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木性辛者,唯石榴木;申酉气归静肃,物渐成实,木居金地,其味成辛,故曰石榴木;观它木至午而死,惟此木至午而旺,取其性之偏也;戊戌己亥,气归藏伏,阴阳闭塞,木气归根,伏乎土中,故曰平地木也。 余见路旁之土,播殖百谷,午未之地,其盛长养之时乎? 大驿之土通达四方,申酉之地,其得朋利亨之理乎? 天干地支換算器2025 城头之土取堤防之功,五公恃之,立国而为民也,壁上之土明粉饰之用,臣庶资之,爰居而爰处也;沙中之土,土之最润者也,土润则生,故成其未来而有用;屋上之土,土之成功者也,成功者静,故止一定而不迁。 盖居五行之中,行负载之令,主养育之权,三才五行皆不可失,处高下而得位,居四季而有功,金得之锋锐雄刚,火得之光明照耀,木得之英华越秀,水得之滥波不泛,土得之稼穑愈丰。
尾数5对应天干的“丙”;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的“戌”。 西元前8年则为癸丑年;西元前2年為己未年。 天干地支換算器 可見所有亥年在60循環中都相當於[天干×6]:乙亥年:12;丁亥年:24;己亥、辛亥、癸亥:36,48,60。 天干地支換算器2025 這是很簡單直接的(第一次亥年是12),亦可從以上公式得出。
天干地支換算器: 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配對規則
漢章帝元和二年(西元85年,即農曆乙酉年屬鷄),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四分曆與干支紀年。 可是,其實是類似的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位置來紀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太歲)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會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 在顓頊曆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即農曆丙子年屬鼠)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曆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 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曆又將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即農曆乙酉年屬鷄)從乙酉改變為丙戌。
-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 故称女子怀孕为身怀六甲”这种说法也不能排除其正确性。
- 古人以「萬物興衰、陰陽交替的循環過程」解說這十二個地支字[11]。
- 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
- 由於西元3年是癸亥,這是60甲子的最後一年,所以次年是甲子年,是一個新的循環開始。
- 用之无穷,生之罔极,土之功用大矣哉!
-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古代又称为“ 枝”。
-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 天干地支換算器2025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简称“天干”。 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天干地支換算器: 天干地支的简单算法
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 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 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
圆看方看,不外旺相死休;因近取远,莫逃金木水火土。 以干支而分配五行,论阴阳而大明始终。 六十甲子圣人不过借其象以明其理,而五行性情,材质,形色,功用无不曲尽而造化无余蕴矣。 我們如何將西元年份換算成天干地支紀年呢? 由於西元3年是癸亥,這是60甲子的最後一年,所以次年是甲子年,是一個新的循環開始。 因此,計算 (西元年份-3)÷60 ,得餘數
天干地支換算器: 地支與陰陽五行、八方
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莫名其妙的“金猪年”2007年,农历是丁亥年,俗称猪年。 当时不论是在民间还是报刊上,都频频出现了“金猪年”的说法,更有说当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 这60年的每一个年份都不同,为什么偏偏金猪年就那么特殊? 许多笃信生肖的华人刻意在农历金猪年生育,抢在这年生下“金猪宝宝”。 看深圳历年人口出生数据并没有明显差别,也就是说金猪年新生儿只是自然增长。
- (二)用表示後代子孫,即今日的「子」字,地支第六位也是用該字形表示。
- 所以總出遊日期數一定是60n+13。
- 可是,其實是類似的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位置來紀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太歲)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會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
- (表五),把年、月、日、時的干支合成八字。
- R。
- 干支字與序數本不相干,各有其本義。
用尾数1查天干为“辛”,用1861年除以12得余数为1,再用余数1查找地支为“酉”。 那么,公元1861年则为农历辛酉年。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天干地支換算器: 干支纪日
歷史上以干支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的起始年代各不相同。 天干地支換算器2025 天干地支換算器2025 干支紀年和紀日已使用了二、三千年。 月份和時辰本來只與十二地支配對(圖一和表三),後來人們根據年干訂定月干(表四),又根據日干訂定時干 (表五),把年、月、日、時的干支合成八字。
天干地支換算器: 天干地支紀日法怎麼換算
以12時辰為1日之紀時法,在《周髀算經》已有雛型[22]。 干支紀時法之源起年代則未明[23]。 十干最初用來紀日,十二地支則是紀辰[3],古文獻中即常以「日」稱天干,「辰」稱地支[4]。 「辰」在古代指日月之會,是每月朔日太陽與月亮會合的方向,由於每月移動一位,一年有十二月,因而也就有十二辰。
天干地支換算器: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配对规则
汉代蔡邕《月令章句》:“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 ”大桡是黄帝时代的大臣,这里的配成六旬,即六十甲子,取了天干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数。 干与支按顺序相配合,由甲子乙丑……一直排至癸亥为第六十对,正好干、支均用最末一位,再排便是重由甲子开始,这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 其中,每个天干出现六次,每个地支出现五次。 計算八字時使用的干支曆,與史書、傳統曆法(包括農曆)或使用太陰曆的紫微斗數有所不同。
天干地支換算器: 天干地支換算器?
以12時辰為期1日之紀時法,在周髀算經已有雛型[18]。 《史記‧曆書》以十二支紀時,可能到了唐代才將十二支配上十干[9][10]。 1861-3=1858,1858除以10的餘數是8,第8干——辛;1858除以12的餘數是10,第10支——酉,故西元1861年为辛酉年。 1995-3=1992,1992除以10的餘數是2,第2干——乙;1992除以12的餘數是0,第12支——亥,故西元1995年为乙亥年。
天干地支換算器: 天干地支解说
1861-3=1858,1858除以10的餘數是8,第8干——辛;1858除以12的餘數是10,第10支——酉,故西元1861年為辛酉年。 1995-3=1992,1992除以10的餘數是2,第2干——乙;1992除以12的餘數是0,第12支——亥,故西元1995年為乙亥年。 天干地支換算器2025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餘數,若餘數-3得正,則按地支順序往下數,得數即為地支順序數。 若餘數-3為負,則+12,得到的數即為地支順序數,若餘數為3,則為地支的最後一位,即亥。 也可以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餘數,若餘數-3得正,則按天干順序往下數,得數即為天干順序數,若餘數-3為負,則+10,得到的數即為天干數,若餘數為3,則為天干的最後一位,即癸。
天干地支換算器: 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当标识记录三个十(约三十日)之后,人们在星空中又见到了上一次见过的圆月。 于是,“一旬为十,三旬为一月”的观念也就形成。 经过十二个月,冬至日这天,人们发现在太阳下身影又可与去年冬至日所重叠。
天干地支換算器: 十二时辰详解
「以子建月」即以日南至的十一月為一年的開始。 天干地支換算器2025 紀時辰時,每個地支對應固定的一段時間(時辰)。 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 每個時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即為半夜十一點到一點。
天干地支換算器: 天干地支如何轉換成數字
由於華夏曆法中每個月日數不定,且可能有閏月,故若在史書中記載「某年某月某日」在計算經過的時間長度時會非常麻煩。 辛是天干中的8,亥是地支中的12。 1983-12=1971,1971+60=2031,1971-60=1911;計算得2031年、1971年和1911年都是辛亥年。
尾數5對應天干的「丙」;155除以12得餘數11,對應地支的「戌」。 西元前8年則為癸丑年;西元前2年為己未年。 天干地支換算器 干支纪日,60週期的時候大致合2个月一周期;一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环下去。 天文計算指出干支纪日至少始于[14]《春秋》所記,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周平王五十一年,西元前720年2月22日)之日食[15][16]。 天干地支換算器 史書中通常以序數紀月[8],干支紀月除了月建(月支)之外,月干在研究中國歷史時並不普遍,而較常用於計算八字。
天干地支換算器: 時辰與地支時間表怎麼看?地支又屬於什麼生肖呢?
古代以每月昏時(晚上七點到九點)觀察北斗斗柄所指方向,確定現在所在的月份,稱為「斗建」、「月建」(由於歲差造成的偏移,古、今北斗斗柄在昏時的指向已經不同)[5][6]。 历史上以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的起始年代各不相同。 干支纪年和纪日已使用了二、三千年。 天干地支換算器2025 月份和时辰本来只与十二地支配对(图一和表三),后来人们根据年干订定月干(表四),又根据日干订定时干
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 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天干五行的属性明确,如甲木就是甲木为阳木,乙木就是乙木为阴木等等,地支阴阳五行的属性就不明了。 在十二地支中,每个地支中分别藏着一个、二个或三个天干,这又叫做地支藏干。 根據紅色字體的又遁還曆天幹上(甲、丙、戊、庚、壬)而配對紅色字體的地支上(子、寅、辰、午、申、戌);即由起藍色字體的十天干(乙、丁、己、辛、癸)並配對藍色字體的十二地支(丑、卯、巳、未、酉、亥)。 因干支紀年法紀年時一周期為六十年,所以也用「甲子之年」或「花甲之年」來形容(60+1虛齡)或歲數之一的老人。
天干地支換算器: 換算成干支紀年是什麼?
一些学者从中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中国历代皇帝列表),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 为驳干支外来说,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 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 天干地支換算器2025 ”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
(表五),把年、月、日、时的干支合成八字。 例子:公元前155年,用尾数5取天干中的“丙”,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 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
天干地支換算器: 干支
將西元後年分減3,再除以10,所得餘數即為第幾干(餘0則視為第10干);將西元後年分減3,再除以12,所得餘數即為第幾支(餘0則視為第12支)。 例子2之2:反過來問,辛酉年到癸巳年最少隔幾年? 天干地支換算器2025 只要將上述答案取相反數,再加60,使之為正整數(或說用60減去上述答案),即為答案,故最少隔-28+60=32年。 此運算特性符合一般大眾對於循環事項的先後間距的認知。 每年都有一個生肖,在該年出生的人就「屬」該對應的生肖。
天干地支換算器: 干支年號
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和地支组合便成为以「甲子」为首的六十干支循环(表二)。 十二地支与生肖,十二地支也叫十二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 中国古代拿它和天干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时的次序。 旧式记时法也用地支表示次序,如子时、丑时等。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诸如二二六兵变、五四运动等的重大事件公历命名也是如此。 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列,还有各种传说,这类故事,或似开心解闷的笑谈,或似贬恶扬善的寓言,文学成分较浓。 天干地支換算器2025 但是,生肖座次的排定,决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 最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种,也许只有四五个,也许曾有过超额的局面,后来优胜劣汰,定额定员并定位了,一直传至今日。 十二生肖是由十一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被称作“十二地支”,简称“地支”。
天干地支換算器: 天干地支的作用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天干地支換算器2025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由此可见,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而太阳的循环往复周期,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