正宗主任說明,乾癬性關節炎屬於慢性的免疫系統疾病,目前無法根治,必須長期追蹤治療。
- 長青春痘不想讓臉上留下痘疤,就要即早控制青春痘的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根據臨床統計,約3成的乾癬患者合併有關節炎的問題,以皮膚症狀為最先表徵,平均十年後才產生關節炎。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楊凱介醫師表示,乾癬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的疾病,治療目的除了緩解皮膚脫屑問題外,另一方面則是緩解關節和周圍的軟組織發炎,以避免關節破壞引起失能的危險。 廖澤源2025 乾癬性關節若關節變形 生活能力恐受限乾癬性關節炎指的是除了乾癬引起的皮膚脫屑外,也合併出現關節發炎問題。 一般來說,患者在早晨起床時,會感覺到單一或多處關節不舒服、僵硬,甚至出現疼痛的現象,必須活動一段時間後才能緩解就要當心自己是否有關節發炎了。 針對已有乾癬皮膚問題的患者,醫師建議,若出現單一或多處關節不舒服,或是睡醒後僵硬的問題時,應趁早到風濕免疫科就診;因為沒有治療的乾癬性關節炎,關節軟組織會因長期的發炎引起破壞,未來可能會出現關節變形,甚至失能。 乾癬性關節炎只能控制無法治癒「乾癬性關節炎定期治療,有機會完全治好嗎?」楊凱介醫師解釋,以目前的醫療科技而言,乾癬性關節炎是無法被根治的!
廖澤源: 中華隊球員「眼下為何塗2條黑」答案揭曉
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廖澤源表示,乾癬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失衡疾病,皮膚持續發炎,以致皮膚變粗、變厚、發紅、脫屑、嚴重搔癢、掉屑及疼痛,頭皮屑如同雪花一般,以致於患者在學校或是職場中常受到歧視、排擠。 最新的醫療觀念已將乾癬視為全身發炎的疾病,不僅皮膚在發炎,患者身體內部的發炎若未受控制,還會衍生出很多可怕的慢性疾病,像是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等新陳代謝症候群,甚至會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的機率及死亡率。 也可能影響關節,導致全身大小關節腫痛,嚴重發炎的話還會導致關節的永久變形。 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廖澤源表示,化膿性汗腺炎輕微者,外觀猶如痘痘,嚴重恐形成膿瘍,加上反覆發炎有時會出現蟹足腫等疤痕組織,摸起來硬硬的,甚至會出現疼痛、流膿等狀況。
廖澤源: 經典法式白醬料理 可口可樂搭餐最速配
陳女士病況穩定後自行停藥,並聽信洗澡機加精油能發揮保養皮膚效用,持續三個月天天洗精油澡,結果病灶不減反增。 廖澤源2025 乾癬病人聽信「精油洗澡能保養皮膚」,連洗精油澡三個月,病灶竟變本加厲。 臺中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林亮宏提醒,精油有其功能跟用處,但並不適用乾癬皮膚,自行停藥將使病情惡化。 林亮宏表示,治療乾癬藥物愈來愈進步,像陳女士這類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病人的治療方式不少,有口服免疫調節劑、A酸等抗發炎藥物,或合併照光治療等,如果皮膚或關節沒有改善,還有生物製劑可供使用,改善乾癬症狀效果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乾癬病因為自體免疫系統異常林主任指出,乾癬病因是因自體免疫系統處於異常狀態,病人皮膚過度清潔或使用精油等化學成分,將導致油質分泌出問題,進而引發紅疹、脫屑並產生搔癢,一旦皮膚被抓傷,會造成身體啟動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導致反覆攻擊皮膚甚至關節的惡性循環將擴及全身。 由於乾癬表現方式大都為皮膚脫皮、皮膚破裂血跡斑斑等,因此時常導致病人心理障礙與挫折,治療通常也只著重在改善外觀。
廖澤源: 健康網》防癌護腦又顧心! 醫揭吃洋蔥4大好處
廖澤源醫師表示,晶形汗疹的水泡最表淺,位在表皮的角質層以下,外觀看起來像一顆顆透明的小水珠;紅色汗疹是排出受阻的汗水堆積在表皮層及真皮層的較上方,而引起又癢又紅的疹子,有些紅色汗疹甚至有可能會形成膿皰型汗疹;而深層汗疹則表示阻塞的汗液外滲至真皮層深處。 廖澤源說,目前治療帶狀疱疹,有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但最好在水泡出現三天內的黃金期內開始使用,可以抑制水痘帶狀疱疹病毒複製,有時也會搭配止痛藥,減輕病人的不適感。 一般人得過水痘之後,病毒會潛伏在身體內的神經節內,當免疫力低弱時,這些潛伏的病毒,就可能會沿著神經到達皮膚形成水泡。
廖澤源: 主治醫師:俞佑(汐止分院皮膚科主任)
皮秒雷射脈衝時間在皮秒(10-12秒)內完成,比傳統奈秒(10-9秒)雷射縮短一千倍,因此而得名,尤其是恢復期短,最快只需一天就能退紅,進而能造福更多要除斑、除胎記和除刺青的民眾。 廖澤源2025 廖澤源 新光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說,可用兩大因素來判斷,首先是看術後有無傷口,若有傷口,就無法使用一般市售的防曬產品,只能先採物理性防曬(如撐傘、戴帽子、貼人工皮等),待傷口結痂復原後才能改用其他防曬方式。 以吳先生為例,一開始嘗試多種偏方,甚至在友人建議下,塗抹鱉蛋的蛋液,結果全身發臭也不見效果。
廖澤源: 國泰醫美ptt
夏季即將來臨,廖澤源醫師建議濕疹患者盡量待在涼爽的地方,不要過度流汗,若有汗水也要用棉手帕擦掉,避免更嚴重的濕疹刺激。 廖澤源醫師指出,氣候悶熱、潮濕時,年輕人或容易流汗的人常罹患汗斑,汗斑是由皮膚黴菌所引起的,會呈現分散性棕色、淡粉紅色、白色混雜的橢圓型斑,又稱為花斑癬或變色糠疹,表面有輕度屑狀,有時會有癢感。 目前升格為媽媽的李祖寧自覺很慶幸,15歲時乾癬病發,背上及身上紅腫脫皮,頭皮屑也像雪花般飄落,幸好她的同學沒有人因為這樣而霸凌她。
廖澤源: 健康網》化粧品變質千萬別用! 4招教會如何辨別
獲得「第一屆羅馬競技生死鬥」冠軍的林鼎皓表示,很感謝同學的加油與支持,也謝謝主辦單位辦了一個很好玩的比賽,提及得到冠軍的感想,林鼎皓直言,他沒想到會得到冠軍,原本只是來玩玩而已,一不小心就得冠軍了。 他也提到,之後進入全國賽的階段,希望能夠看到全國各流派的技巧,而他也相信自己在排球隊四年培養出的反應速度,一定會幫助他在比賽中得到勝利。 廖澤源2025 張煒堃表示,兩周前在吃飯時看到《反正我很閒》所拍攝的羅馬競技生死鬥影片,因為不知道在大專院校很熱門,所以一時興起號召朋友一同舉辦,他覺得在世新也應該辦這種大型的比賽看看。
廖澤源: 健康網》上山賞花全身發癢! 醫:小心「毛毛蟲」作祟
皮秒雷射與其他雷射相比較,除了有較高的治療效率外,恢復期也較快! 廖澤源醫師分享,疫情期間很多患者依舊定期施打生物製劑,乾癬控制良好,也不用擔心延誤COVID-19疫苗接種,但須做好呼吸道保護、個人清潔衛生。 「哎唷!為什麼汗皰疹又長出來了,不是已經好了嗎?」每年換季,汗皰疹便是另一個惱人的皮膚問題,常常手掌、手指或是腳掌、腳趾反覆出現又紅又癢的小水泡,令人十分困擾。 張煒堃說明,大家辦活動都很不容易,最近又碰上梅雨季,需要準備雨天備案,另外也配合防疫規則,為每位參賽者量體溫並消毒手部。 他也特別感謝課外組及體育室協調出借場地供這次競賽使用,也謝謝許多投入這項競賽的同學、飲調社、街頭音樂社、新聞人報社及自願投入這次活動的教學卓越中心的同學們。 也跟我講解皮秒雷射的獨特性就是適合我這種對臉上痘疤很在意的人.
廖澤源: 健康網》梅雨季來臨 汗斑、香港腳、濕疹易作亂
2月12日,以北京衛視春晚代言人身份登上《北京衛視春晚》舞台。 12月15日實體專輯初回限定盤售罄,王源工作室與販售平台QQ音樂協調後,於12月18日追加預購官方加印版,實體專輯《夏野了》入選2021年必聽的100張專輯之一。 12月31日,加盟啟航2022跨年盛典與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 2022年4月24日舉行《夏野了》2022限定mini live線上直播。 11月8日發行第二張正規專輯《客廳狂歡》,並於年底前發行三個版本的黑膠唱片。 14歲開始創作,15歲生日會上彈唱第一首創作單曲《因為遇見你》,截至2022年底已累計創作42首。
廖澤源醫師建議,長青春痘之後,更不要熬夜,最好晚上十一點前就寢,飲食也要盡量少吃油炸食物,或咖啡、茶、可樂等含咖啡因之飲料。 壓力、緊張的生活往往會造成青春痘長更多、更嚴重,因此適當地紓壓就非常重要。 男性一般較容易出油,較容易出油者一天可適時多次洗臉。 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皮膚科臨床教授提娜‧艾爾斯特接受外電訪問時表示,就算沒有挑破青春痘,只要有青春痘病變、囊腫現象,就可能引起痘疤。 主要原因在於皮膚發炎時,皮膚膠原蛋白受到強力損害,因而形成痘疤。 美國史丹佛大學皮膚科教授海斯‧葛拉格史東表示,痘疤主要分成三種形式,包括凹陷型痘疤、車廂型痘疤與冰鑿型痘疤,凹陷型痘疤通常比較淺,而冰鑿型痘疤則比較深,疤痕也較為狹窄。
在治療的選擇上,除了傳統的免疫調節的藥物外,針對傳統口服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現行還有生物製劑治療。 生物製劑就好比是一個導彈,藥劑避開傷害正常細胞,僅針對特殊細胞進行作用,以長效型生物製劑為例,臨床施打療程大約1~2個月,75%以上的患者會有顯著改善,比起過去單用外用藥膏或口服藥物的3~5成,生物製劑有效率可達到8、9成。 病情符合規定 則可申請健保給付目前健保給付治療乾癬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有三種,從每週施打兩次的短效型,到每月施打一次的長效型,病友們只要符合給付規範,都可申請使用。 魏主任表示,若沒有符合給付規範,患者仍然可以自費治療。
演藝事業含括歌唱、演戲、主持、創作、公益,跨領域多元發展。 2017年11月2日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最具影響力青少年之一。 面對異位性皮膚炎需長期抗戰,雖然過程難熬也不要放棄治療或嘗試不確定療效的民俗偏方,以免治病不成反延誤病情。 劉澤源導演是中國香港「進念二十面體」第一代成員,也是香港「香港無線電視」第三期導演訓練班畢業生。
每年6萬乾癬患者就診根據統計,國內乾癬盛行率是2.35‰,男性發生率是女性的1.6倍,估計每年約有6萬名乾癬患者就診。 醫師也說明,一般人的皮膚角質代謝約需要一星期的時間,但乾癬病患因皮膚代謝很快,只需要24小時,角質層就會代謝死亡,因此,乾癬病患身上常常出現脫屑情況,甚至有些病人走起路來就像陣陣雪花飄下,長久下來容易造成病患人際關係、工作職場上的困擾。 乾癬容易合併關節炎、心血管疾病「乾癬脫屑會傳染嗎?」蔡醫師強調,乾癬是一種慢性免疫相關的皮膚發炎遺傳性疾病,並不會傳染,值得注意是,乾癬屬於全身性發炎,所以不僅表現在皮膚,身體的各種部位都可能發生。 臨床上發現,高達三分之一的乾癬病患同時合併有關節炎問題,但因這類病患尿酸會升高,在診斷上也很容易被誤診為痛風發作,若疏於治療,未來恐會造成關節變形、不良於行等狀況。 此外,因乾癬患者在血脂肪、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的指數較高,因此病患也容易被發現合併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 乾癬治療契機:生物製劑助抑制發炎的免疫表現「只要確診為乾癬,不管病情多輕微,建議應立即積極治療。」蔡長祐醫師說明,目前治療上可分為擦藥、照光及吃藥,主要就是抑制免疫作用;但因為這些治療沒有專一性,因此效果並不是那麼明顯,直到生物製劑的出現,這類問題才得以被解決。
廖澤源: 聽信謠言以精油洗澡 導致乾癬惡化
經媒體翻查相關文獻後,該地段曾建有高可寧家族所擁有的「大業別墅」,別墅當時樓高2層半,在1980年代後期荒廢,1995年拆除後曾一度被用作廢車場,之後地產界流傳地段曾多次轉手。 根據《土地法》,即使是已獲轉確定性批給的土地,之後再重建加高、更改土地用途也須重新刊憲及計算溢價金。 兩地段分別在2011及2013年批出街線圖,獲准興建90層高的商住樓宇,至今《政府公報》再無出現有關該地段的其他批示。 廖澤源2025 廖澤源 134地段的土地批給人廖澤雲表示,長期空置是因為從2004年買入土地之後,受東望洋燈塔附近建築限高影響,雖已將原計劃的興建135米壓低至90米,但一直未得到政府回應,所以10多年來都沒辦法開發,又表示損失約有16億澳門元以及不知道賠償方案。 兼任澳門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澳門科技大學校監、澳門中國總商會副會長。 生活中心/林孟蓉報導小朋友在學校的表現家長往往都看不到,這時就得靠「聯絡簿」與老師的留言,來了解小朋友的上課狀況。
廖澤源: 中華隊誰的表現「讓人驚喜?」 球迷讚2人
失智症雖會惡化 但並不一定是疾病本身除此之外,黃英哲醫師表示,在門診上有位87歲陳先生,4年前診斷為巴金森氏症及失智症,3年內發生超過3次突發性昏厥及醒後短暫性失智變差情形,在門診或急診做過3次brain CT及1次MRI,均未發現明顯異常。 但在去年3月十,又發生突發性昏厥及失智變差情形,根據過去經驗,家屬原本並不在意,直到失智情形超過3天未恢復,送來急診,經過檢查後發現頭部有硬腦膜下出血的情況。 對此,醫師提醒雖然失智症狀會逐漸惡化,但惡化原因不一衣錠來自疾病本身,需得經過檢查後才能獲得真正原因,所以,提醒民眾不要再忽略惡化過程,以避免失去治療的先機。 收治該名大學生的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廖澤源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皮膚過敏發炎疾病,中重度患者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病,且病情不僅會因季節性變化加劇,患者壓力變大也有可能導致病情惡化。 此外,因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常伴隨劇烈癢感,患者易因搔癢難耐而抓破皮膚,除了感染風險增加外,患者的人際關係、生活品質等面向都會受到影響。
廖澤源: 自體免疫失衡引發乾癬 患者需耐心治療
想要保養肌膚,其實只要先做到保濕,就是健康且不必花費過多成本的第一步。 廖澤源2025 8月31日,於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舉辦個人演唱會「源」。 9月赴美留學,受到全球疫情影響隔年返國,課程轉為遠距線上學習,2022年於節目提及gap year。 11月8日《朝暮——王源20歲的一天ONLINE》線上直播。 12月31日,加盟啟航2021跨年盛典與江蘇衛視跨年演唱會。 2021年王源作為Z世代原創音樂人代表,與搖滾先驅張楚成為滾石雜誌中文版創刊封面人物。
廖澤源: 疫情期間乾癬如何控制? 生物製劑助化「癬」為夷!
臨床上,已有愈來愈多頑固型肝斑或接受不當傳統雷射或脈衝光治療而反黑的肝斑患者,陸續來接受皮秒雷射治療而獲改善的例子。 劉懿珊醫師說明,乾癬是全身性發炎反應,生物製劑屬於新式、精準的治療,能直接抑制發炎的上游訊號,包含抗腫瘤壞死因子、抗介白素,如IL-17抑制劑、IL-23抑制劑等,大部分患者約可改善達75%以上,近幾年中重度乾癬都會以生物製劑治療為主。 COVID-19疫情期間,應積極防止乾癬復發或惡化。 廖澤源醫師指出,感染是乾癬復發或惡化的危險因子,例如呼吸道感染可能引起乾癬全身大爆發或造成原有的乾癬病灶惡化,普通感冒、細菌性感染導致的腸胃炎也不能輕忽。 醫師強調,感染COVID-19的患者有可能使乾癬惡化,患者應做好呼吸道防護。 引起汗皰疹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往往與病患個人體質有關。
廖澤源: 化膿性汗腺炎易被誤認 嚴重恐致潰爛
健保給付生物製劑延長至2年 廖澤源 乾癬患者一大福音以往生物製劑的費用高昂,對長期使用的患者而言負擔較大。 廖澤源 自今年4月起,健保署將生物製劑的給付期限從原本的6個月延長至2年,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誤以為皮膚狀況好轉就擅自停藥,以免病情加劇後,更難治療。 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郭三元醫師表示,許多人因打牌久坐或是長期保持單一姿勢,容易使血液循環變慢,肌肉關節僵硬不靈活。 特別是乾癬患者,平常應適時活動筋骨,當手腳、關節有腫痛的現象,且不適感超過一小時,切勿輕忽,可能是罹患乾癬性關節炎。 乾癬性關節炎不可逆 關節一旦毀壞便無法回復乾癬性關節炎是一個系統性的全身免疫性疾病,有超過85%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一開始僅有皮膚症狀,但隨著罹病時間增長,關節症狀會隨之出現。
廖澤源: 經典賽轟走義大利》中華隊11比7一勝一敗A組排第2!誰說贏面低?昔對戰義大利21戰、台灣勝15次
郭三元醫師提及,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多為慢性發展,但長期卻會引發關節變形,這種不可逆的關節破壞會使患者逐漸喪失生活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乾癬性關節炎的關節破壞及發炎程度,可能比類風濕關節炎還要嚴重;因此,及早發現與治療是不容忽視的。 生物製劑助改善皮膚狀況及預防關節惡化根據臨床統計,將近一半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僅使用治療皮膚的治療藥物,卻沒有使用預防關節破壞的藥品,等到關節受損時已於事無補。 對此,郭三元醫師表示,現今市面上已有生物製劑可作為選擇,不僅可改善乾癬的皮膚症狀,並能緩解關節發炎和破壞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