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西班牙的新聞工作者和紀錄片製作人利迪亞•加西亞(Lidia Peralta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Garcia),前幾天特自馬德里來臺,經過了14天的隔離,展現對女影的熱情支持。 她身兼編劇和導演,拍攝了10部紀錄片,將於10月24日舉行大師講堂,分享歐美女性在影視產業中的現況。 一頭蓬鬆捲髮的她,觀看了《成為母親的我們》後,映後參與開幕酒會與臺灣女影人,開心地交換意見。 在疫情期間女影不受影響而能熱烈開展,這在國際影視界是少見的,而且值得肯定的。 2017年首爾國際女性影展的單元中,也展出了以VR技術拍攝的電影。 競賽獎的部份,不論「亞洲短片競賽」或「I-TEENS競賽」兩者定位明確、特色鮮明,特別是前者經過長年的大力宣傳,奠定了首爾女影亞洲中心的地位。
- 從首爾女影到台灣女影,同樣以女性影人獨到的電影與藝術視野為宣揚主旨,今年,台灣女性影展即將滿24歲,在參觀首爾女性影展之後,也期望未來能以悠然的姿態佇立於台灣這塊土地,不忘建立與強化在地性別團體的連結。
- 前行之島,英國北歐臺灣影展的幕後團隊,致力將台灣介紹給英國與北歐五國的觀眾,在韓國、日本等強敵環伺的海外文化戰場上,做到真正把台灣故事脈絡介紹給外國人的驚豔成績。
- 而除了體力方面先天不如男性之外,她作為女性並沒有感到很大的困難。
- 以管理辦法第五條為例,規定「菸品展示,不得以電子螢幕、動畫、移動式背景、聲音、氣味、燈光或其他引人注意之方式為之」,但是因為加熱菸載具不屬於「菸品」,所以並不適用此一條例。
- 跨性者生產或許是一段屬於個人,且難以分享或向他人借鑒的孤獨旅程,所幸佛瑞迪身邊有伴侶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和支持。
- 不論是題材、電影類型、美學風格,女影始終給人前衛的印象,即使同樣的議題,也必須敏銳地找出屬於當代的樣貌。
- 而九〇年代的台灣,也因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所成立、紀錄片雙年展開始舉行,甚至公共電視台紀錄觀點等頻道的建立,使得紀錄片工作者佔據一席之地,開啟不同視野的女性題材、挑戰主流的性別議題的嶄新微觀拍攝角度。
影展單元「時光台灣:1986—1991百工圖系列」,精選15部《百工圖》作品,藉此反射出當時台灣社會整體的情形,影展期間將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一樓展映。 」講座,由國家影視聽中心執行長王君琦主持,邀請曾文珍、許慧如與黃惠偵導演對談,一同探討女性創作與私紀錄片之間的種種聯繫。 今年邁入第9屆的台灣競賽共入圍17部佳片,題材包含家庭、自我認同、同性情誼等多元面向,本文訪談了《美國女孩》、《那天,我媽偷了老師的車》、《悄悄告訴她》、《啪嗒》、《The Scarf》等五位導演,邀您一窺她們的創作世界。 名為「台灣女性‧時代顯影」的女性影展,將於九月間在紐約呈現給喜愛電影藝術的觀眾。 關於虛構與真實,民族歷史與神話的辯證,《EAMI》透過虛構的故事和角色,試圖梳理歷史,讓神話介入真實,在消逝的民族、土地上創造與留下永恆的影像,因此,影音上的虛實交融成為本片面對和處理民族歷史與變遷的取徑。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結束影展/2023 未定檔
藝人方力申早前認愛韓國邪教領袖性侵受害人Maple(葉萱),並力撐女友表示願意陪她到韓國出庭作證。 今日(10日),他出席慈善酒會活動,再被追問陪同女友到韓國出庭時,他表示:「我都有呢個意願,但始終都要同佢哋屋企人溝通,會尊重佢屋企人嘅決定,暫時就未有安排。」另外,談到於記錄片中女友提及被人跟蹤,方力申表示在香港暫時未見有。 疫情嚴重打亂人們生活,疫情升高的情緒壓力,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無形讓每個人都產生了孤立、寂寞的感覺,甚至一種焦慮感。 政大外交系學士,政大俄羅斯研究所碩士,研究興趣為俄國電影政策,望持續書寫與理解自大也自卑的北國,成為俄羅斯語境的「知識份子」。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
另外,在2001年開始至各地的電影院、學校、藝文中心、社區等據點巡迴放映影展作品,此舉是臺灣首創。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2025 距離上世紀末所拍攝的《忽男忽女》已屆二十餘年,曾佔據酷兒運動核心位置的舊金山已成為全美租金最高的城市,而川普上任又為酷兒社群帶來性別平權倒退的夢魘。 在這樣的時間點,導演決定再度前往舊金山,拜訪九零年代引領跨性別運動的開路先鋒,也就是當年的電影主角們。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王毅宣稱「台灣一直是中國一部分」 台陸委會:嚴重悖離事實
不論是以個體、家庭或國族為單位,「居間飄移 ‧ 飄散時代 」述說人們因外力使然或自主離散,在地理空間上畫出一條條移動軌跡,在時間軸上刻畫出穿梭於記憶與當刻的界結,勾勒出無處為家卻又到處皆可為家的當代圖像。 談到酷異性,今年「酷異幻化・非關定義」將重新探索酷兒性在某個時間跨度下所呈現的樣貌,它可以是跨世代之間的轉變、繼承,不同時代脈絡下同一群人的成長幻化過程,不斷轉換的性別桎梏,意外開啟的酷兒經驗,也可以是老年來愛。 同時,在各種變與不變之間,亦可洞見年輕世代中,體現「跨」作為動詞的性別越界也逐漸跨出持續的定義轉換,湧現同時敘述兩者兼具、兩者皆非、無法定義、拒絕定義,多種選項共生的「不分」狀態。 呼應科幻的異質型態,同樣聚焦於類型電影的「萬物喪屍・末世記事」又進一步將這種異質性內化、推向極端。
- 1985年戈巴契夫當選蘇聯總書記,開始進行一系列改革,社會風氣隨之轉變。
- 雖然菸防法配套法令預告期已過,但推動反菸不遺餘力的林為洲委員,日前公開表示將繼續將為大家的陳述意見送進衛福部,同時呼籲政府應立即查緝現在市面上這些未經健康風險評估、違法的新興菸品。
- 2008女性影展將於十月十七日登場,主題為「玫瑰新浪潮」,台灣知名舞者許芳宜紀錄片「舞者紀事」及韓星金晶恩、文素莉主演的「發球線上」獲選…
- 而《女子學校》中,自始至終沒有這樣一個自始至終作為「女性榜樣」的角色的。
- 在各方條件都相當侷促且極不友善的地方,卻孕育出全印度唯一完全由賤民女性組成的新聞組織。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總策展人林木材表示,這些原住民族導演初試啼聲的作品,核心精神圍繞在土地問題、文化流失、身分認同、族群階級、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十分強烈表達個人觀點,透過直接的敘事,表露著極其迫切的心情,也與當時的各種原住民運動息息相關。 1990年代,隨着拍攝器材日益簡便、學院開設相關系所,台灣開始出現愈來愈多將鏡頭轉向自身或身邊親人的個人紀錄片。 本單元以回顧性的視角,精選其中具代表性的十三部女性創作,更納入藝術家吳梓安策劃的「從汝浮波瀾:台灣女性實驗電影切片」子單元,收錄八部女性實驗電影作品,呈現女性經驗在不同創作形式下的多元展現。 「聲社場所:發聲、抵抗、不再恐懼」單元集結從不同面向深入探討的社會議題影片,從性別暴力到勞權,從街頭運動到自媒體的發聲,透過人民由下而上的擾動與反抗,將困境轉化為實踐的潛能。 學會自2001年起辦理女性影展全國巡迴,此舉為全國首創,與地方戲院、社區、校園及藝文場所等共同辦理放映,期望使性別影像遍及全國,藉此消弭影像教育城鄉差距,並推廣性別平權和影像美學。 此外,學會也從事包括書籍刊物出版、DVD發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網路資料庫建置等業務,除提供教學資源外,也豐富國內電影及性別研究資源。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女性影展 2020女性影展 More… 宵禁 翁語彤 LGBT 警務單位
為讓紐約觀眾更為了解台灣原住民文化及紀錄片影展的策展背景,主辦單位邀請導演馬躍. 比吼導演是阿美族人,早在就讀世新大學廣電系時,開始拍攝與阿美族相關議題的紀錄片,而後關注範圍逐漸擴展至其他原住民族與外省族群的歷史。 鍾佩樺任職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紀錄片組,也是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團隊成員,鍾佩樺與策展團隊當時花了一年的時間做田野調查,集結流落四方的DV帶、VHS等錄影帶,訪談原住民導演,並研究每一位導演的作品,終於呈現出原住民族紀錄片影展。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1988年成立,是亞洲歷史最悠久、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於2021年策劃展出原住民族紀錄片專題,首度將原住民族「自己拍攝自己」的紀錄片呈現觀眾,許多影片母帶甚至連導演本人都沒留存,是台灣影史上極為珍貴的史料。 本次經由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居間聯繫,與國家電影及視聽中心合作,將這套包括馬躍. 凡亞思等10位導演16部紀錄片的片單帶到美國獨立實驗及前衛影像的藝術機構,與紐約觀眾分享原住民的視角及影像觀點。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女性、生死與藝術的交織:田中絹代《永恆的乳房》如何繞過疾病的隱喻
提起女影,腦中就浮現女權、酷兒等關鍵字,問羅珮嘉是否覺得這樣的女影形象太過刻版,她倒是很坦然,女權、酷兒是女影的基本,常常也是入門觀眾被吸引的點,但認識女影後,便會發現內容包羅萬象。 以今年的片單為例,總共11個單元,有探索酷兒樣貌的「酷異幻化‧非關定義」;「聲社場所:發聲、抵抗、不再恐懼」單元則探討從性別暴力到勞權等不同面向的社會議題;還有集結女導演拍攝的科幻片、喪屍片的單元,甚至還有女同志喪屍片,大大超出人們對女影的想像。 其他影片更包含蒙古族、藏族、馬來、印尼萬丹、波斯、阿拉伯、猶太、東歐喬治亞、印度古茶拉底、烏克蘭、俄羅斯等,以及臺灣的泰雅、客家等民族文化,9/16~25於臺北、新北、臺中及高雄同步展開總計 57 場的免費放映。 台灣自80年代開始歷經風起雲湧的民主浪潮,在政治、社會與人文等各個面向開花結果。 然而在日益性別多元並有著高密度影展的台灣,至今仍無建立一個常態性且專屬多元性別發聲、現身、集結認同、並與國內民眾與國際對話,又能培育優質影人與佳片的文化影音管道。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是亞洲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民族誌影展,隔年秋天以雙年展的形式在臺北舉辦主影展,選映來自臺灣與世界各國的民族誌影片,並在主影展隔年的春天進行全臺灣的巡演活動。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展現女性電影文化成果
2022 年影展以「蛻變.新生」為策展主題,象徵全球在歷經疫情磨難後一掃陰霾展開新生,並帶領全世界動畫相關領域邁向更好境界。 一如策展主題,此次年度主視覺海報是由新銳設計團隊-慢熟工作室操刀設計,以逐格動畫展現「領路者」振翅邁向新世界的意涵,象徵世人在烈焰中仍抱持旺盛生命力的轉變新生。 2022第24屆台北電影節形象廣告《偶遇》充滿歡樂氛圍,講述正在戲院看片的劉冠廷,巧遇同樣和手偶一起沉醉在電影世界的淑芳阿姨,兩人相視而笑,帶出「電影讓你我相遇」的核心概念。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紐約經典電影資料館舉辦 「台灣原住民族紀錄片影展」
《萍水相逢》誕生於「解凍時代」的末期,卻又直接挑戰當年政府的審查標準。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2025 本片談及社會階層的問題,以及中心與邊陲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這些都是在過往蘇聯電影中難以看到的議題。 陳慧穎:因為疫情關係,女性影展一直調整收件期程,我們以為收件數會因此變少,沒想到今年收到130件,是歷年來最多的一屆,近幾年大約落在100件上下。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 台灣國際兒童影展 TICFF
自1990年代女影便開始在校園、社區大學、里民活動中心等場域巡迴。 羅珮嘉分享在里民中心邊辦桌邊放電影的經驗,即使播放的影片有點沉悶,現場卻很嗨,叔叔阿姨們邊嚷著看不懂,同時用他們的角度解讀,邊吃邊聊。 就算他們講的邏輯跟影片不同,「大家把女影當成聚會的場域,能就某段劇情聊了起來,這樣很棒。」羅珮嘉表示,所有的影展都有個課題,在台北辦影展好像是光環,可是到其他地方必須放下身段,跟在地交流。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幽暗青春 More… Alexandra Latishev SALAZAR MEDEA
「生而育矩」的談法超越過去女性影展會放入很多和媽媽或母女相關的片子,今年反而都透過非常不一樣的角度去談論,例如《海馬爸爸要生娃》就是記錄一位跨性別男同志佛瑞迪想生孩子,當他真正要去嘗試時,才發現一切和想像背道而馳,而引發深一層思考。 談起與女影的緣分,羅珮嘉笑說,自己有次回嘉義,恰巧遇到女影在中正大學巡迴放映,當時還不知道女影的她去看了一部談家暴的電影,全場睡成一片,但曾是家暴目睹兒的她感動萬分,心想,怎麼有影展專門放怪片。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後來在台北工作的她,看到女影在徵字幕翻譯專員,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應徵,就一腳踏進了女影。 1965年,印尼經歷一場血腥的反共產主義浪潮,兩位女性Kaminah 和Kusdalini 因著追求理想的政治而入獄,在人生中最壞也最美好的階段相遇的兩人自此成為人生伴侶。 長達半世紀的情誼,她們的故事,成為這段被噤聲的歷史中最純粹而堅韌的印記。 [NOWnews今日新聞]第五屆世界棒球經典賽(WBC)A組預賽火熱開打,今(10)日7點中華隊與義大利對決,結果最終中華隊以11:7戰勝義大利,賽事結果也讓全台球迷振奮,中華隊的晉級之路仍保有一線生…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走進女影人的觀景窗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閉幕片首度以東南亞電影《走吧,回家。》擔綱,出自「聲社場所:發聲、抵抗、不再恐懼」單元。 本片由印尼新銳女導演法妮喬蒂瑪(Fanny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2025 Chotimah)執導,描繪出印尼兩名女政治犯長達半世紀的情誼,在浮動年代中,她們既是革命夥伴,也是生命伴侶,用最純粹的視角重新審視彼此陪伴的日子,深刻題材引起熱烈迴響。 電影中,從豆蔻年華到二十出頭的未婚媽媽,最後進入三十而立階段的女總裁,是李美彌寫給女性的情書。 而影片中女性面對的困境,部分至今仍未改變,時隔多年仍為現代人帶來反思。 在《未婚媽媽》中,建構出全然由女性為核心的非典型家庭模式,創造出屬於女性的烏托邦,不同於當時社會寫實及女性復仇類型電影,本片拉出線性脈絡,使主角經歷創傷到療癒的完整過程,並賦予他們思考及選擇的權利。 許岑竹的《藥膜連結》(2019)交錯剪接各式膠卷拍攝的影像,以跳躍片段反映台美生活差異,顯露自己的本性。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日本考慮修法 允許武器出口到受侵略國
簡而言之,未來超商可直接陳列載具販賣,讓未成年消費者得以輕易接觸、購買。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2025 不同於傳統紙菸,要吸食加熱菸,必須以加熱菸載具搭配菸彈一起使用。 菸防法修法期間,國健署就曾因僅將載具視為一般3C產品、不與菸彈共同納入健康風險評估,而飽受各界批評。 儘管後來國健署改變立場、納管載具,然預告的「管理辦法」中,仍未將載具菸品納入管理對象。 以管理辦法第五條為例,規定「菸品展示,不得以電子螢幕、動畫、移動式背景、聲音、氣味、燈光或其他引人注意之方式為之」,但是因為加熱菸載具不屬於「菸品」,所以並不適用此一條例。 「我希望我有一天可以做出一部作品,它是以反派為主角,但是一部很討人喜歡的電影或是影集⋯⋯ 希望大家可以一起來幫我想怎麼寫好反派這件事。 」林㵟芝依然以渾厚低沈的嗓音和冷面笑將的表情言。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
在紀錄片中長達六年的拍攝期,時間跨度從2013年至2018年,導演伊娃. 木娃德身為拍攝者的角色,與被攝者(蕾拉一家)產生極為親密的信任感,鏡頭幾乎不可思議地成功抓住生活的吉光片羽,更記錄到尋求政治庇護下的惶惶人心。 《以愛為家》率先透過女性蕾拉的視角發聲,觀眾能在蕾拉口中得知,丈夫吸毒、家暴,但伊朗法庭不願讓蕾拉辦理離婚,在此狀況之下,蕾拉遇見沙罕,並生下一子曼尼,雙方為了共同生活,帶著孩子遠離家園,成為難民踏上土耳其。 仔細觀察紀錄片《以愛為家》,「通姦罪」就是籠罩全片的巨大陰影,更似幽魂般纏繞著從伊朗逃亡至伊斯坦堡的三人家庭,而在政治、國族等複雜的脈絡之中,小人物在巨大機器運轉下的砥礪生活,就成了導演伊娃. 學期結束,薩米、喬和萊拉準備迎接令人期待的暑假,三人興高采烈地談論八卦、分享秘密心事、有點曖昧的新對象,以及令人緊張的新工作。 她們正值探索自我、追尋人生方向的階段,然而,家庭內、職場上的困擾紛沓而至,失睦的家庭關係,權力不對等的工作侵害,面對充滿變數的生活,三人的友情似乎是最穩定的力量。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女性影展 2020女性影展 More… 泰雅族 尋找德拉奇 部落地圖 好久不見德拉奇 紀錄片 山地 部落 女性 登山 莎韻西孟
鏡頭跟隨這位迷人而勇敢的媒體工作者,記錄著她為維護新聞自由、民主法治而奔走,在這言論自由被踐踏的險惡時代,她與一群擁有相同理念的工作夥伴們仍不畏懼暴政,為正義與真相勇敢發聲。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關於知名女同志雜誌《Curve》的故事開端即充滿傳奇性:創辦人法蘭可史蒂芬斯結束一段婚姻,勇敢出櫃離家,二十歲的她住在車上,一天打三份工,因為新建立的交友社群,讓困頓的她生活有了活力和光彩,也讓她興起創辦一本專屬於女同志雜誌的想法。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她索性拿著十二張信用卡借款去賭賽馬,幸運的她連贏三局,把所有獎金投入她的新雜誌,開啟了延續三十個年頭的精彩篇章。 “時值1965年,塞西莉亞.曼基尼與丈夫利諾.弗拉前往越南拍攝越戰前線。兩人預計在當地拍攝一部關於人民抗爭的紀錄片,計畫已久卻始終沒能拍成。五十年後,當年並肩作戰的丈夫早已逝世,僅留下當年書寫的日誌、筆記、書信,以及遺忘在櫃子深處裝滿6×6負片的兩箱鞋盒。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南方影展,是一群熱愛電影的夥伴,因感受到南部缺乏像北部般的大型影展活動,所以於2001年開始在南台灣獨立創立起南方影展,希望引薦甚少下來南部映演獨立製片,讓南台灣的民眾也可以享受到和北部一樣的影像藝文活動,並藉此拓展南台灣民眾電影欣賞的視野。 高雄電影節自2001年開始由高雄市新聞局主辦,以奇幻熱血、擢拔新稅、發現影視新境界等契合南台灣氣息的策展核心精神,開始規模化、風格化高雄電影節,開始建立高雄電影節影展品牌與形象,奠定高雄電影節作為南台灣最大影展與台灣三大影展之一的基礎。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新移民 More… 導演專訪 南洋 漂流廚房
她作為攝影師的關注度亦不亞於紀錄片導演身份,今年影展也希望能呈現導演的另一個面向,帶來《親愛的瑪麗亞》、《夏日河畔》與《女人的哀悼之歌》等9部作品。 將探尋延伸至實驗電影領域,本單元另收錄了吳梓安所策劃的「從汝浮波瀾:台灣女性實驗電影切片」子單元,觀照女性如何透過別種創作形式,詮釋個人的情感與經驗。 曾莉珺的《流》(2013)變幻抽象視覺語彙,探索黑白流動間的呼吸與凝視。 《臨摹(另一種版本)》(2019)導演徐璐觀察家中親密關係的痕跡,以光影冥想家庭留於自身的印記。 黃靖閔的《慾見》(2009)以初嘗禁果的芭蕾少女為引,回望成長階段的記憶與綺想。 陳瀅如的《財縫》(2008)細拍一位母親裁縫的工作,以一通越洋電話串起全片,呈現亞洲父母為兒女無悔的奉獻。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歷史
除了緊張刺激的賽事之外,啦啦隊「經典女孩」場邊賣力應援亦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其中更以人氣最高的林襄以及峮峮領軍,全員到齊表演本屆主題曲《世界都看見》。 TEFF 歐洲影展自 2005 年起,於全台各地播放歐洲電影並提供觀眾免費入場觀看,希望台灣民眾藉由欣賞歐洲電影的過程中,認識歐洲國家的文化、藝術和語言的多樣性。 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主辦,以鼓勵、挖掘新銳創作者為宗旨的金穗獎,是不少台灣重要影人的搖籃。 舉凡國際知名的導演李安、蔡明亮,到近年入圍多項金馬獎的黃信堯、柯貞年等都曾受過肯定。 從電影技術發展史的角度來看,「黑」無處不在,它以不同的形式介入了影像,創造了屬於電影的語言與美學,也主導了我們一直以來觀看電影的方式。 「黑影展」開啟電影裏可見與不可見的思辨,以國內外24部風格迥異的實驗短片與藝術家電影,從媒材、特效語言、光影實驗、放映空間到文化象徵意涵等多重意涵的「黑」,試圖走進電影人操演的幻術,在其中開展不可見的「黑」所折射堆疊的多重視閾。
2022酷兒影展向當今社會提問:無垠、無窮、無界:性別有無作為一種複數的可能? 同時強調「無盡的愛」與「愛的無限」,探討各種愛與性面向,以電影為載體,無論是真實或是虛擬,性別終將再定義與再確認。 性別的操演與脈絡,以身體作為肉與靈的愛之載體,人類展示身體與性向情慾的面向,轉換融合、揉作成∞無限、無窮、無盡(Infinity)的可能性;轉換人的身體、情慾、性別、陰陽特質變異下性別複數的可能。 屆時,各種的愛、性與關係,不再是歧視、畸形、被汙名的社會揶揄,期待迎接身而為人的愛無限美麗新世界。 2022金馬國際影展選映了161部來自47個國家的精彩電影,在19天的影展期間展開420場放映,62場映後QA、8場專題講堂,近200位海內外影人一同參與,不少影人都盛讚此次來台參與影展的經驗永生難忘,更驚豔於台灣觀眾的熱情,紛紛表示希望來年還有機會再來共襄盛舉。 首先,今年影展特別祭出主打科幻片類型的「一級玩家X異境幻遊」,以大家所熟稔的大師級導演作為出發點,透過她們的視角一窺當時所想像的「未來世界」。
穆拉托娃很難被歸類,不只是因為她一生只在烏克蘭敖德薩拍完所有俄語電影,也因為她標誌著蘇聯藝術的某個面向,同時又是個「非」蘇聯的激進藝術家。 她獨特的電影語言,雖富含俄羅斯文化與歐洲文化,卻被歐洲電影圈所低估。 穆拉托娃的生日與忌日總伴隨著關於她、關於其作品的報導,她75歲生日時,時任總統梅德韋傑夫和總理普丁紛紛對她獻上祝福;2018年逝世時,亦以政府的名義致哀,顯然這位曾經的「地下導演」,今日已成為俄羅斯與烏克蘭人民心中無法被取代的存在。 1967年,穆拉托娃第一部獨立指導的長片作品《萍水相逢》(Короткие встречи)問世,尚未公映即遭禁演,且一禁就是20年。 四年後,第二部長片《漫長的告別》(Долгие проводы,1971)使得她被蘇聯電影工會除名,本片亦遭禁演。
2021年,彷彿身處在跡線模糊、拼貼嫁接出來的時空,無論是面對連環觸發的延遲景況,或是瞬間遁入更具象化的停滯狀態,皆把生活推向未知。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2025 在這樣的特殊時空下,第28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以「幻形共生 IMPURE」作為今年的影展主軸,期望透過電影來回應一種如幻化流形般混雜的共生狀態。 「幻形」既是不同媒介間的跳躍切換,亦是跨域又互涉的親緣/親密關係。
影展單場票券與套票現正熱賣中,套票每套480元可兌換8張電影票券,等於原價5折優惠,以上皆可至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購票劃位。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更多最新消息請密切關注TIDF官方網站、Facebook 及 Instagram。 為豐富本單元的相關討論,影展期間除放映之外,還將另外舉行一場講座與延伸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