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導一名婦女每年定期做抹片檢查皆正常,但在去年四月發現分泌物變得比較黏稠而赴醫檢查,經由再一次子宮頸抹片和後續切片檢查,證實罹患了一期子宮頸腺癌而必須切除子宮以及卵巢和輸卵管。 由於該名婦女年年做抹片卻仍難逃癌症,因而質疑六分鐘子宮頸抹片檢查真能護一生嗎? 子宮鱗狀細胞癌 對於該婦女所經歷的不幸,國民健康局深表同情,也希望藉由這個案例告訴民眾一些有關子宮頸癌和子宮頸抹片的醫學常識。
國內蘇應寬等報導,60年代惡性疾病佔76.2%,內膜癌占惡性病12.9%.80年代末,黃荷鳳等報導,惡性病症佔22.7%,而內膜癌占惡性病例的45.5%,宮頸癌佔43.6%。 如果為宮頸腺癌誤診為子宮內膜癌,而按一般子宮切除處理,顯然不妥;若為子宮內膜癌而誤作子宮頸腺癌處理,也非所宜。 先用小刮匙刮取宮頸管內組織,再進入喧囂腔刮取子宮兩側角及宮體前後壁組織,分別瓶裝標明,送作病理檢查。 各種情況皆表示病變已較晚,皆應按宮頸癌手術範圍處理為妥。
子宮鱗狀細胞癌: 抹片異常和癌前病變的處理
早期出血量少,晚期病灶較大表現為大量出血,一旦侵蝕較大血管可能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年輕患者也可表現為經期延長、周期縮短、經量增多等。 1.子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 子宮鱗狀細胞癌 確診為CIN Ⅰ級者,暫時按炎症處理,每3~6個月隨訪刮片,必要時再次活檢,病變持續不變者繼續觀察。 確認為CIN Ⅱ級者,應選用電熨、鐳射、冷凝或子宮頸錐切術進行治療,術後每3~6個月隨訪一次。 年輕患者若迫切要求生育,可行 子宮頸錐切術,術後定期隨訪。 【診斷】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尤其有接觸性出血者,應想到 子宮頸癌的可能,需做詳細的全身檢查及婦科三合診檢查,並採用以下輔助檢查。
“黏液表皮樣癌”屬子宮內膜黏液性腺癌的變異型(WHO,1994,第二版)。 黏液性腺癌常屬高分化癌,其預後較漿液性腺癌和透明細胞腺癌好。 2.不育 不育,尤其是卵巢不排卵引起的不育,患內膜癌的危險性明顯升高。 在子宮內膜癌患者中,約15%~20%的患者有不育史。
子宮鱗狀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
陰道鏡檢查 陰道鏡不能直接診斷癌瘤,但可協助選擇活檢的部位進行宮頸活檢。 據統計,如能在陰道鏡檢查的協助下取活檢,早期宮頸癌的診斷準確率可達到98%左右。 宮頸和宮頸管活體組織檢查 宮頸在臨床所進行的各項檢查都是診斷的重要環節,但是活檢是診斷宮頸癌最可靠的依據。 宮頸癌可向鄰近組織和器官直接蔓延,向下至陰道穹窿及陰道壁,向上可侵犯子宮體,向兩側可侵犯盆腔組織,向前可侵犯膀胱,向後可侵犯直腸。 也可通過淋巴管轉移至宮頸旁、髂內、髂外、腹股溝淋巴結,晚期甚至可轉移到鎖骨上及全身其他淋巴結。 血行轉移比較少見,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肺、肝及骨。
- CT與MRI在內膜癌診斷方面獨具一定特點,但診斷準確率並不比B超高,而且費用均較昂貴,增加患者經濟負擔,一般而言,通過細胞學、B超檢查,而後行診斷性刮宮病理檢查,絕大多數患者可雙得到明確診斷。
- 然而,有部份女士會因持續感染高風險類型的 HPV 病毒而導致子宮頸出現不正常的細胞病變(癌前病變)。
- 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是指非侵襲癌,其病變只局限在表層細胞並未侵襲到深部間質組織。
- 本網站或其他協力廠商可能會提供連結到第三方網站或網路資源的連結。
- 大細胞、巨細胞及梭形細胞型的未分化癌:黏液染色陽性;電鏡下見癌細胞呈腺上皮分化。
- 紫外線是基底細胞癌最主要誘發因子,農夫、漁民、軍人等長期在紫外線下工作職業屬於高風險族群,務必做好防曬。
- 30歲以上的婦女,建議做合併細胞學檢查與人類乳突病毒DNA檢查,如果兩項檢查結果都正常,則3年內無需再篩檢。
於二零一九年共有 162 名女性死於此癌症,佔女性癌症死亡人數的2.6 % 。 2、晚期癌腫有深部浸潤或已有淋巴結轉移時,除局部廣泛徹底切除外,手術當時或術後2周尚需作淋巴結清除術。 最近有報導描述了一種表現肺泡腔填充型的周圍型SCC:腫瘤細胞充滿了肺泡腔但不伴有肺泡結構的破壞,這與可導致肺泡結構和肺組織結構破壞的擴展型SCC正好相反。 小細胞型SCC是一種分化差的鱗狀細胞癌,小腫瘤細胞保留有非小細胞癌的形態特徵,並表現局部鱗狀分化。
子宮鱗狀細胞癌: 子宮頸癌成因、常見徵狀陰道異常出血 定期柏氏抹片檢查揪出不正常病變 提升治癒率
確診宮頸癌後,應根據具體情況,做胸部X線攝片、淋巴造影、膀胱鏡、直腸鏡檢查等,以確定其臨床分期。 2.發揮婦女防癌保健網作用,定期開展子宮頸癌的普查普治,每1~2年一次,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 凡30歲以上婦女至婦科門診就診者,應常規作 子宮頸刮片檢查,有異常者應進一步處理。 根據國內外資料,認為其發病與早婚、性生活紊亂、過早性生活、早年分娩、密產、多產、經濟狀況、種族和地理環境等因素有關。 過早性生活指18歲前已有性生活;早婚指20歲前已結婚,此時其下生殖道發育尚未成熟,對致癌因素的刺激比較敏感,一且感染某些細菌或病毒後,又在多個男子性關係刺激下發展而導致 子宮頸癌。 高危男子是 子宮頸癌發病因素的論點己被重視,凡配偶有陰莖癌、前列腺癌或其前妻曾患子宮頸癌均為高危男子,與高危男子有性接觸的婦女,易患 子宮頸癌。
子宮鱗狀細胞癌: 抹片不是發現子宮頸腺癌的利器
累及尿道或膀胱可出現尿頻、尿急、血尿和排尿困難;累及直腸可出現排便困難或里急後重;陰道旁、主韌帶、宮骶韌帶受侵犯時,可出現腰骶部的疼痛等。 淋巴轉移:依解剖部位,陰道上1/3的淋巴引流入盆腔淋巴結,下1/3引流入腹股溝淋巴結,中1/3則即可引流入盆腔淋巴結,又可引流入腹股溝淋巴結。 因此,隨陰道癌灶的位置不同,其淋巴轉移有所不同。 由於位於陰道各種部位的陰道癌都可能發生淋巴結轉移,因此,要強調對大多數病人進行區域性治療的重要性。
子宮鱗狀細胞癌: 細胞學
臨床分期對淋巴結轉移、肌層的浸潤深度、腹腔內播散、附件轉移、腹腔細胞學檢查等均不可能作出評估。 在癌腫組織學分級上,子宮切除後的標本與診刮標本有高達20%~26%誤差,宮頸管活檢的假陽性率可為30%~34%(Sevin,1996;曲玉清,2002)。 大量臨床研究已表明臨床I期內膜癌中有25%已有子宮外的病變存在。 臨床Ⅰ期分期總誤差為12%~22%,而Ⅱ期可高達60%~75%(彭芝蘭等,1997;Diasia,2002),即臨床Ⅱ期患者中有60%~75%實際為Ⅰ期或Ⅲ期病變。 子宮內膜癌中約75%的患者臨床分期為Ⅰ期,因此首選手術進行分期,瞭解癌變真實的播散范圍,確定有無影響預後的危險因素,對患者術後輔助治療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手術病理分期所積累的病理資料,亦有助於對癌瘤生物學行為的研究,有助於發現宮外病變,增加處理依據,在同一期別上比較治療效果。
子宮鱗狀細胞癌: 子宮內膜癌患者體征
但內視鏡檢查為侵入性檢查,在伸入身體的過程中,會對患者產生負擔,其中也可能產生偶發性過敏等,在檢查前也必須先由醫師詳細說明。 注射有微弱放射線的藥物,觀察藥劑於體內的分布情形並進行攝影,取得身體檢查的圖像結果。 這項全身檢查不會產生疼痛感,且能發現微小的腫瘤,也是近年來非常受到矚目的一種檢查方式。 正子電腦斷層檢查能發現甲狀腺癌以及肺癌,但也有比較難發現的腫瘤病變,例如預後比較差的胰臟癌就是一個例子。
子宮鱗狀細胞癌: 相關連結台灣婦癌醫學會
其原因尚不明確,已知突變的p53基因的過度表達在黑人婦女明顯高於白人婦女。 7.外源性雌激素 許多研究指出瞭應用雌激素替代治療和子宮內膜癌的關系。 應用雌激素替代治療者患內膜癌的機會是不用替代治療的3~4倍,危險性大小與雌激素劑量,特別是用藥時間有關。 用較高劑量雌激素大於10年者,患內膜癌的機會較不用者提高瞭10倍。 在無孕酮拮抗或孕酮量不足時,雌激素長期替代治療會導致內膜增生,甚至癌變。 在長期應用雌激素替代治療的性腺功能不全或Turner綜合征的年輕患者就有內膜癌的報道。
子宮鱗狀細胞癌: 子宮頸癌預防怎麼做?HPV 疫苗如何挑選?何時要打疫苗?
2.影響預後的因素 應用臨床和病理的經驗,對子宮內膜癌患者治療前後進行評估,判斷與預後相關的各種因素,選用合宜個體化治療是提高療效重要措施。 對子宮內膜癌患者預後有顯著影響的因素較多,常同時存在,或有相互影響。 子宮鱗狀細胞癌2025 子宮鱗狀細胞癌 子宮鱗狀細胞癌2025 ⑤鱗狀細胞癌:此癌由不同分化程度的鱗狀細胞組成。
子宮鱗狀細胞癌: 陰道癌
外生型常向陰道壁蔓延,子宮頸管內的病灶擴張子宮頸管並向上累及官腔。 癌灶向兩側蔓延至主韌帶、陰道旁組織,甚至延伸到骨盆壁,晚期可引起輸尿管阻塞。 子宮鱗狀細胞癌 癌灶向前後蔓延侵犯膀恍或直腸,甚至造成生殖道瘺。
子宮鱗狀細胞癌: 常見問題
切片後,將拿到的組織,送去給病理醫師看,發現有子宮頸上皮細胞內病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就是有癌前病變。 一般有輕,中及重度3個等級之分,依次用縮寫表達,而成CIN-1,CIN-2及CIN-3。 陰道鏡,可以說是一個近距離的望遠鏡,可以把子宮頸放大10倍,可以清楚的,看到不正常的地方和大小,尤其可以看到子宮頸表面的微細血管。 這些血管可見証細胞異常的嚴重度,可不是抹片和病毒測驗可以告訴我們的。 因此,經過陰道鏡,可以看到子宮頸表面不正常的部位,從這裡,可以做切片,就是拿一小塊組織去化驗。
以前曾行子宮切除的病人,複發病變位於陰道頂部,由於膀胱及直腸緊貼陰道的上端,應行整個去臟術。 3.病灶部位 陰道癌灶位於陰道上1/3預後較好,而位於中下2/3預後差,原因是陰道上段和中下段的淋巴引流不同。 子宮鱗狀細胞癌2025 陰道上段的淋巴引流至盆腔淋巴結,治療較易成功,而中、下段可引流至腹股溝和盆腔淋巴結區,處理較困難。
您就同意書與我們聯繫時請說明您的同意書ID和日期。 第 4 期(Stage IV):這一時期意味著癌症已經擴散到身體的其他器官或部位,有時被稱為「晚期」或末期。 每位 ICON 團隊成員都很樂意為您提供協助。 以下是一些可能會與您會面的團隊成員,以及他們將會如何參與您的治療之資訊。 由於60%的LSIL也會自癒,因此,處理上大致與ASCUS相同。 壞處:本來能夠自己好的,卻因為不給它時間,而做了本來便不需要做的手術和承擔了手術的危險,此外也增添了病人的憂心。
體制因素 內膜癌易發生在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不孕或不育及絕經的婦女。 目前,對子宮內膜癌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根據臨床資料與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機制可分為兩類:雌激素依賴型和非雌激素依賴型。 子宮頸鱗狀上皮癌(80~85%)可發現HPV以16型最多,腺癌(15%)則以18型居多,另研究發現,亞洲地區(尤其是台灣、中國、 韓國及日本)侵襲子宮頸癌的HPV以58及52型位居第三及第四。 因此,篩檢可以採取子宮頸抹片檢查合併子宮頸表皮細胞高風險性HPV檢查。
子宮鱗狀細胞癌: 組織工作人員組織章程與我們聯絡
子宮位於腹部正中間,下方連接陰道,是女性發生月經與孕育胎兒的器官。 子宮是個壁厚、中空的肌肉器官,上端寬大的部分稱為子宮底,中間稱為子宮體,下端突出於陰道的部份稱為子宮頸。 子宮鱗狀細胞癌 在針對非攻擊性鱗狀細胞癌、並且患者沒有抑制免疫反應情況下,電乾燥法和刮除術的採用可以獲得比較好或良好的治癒率。
對較晚期的癌灶,應使用組織間插植放療以提高癌灶放射劑量。 子宮鱗狀細胞癌2025 陰道鱗癌病例,凡放射治療未取得滿意的效果者,主要原因是放療量不足。 對較晚期的病例應採用綜合療法——包括放療、手術和盆腔動脈灌注抗癌藥,可望能提高療效。 子宮鱗狀細胞癌 Ⅲ期和Ⅳa期陰道鱗狀細胞癌通常體積較大、高浸潤性病變,包括大部分陰道或整個陰道壁以及達盆壁、膀胱或直腸。 標準的治療是放射治療,但極少達到滿意的效果,盆腔腫瘤的控制也不到1/2。