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並聯同約50名西貢居民,在3月1日到政府總部外請願,要求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親自聆聽西貢居民意見,並要求政府延長收集反對意見的時限[49]。 再者西貢一帶漁農業式微,據稱西貢一帶的村民部分已於1960年代到如英國、美國、馬來西亞等地出國謀生[20]。 然而基於來往香港市區的交通因道路發展而變得方便,吸引不少外來人口遷入,當中不少為外籍人士[21](非華裔人士)。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西貢市中心選區的9,623人之中,有191人報稱為白人(約2%西貢市中心人口;比全港平均值略高),而菲律賓人、印尼人則各有207及279人,雖然後兩者未知有多少為外籍家庭傭工。
- 該公司擬向政府申請為期十年的專利,向使用該路車輛收費,並邀請九龍巴士投標經營巴士路線[12]。
- 肇事司機孔令國事後被控「危險駕駛引致他人死亡」罪名,並承認控罪。
- 由 浪 徑 起 至 黃 竹 灣 的 一 段 大 網 仔 路 , 路 旁 闢 設 了 不 少 燒 烤 場 地 , 方 便 小 團 體 及 家 庭 使 用 , 而 北 潭 涌 及 海 下 亦 有 相 關 設 施 。
- 劃 為 海 岸 公 園 的 海 下 灣 , 石 珊 瑚 的 品 種 多 達 六 十 種 , 佔 全 港 石 珊 瑚 品 種 近 七 成 , 更 有 約 一 百 二 十 種 珊 瑚 魚 , 吸 引 不 少 遊 人 以 浮 潛 等 方 式 觀 賞 珊 瑚 。
肇事司機孔令國事後被控「危險駕駛引致他人死亡」罪名,並承認控罪。 2009年6月19日,孔在區域法院判刑;法官指出,由於案發時危駕致死的刑罰並未提高(相關罪行的最高刑罰在2008年7月4日,即事發後兩個月提高至監禁10年),因此以5年監禁作量刑起點,但由於孔認罪,故判入獄3年4個月,另吊銷駕駛執照3年[5]。 西貢南邊圍2025 上訴庭於2010年4月15日裁定律政司上訴得直,被告的停牌期由3年倍增至6年[6]。 香港消防處於意外後9分鐘趕抵現場[1],於現場發現14具遺體,另4人送往醫院後亦証實不治。 由於遇害者眾多,當局自2003年屯門公路雙層巴士墮坡事故後首次於大型意外現場設置充氣帳篷充當停屍間。 所有死者為29至83歲女性,而傷者年齡則介乎2至85歲,有傷者表示事發前車速太快。
西貢南邊圍: 白沙灣 @中原樓市片區
在地方治理上,除殖民地政府的架構外,西貢一帶的居民(西貢北約、坑口除外)亦成立自治組織西貢鄉事委員會[15],現時西貢鄉事委員會旗下的村落(原居民及非原居民村)、街道、漁民灣頭之中,不少因前述的搬遷而位於西貢墟多層大廈之內[16][17],成為香港各衛星市鎮中較獨有的現象。 而政府亦繼續為該批鄉村舉行鄉郊代表選舉(或稱村代表/村長選舉)。 西 貢 西 郊 野 公 園 內 有 多 座 山 峰 , 嶂 上 高 原 即 坐 落 其 中 , 山 腳 下 則 是 企 嶺 下 海 , 遊 走 於 山 徑 上 , 群 山 與 海 灣 的 優 美 風 光 一 覽 無 遺 。 通 往 榕 樹 澳 的 一 段 漫 長 且 陡 斜 的 石 級 路 , 被 人 稱 為 「 天 梯 」 , 極 具 挑 戰 性 。
介乎香港科技大學與南邊圍之間之一段西貢公路被稱為「長命斜」,為安全起見,駛經該處的司機在落斜時多會使用低波[23]。 政府亦於1999年3月展開「西貢公路改善工程第三期」[7],在長命斜北面興建「新西貢公路」以拉直急彎及改善其坡度,由新路取代的一段斜路則保留作居民出入之用。 西貢南邊圍 新西貢公路於2001年8月24日命名[24],並在2002年7月10日通車[8][9],駕駛人士如要由九龍前往南圍及窩美一帶,須沿新路駛至南邊圍迴旋處,然後經西貢公路九龍方向行駛。 當局聲稱新建的公路有效提高駕駛人士的安全,同時改善南圍及窩美附近交通情況[25]。 惟拉直了急彎反而導致不少司機超速,引起了不少交通意外[26],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發生於2008年的旅遊巴翻側事故。 目前政府在新西貢公路往西貢方向的入口處加裝超速攝影機[27],近迴旋處一段更劃出了比開路時更深色更凸出的黃色減速線,並鋪上防滑鋼沙,以提醒司機減速[28]。
西貢南邊圍: 西貢 Ho Chung Road 蠔涌路村屋出售-新樓, 覆式連理想花園 出售單位
例如新界環迴公路系統、西貢公路的建立,令到西貢墟來往香港市區大大方便。 而在二戰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後,據稱西貢墟亦曾受惠,曾經成為走私熱點之一[8][10]。 為興建萬宜水庫、設立火石洲、牛尾海操炮區等等,殖民地政府更搬遷水陸居民到西貢墟、對面海、白沙灣一帶居住,例如萬宜灣新村[8][11]、沙咀新村[8][12]、官門漁村、萬宜漁村[8]、滘西新村[13]等等,使西貢墟發展為西貢的市中心,直至近年才被將軍澳新市鎮所取代。 而原新界理民府之一的西貢民政事務處(中文名曾名為西貢理民府,現屬民政事務總署,但英文名Sai Kung District Office不變),曾位於西貢墟內的親民街34號西貢政府合署[14],但現已搬到位於將軍澳坑口的西貢將軍澳政府綜合大樓。 而前述安置居民的萬宜灣新村、沙咀新村[8],以及將軍澳新市鎮,不少土地均是填海造地而來,大大影響西貢墟、將軍澳、坑口等地的地貌。
第二段長13.5公里,起點位於浪茄,攀過多個山嶺至大浪灣,然後轉入內陸,經赤徑而抵達北潭凹。 兩段路徑所經之處山明水秀,是整條麥理浩徑風光最美麗的路段。 萬宜水庫位於西貢東郊野公園內,是香港儲水量最大的水庫,容量達2.81億立方米。 建築工程艱鉅而龐大,其兩座主壩更是香港水塘發展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兩座巨型大壩把官門海峽與海洋隔開,是全球首個以大壩圍封天然海岸而成的超級水庫。 1960年代,港英政府為了發展西貢墟,於1960年1月決定將西貢公路擴闊[17],當中由清水灣道至蠔涌一段為第一期,路面增至30呎闊;由蠔涌至北港一段為第二期,擴闊一倍至30呎;由北港至西貢墟一段更拓寬至120呎[18];同時亦於地勢起伏之處加高路基,及開山劈石以修直彎曲路段[19],擴闊工程在同年10月完工[19]。
西貢南邊圍: 西貢西
近年,西貢市陸陸續續進駐了許多特色小店及精品小食,集中在西貢海濱公園、舊墟、宜春街及市場街一帶,漸漸發展出一個充滿歐陸風情的悠閒文化。 西貢墟附近設有碼頭,受到避風塘所保護,停泊有不少香港僅餘的蜑家戎克船(即中國帆船)。 2019年1月13日,南邊圍舉行村代表選舉,其中陳禮喜、鄭延平、葉振發及陳樹堅四人分別以398票、287票、348票和369票當選鄉村原居民代表[1],而冼宜生則以161票當選並成為現有鄉村居民代表[2]。 兩灘特徵相似,分別由兩級沙灘組成:較近海邊的沙灘呈白色,潮水高漲時有可能被海水浸沒,是近代堆積而成;沙灘後方有寬闊的綠色地帶,離海較遠,地勢較白沙灘為高,其實這是一條在古時形成的沙壩,是由沙組成、狀似堤壩的地貌。 後來海平線相對下降,流經沙壩的河水及地下水漸漸降低沙土的鹽分,在上面生長的植物越來越豐富,部分地帶更長出樹木和草地。
西貢南邊圍: 加息周期將見頂 買家入市信心增 西貢御花園單號屋 同區租客1490萬元承接
因為經濟發展,西貢墟亦逐漸跟隨漁民轉型,發展成一個進食海鮮的勝地[8],供西貢本地及非本地居民享用。 西貢南邊圍 今日西貢公眾碼頭沿街都是這些擺賣海鮮的攤檔,並且有一些海鮮菜館。 而周遭的海域亦設有養魚排,例如政府指定的麻南笏、雞籠灣、滘西、大頭洲、吊杉灣、糧船灣魚類養殖區,提供海鮮予西貢墟及其他香港魚市場。 現時仍有漁民於牛尾洲一帶潛水捕捉海膽,以供開設於西貢墟的自家海鮮菜館出售[18]。
西貢南邊圍: 西貢 Nam Wai 南圍村屋出售及出租-海景 出租單位
售盤叫價由HK$1,340萬元至HK$1,600萬元,平均呎價為HK$10,500元。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西貢南邊圍: 西貢 Nam Wai 南圍村屋出租-花園, 獨立 出租單位
公 園 環 境 優 美 , 可 遠 眺 塔 門 及 高 流 灣 等 , 最 著 名 的 景 點 為 棺 材 石 。 位 於 西 貢 半 島 西 部 的 西 貢 西 郊 野 公 園 , 成 立 於 一 九 七 八 年 。 公 園 面 積 達 三 千 公 頃 , 除 了 數 條 偏 僻 小 村 外 , 從 北 潭 凹 至 榕 樹 澳 都 屬 於 郊 野 公 園 範 圍 。 其 中 白 沙 澳 村 更 是 西 貢 西 郊 野 公 園 內 保 存 得 最 好 的 一 條 古 舊 村 落 , 村 內 仍 保 留 着 舊 有 建 築 物 的 特 色 , 浮 雕 壁 畫 、 古 老 門 框 仍 然 可 見 。
西貢南邊圍: 西貢複式 – 花園
2010年7月,南華早報報導西灣一片10萬呎的地方被開發,興建私人別墅。 西貢南邊圍 該片土地為西灣舊村(西灣上村),位於西灣北部,麥理浩徑第二段之西。 土地擁有者為蒙古能源主席魯連城,他以1千6百萬向村民購下該片土地。
西貢南邊圍: 西貢公路改善工程第一期
區內其餘的主要山峰有大枕蓋(408米)、牌額山(380米)、大蚊山(370米)、西灣山(314米)等。 萬宜水庫南北兩岸、西貢半島東的中部大部分及其東岸都是典型的火山岩地形,佈滿由酸性熔岩形成的岩層。 這些熔岩冷卻後凝固,呈垂直六角形晶體狀,經過歲月的洗禮,成為今天所見的六邊形岩柱。 這種顆粒幼細的岩石稱為流紋岩,由熔岩迅速冷卻而成,成為西貢半島最獨特的地質特徵,此區域已被列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糧船灣景區。 由 浪 徑 起 至 黃 竹 灣 的 一 段 大 網 仔 路 , 路 旁 闢 設 了 不 少 燒 烤 場 地 , 方 便 小 團 體 及 家 庭 使 用 , 而 北 潭 涌 及 海 下 亦 有 相 關 設 施 。 在 北 潭 涌 的 「 傷 健 樂 園 」 , 更 設 有 特 別 為 有 興 趣 郊 遊 及 燒 烤 的 傷 健 人 士 提 供 的 設 施 。
西貢南邊圍: 西貢 Nam Wai 南圍村屋出售-覆式連天台 物業 ID:2848南圍村出售單位
政府遂斥資1.37億元,於1997年興建行車天橋供由西貢駛往九龍的車輛使用,並建造一條下通道由清水灣道往九龍方向近大埔仔通向西貢公路。 由於西貢半島大部分地方未開發,是香港的「後花園」;而西貢市位於市區和西貢半島之間,交通便利,故此成為遊客往返西貢半島等郊野地方的重要中途站,因此食肆商店林立,每逢假日遊人如鯽。 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前,該處是西貢區最主要的已建區,因此區內重要公共設施,如西貢政府合署、西貢街市等亦位於此。 不過工程直至2014年仍未完成評估報告,一度令施工日期開展無期[35]。 西貢東郊野公園內有多條古村,包括建於19世紀末的客家村落上窰村,現已被列為法定古蹟及改建成上窰民俗文物館供遊客參觀;超過250年歷史的大浪村(已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及超過150年歷史的咸田村(已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仍尚算完整,見證西貢村落的發展。
西貢南邊圍: 南邊圍
至 攔 路 坳 , 便 正 式 進 入 西 貢 西 郊 野 公 園 ( 灣 仔 擴 建 部 份 ) 。 西 貢 西 郊 野 公 園 ( 灣 仔 擴 建 部 分 ) 成 立 於 一 九 九 六 年 , 佔 地 一 百 二 十 三 公 頃 。 灣 仔 半 島 位 於 西 貢 郊 野 公 園 北 端 一 個 半 島 , 原 為 採 泥 區 , 採 泥 工 程 完 成 後 , 當 局 將 之 闢 作 郊 野 公 園 。 這 裏 的 大 型 露 營 設 施 , 最 受 市 民 歡 迎 , 並 設 有 越 野 單 車 徑 。
西貢公路(英語:Hiram’s Highway)是一條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的主要道路,由清水灣道近大埔仔始發,向北途經蠔涌、白沙灣、西貢篤等地,最後到達西貢市中心的普通道和油麻莆街,南北兩端相距6.1公里[2],是市民往返西貢市郊及東九龍、將軍澳的唯一道路[3]。 西貢公路始建於香港日佔時期,一開始時為泥路[4],在香港重光後由駐港英軍及其戰俘[5]改建成正規公路,以改善西貢地區的交通[6]。 香港政府曾多次對西貢公路進行改善工程,而其於1999年3月展開「西貢公路改善工程第三期」中[7],在長命斜北面興建新西貢公路(英語:New Hiram’s Highway)以拉直急彎及改善其坡度,由新路取代的一段斜路則保留作居民出入之用。
大 灘 海 峽 風 光 如 畫 , 塔 門 西貢南邊圍 就 在 東 北 面 的 對 岸 , 而 東 南 方 對 岸 尖 峭 陡 峻 的 山 峰 , 便 是 位 於 西 貢 東 郊 野 公 園 的 蚺 蛇 尖 。 西貢東郊野公園(英語:Sai Kung East Country Park)位於香港東部的西貢半島,成立於1978年,北潭路以東的整個地區,包括了萬宜水庫一帶、糧船灣洲、大浪灣、北潭坳、上窰及黃石碼頭一帶,均屬於西貢東郊野公園範圍之內,面積達4477公頃,從西至東平均長約7公里,從南至北的最長處足有11公里,位列全港第四。 郊野公園內的地貌和植被最為豐富多樣,其中大部份地方仍未受發展影響,風景優美,景點多不勝數,有香港後花園之美譽。
當局遂在1961年2月12日起准許車輛於西貢公路作雙綫雙程行車[20]。 西貢南邊圍2025 西貢南邊圍旅遊巴翻側事故是一宗於2008年5月1日早上在香港新界西貢區南邊圍新西貢公路回旋處發生的嚴重交通意外,一架旅遊巴士翻側[1][2][3]造成19死43傷[4],為香港史上第三嚴重的陸上交通意外。 相反西貢市分區計劃大綱圖內的範圍,與西貢市中心選區剛好接近。 故此以西貢墟與對面海兩社區所組成的西貢市中心選區,可以用來估算西貢市的人口。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19],西貢市中心選區人口9,623人,是整個西貢區議會所有選區之中,人口最少的一個選區。 無論西貢墟的原居民,或是由西貢一帶被政府重新安置於西貢墟的水上人,均有不少人以捕魚為生。
西貢南邊圍: 南邊圍村屋的交通站點
南圍(Nam Wai)巴士站,位於新界西貢區西貢南西貢公路南行[註 1]南圍外,過南圍路前,乃一路邊中途站。 由於西貢人口並不多,一般都是靠巴士和小巴來往,主要集中來往港鐵彩虹站、鑽石山站、坑口站、烏溪沙站,乃市區進入西貢的中轉站。 香港開埠初年來往西貢一般只能利用海路,直到1940年代日佔時期日軍興建西貢公路連接至清水灣道,最初只有單車徑般闊度,1955年才擴闊至現有闊度。 西貢南邊圍 賽馬會滘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 – 賽馬會滘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位於滘西洲北部,佔地一百五十八公頃,由香港賽馬會發展及管理。
南邊圍(英語:Nam Bin Wai[1][2])是香港新界元朗十八鄉的一條圍村[3],位於屯馬綫元朗站附近,接壤元朗舊墟、西邊圍村和東頭村[4]。 為免同類事故再發生,路政署事發後已於事發路段的「長命斜」髹上更深更凸出的黃色減速線,提示駕駛者減速。 另外,「長命斜」新西貢公路之窩美站設立為巴士必停站,協助巴士減速,另於事發地點南邊圍迴旋處巴士站加建防撞欄,令該巴士站列為公共交通專區之餘更保障其他駕駛者以防再發生同類事件。
為 配 合 區 內 劃 為 郊 野 公 園 , 植 林 工 作 繼 續 擴 展 至 種 植 白 千 層 、 紅 膠 木 、 大 頭 茶 及 鵝 掌 柴 ( 鴨 腳 木 ) 等 , 令 灣 仔 半 島 的 山 嶺 , 盡 是 翠 綠 茂 林 , 風 景 如 畫 。 西 貢 西 郊 野 公 園 ( 灣 仔 擴 建 部 分 ) 自 成 一 角 , 漫 遊 其 中 , 可 飽 覽 優 美 的 海 灣 風 光 及 形 態 獨 特 的 岩 石 。 由 陸 路 前 往 灣 仔 半 島 , 先 途 經 海 下 村 , 其 間 可 參 觀 灰 窰 遺 址 及 海 下 灣 海 洋 生 物 中 心 。 劃 為 海 岸 公 園 的 海 下 灣 , 石 珊 瑚 的 品 種 多 達 六 十 種 , 佔 全 港 石 珊 瑚 品 種 近 七 成 , 更 有 約 一 百 二 十 種 珊 瑚 魚 , 吸 引 不 少 遊 人 以 浮 潛 等 方 式 觀 賞 珊 瑚 。
蚺蛇尖屬火成碎屑岩,頂峰被嚴重侵蝕風化,山勢陡峭碎石遍佈,山徑崎嶇難行,被遠足人士稱為「香港三尖之首」。 由於其輪廓突出,尖削的頂峰外型獨特,吸引大批本地以至海外的旅遊人士慕名攀登。 西貢東部沿海一帶,面向東南,沒有陸地遮擋,源自太平洋的大風浪的持續撞擊海岸,加上漲退潮的落差極大,海浪以巨大的力量在較易風化的岩石上不斷侵蝕,並將擊碎了的石塊沖走,逐漸形成內灣;其後,內於內灣水流變緩,被侵蝕至粉碎的沙粒便在內灣中堆積,形成沙灘。 西貢南邊圍2025 較堅硬的岩石則有較強抗蝕力,較能抵禦風浪,成為突出的岬角。 糧船灣一帶有一座糧船灣超級火山[1],大約1億7千萬至1億5千萬年前的侏羅紀中期的火山活動變得活躍,火山口和火山噴道冒出熔岩,並發生火山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