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意思是在中国的五代(唐朝灭亡后出现的五个割据的国家)时期,对联就已经在社会上出现了。 對聯規則 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對聯規則 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般会在过新年的时候贴在门口,对联上一般会写上祝福语,然后贴在门口。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 1.正對:也叫同類對,即上、下聯的內容相類相關,它們相互補充,相輔相成。
- 如果不按照老規矩去寫,將會貽笑大方,可令求聯者不快,這些必須引起我們的注意。
- 有鑒於此,放寬除尾字以外的所有字的平仄,對現代人來說是一種格律的解放。
上聯『袁世凱』三個字和下聯『中華民國』四個字是「對不齊(起)」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國。 宋代以後,中國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北宋詩人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過年盛況的真實寫照。 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對聯就是由格律詩的對偶句和駢賦的儷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 因此古人把吟詩作對相提並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係。
對聯規則: 「對偶」又稱作「對仗」。
廟蔭堂下一彌陀,似看經書似拜佛。 寬對是一種不很工整的對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詞的詞性大體相同,即可構成對仗。 這樣的對仗,一般稱之爲「寬對”。 對聯的基本句式是從駢文和律詩移植過來的,因此一開始就 有優美的聲律結構。 對聯規則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經過取舍、融合和優化,對聯已經有了不同於詩詞曲賦駢文的句式 和結構,形成了獨立的文體。 本文用二元序列表示對聯結構,“0”為平,“1”為仄,用“,”斷句,用“/”區分上下聯。
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上下貫通;除上聯有”重複字詞“、下聯也有”重複字詞“相對之外(比如用了復字、疊韻、頂針等手法),一般聯語中不能有重複字、詞。 按韻腳來分,如上聯韻腳為仄聲,則下聯韻腳應為平聲,謂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聯韻腳為平聲,那麼下聯韻腳就要為仄聲,謂之“平起仄收”。 “菩提當下現成”,若改為“菩提當下圓成”,即是孤仄。
對聯規則: 對聯八字聯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 年)。 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 但是,如果對聯沒有自己的句式 體係結構,就不能形成獨立的文體,隻能成為駢文或律詩的附庸。
- 貼春聯的第一步,先確定自己站的位置!
- 至於對聯中,偶有「平起仄收」之現象,但應視為變格,不應視為對聯的常例。
- 如果不管上下聯第2第4第6個字出現連續兩平或兩仄,就叫失替。
- 在網路上有很多朋友喜歡玩對聯遊戲。
- 對聯,又稱「楹聯」、「對子」。
奉騰蛟先生所著的《對聯寫催備槳提作規律》正是在這些問題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討。 現代人將門聯上橫寫橫貼的那一幅聯叫「橫批」。 筆者以前常幫朋友及鄰居寫門聯,但一直不愛提「橫批」二字,自己也說不出 對聯,是中國民眾所喜聞樂見的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
對聯規則: 對聯十字聯
如果不管上下聯第2第4第6個字出現連續兩平或兩仄,就叫失替。 在聯語中,結構、詞性等應該對應的地方沒有對應上,就是失對。 失對包括聯內節奏失對、數詞失對、疊詞失對、詞性失對等。 學術聯:是指帶有某種學術性質的對聯。
對聯規則: 对联按字数
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 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 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 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 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對聯規則: 內容簡介
對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因為,實際上並不一定要求整個音步平仄相對,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對即可。 所謂音步位,就是每個音步的末位字,這是決定整個音步性質的重點聲。 平仄相諧,又稱平仄協調,狹義地說,是指對聯在音調上的兩大要求:平仄相對與平仄交替。 廣義地說,也包含句腳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問題(見六禁忌)。
對聯規則: 對聯語言尋根
所謂忌同義相對,指上下聯相對的語句,其意思應儘量避免雷同。 對聯規則2025 如“旭日”對“朝陽”、“史冊”對“汗青”、“神州千古秀”對“赤縣萬年春”等,就屬合掌。 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個,孤平的字面含義和實際含義若完全一致,有利於理解和操作。 傳統詩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韻腳的平聲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個字是平聲字,就犯“孤平”。 指的是在一個句子的最末三個字,應儘可能避免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 如“緣深因厚坐蓮臺”,若將“坐”改為“登”,就成了三平尾。
對聯規則: 對聯常用對聯
長聯中上下聯各分句字數分別相等。 有一種特殊情況,即上下聯故意字數不等,如民國時某人諷袁世凱一聯:“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 ”上聯‘袁世凱’三個字和下聯‘中國人民’四個字是“對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 我們的對聯也一樣,隨著歷史、跟著時代在發展在前進。
對聯規則: 对联六字联
對合格的對聯,能不能分個精品(優秀)、一等、二等、三等,和物質產品一樣,分個品牌、一級、二級、三級。 正如和物質產品一樣,也不能隻準許品牌才能進入市場。 隻要是合格的對聯都應該承認,白璧無瑕當然好,但白璧微瑕、瑕不掩瑜,也應該受到歡迎。 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雅俗共賞,滿足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要求,有利于楹聯事業的普及,才能真正促進楹聯的發展和提高。 對聯基本知識之實用對聯的寫作方法(十)一、春聯的寫作方法在對聯的家族中,春聯誕生較早,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貼一副大紅春聯,以增加喜慶氣氛。
對聯規則: 对联横批
句腳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聯語,每一分句的句腳字只要從上列任意一個“平仄桿”的最後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馬蹄韻規則。 對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的規矩,要求對聯要豎貼。 上聯要貼在右手邊(即門的左邊),下聯要貼在左手邊(即門的右邊)。 客廳、書室用聯,除常用草書、行書外,有用篆文的。 對聯規則 篆文,藝術味特濃,有一種古色古香的韻味。 對聯規則2025 但落款的字體和聯語可以不同,可用楷書或行書。
對聯規則: 对联示例
對聯是我們中國千年來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因其對仗工整語言優美富有內涵而廣受歡迎,又具備詩詞的格律、意境等主要特徵被作爲寫詩填詞的基本練習方法。 那麼,什麼才是對聯,如何對對子? 對聯,又稱「楹聯」、「對子」。 除了平仄以外,其首先講究「對」,此外還要「聯」。
字體應以正楷、行書、隸書為宜,行草、草書則不宜使用。 當然,出現個別非中心詞語(尤其是虛詞)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聯中比重很小,無傷大雅。 一些含義相近的語句相對,也未嘗不可。 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單調上並無二致,為體現理論上的一致性,應將二者都作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此類對聯具有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風格。 例如,棺材鋪聯:這買賣稀奇,人人怕照顧我,要照顧我;那東西古怪,個個見不得它,離不得它。 是説,坐在院裏,悠閒地從院門裏看着那亮晶晶的月亮。 這還是個拆字聯,“閒”字可以拆成“門”[門]和“月”, “月”正好在“門”裏。 上聯從意思到文字技巧,都挺不錯。
這就是中國用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春聯。 對聯規則 以這對聯爲例,告訴你對聯的基本知識,重點是如何寫對聯一、從這幅對聯看對聯寫作的主要要求:1. 對應的詞性相同上下聯對應的詞語詞性相同——山(名詞)靜(形容詞)松聲(名詞)遠(形容詞);秋(名詞)清(形容詞)泉氣(名詞)香(形容詞)。 平平平仄平(關於平仄相對,重點看二、四、六個字,一、三、五一般不論)4.內容相關上聯下聯都是寫山中風景。 對聯基本知識之對聯的評價標準(九)對聯的評價標準可概括爲「工,穩,貼,切,新,奇」六個字。 一、工工,即結構和對仗工整,一副對聯應做到字數相等,詞性相同,平仄相諧,句式相仿。
從其適用範圍和內容特色看,它仍不失為對聯的一大種類。 行業聯可按行業、部門來劃分子類。 和歷史任何優秀的哲理詩相比,它都毫不示弱。 人們“看中”的,正是此聯深刻性和嚴肅性。 毛澤東1958年參觀武侯祠時,對此聯看得很細,予以高度評價。
對聯規則: 對聯的起句規則
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 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
對聯規則: 春聯對聯 規則
這種格調在清代以前出現得並不多,清末民國初期,對聯越寫越長,從此,駢文格調便有了充分發揮的餘地。 望漢口斜陽,洞庭遠漲,瀟湘夜雨,雲夢朝霞,許多酒興風情,僅留下蒼煙晚照,放懷天地窄,都付與笛聲縹緲,鶴影蹁躚。 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大體上來講,今天普通話的陰平、陽平是“平”(注:派人普通話陰平)、陽平中的古人聲除外,應為“仄”),今天普通話的上聲、去聲是“仄”。 对联又称对子,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漢語文學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必須深究的是,對聯習慣於以仄收作上,平收作下,並不是從其產生之日前就已經約定好的。 這種現象是受了當時的律詩中的對仗句的影響。 因為絕大部分律詩都是押平聲韻,因此,在對仗的頜頸聯中,上句都以仄收,下句都以平聲。 對聯本身就是律詩對仗句的一種演變,長期以來,就難以脫離律句的規定。
上、下聯是對聯的主體,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 另外,對聯主實際運用中,上、下聯文字不管多長,一般都沒有標點,這也是格式上的一種特殊講究。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既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 對聯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對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最早的春聯出現在一千多年前。 對聯規則2025 羣臣們各自寫好一幅,耐心等待審查。 於是他就親自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