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約有1%的人曾罹患頭頸癌,男性罹患人數是女性的二倍[1][6],常見於55歲至65歲的成年人[6]。 在已開發國家,在診斷後的平均五年存活率為42-64%[6][7]。 本網站是由一群對癌症免疫治療有濃厚興趣的專業醫護人員,為大眾提供癌症教育資訊的平台,希望癌症患者及他們的照顧者,與及任何關注癌症的公眾人士,都能藉此獲取資料為參考。 本網站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取代臨床醫學意見,唯有你的醫生方能為你作出準確診斷,提供合適的治療。
在建議需追加術後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的患者中,未接受治療者與有接受治療者兩者的治癒率有明顯差異。 但對於口咽癌、下咽癌或喉癌來說,基於保留咽喉部的考量,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為主,若無法完全根除,再輔以手術治療。 目前本院之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大部份在門診治療,因此病患需考慮治療的便利性,建議就近租房子或借住北部親友家,不鼓勵長途通車接受治療。 頭頸部惡性腫瘤治療的目的是把腫瘤去掉,但相對的也有所謂治療後之後遺症,不論是手術、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皆有其後遺症。 以最常見的口腔舌癌及頰癌來說,切除部份舌頭後雖有皮瓣修補,但舌頭的靈活度及講話吞嚥功能皆受影響。
頭頸癌分期: 癌症分期有助醫師擬定治療方向
切除部份頰黏膜或牙床、牙齒等雖有皮瓣修補,仍會影響食物的咀嚼及口內的感覺。 切除嘴角後,雖有皮辦修補,但仍會影響外觀及容易造成食物、口水自嘴角滲漏。 切除顏面部皮膚,雖有皮瓣修補,但仍會造成顏面醜形。
- 例如染色體的缺陷、抑癌基因的不活化,都是討論的重點。
- N同樣也可依淋巴結受到侵犯的程度,分成N1、N2、N3。
- 另外,也由於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人常見的癌症之一,因此國健署訂定,若有吃檳榔或吸菸,且30歲以上者,就可以接受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口腔黏膜篩檢,只需攜帶健保卡至牙科及耳鼻喉科,在短短一到三分鐘內,就可保障自己的口腔健康。
- (lymph node) 是否受到侵犯,以及受侵犯的程度。
- 得知罹癌消息後,學習自我檢查情緒很重要,如果發現自己有失眠情況、無來由的發脾氣、老是有提不起勁的感覺等,都要主動告知醫療人員需要尋求心理師協助,說說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寫寫日記,讓情緒有個出口可以容納正向感,這樣一來,才有能量繼續往前走下去。
- 在鼻內有著呼吸道的第一段防禦機制,故鼻腔也是人體防禦感染的一道防線。
- 一般而言,若發現時間早且病患體況佳,通常會以手術切除腫瘤或搭配放射線治療清除殘餘腫瘤。
唾液腺: 唾液腺在位置上可以算作是頸部的構造之一,在功能上則可以算是上消化道(口腔)的附屬器。 主要分為腮腺、頷下腺、舌下腺三對唾液腺,腮腺位在外耳下方,頷下腺位在下頷骨內下側,舌下腺位於前舌下方,口腔底黏膜之下。 主要為消化功能(最主要是澱粉?),抗菌及保護功能,以維持正常的局部防禦力及牙齒、黏膜的保護。 鼻腔作為正常呼吸道的起點,除了本身是氣體的通道之外,更有過濾灰塵、調溫、加濕空氣以使空氣進入肺部時不至於過冷、過乾。 在鼻內有著呼吸道的第一段防禦機制,故鼻腔也是人體防禦感染的一道防線。
頭頸癌分期: 非聽不可/頭頸癌治療新進展 頭頸癌復健面面觀
有些腫瘤分級僅用於惡性(英語:malignant)腫瘤(癌症),有些則涵蓋良性腫瘤。 一般來說,腫瘤的分級會參考細胞的分化情形[1]。 腫瘤分級與分期(Staging)並不相同,分期是以臨床狀態及遠端轉移與否進行評估,分級則是藉由病理學的標準進行分類。 為了早期發現,近年來醫療院所提供免費口腔癌篩檢的服務,且頭頸癌病患亦可核發重大傷病卡免去部份醫療負擔,但也許是心理上的恐懼,許多嚼食檳榔的民眾,並未定期接受篩檢,失去預防及治療的先機。 頭頸部惡性腫瘤需手術者,住院天數通常在兩週至兩個月之間。
心臟病患、糖尿病患、腎臟病患者、肝病患者等均較一般人危險度高。 鼻咽癌以放射線治療為主,因其較手術治癒率為高 頭頸癌分期2025 ; 口腔癌以手術治療為主,通常是因其較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之治癒率高。 至於治癒率通常與癌症分期有關,以本院口腔癌治療經驗,第1、2期以手術治療為主的5年治癒率約百分之80~90,第三期百分之70~80,第四期則降為百分之40~60,但治癒率因所患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同為第4期的舌癌,其治癒率較頰癌來的低。 頭頸部腫瘤的治療原則依病人的個別病況加以決定。 鼻咽癌通常以放射線治療為主,必要時輔以化學治療或手術治療。 口腔癌以手術為主,必要時追加術後放射線治療或再加上化學治療。
頭頸癌分期: 頭頸癌症發生的原因
若經醫師評估為無法開刀治療者,則須接受以放射治療為主之治療方式。 一般來說,目前頭頸部癌症的原發部分腫瘤所需的根除性治療,照射劑量為66-74 Gy,隨著時代的進步,照射的範圍及定位的技術均日益成熟,也能給予病患適當的治療。 依據癌症原發部位不同,頭頸癌可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且90%以上的頭頸癌屬於鱗狀上皮癌;根據統計,頭頸癌患者有超過75%的病患有抽菸喝酒的習慣;抽菸、喝酒已被證明會造成頭頸癌。
頭頸癌分期: 口咽癌 症狀
所有檢查方式可概略評估腫瘤的大小及擴散範圍,腫瘤細胞是非常微小的,1公分立方體積的癌細胞為10億個細胞,0.2公分以下的淋巴擴散或1-2百萬個癌細胞擴散到骨頭、肝臟或肺臟通常是檢查不出來的。 頭頸癌分期2025 頭頸癌分期 以口腔癌為例,術前例行檢查顯示不到百分之一病人有遠隔轉移情況,但在術後追蹤的兩年內則有20~30%產生遠隔轉移造成死亡。 口腔癌以手術為主,包括口腔腫瘤切除及部份頸部淋巴廓清術,當頸部的淋巴腺有部份被癌細胞侵犯時,通常需追加放射線治療。 另術後癌細胞切除的安全範圍,經化驗後比術中預期來的小很多,或癌細胞化驗後的侵犯深度很深,或侵犯骨頭、皮膚等也是考慮追加放射線治療的因素。 若淋巴腺有兩顆(含)以上被癌細胞侵犯或對側淋巴腺轉移或淋巴腺被癌細胞侵犯且穿破其莢膜時,因其復發機會相當高,故建議於放射線治療時同時追加化學治療。 放射線治療通常建議在術後四至八週內開始,但仍須考慮傷口癒合情況。
頭頸癌分期: 頭頸癌最短命癌!三不一要心理調適
醫護人員僅能提供在院期間的照顧,往後照護的日子很長,病患絕對需要他人的扶持,因此家庭支援、親友支援及社工人員的支援顯得很重要。 若沒有這些支援可能會改變整個療程,如影響病人心理、免疫系統或可能間接提高復發機會。 期待我們都能盡一己之力以寬容、大愛的心給予病患適度的關懷及祝福。 頭頸部癌症的治療,近年來因有誘導性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的進展,治療效果也有明顯進步。 頭頸部的癌化是一種多重因素所造成的過程,極為複雜。 而其常見的好發因子,可歸類為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嚼檳榔)、病毒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illomavirus、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遺傳因子改變。
頭頸癌分期: 頭頸癌的病徵和症狀
患者應該嘗試發展或保持原有的良好興趣,可以讓自己不會感到一無是處,生活從中找到意義,進而獲得自我掌控感,提升生活品質。 3.下咽癌:咽喉疼痛,且當症狀持續超過兩週,甚至加劇,有些疼痛也會傳至耳朵,產生所謂的「輻射性耳痛」,還有咽部有異物感、聲音沙啞,以及頸部腫塊。
頭頸癌分期: 口腔癌 症狀
另外,也由於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人常見的癌症之一,因此國健署訂定,若有吃檳榔或吸菸,且30歲以上者,就可以接受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口腔黏膜篩檢,只需攜帶健保卡至牙科及耳鼻喉科,在短短一到三分鐘內,就可保障自己的口腔健康。 且罹頭頸癌的患者以男性占多數,好發年齡群依診斷不同而略有差異,大致以中年人為主。 其中口腔癌的發生比率,更是九成都為男性,而口腔癌也常會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身上,是好發年齡最低的癌症,平均罹癌歲數在50歲左右,和罹癌年齡平均超過60歲的其他十大癌症相比較,甚至早了十幾年發生。 這是頭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並適合用於對付無法以手術清除的癌細胞。 切除的癌細胞範圍影響咀嚼及吞嚥功能、張口困難、脖子僵硬/轉動困難、肩膀肌肉萎縮、肩關節僵硬疼痛、手臂難舉起、臉部、下顎淋巴水腫、臉部外觀改變等。
頭頸癌分期: 癌症分期依據
治療方式會合併手術、放射線療法、化学疗法及靶向治疗[1]。 若經由醫師評估為可開刀之患者,將會由外科醫師再進一步評估是否進行頸部淋巴結廓清、術後輔助性治療。 外科醫師會視病患原發腫瘤所生長的位置、是否易造成淋巴轉移、臨床分期,來決定是否進行單側或是雙側頸部淋巴結廓清術。 因此,只要口腔、喉部、頸部出現上述異狀,且遲遲未癒,建議應及早就醫治療。 頭頸癌的治療包括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以及合併療法等,不過治療方法的選擇,需視患者罹患何種癌症與嚴重情況而定。 一般而言,若發現時間早且病患體況佳,通常會以手術切除腫瘤或搭配放射線治療清除殘餘腫瘤。
頭頸癌分期: 頭頸癌症狀超常見!「末期存活率曝」原因、治療後遺症一次看
研究顯示,頭頸癌的形成與遺傳、基因耐受性、飲食習慣、環境污染等危險因子有關,其中超過90%的病患常有抽菸、喝酒及嚼檳榔的習慣。 頭頸癌分期 癌症是根據癌細胞第一次發生癌化的部位、體液,或細胞組織命名。 事實上,癌症並不是單指一種疾病,而是多種疾病所致的細胞突變。
頭頸癌分期: 頭頸癌會不會遺傳?
4.喉癌:頸部常出現腫塊,以及早期症狀是持續性的聲音沙啞,其他常見症狀有吞嚥疼痛、吞嚥困難、同側的耳部輻射性疼痛等,晚期則會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喉:喉部可依位置分成聲門區、聲門上區、聲門下區。 聲門區即為兩側真聲帶的區域;其上方為聲門上區,上接口咽;在聲門下方為聲門下區,下接氣管。 喉的功能有作為呼吸道、保護呼吸道、吞嚥之輔助、發聲。 喉的發聲功能是人類有別於其他生物的重要表現,是人類可以發音語言的重要功能,至於其他三大功能則是維繫生命所必需。
頭頸癌分期: 頭頸部癌瘤的TNM分期標準及臨床分期
再交由病理科醫師判讀是否有組織學上的癌症病變。 針對一般民眾的癌症篩檢目前還看不出作用,不過篩檢高危險群,針對其喉部檢查可能有效果[2]。 若頭頸癌早期發現,一般是可以治療的,若是太晚診斷出來,預後多半不佳[2]。 治療方式會合併手術、放射線療法、化學療法及靶向治療[1]。
當醫師已經確診病人的癌症時,需要深入了解癌症的侵襲程度以及腫瘤大小,以便給予最適合病患的療程。 若為早期的癌症,利用手術切除腫瘤即可;已經邁入晚期的癌症,則需要使用化療藥物來控制病情。 頭頸癌分期2025 因此,醫師在選擇療程時,會參考癌症的分期資訊,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向。
除了在研發上還有賴醫界努力之外,如何突破患者在面臨重大生活轉變上的心理適應,也顯得非常重要。 治療前是以臨床所見(包括X光片)腫瘤大小及淋巴有無擴散或遠隔轉移,來定出腫瘤分期。 頭頸癌分期2025 以手術為主的治療方式則有所謂的術後分期(病理分期),通常術後分期與病人的真正預後較有相關,例如:術前並無淋巴擴散的第1或第2期,若術後化驗出淋巴擴散則變為第3或第4期腫瘤。 頭頸部癌症的治療,由於許多大型研究陸續發表,使得頭頸部癌症的治療更趨完善。 目前治療頭頸部癌症的病患,其目標著重於咽喉器官的功能保存、生活品質的提升、減少遠端轉移而努力,以下將就各種不同的治療方式,做一個基本的介紹。 頭頸部癌症顧名思義,就是頭頸部的構造出現癌病變,由前述得知頭頸部的構造極為複雜,所以又以其原發部位命名,如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
N0:未觸及區域淋巴結腫大。 頭頸癌分期 另外有一些分子生物學方面的致病機轉,目前也都在積極研究當中。 例如染色體的缺陷、抑癌基因的不活化,都是討論的重點。
另外臨床醫師會依病患嚴重程度及需要,安排其他檢查,如頭頸部的影像學檢查(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胸部檢查、及腹部檢查,及各項抽血檢驗,以利在治療之初完整了解病患之病情。 頭頸部癌症的症狀因原發位置不同,會呈現許多不同的表現。 舉例而言,若是在口腔則會呈現口中傷口不易癒合且會疼痛的情況;若是在口咽部的話則會造成吞嚥困難及發聲困難的情況;若是在下咽部或是喉部,則會造成聲音嘶啞、吞嚥疼痛、吞嚥困難,或是頸部腫塊。 近年來研究也顯示,人類乳突狀病毒與EB病毒也會造成頭頸部癌症的發生。 頭頸癌分期 國際頭頸部腫瘤聯盟(IFHNOS)組織在去年紐約世界頭頸癌大會之際,首度向全世界宣示7月27日為「全球抗頭頸癌日World Head & 頭頸癌分期 Neck Cancer Day」,理事長侯勝博教授表示,台灣也為會員國之一,理當盡全力響應支持此行動。 並邀請病友們與專業照護人員齊聚一堂,透過營養、心理、語言等治療師提供的專業知識,分享給台灣頭頸癌患者。
頭頸癌分期: 常見問題
以上的狀況都會因為原發部位的不同,而使的呈現的症狀不盡相同,若有上述症狀,宜給專業醫師安排檢查,以免錯失治療良機。 因此,建議癌症患者不要因為被判定第四期而對生命失去希望,只要配合醫囑積極改變生活型態,就能幫助降低體內的發炎因子,降低癌症復發的機率。 在台灣,罹患頭頸癌的男性死亡年齡平均中位數是59歲,較一般男性的平均餘命減少了18.3歲,因此頭頸癌也被稱為最短命的癌症之一。 得知罹癌消息後,學習自我檢查情緒很重要,如果發現自己有失眠情況、無來由的發脾氣、老是有提不起勁的感覺等,都要主動告知醫療人員需要尋求心理師協助,說說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寫寫日記,讓情緒有個出口可以容納正向感,這樣一來,才有能量繼續往前走下去。 頭頸癌病人與國人平均壽命相較下,少活16.3年,可說是最短命、最早夭的癌症;國際頭頸部腫瘤聯盟(IFHNOS)也表示,頭頸癌是為世界各國家民眾死亡與殘疾的主因之一。
頭頸部癌症的病理表現多以鱗狀上皮細巴癌為最主,約占85%至95%,其餘則為淋巴癌、腺癌、肉癌等,但數量相對減少許多。 常見的好發因子包括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嚼檳榔)、病毒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illomavirus、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遺傳因子改變,以下將分別論述。 頭頸癌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且90%以上的頭頸癌屬於鱗狀上皮癌。 雖然對於國人影響甚鉅,但也並非完全無法治癒,除了改善不良生活習慣,減少抽菸、喝酒、嚼檳榔之外,早期治療也可以達到不錯的療效。 診斷可以透過活體組織切片確認[1],擴散的程度可以透過醫學影像及血液检查來評估[1]。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口腔癌於民國九十九年的十大癌症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五位,佔5.8%,僅次於肺癌、肝癌、直腸癌及女性乳癌,且死亡率有向上提高之趨勢。 十年標準化死亡率也顯示,口腔癌成長了近18.2%,與其他癌症多半為減少的狀態比較,也顯得格外令人注目。 另外相較於其他癌症而言,口腔癌的死亡年齡中位數為五十七歲,明顯低於其他癌症之死亡中位數,這些訊息均告訴我們,頭頸部癌症之病患日益增加,且年齡層也有下降的趨勢,值得特別關注。 局限期是指腫瘤局現在肺部的某一處,可以使用手術或放射線治療。 2015年全球有550萬人罹患頭頸癌(口腔的有240萬、喉嚨的有170萬、喉頭的有140萬)[3],已造成超過379,000人死亡(口腔癌146,000、喉癌127,400、喉頭癌105,900)[4]。 頭頸癌合併來看,是第七常見的癌症,也是第九常見的癌症死因[2]。
對疾病治療有不清楚時,可以尋求醫師或個案管理師,了解疾病治療的正確資訊,讓自己對於接下來的治療狀況,有初步的了解與心理準備。 1.口腔癌:口腔出現腫塊、流血、紅斑、白斑,或口腔內破皮與潰瘍超過兩個禮拜、舌頭無法靈活活動,臉、頸部有腫塊或兩側不對稱等。 北中南三大生活圈TPASS公共運輸通勤月票昨上路,另有十縣市社福卡開放搭乘台鐵,由於需走專用通道,發生多名長者走錯通道、… 健保部分負擔第一階段新制昨上路,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急診、門診藥費、慢箋第一次調劑費的部分負擔,統統調高,不少民眾昨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