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886年,由香港華人企業家何獻墀的天華礦業有限公司率先引入現代化技術,開始大規模採礦,將礦洞的礦石,經過一條長一公里的索道及吊籃,運送到銀礦灣沙灘沿岸的煉銀廠,惟銀礦質素欠佳,已於1896年停產。 在這個英式三層架下午茶的風氣盛行底下,位於梅窩的66年老字號餐廳,麥生記冰室,亦乘著下午茶之風,破格推出$138「港女3層架下午茶」。 餐點亦充滿濃濃茶記風味,頂層提供布丁等特色甜品;中層鹹食則茶記下午茶美食,炸蝦餅、春卷、咖喱角和薯條;底層就有皇牌公司三文治來取替英式鬆餅,夠晒貼地。 下午茶由下午2點半開始供應,包飲品3杯,似摸似樣。 開採工程使用了炸藥及大量工人在礦洞內挖掘,當時天華礦業公司在梅窩一帶建立起一條龍作業系統,以確保礦石可以獲得即時處理。 開採的礦石透過索道及吊籃運送到銀礦灣沙灘沿岸的一間大型的煉銀廠。
- 後來因為礦石含銀量過低、加上經營不善、資金不足等問題,天華公司宣告倒閉;而礦洞亦於1896年停止生產,只留下洞穴遺蹟予遊人參觀。
- 餐廳同時供應港式茶餐和西餐,輕食包括公司三文治、咖哩角、雞髀,招牌主食則有吉列豬扒飯。
- 沿指示牌入窩田村,再隨往東涌的新建小徑行約十分鐘,便見到銀礦瀑布公園。
- 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 第二期第一階段工程於2016年7月28日展開,並於2019年4月中大致完成,陸續開放給公眾使用[7]。
- 不論是對健全人士還是輪椅友都是一個方便好行的地方。
早在16世紀的明朝,已有農民開始在梅窩一帶居住。 到了19世紀,這裡已有六條村落,村民多從事採礦的工作,所以梅窩旁邊的沙灘就被稱為銀礦灣。 梅窩銀礦洞 現在,遊客亦可以在梅窩找到礦洞的遺蹟,以及數座當年村民為防禦海盜侵襲而建的更樓。
梅窩銀礦洞: 酒店優惠
煉銀廠長約80米,設有多個自動化的碎石機、跳汰機等全由英國入口處理礦石的機器,亦設有多個不同種類的煉爐,每日可以處理多達40噸的礦石。 除處理銀礦洞生產的礦石外,更會處理來自中山潭洲銀礦的礦石。 銀礦洞可能是廣東省第二個以現代化方法開採礦石的銀礦,而煉銀廠則很有可能是廣東省第一間使用現代方法煉銀的煉銀廠。
前往銀礦灣瀑布位置的路程大約45分鐘,路段平坦輕鬆。 梅窩銀礦洞2025 首先在碼頭往右邊沿著海濱走,不一會兒就會到達觀景台。 而在封閉洞口的石屎牆上方,見到3行很醒目的白色字,內容是「銀礦灣上銀礦洞,金銀長埋地下中,洞內有寶看玲瓏」,書者及作者原來就是鄧家洪,反映他對銀礦洞的珍視程度。 梅窩銀礦洞2025 鄧家洪說,在梅窩窩田村土生土長,這是一條雜姓村,建村約80年,現有村民40多人,比從前百多人已大為減少,但他強調,開放銀礦洞不為他們這條小小村落,而是為整個梅窩,可帶動其旅遊發展,讓人真正認識梅窩的礦業發展。
梅窩銀礦洞: 歷史
沿途樹蔭較少,夏天前往會較曬,但景色同時非常開揚,秋天時整個山頭會佈滿芒草。 梅窩銀礦洞2025 梅窩銀礦洞 這條香港行山徑難度屬中級,整段路由愉景灣步行到梅窩大概花3-4小時,要到梅窩行山的話要注意。 銀礦洞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當時已有小規模開挖。
- 而小組已將資料提交政府,上周四並與土木工程拓展署人員會晤,表達重開礦洞的要求,而當局對此持正面態度,稍後將派員入內視察。
- 袁氏大屋及更樓是用花崗石砌成的古堡,袁氏大屋分別有主屋、前屋、穀倉及更樓,這些建築群現時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但大部分已經空置,外貌雖然看來堅固,但室內甚為凋零。
- 最後需要人車分離,由幾位朋友和水手協助把輪椅推過之後再扶我上電輪。
- 面位於白銀鄉旁的文武廟,有逾400年歷史,建於明朝,是梅窩內最古老的廟宇。
- 下洞闊度近四米,非常寬敞,内有一條水深近兩米,長約四十米,四通八達的水道。
銀礦洞分上洞及下洞,連同副層,上洞及下洞的總長度分別為約310米及800米。 下洞入口開放,考察結果是大部分面積早被淹浸,下洞有東、西兩洞,均有蝙蝠生活,目視逾千隻,坑道亦積聚不少糞便,由於受水淹,亦見有水中生物如蝦、魚等。 而上洞洞口因50年代曾發生意外,有一外籍青年跌落距洞口不遠的3號直井,因此當局封閉大部分洞口,只留罅隙,數年前更連罅隙也全填封。 數十年來,上洞基本上無人可進,除了要入內考察的政府人員及其委託人士,將洞鑿開再封回。 鄧家洪表示,認同保育銀礦下洞作為蝙蝠棲息地,但建議上洞應如馬鞍山礦外牆一樣列為歷史建築,同時,擴展礦洞內景區加以活化。 古物古蹟辦事處回應稱,梅窩銀礦洞並不屬於1444幢歷史建築物或1444幢歷史建築物以外的新增項目/類別名單內的建築物。
梅窩銀礦洞: 離島
記者採訪時,有來自新加坡4名遊客經過礦洞,不約而同地在洞前合影,而從上午至下午4時前,不時有由東湧行山而來的市民經過銀礦洞。 柴灣的姓梁行山隊員表示,他以前到此兩、三次,皆因維修封閉。 他稱,這個礦洞很有歷史,即使沒有商業價值也值得保留,當他得知這個礦洞沒有古蹟評級隨即表示應該評級。 而後續行山隊員表示,影下銀礦洞資訊板、礦洞證明行山「冇走雞」,遺憾的是洞內開放太少空間。 梅窩鄉事委員會執委、窩田村村長鄧家洪憶述,30年前,政府曾委託顧問公司就銀礦洞上洞規劃,擬於洞內建一個百餘米安全迴廊路徑供市民參觀,他本人早年亦於洞內實地觀察,修建過此路徑的可行性較高。
鄧家洪指當年土拓署勘察時,他在機緣下曾進入上洞約10米,當時有小量的沙泥漏出,估計是地下水從石隙滲出來,問題其實不大,而漁護署則探測到有8至10隻蝙蝠。 他認同下洞因有大量蝙蝠棲息須要保育,上洞方面,因石塊堵塞問題已與下洞不相連,蝙蝠生態問題不會在上洞出現,而民間人士的考察資料,可佐證上洞的環境不存在大問題。 他認為可在洞內加裝設施及作一些改善,如曾跌人入內的3號直井,可鋪設木棧步道,事實上當年土拓署勘察時亦採取同樣做法,「希望洞口打開,市民起碼可走入大約百米,看看礦洞的真貌」。 陳宇星說,雖然上洞洞口封閉多年,但估計用來通氣的4號通風井沒有被封填,在舊資料的結構圖、舊地圖及新地圖輔助下,他們在6、7月間,與幾名同好,包括一名有銀礦洞資料的外籍礦洞研究者,成功在一陡峭山坡處發現4號通風井。 土木工程拓展署發言人表示, 2009年曾委託顧問公司,發現銀礦上洞只有單一逃生出口,加上洞內環境陰暗潮濕和狹窄、石質較為鬆散,多處曾發生塌方,開放礦洞可能對遊人構成危險。
梅窩銀礦洞: 餐廳
上文節錄自第126期《香港01》周報(2018年8月27日)《政府欠主動 旅團偏離原意 梅窩銀礦洞2025 梅窩銀礦洞2025 發展生態遊 民間單打獨鬥》。 由銀礦洞繼續向前就是窩田村,沿途有村民栽種的櫻花和木瓜樹,從小路眺望的汩汩流水,便是吸引不少行山客慕名而來的銀礦瀑布,也是鄧伯心目中梅窩生態遊構想圖中一個重要環節:文武廟、銀礦洞、瀑布,三者連成一線。 50年代,政府興建石壁水塘,截去灌溉用水,當地農業亦因而式微,而曾用作耕作的黃牛和水牛亦放歸自然。
梅窩銀礦洞: 中環開往梅窩船期時間表
第二期第一階段工程於2016年7月28日展開,並於2019年4月中大致完成,陸續開放給公眾使用[7]。 梅窩經濟主要靠唯一前往大嶼南(塘福、長沙及貝澳)、寶蓮寺及大澳之陸路交通點,建立相關旅遊經濟,隨著東涌新市鎮發展建立鐵路及道路往香港市區,較由梅窩前往節省由中環往梅窩水路。 但往來港島的市民因交通費較途經東涌轉車(特別是5次發生意外及事故而影響)為低及直接,仍然有一定客量支持。 由梅窩碼頭到銀礦灣畔一帶,除了有不少民居外,亦建有酒店、小型市場、熟食中心等,是香港的一個度假熱點。 由於比大嶼山的其他泳灘方便,故此不少一家大細都選擇週末前往梅窩,除可以到銀礦灣泳灘賞景及遊玩,也可以在海鮮餐廳品嚐美食,瀨尿蝦、海蝦、活蜆等都是當地的漁獲。
梅窩銀礦洞: 郊遊時 請愛護大自然
銀礦洞的四個入口,後來其中兩個洞被政府封閉,另外兩個就被山泥堵塞,所以只能在洞外拍照打卡。 梅窩銀礦洞2025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周駿報道:在世界主題公園才能一睹仿造的舊礦山景象,在香港則不難見到。 洞口外側以混泥土築成的「弓形」引水渠猶如一座墓穴,大煞景觀。 村民建議礦洞應向內擴展百米景區,更應如馬鞍山礦洞外牆一樣列為歷史建築。 土木工程拓展署回應指出,在未來的大嶼山發展和保育藍圖框架下,將會探討活化銀礦洞的可行性。
梅窩銀礦洞: 梅窩打卡景點4. 文武廟
礦洞內據說還有鐘乳石和小湖,雖然已被封閉,但站在洞前也可俯瞰梅窩樹林和田野的景色,建議可在銀礦瀑布放低單車徒步而上。 銀礦洞應為昔日廣東省第二個以現代化方法開採礦石的銀礦,煉銀厰則很可能是廣東省第一間用現代方法煉銀的煉銀廠,對於近代採礦史具有制時代的意義。 後來天華礦業公司因為出產銀礦質素欠佳,礦石含銀量過低,加上經營不善及資金不足等問題,於是宣告倒閉,而礦洞於1896年停產,只留下洞穴遺蹟予遊人參觀。
梅窩銀礦洞: 打卡橋中心
1960年代,銀礦洞發生溺斃意外[來源請求],致使銀礦洞被封閉至今;加上礦洞只剩下少量的礦藏量,香港政府基於安全理由關閉礦洞:正洞及右洞均被政府封閉,其餘兩個洞則早被山泥堵塞[3]。 當局2012年的報告雖指礦洞不宜開放,但也做了一點改善工夫,於2015年美化銀礦上洞外圍,包括重建該處的休憩處、涼亭、座椅及銀礦洞的資訊板。 惟遊人疏落,記者周日假期與鄧家洪、陳宇星及黃基業視察時,只見三三兩兩遊人在洞外,其中一名遊人何先生走入接連洞口的小路不久就折返。 這直井以往曾有人跌入受傷,他們下去時亦小心翼翼,發現井底被大小石塊堵塞。 3號直井過去是與下洞的西洞入口相連,有說指礦物是經這直井滑落下洞,從西洞而出,經吊運系統送至海邊礦廠,現在這西洞入口就在銀礦灣瀑布公園廁所後面叢林內。
梅窩銀礦洞: 資料來源
建有中式涼亭供遊人休息,或在雨季水量較多的時候到來欣賞瀑布。 水質一般至良好,設更衣室、淋浴設備、洗手間及沙灘排球場,可漫步沙灘、堆沙、游泳、享受日光浴、進行球類活動、釣魚等,潮退時更有不少遊人喜歡到來掘蜆。 走在奧運徑上更會有一些類似日本巴士站的打卡位,在樹蔭下拍照也不錯。 面位於白銀鄉旁的文武廟,有逾400年歷史,建於明朝,是梅窩內最古老的廟宇。 廟內供奉關聖帝君和文昌帝君,廟門口兩旁有文武圖畫,分別是堯舜的故事和岳飛的故事。 他向不同部門查詢,原本以為是由香港旅遊發展局負責,惟對方表示只負責宣傳工作,無權力決定開放與否,再三查證才得悉是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負責。
梅窩銀礦洞: 前往方法
60年代,大量漁民湧入梅窩築建棚屋,導致鹽田污染,採鹽作業亦被逼停止。 梅窩銀礦洞 及至80年代,政府在銀河一帶興建公屋銀灣邨,漁民所建的棚屋亦遭清拆。 走到白銀鄉,找到這間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古蹟,比上環文武廟還要早二百多年出現,不過人煙和香油卻有一大段距離,正門兩側畫有堯舜和岳飛的故事,一文一武。 銀礦洞昔日有不少鬧鬼傳聞,一切於起於上世紀的兩宗意外。 其後亦傳出洞內找到青年情侶雙屍,村民為免意外再生,決定將原有磚牆加高近洞頂,僅留頂部的通風位。
梅窩銀礦洞: 香港遊樂場協會 – 賽馬會銀礦灣營
銀礦洞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在同治元年1862年便被發現及開採,當時已有小規模開挖。 該礦洞原本是一個鉛礦,由於大部份鉛礦的礦石含有少量的銀,因此吸引不少人到梅窩鉛礦採銀,內灣亦得名銀礦灣。 自1886年,此處開始有大規模採盤工程,礦洞被大量開發,並由香港華人企業家何獻墀在1884年創辦的天華礦業公司負責採礦工作,到1890年為唐廷樞、徐潤等華人企業家接辦。 梅窩銀礦洞2025 離開瀑布跟著指示牌步行約10分鐘就到達銀礦洞,源於19世紀,人們在銀礦洞開採白銀,後來因含銀量逐漸變少而被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